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记忆中的美食 -- 土八路
能,只是没有了那颗童心了。
其实很想带闺女去疯一回,让她了解农村生活的快乐(至于艰辛,她是没机会经历了),可惜每次回家,都是匆匆来匆匆去,爷爷奶奶也不舍得让我剥夺他们跟孙女一起的快乐时光。
自家的没意思,要的就是这个感觉!O(∩_∩)O哈哈~
你说的这个“肉牛”,我们的方言叫“ji_1 niu_4”。
我小时候特别爱吃,每到天热了,放学回家就是先去抓“”。
我是把它用水一冲,然后用油炸,不加任何佐料。
可惜水平有限,每次只能抓个几个、十几个,不过瘾啊!
现在市场上有的卖,过年回家吃到了,不过是冷冻过的,口感不如以前。
我的长辈们一提起60年就会想起番薯藤。本来这是猪吃得东西,但是那时候是我老家很多人的救命稻草。而红薯毕竟还算粮食。
你的ID是不是也跟肉牛有关系啊?
因为中国小麦档次太低,欧洲人就拿去喂猪了。
蝈蝈——螽斯,蛐蛐——蟋蟀、促织,蝈蝈是拿来养着听声的,蛐蛐是拿来斗的,这两种都属于直翅目昆虫,所以,雌的尾巴上都有产卵器(蝼蛄除外)~~~~~~~
我掩面而走!
我对面不懂,因为不怎么爱吃面食,虽然是北方人。
但是米,比如,德国人超喜欢长粒的,做出来半生不熟(起码是口感上)粒粒分开的他们最喜欢吃,喜欢吃的就比不喜欢吃的卖得贵。我超喜欢圆粒米油多的米,哈哈,他们不喜欢。所以,我发现价钱还真不能反应质量呢。
小时后回老家,和几个表兄弟到处找牛粪,屎壳郎,烤着吃,因为它个大,所以肉也多。
不知道恶心到大家没。
我是真没吃过,也没试过。
我见过有人这么干,因为玉米比小麦贵,后来觉得效果不好,不用了。
我当年是看大河报,用了好几版说这个问题的。具体讲,就是河南省农科院,在后来改变了这一局面,就是农科院的一些研究人员,提高了小麦的档次,得到了更优良的品种。
注意,以前是没有强筋麦的,甚至中筋麦都极少,绝大多数都是弱筋麦。因此,早年的一些麦子出口,到了欧洲,那些麦子是不能做面包一类的食品的,因为是弱筋麦。所以欧洲人就拿这些东西喂猪,合成饲料。
后来农科院的几个带头人,因为这个贡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
攀比不上啊,我吃过癞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