主题:【整理】好人做到底:向各位报告对百里先生著作的检索结果 -- 双石

共:💬140 🌺3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先生不够意思哟,兄弟拜师礼都行了哟!

先生就指教一两个定义不同的“持久战”术语?不,两个,就两个,都不成么?至于“军事术语”与“科学术

语”的区别(至少在敝军,军事也属“科学”,名曰“军事科学”,所以军事术语,也是科学术语),先生不是正好借这一二例子,说明两者区别一二之呀?兄弟带着问题学,先生带着问题教,教学相长,不是不亦乐乎么?

嘿嘿嘿嘿,先生不够意思哟,兄弟拜师礼都行了哟!

家园 没完没了是吧?

“持续时间长的作战”什么意思?

是指 一次作战的时间持续很长一大段的时间,还是指战争持续很长时间?这个很长用小时、天,还是月,年计?

衡阳保卫战算不算持续战?时间短了?

那好列宁格勒保卫战,够长了吧?算不算?

苏德战争打了几年?

按照你的定义,我该如何判断?什么是持久战?什么不是持久战?

请问该如何解释?

家园 呵呵,这个嘛,学生斗胆向老师报告一哈……

既然是“定义”嘛,当然就要有“普适性”,所以在定义中不可能有具体的时间单位,而只能是“相对”于“速决战”(持续时间很短的作战)。

那么何谓长何谓短涅?对于1天决出胜负的作战,1个月就是持久!那么对于1个月决出胜负的作战涅,1年就是持久……

呵呵,这就如同先生引为自豪的“科学”中的“点”不能以“面积”计,“线”不能以“宽度”计……

学生战战兢兢报告完毕——先生现在可以指教了么?

家园 请教淞沪会战开始后,上海是如何"有序搬迁"的?

我过去看的东西好像大多都指责上海工厂当时是搬得乱七八糟啊.

您能不能提供一些详细资料?

例如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所载:

淞沪会战开始时,交通运输阻塞,迁移困难......全国总动员设计委员会秘书组所说:上海工厂仅123家(一说148家)迁至汉口,其他大部分工厂,同平,津一样,均沦入敌手

这个"迁出123家(一说148家)工厂"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民国经济>中"淞沪会战前的中国工业概况"一节记载,"实业部民国26年9月底止的登记:在上海合乎工厂条件的(即工厂有50个工人,10匹马力以上者)有1279家。"--我操他妈,难道说迁出工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该书中同处还提到:最堪太息痛恨者,则为数十年曾有先觉哲人,目光如炬,早料及抗战需要,在后方已为吾人预留下许多良好的工业基础,如左宗棠氏在皋兰所创办的机器毛绒两厂,张之洞氏在武汉所创办的丝、麻四厂及铁、针、钉、玻璃等三厂,又盛宣怀氏所经营的汉冶萍三矿厂等,而吾人不能发扬光大之,卒至人亡政息,使优良工具变为历史上的陈迹,真是吾人的奇耻大辱

>>>不禁要冷笑了,黄金十年,黄金十年,黄金得好啊!

再看一遍林继文的描述:七七事变后,才开始研究上海工厂内迁的....."假如当时有准备、有计划,能有一个机关以公平的统制分配运输工具及主发通行凭证,则对于我们的工作必可增加许多便利,物资抢救出来的数量也必可大大的增加。 ",怎么看怎么也是临时搬迁......

好吧,就算林继文是一面之词好了,请教阁下,蒋百里的"持久作战"策略到底对上海工厂的搬迁产生了怎么样的预先指导作用?相关资料证据在何处呢?

通宝推:okcgb,
家园 言必行,行必果,此乃果粉本色

言必行,行必果,此乃果粉本色。就是说如果果粉说了,那就一定是做了,既然是做了,那就必定是大功告成。

家园 我承认在胡说八道。

伟大的穿越党们万岁!

伟大的毛太祖二世们万岁!

可以了吧。

kmd是垃圾,除了做炮灰,就等你们来杀。

家园 呃,这些话我不要听,我只是要请教您的论据.

您是提出:"抗战前蒋百里的持久策略和国民党的抗日策略一致,证据是,上海战役一开打不久,就开始了有序的战略工厂的搬迁",我总结得没错吧?

所以我想请您详细说明一下这个"有序搬迁",您拿出资料就好,表白心迹的口号就不必喊了.

家园 我怀疑你有没有看清毛提持久战的内涵

大量的直接的援助,目前虽然还没有,尚有待于来日,但是中国有进步和大国的条 件,能够延长战争的时间,促进并等候国际的援助。

------------------------------

毛所述的持久战是一种策略。

绝不是你所说的望文生义,长时间的作战。

说白了,就是有意识的延长作战的时间,以改变不利的己方态势,进而谋取全局胜利。

-----------------------------

“长时间的作战”是将著所述的一般概念。就是持续作战能力与速决能力。前者是指后勤物质保障,可以使部队作战能力持续时间长,而速决是指真正的战斗目标快速达成。

家园 没有人能够证明什么是你心中的“有序”!

有序,什么是有序?

我不懂。什么是你心中的“有序”?

