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中医西医的讨论 -- 比的原理
中药现代化的曾经的设计师贾谦,现在不停的反思,自己搞的所谓现代化其实走向了废医验药的路,和西方天然药物没有区别了。
这事儿我觉得有利有弊,当然总的来说对中医药行业弊端多一些。
有利的地方是这样搞出来的东西,在西方商业医疗体系中分一杯羹的可能性增加了。
弊端自然是没有了中医理论的支撑,后面发展的底气足不足,是未知数。
在废医验药方面,日本走在我们的前面,研究的水平也领先我们,但是我们对日本人运用中药的水平是嗤之以鼻的。如果缺乏了理论的支持,我们将迅速和日本人站在一个阵营里,而且还是被别人抢跑了。
好在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在这方面用力。前年我去福建中医药大学参观,他们的证型研究,就完全是从传统角度着手的。
同时临床也注意到这一点,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就将经方的体系进行了简化,以便于进行科研。
中医的理论的确如地心说一样,能解决问题,正确与否尚有商榷的余地。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地心说,这种旋转模型,其实并没有被否定,只不过旋转的圆心发生了改变。从这个角度上说,地心说是借尸还魂了。
中医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中构建了一个个类似旋转模型的东西,后人把起始参数修正下,仍然可以指导临床,这才是中医最核心的东西。而且这种模型在有些地方甚至能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五运六气学说就是典型,沈括曾经用其来进行天气预报。
而且古人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对中医理论的起始参数并没有固定。所以才有中医无解剖之说。从今天我们尝试的结果看,一旦把中医理论的起始参数固定在形态学上,是会闹笑话的。所以中医没有解剖,是它的缺点还是它的特色,真不好说。
至于临床用药,当然要与时俱进,不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比如中药饮品,曾经是没有有效期概念的,现在也开始逐渐往这方面努力了。我以前也曾经开过楼,想说说现代药理学概念,在中药上的应用,后来看感兴趣的人少,就荒疏下来,你可以去翻翻。
国家也在启动大规模的上市药物再评价工程,对以前比较粗糙的,没有统计检验的药品,包括注射剂,重新进行评估。当然,因为牵涉到巨大的利益,困难重重。但是这个努力的方向是不会变的。注射剂问题多,一方面反应了中药注射剂研发水平的低下,一方面也是国家提高要求,优胜劣汰的结果。
医药领域是个烧钱的地方,中医药每年烧的钱,远不及不及葛兰素一个公司的研发费用,以这样低的费用,开发这么多产品,虽然良莠不齐,但是绝对效率不低。
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停留在故纸堆里睡觉,这是大部分真正理解中医的人的共识。当然分工不同,有人负责故纸堆里,自然少不了子曾经曰过,负责现代部分的,往往容易被现代技术的快速更新所迷惑,忘记了自己最初的使命。
一句话,虽然很难,很慢,但是不曾停下过脚步。
否则水变油,炼金术,永远是巨大的诱惑。
更何况,历史上诸多曾经的错误,都被淘汰了,比如五石散之类,而历经这么多朝代,依然被大家肯定的东西,比如经方,如果不搞清楚,轻易的就肯定或否定,也太草率了吧。
越王勾践自用剑,表面处理的技术,以现代材料科学的眼光来看,或许是最起码的。但依然有人在研究,他们怎么想到怎么做到的。
不知道你有木有去博物馆看过,古人青铜冶炼的技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连一点化学的概念都木有,甚至连文字都木有,是怎么想到的。
青铜我们现在或许用不着了,但是古人如何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我觉得是不会过时的。
又google了一下,princial component analysis翻译成为主成分分析。所谓的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最大方差的方向的线行组合,第二主成分是去除掉第一主成分影响后,再根据最大方差的算法求出的线性组合,有的情况下,10个主成分就可以代表X1到X100的方差的90%。
Data minming有许多新的方法,在工程和生物信息应用很多的:
研究癌症相关基因突变较多,离生产比较有效的治疗癌症药物还早。因为就算相对简单的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至少有25个(不是都突变,不同病人突变的基因不同,这25个基因在几百个病例里面至少有5%的病人出现了突变)目前一种药物能准确的解决一个基因突变而不影响其他的就不错了,基因之间也是相关的。
早在公元 11 世纪,中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 1572),人痘苗已在中国广泛应用;至 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英……
来自百度百科,如果真有其事,那这是疫苗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啊~
好像是在一个转基因的楼里。
英国人之所以发明了牛痘,貌似是因为他们手太糙,玩不转人灭活病毒制备疫苗。
用医保生孩子也还是很划算的
是哪个品种的啊?益母草?还是禾本科的?
