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语言学小知识(4)汉语比英语更优秀吗? -- 江城孤舟
是的,比如对于‘气’,‘道’这样的词汇,国外都是不翻译而直接用拼音字母的,因为这些在中国发展更深的东西没法翻译到此类领域不发达的语种的。
可惜的是,真正精通一门语言是很困难的事情。
在任何一个社会当中,当某种事物,行为或是状态反复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相应的表达方式,或是词汇或是句型。当该事务变得越来越重要,或是反复被提及,就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来精确的界定这个定义。当表达某件事物的词汇有很多时,就说明该事物在其文化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说从词汇,可以看出历史,文化。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毛泽东一开始只是叫毛泽东,后来叫主席,再后来叫红太阳,现如今就更多了,“太祖”,“老毛”,什么都有。每一种称谓都代表这每个时代的特点。
再举个例子,德语当中女人叫 Frau,我的妻子叫,meine Frau (汉语直译就是我女人),妻子叫Ehefrau。妻子在德语中再无别的称谓,这和中文中关于妻子的称谓是没有办法相比较的。这说明1,德国历史很短,2,德国地理面积不是很大。3,女人地位很低。(Frau已经属于尊称,而且是近代才开始使用,以前叫 Weib,直译为雌性,现为蔑称。)
因为这两个国家刻意的去中华化,导致过去用汉语写的本国古籍,今人识者不多的窘境。这和我们国家的文言文的境遇是根本区别的。
。
一般认为不使用汉字的语言通常不存在训读,但类似训读的现象却在欧美语言中也有存在。例如,英文中借自拉丁语的“etc. (et cetera)”常被读作“and so on”或“and so forth”、“i.e. (id est)”读作“that is”、“lb. (libra)”读作“pound”,“取自文明语的书面语(或文字),用相同意义的母语的固定读法来读”这一点是训读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这种现象在英语中往往局限为有限的几个词语。
盖因孤立语代表了语言的发展方向
说明我抛的砖起到了引玉的效果。
我文中通篇其实没有试图比较语言文字的“描述事物”的功能,而是试图比较“表达情感”的功能。我不是业内人士,不知道这样划分功能是否正确,所有的感受来自于自己的体会。
之所以回避了“描述事物”功能的比较,是因为对于比较成熟的语言如中英,这一功能应当是比较完备的。些许差异,可以看做是不同语言的特色,硬要分个高下没有必要,恐怕也不可能。
举个例子,现代科学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英语关于数学定理的描述精确且流畅自然。中文的译文同样精确但是就极为生硬晦涩。从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英好于中的结论。但是相反的例子也存在,中文的成语一般使用四音四字可以准确生动地表达丰富的内容,同一内容如果用英语来说就比较困难。
其他的例子还有,回帖中以及几个相关主题里包含了大量精彩的表述。但我以为,这些都是在比较语言的“描述事物”这个功能。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比如很多复杂表达因为拼音的限制消失于日常用语.
虽然我不熟悉这两个国家的人文状态。
像新加坡那样逼着大家都说英语呢,就更好玩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idmafQLfcI
据说有70%多的人侧重视觉,20%多的人侧重听觉(少数侧重触觉等感觉)。从文化上反映:希伯来人似乎侧重听觉,犹太教《圣经》以“听哪!以色列”开始,而且书中上经常提到上帝说了什么,以及不可塑造上帝的形象(雕像和绘画),这点在某些东正教依然保存。相反的,其它很多民族则多侧重视觉,包括印欧民族,其神话中多包含宏大的宇宙观,且喜欢以绘画和雕塑的形式表现诸神。
两种人从口头语中就可以分别:比如对某些抽象概念,侧重视觉的人说:“看!这个计划多宏伟啊。”;侧重听觉的人则说:“听!这个计划多宏伟啊。”
仅仅增加了标注读音的工具。 过去标注读音采用汉字切分等方法,现在的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的方法, 显得更加成熟和规范,但本质没有丝毫改变。
首先德语里面,妻子的表达方式有Frau,Ehefrau, Gattin和Gemahlin等。Frau最普遍,也最口语化。Ehefrau有突出婚姻关系的意味,Ehe就是婚姻的意思。但是Gattin和Gemahlin在正式报道里也经常出现。所以德语里妻子的说法不止Frau和Ehefrau。
其后的三个推论也值得商榷。现代统一的德国的历史是很短,从俾斯麦统一德国到现在不到150年。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到现在可超过千年了(否则希特勒也不会管他的帝国叫第三帝国了),可比大英帝国的历史长。而古德语也早就存在,是现代德语,现代英语,现代荷兰语等语言的源头(之一)。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大国,原来的德意志邦国都是小国。但是从俾斯麦统一德国到二战后德国割让奥得河以东地区,德国的国土面积在欧洲算很大了。
历史上各国妇女的地位彼此彼此。Frau本身不算尊称,加上不同修饰词可以加重尊称的程度。Weib直接对应的中文是女人,而雌性对应的是Weib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