------------------------------

为了保存民族工业,支援抗战的军需民用,胡厥文等多方奔走,拟将自办工厂迁往内地,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战争。1937年8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了资源委员会关于搬迁上海民族工业的提案。随后,成立了上海工厂联合会迁移委员会。在爱国实业家胡厥文、颜耀秋、支秉渊、吴羹梅等人的推动下,内迁工厂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8月27日,首批27艘满载新民机器厂、合作五金厂以及其他工厂部分人员、设备的船只开始了内迁的征程。此后,大批工厂陆续内迁。到1940年,沿海民营工业迁入四川、广西、贵州、陕西等地的企业共有452家。其中,有被誉为“味精大王”的吴蕴初创办的天厨味精厂、天原化工厂, “铅笔大王”吴羹梅创办的中国标准铅笔厂,马冠雄主持的顺昌机器厂, “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的章华纺织厂,李国伟主持经营的武汉申新纱厂、福新面粉厂;周仲宣经营的周恒顺机器厂,李葆和主持经营的中国煤气机制造厂,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主持经营的天津永利、久大、黄海企业集团等。

----------------------

这是民建的党史里的记叙。

1937年7月7日战争开始,8月10日通过有关民间工厂迁移提案。请问,没有预案,你怎么解释?

淞沪战役是什么时候开始的?1937年8月13日。

有关搬迁的问题可是有日期可查。

自己查一查。

管理混乱是gm政府的一大问题。不要把结果当作原因。

------------------

对于兵工厂的搬迁。有文是如此描述的:

-----------------------

首批搬迁的兵工企业中,上海炼钢厂1937年9月迁汉阳,济南兵工厂1937年9月迁西安,金陵兵工厂1937年11月迁重庆,巩县兵工分厂1937年11月迁四川泸县,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备处1937年11月迁重庆(次年再迁昆明),巩县兵工厂1937年11月迁长沙,中央修械所1937年11月迁湖南衡阳。从上述企业内迁的地区、时间和范围看,可以发现如下特点:1、都是受日寇直接威胁的企业。因战事急需,兵工署严令各兵工企业必须坚持生产,“各厂非至不得已,不许作迁移之举”。2、搬迁时间明显迟于8月已进入高潮的民营企业内迁,基本上是在日寇迫近之时才撤离的。例如中央修械所,是在“敌迫首都,协助守军至最后”的情况下,才被迫撤退的。3、迁往地点基本上是兵工署两个决策的地址,即四川重庆和“三阳”地区附近。

家园 呵呵,老师别忙着转进,能不能先把持久战定义的账先了一了?

至于持久战是策略还是战略——特别是毛先生阐示的持久战理论,呵呵,这个问题毛先生本人已经作了很明确的回答,看来老师并没有认真看啊!

老师啊,学生引颈固待,请老师就古今中外的持久战定义,举“古”、“今”两例为学生解惑之?老师原本夸下了“全部”的海口,如今学生只要求两例,不为过吧?

家园 我服你了

我是彻底的服你了。

毛的持久战居然变成“长时间的作战”。把主观的拖字诀,抹去。

家园 哼哼,&quot;有序&quot;是您说的吧?

您说上海实现了"有序"

我问您,那是怎么个有序法呢?一千多家工厂只搬出了一百多家?

您说:什么是有序?什么是你心中的“有序”?

>>>>>您这逻辑思维真令人难以理解.

家园 老师啊,您老是不是不知道啊?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嘛,不丢人!

呵呵,老师好象应该拎拎清楚,“长时间的作战”是持久战的“普适”定义,至于是“拖”着去实现哩,还是“争”着去实现,这就是各家的地道是什么高招的问题了——而关于这个,学生就不想劳烦老师了。

学生现在想在老师处请教的是,“持久战”除了“长时间的作战”之外,还有别的“古今中外”的其它与其意义不同的定义么?请老师试举两例?古今不成是吧?那就中外,成么?

嘿嘿嘿嘿,另外还有一问题学生先记下了,毛先生阐示持久战,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了“拖”字诀哩?请老师预作回答的准备噢!

嘿嘿嘿嘿,老师,不同含义的持久战定义,找到了么?

家园 有序能否达成目标那是另外一回事。

有序是指有目标、有预案、有管理的。

至于能不能完成预定的任务,那是另外一回事。

你想有序,敌人就愿意让你大摇大摆完成你的战略意图吗?它不会破坏你的战略企图吗?

为什么钱塘江大桥已建成通车,要伪装成待建?

一句话,不要因果倒置。把结果当原因。

我所称的是战略工厂的有序搬迁。

1000余家工厂,有大的有小的。28魔鬼定律,是20%的占有80%的总量。80%占有剩余的20%.

拿总数来说事好像不是太对头吧。

战争还刚开打,你认为所有的工厂主就是有高觉悟的,跟gmd干的?

这是民营企业,不是现在的国有企业!!!

甚至也不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往往是买办的。其它国家公民有股权的。

家园 唉。

wiki百科

People's War (simplified Chinese: 人民战争; traditional Chinese: 人民戰爭), also called protracted people's war, is a military-political strategy invented by Mao Zedong. The basic concept behind People's War is to maintain the support of the population and draw the enemy deep into the interior where the population will bleed them dry through a mix of 'Mobile Warfare' and Guerrilla warfare.

The term is used by Maoists for their strategy of long-term armed revolutionary struggle. After the Sino-Vietnamese War in 1979, Deng Xiaoping abandoned People's War for "People's War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which moved away from reliance on troops over technology. With the adop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reforms fueled military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Troop numbers were also reduced and professionalisation encouraged.

The strategy of people's war was used heavily by the National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South Vietnam. Similar ideas were advocated and used by Che Guevara and Fidel Castro in the Cuban Revolution.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