数据挖掘的方法之一。
数据挖掘我还接触的很少,我再去看看,也请兄台多多指教
我是想请您问问搞分类的标准的植物名该怎样写,哪些部分该用斜体,是那些拉丁文都用斜体吗?哪一级该用大写呢?
中医真该自己搞出点东西了,就算是说不实体化,也得整理那些概念了。
发点感慨:你在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一般并不引用原文,常常错漏别人的问题。我之所以用问句提问,就是要明确我们交流的焦点,同时,你作为专业人士,我希望能得到言简意赅的回复,这样好过漫无目的翻书。我由于不确定而常常采用问句,术业有专攻,我关注我的东西,请教不知道的东西,但我不喜欢被别人加上我没说过的话,再说这是我在造谣!因为你可能遇到的就是白丁,我就是要看看专业人士怎样简短清晰的回答白丁的问题,也了解你们对别人提问的看法。你的回复给我的感觉不仅常常直接回避问题,而且时不时答非所问,有时还强加给别人观点,这样做在我看来很不地道!你为什么不引用原文?
再者,你常常不就事论事,对别人妄加揣测,并轻下断语,并用不适合河里的言辞形容对方,我就不举例了。坦白的告诉你,你对我的判断没一点正确,当你认定我是一个学术白丁以后,我是实实在在体会了一把所谓学术老爷的态度,可以想见若是一个真正的白丁,在所谓的专业人士面前还不得如何的诚惶诚恐。因为我自己非常反感专业人士对普通人做出一副高高在上,莫测高深的架势,科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也许确实需要比较多学习和讨论,但这并不表明普通人的求教就可以被鄙视,被嘲弄,你对我轻慢的那些话,略过不提,其他不多说。
回到学术问题,通过与你的交流,我对中传医学界业界存在的鸵鸟态度的看法没有改变,对我前面回帖中的提法也没有改变,就在这楼里,不是已经有人在提中传医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了吗?因此,我对中传医的前景更不看好。原因很简单,在现代科学医学发生之前,中传医的理论是没有实证依据的猜测,所有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的治疗方案也没有客观的检验指标,因而是不可靠的。
而法规制定以后,都要做啊
看明白没?长期的临床应用所得出的结论,是高于双盲对照得出的结论的。中药西药都是如此。西方国家的草药,也没有经过双盲,一样在市面上销售。
回到你的观点,如果你的话为真,那么我们那些没有经过测试而直接在临床患者身上使用的药物应该更容易通过双盲测试,实际情况我觉得未必如此,至于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好了。但我认为你这种看法是不严谨的,有明显的误导倾向。同早先宣传中药纯天然无毒的观点区别不大。还有,在西方国家,草药并不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药,是不被当做药来治病的,除非经过严格的测试程序,销售草药和治疗用药是两回事!但在中国则不同,其中原因以后再说。
当我列举了上述临床应用中药的不良反应事例后,有些还是死亡的例子,你的反应是这样:
2、临床反应多样性?什么叫临床反应多样性啊?化学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木有多样性啊?
3、不可预知性?不良反应可以预知吗?还请您解释下您是否认为不良反应可以预知?尤其过敏反应,包括疫苗哦?
