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悲哉,壮哉 ─ 苏联、南斯拉夫、还有利比亚 -- seasonsyan
自上网以来,我每年的那个时候都能看到有人在知名BBS网站上招魂,的确,政府当局在淡化搁置这类话题,所以很快就删了,我开始还回复过几个,后来就不浪费力气了,可能确有不少小年青因而翻墙去受”教育“的吧……这类话题只有在河里还能看见。虽然我那时还小,也曾为反官倒的游行振奋、为动乱拖延而担忧,为终于能够断然处置来结束事件而松一口气。后来看到米洛舍维奇下台前,其政敌安排人假扮军人加入游行时,我在想,是不是那次事件拖下去也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花招呢?我们这是不是什么城市,只是个小县城,到5月下旬的时候已经对局势不安了。
正在铁笼里接受那啥啥啥呢。
汤师爷说,杀人诛心啊!
到了那个时候,怎么个和平解决法呢?试着演绎一下看看……
即使能够和平解决,那个事件只会是一个开始……远不是结束,不可能在随后的苏东波中,反共势力不受到鼓舞。
“8平方是个恶例,卡大佐都不敢效仿,”是啊,所以现在利比亚打得挺热闹,我会偶尔上网看看那边血战一昼夜,伤亡数十人的故事~~
没人说“8平方“镇暴”伟光正”,我只是觉得在那个时候镇压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事件发展到了要镇压的地步,当局也不会认为是光荣的事情,所以他们淡化这件事。
4月26日,人民日报出了社论,要求制止暴乱,追究责任。可惜,情况越发失控。5月20日,开始戒严。
比韦小宝都强!!!
没有严密的组织,人民其实就是一盘散沙。一个很正当的目标,可以搞得谣言满天飞,还有政治斗争的影子,本来还算理性的口号,可以被某些宣泄情绪的人带成上百人齐声高喊“操你妈”,这也叫口号?很多小混混已经开始准备晚上趁火打劫了,不过这次大连毕竟规模有限,警力投入充足,才没闹起来。所有有时候想象,土共政治课本上的某些套话,其实不是空洞,只是土共不好明说其中的关键,大家只好当套话看了。
那波兰、芬兰、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匈牙利、捷克、阿富汗,包括中国呢?
以他在国内的势力搞定没有太强外部势力支持的内部反对派,恐怕用不着太激烈的手段。现在再看看?还是让子弹飞的那句话:谁赢他们帮谁。
美国是8平方事件的幕后推手,人家会给你和平解决的机会吗?
不效仿撑到了现在,效仿过后还能撑这么长时间吗?
这几天的扎维耶为什么那么引人关注?为什么小白兔在扎维耶快陷落的这个时候有实质性的举动了?你不会不知道吧?
至于你的那个演绎,那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包赚不赔,你把他们看的太强大了。
如此的幼稚白痴
李总理已经说了,是不明身份者。也就是无法确定身份,后面说的只是推断。当时外地人来京的应该不少,如果死亡后身上没有身份证件,又未被熟悉者指认就会变成“不明身份者”。
关于军队射杀群众的分析不敢苟同,群众学生死亡地点多于军人死亡地点,并不能等同于在有群众死亡而无军人死亡的地方军人就未受到生命威胁。
多年前就看过西方记者一部叫天安门的纪录片,多是镜头记录,没有太多旁白和评论。印象较深的是记得军队曾经两次进入北京城,但是前后有质的区别,戒严令成为分水岭。看到的大批群众冲击部队,部队抱团忍耐,年轻人只身挡坦克,战车辗转腾挪避让,加之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的军人遇害,这些镜头都发生在第一次部队入京,总体而言感觉军队是克制的,应该是被下过不许开枪或大范围使用暴力的具体指令的。如果各位有印象应该还记得当年新闻里播放北京群众夹道欢送军人离开,可见当时军队是被看待为忍辱负重,受了委屈的对象的。我不知道镜头记录外的地方是否发生和军人相关的暴力事件,但在总体基调如此的背景下,个体事件没有代表性。有几位死亡的战士都是在被冲散的情况下孤立无援而发生的悲剧,试想在那样的情况下首先作为一个手持武器的年轻人,更多考虑的是纪律还是自己的生命。
然而第二次进京的背景已经截然不同,社论已经定了性为反革命暴乱,下达戒严令。也许习惯了无视人民日报的论调,也许对戒严令的严肃性缺乏意识和准备,镜头里还能看到柴玲在布置学生组成众多小分队去挡军车,这些情绪激动的学生中的很多人注定将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镜头里军车引领着部队徐徐前进在去往平方的各条路上,有阻挡,有射击,有枪声,有逃散,有哀嚎。。。到了平方,所有学生和集会人士被部队和军车团团围住,场面却很肃静,并不混乱,也没有暴力。能看到很多学生在流着泪唱歌,却看不到学生领袖(插播的一段柴玲在国外被采访为什么没跟同学战友在一起,这个无耻的娘么流着眼泪说,我们必须保留革命的火种)。最后倒是台湾的那位艺人侯某某等人站出来劝导学生们离开,也许当时他们想的是:他们毕竟都还是孩子啊。
我是河里小鱼,没太多见解,看过的这些资料虽不能概全,也算客观吧,求指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8平方的恶劣解决把GCD政权抹黑成了暴政机器,在随后的苏东波中,反共势力受到了鼓舞
原来苏东剧变都能怪到中国头上。难道是传说中的躺着也能中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