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保守的革命者――在杨振宁荣休晚宴上的讲话词 -- 不爱吱声

共:💬105 🌺103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就是看不上这个杨

说到学术那太深了。咱不懂。所以只能从大家都走过的路来看。

先看一点两个人的经历。杨是44年的西南联大的硕士,45年进芝加哥大学,48年拿的博士。李45年是西南联大大二的学生,46年进的芝加哥大学,50年拿的博士。也就是说,杨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李应该刚刚开始读博士。52年李才走出校门一年多一点。而杨已经发表了一些文章,而且已经在普林斯顿的任教了。一个已经成名的前辈会去找一个刚刚走出学校的新博士合作本身已经说明杨当时非常需要李的想法和能力,更何况当时要合作的统计力学是杨的长项而不是李的。所以李在当时做的工作一定对杨非常重要,所以杨才会去找李。

如果考虑到李做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新人,被一个已经小有所成前辈要求把署名顺序换一下,而且是换到有明显暗示第一作者才是作者,而第二作者基本上可以忽略的方式。于山某的解读,这是基本上可以说是赤裸裸学术讹诈。所以李当时才会同意。而后来,估计李也明白过来杨需要他远远大于他需要杨。所以后来就不再同意换署名顺序了。

对于杨在学术上的成就,因为拿了炸药奖,想必是好的。至于人品和治学就免了吧。从能讲的出换署名顺序这一条,基本上就是属于学阀那一类的。要不是李有本事,换一个弱一点儿的,就这一条就能把人家在学术界压个十年八年的为他做苦力。说到这儿,真是应该找一找这个杨的学生们来和李的学生们比一下,看那个的成就更高一点。

家园 渔樵兄太过诛心

李和杨当年的是被时人视为黄金搭档的,他们两人谁也没有否认过对方的能力和特长,一直到现在。所以绝不是一个人单方面需要另一个人。渔樵兄用“赤裸裸学术讹诈”一词太过诛心了。李50年拿到博士学位,5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200年来最年轻(29岁)的正教授,绝对可以用天才来形容,应该说名气不比杨差;这个名气也不可能是与杨合作后才有的。所以不存在学术剥削的可能。李杨的决裂,是人性的悲剧,我们作为不知内情的旁观者,还是不要那么快做结论吧。即使两位当事者自己的记忆,也许与事实相去都有一段距离了。

家园 真的是没有诛心的意思

好好想一想时间就是了。不要被他们现在的名声所累。当时,一个刚刚出道的博士,无论怎么天才也要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当时只不是是想看一看这两个人的历史。这两个人现在确实是很有名了,可当时,在两个人第一次合作的52年,一个已经在学术圈里混了四五年了,另一个不过是刚刚离开学校的新博士。在这种情况下,杨让李改变署名顺序的事儿,不过就是老人欺负新人的一种手段而已。大凡在学术圈里混过的人不会不知道这种有理没处说的困境。只不过李真的是非常有本事就是了。杨没压住就是了。

不过,这争论是杨的悲剧,而不是李的。没有仔细的查过,不过记得有人说过,这说是争论,其实不过是杨自己在说而已。李在退休以前,基本上没有回答过杨。只是不再和他合作了就是了。

家园 李、杨那几年的简历

李:

1950

Research Associate in Astronomy,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0-51

Research Associate and Lectur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1951-53

Member,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杨:

Spring 1949,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Princeton

Spring 1950, Oppenheimer offered Yang another 5 years to continue his work at Princeton

没觉得杨有多大地位上的优势。

家园 不是地位而是资格

李刚出校门,杨已经混了四五年了。利用这个资格找个合作的人,又想在署名上占先。这种事儿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争起来就显得没意思了。可对于一个刚出学校门的人来说,能有几篇文章,署谁的名不能不说是很重要的事。这里的手段在学术界的人不会不知道。象李这样的天才很少,多数人一辈子也不过是几篇而已。在初出道的时候,多一篇文章和少一篇文章真的是差很多。不过就是李实在是太出色了,所以给人的感觉好象一篇文章没有什么罢了。当年卢刚杀人的原因之一也有一篇文章的署名不公在内。

家园 说的没错

杨再怎么吹他搞得yang-mills场都可以,但是要吹拿nobel奖的那篇合作文章他比李的贡献大就是笑话了。杨不过是署名第二的作者,又不是李的老板,李能承认和杨做出了相同的贡献已经很给杨面子了。和别人合作发过文章的人都应该知道署名含有什么玄机,只有占主导地位的作者才能决定按什么顺序署名。

杨可是很精明的,很多牛皮都是在大中华圈里的中文媒体上吹得。杨在这个圈子里的影响力比李高好几个量级。杨吹牛的书卖的满大街都是,李写了一本反驳的书一开始都没地方敢印,好像最后还是他老家甘肃一个出版社给印的。

家园 别的不说,李政道的老家怎么成了甘肃?

杨吹牛的书卖的满大街都是,李写了一本反驳的书一开始都没地方敢印,好像最后还是他老家甘肃一个出版社给印的。

家园 李政道说不合作,怎么后来还共同发表了那么多?

“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之后,虽然他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著论文。”

这是方舟子引用的,瞭望东方周刊原文。不过这篇有争议的论文是第一片,1952年;李和杨合作发表论文一直到62年啊?

家园 这个不太清楚,听别人说的

要么是他老婆的老家,李和那边的关系不错。

家园 渔樵兄啊,算术问题

李刚出校门,杨已经混了四五年了。利用这个资格找个合作的人,又想在署名上占先。这种事儿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争起来就显得没意思了。可对于一个刚出学校门的人来说,

杨48年博士毕业,49年春天去普林斯顿做博士后;李50年博士毕业,50年先在芝加哥大学做research associate,接着50年又去伯克利,由此推测,李是50年较早时候拿到博士学位的。李杨51年秋开始合作。渔樵兄说李“刚出学校门”,杨“已经混了四五年”,是不是算术不太对头?他们毕业年份就差两年,怎么在渔樵兄的说法里,好像差四五年似的?

家园 拜托不要乱改标题内容

因为一篇文章的投稿需要经过所有署名作者的同意,不然的话每一个合作者都有权要求撤销这篇文章。

李又不是杨的老板,论资历还不如杨,除了这文章的贡献主要是他做的,他没有可能不按字母顺序把自己排在第一位,不然大家早就一拍两散,反正各自有自己的经费。

家园 李好像拿博士用的时间短

小圈子里一般看你什么时候入门的,论资排辈都是按入门时间算得。

家园 那么只差几个月

如果“论资排辈都是按入门时间算得”,杨只比李早入学几个月。

家园 不可能吧,杨比李大好多吧?
家园 从李和杨的能力来看

正好互补,是黄金搭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