4、5、批次差异性。这个是有的。
这是一个公共论坛,我之所以问,原因有二:一是想知道中传医业界的人士是如何看待双盲试验的,如何看待和回应别人的质疑的;二,也是最主要的,是要挑起大家的关注,因为健康问题涉及到所有人,专业人士和普通人群可以将共同关注的问题摊开了说,特别是向普通人解释如何看待和确定一种临床诊疗手段的效果,专业人士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验证这些手段的,而且重点是告诉大家,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是一种高效的验证临床诊疗效果的,是基于现代数理统计学建立的方法,是科学医学的一个去伪存精,坚持正确,排除错误的一个高效武器,体现的是科学的方法论。现实中的中传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来练手,毕竟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点中医。
套用一句老话,统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统计是万万不能的。
其实,还有一则消息让我对中传医学界业界对待中医药的态度能够导致有效治疗措施越发质疑,这就是最近看到北京同仁堂专家对“药物注册管理办法”技术内容的修改建议
你在前面的回帖中,还提到要将一种中医急救的药剂改为注射剂,看了前面的回应,我倒觉得应该还是更谨慎些为好。
有关科学理论的内容等就此不提,以后再说。
至于说到尊重,在你的这一回复中,也体现的挺充分,我们一起看看如何?
看明白没?长期的临床应用所得出的结论,是高于双盲对照得出的结论的。中药西药都是如此。西方国家的草药,也没有经过双盲,一样在市面上销售。
如没有找到有关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则可输入关键词,寻找原始文献,根据科学标准、自己判定此证据可信度的级别,决定应用与否。
证据可分为五级:
A级:从至少一项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 (RCTs)或多个随机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 (包括Meta-分析)中获取的证据。从至少一项“全或无”高质量队列研究中获取的数据,且必须满足下列要求:用传统方法治疗,全部患者死亡或治疗失败,而用新的疗法后有部分患者存活或治愈(如结核病、脑膜炎的化学治疗或心室颤动的除颤治疗);用传统方法使许多患者死亡或治疗失败,而用新疗法无一死亡或失败病例(如用青霉素治疗肺炎球菌感染)。
B级: 从一项中等规模RCT或由中等数量患者参与的小规模Meta-分析提供的证据,或从一项RCT提供的证据。也可从高质量非随机分组观察治疗结果以及设计较好的队列病例研究数据和病例对照研究。
C级:有缺点的临床试验或分析性观察性研究。
D级:系列病例分析和质量较差的病例对照研究。
E级:专家个人意见、个例报告 。
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呢?
当你评判一个事物的时候,最好还是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它到底是什么的为好。
如果你真的是对此不了解,想学习相关的知识,那么我很乐意给你解释外行对此的各种困惑。当然,还要看是否有时间。
在你的整个回复里,我看不出一点你读过药理学,内科学,生理病理学的痕迹,你提出的问题往往在这些书里都有解答,而你不愿意花时间去看一看,而是捉住别人拼命的问一些教科书里就有的答案,反复的问,一而再再而三的问。而且不是以一种提问的方式来询问,反而是一种先下了判断,你拿不出证据就是不科学的姿态。
抱歉,我对这样的对话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这完全是单向的交流,是我在讲课。这不是我来西西河的目的。
1、中药是否做临床实验,是否采用双盲对照的实验方法
2、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如何构建诊断治疗体系的,如何根据临床症状判别阴阳。
虽然问题问的不那么专业,或许还算一种对话的形式。
抱歉,我不耽误你追寻你的奇迹去。
那本书是经典的方法学,如果你乐意,也可以去看看知母对LL-37表达的影响、黄芪对Th1,Th2细胞分化的调控,以及他们对耐药结核杆菌的体内增值的影响之类的文献。
然而这种态度在实际中是非常不可取的.
中医,也许在某一时段,或者说某一领域,确实领先了世界好多.但在现在西医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为什么落后了?虽然,研究经费没有西医多,但至少还有国家的力量体现在中医研究吧.然而,新中国建立那么多年,中医的进步在哪里?
所以,我想问一下,如果要研究中医。那么中医至少应该在二个方面有研究价值。
一、哪一种疾病的首选疗法是中医。
二、中医在医疗的整个过程中,哪一方面有独到之处,是超过西医的。
回答了这二个问题,才有研究的必要。
否则现在打火机都出来了,一个博士去研究如何更好地钻木取火,这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