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0:伍员——日莫途远 -- 桥上

共:💬106 🌺3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0:伍员——日莫途远

伍员就是伍子胥,是大大的名人,但是在当时,“伍”这个家族却是新起的家族。伍员的曾祖父叫伍参,是楚庄王的宠臣,我猜所谓“伍”应该是“起于卒伍”之“伍”,此人当时的地位并不太高,可能还没有得到“伍”这个“氏”,只因为是宠臣,常随侍在楚庄王身边,所以掺和了公元前五九七年(鲁宣公十二年,周定王十年,楚庄王十七年,晋景公三年)楚-晋“邲”之战的决策:

“邲”之战战前,楚国的令尹孙叔-敖(孙叔,蔿敖)不想开战,但伍参精确分析了晋军的弱点,指出这一仗有可以打胜的条件,说服庄王下决心与晋军作战,终于取得了“邲”之战的胜利。这是一场难得的楚军对晋军的胜利,使楚国在与晋国的竞争中站住了脚。这一战伍参可说是有庙算之功,他应该就是凭此得到了“伍”这个“氏”。这件事《左传》中有介绍,如有兴趣亦可移步我前面的帖子《《左传》中的成语10附:晋楚战邲3》

伍参的儿子、伍子胥的祖父伍举(椒举)当上了楚国一位王子的女婿,可惜那位王子因为作乱跑路了,还连累了伍举也只好跑路。幸亏伍举的朋友声子(公孙归生)在当时楚国的令尹子木(屈建)面前危言耸听,算是让伍举又回到了楚国。

回到楚国以后伍举成了公子围的下属,几年后,公子围当上了楚王(楚灵王),化家为国,伍举也从家臣变成了王臣,地位大大提高,还得到了封邑——“椒”,他也就有了两个“氏”:一个“椒”,一个“伍”,所以他又被称为椒举。

伍举的儿子有椒鸣和伍奢,两个儿子各分得他一个“氏”。大概由于“氏”有后来居上——新的荣誉比老的荣誉更荣耀的特点,所以伍奢作为次子,分到的是较老的“伍”这个“氏”。伍奢,就是伍员的父亲。

伍奢的大儿子是伍尚,当时已经是“棠”那个地方的长官,伍员则是次子。虽有说伍员生于公元前五五九年(鲁襄公十四年,周灵王十三年,楚康王元年,晋悼公十五年),但似无根据,我推测他大约生于伍举回到楚国以后次年,公元前五四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周灵王二十六年,楚康王十四年,晋平公十二年)。

到公元前五二三年(鲁昭公十九年,周景王二十二年,楚平王六年,晋顷公三年),那时的楚国国君楚平王把本来为儿子大子建从秦国聘的夫人嬴氏占为己有,可事后他心里不踏实,于是接受了大子建少师费无极的建议,把大子建的“师”伍奢抓了起来,同时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驻在城父的大子建。

因为奋扬通风报信,大子建事先就逃走了,费无极嫉妒伍奢的两个儿子,让楚平王以伍奢的生命威胁他两个儿子,让他们回楚国都城领罪。那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商量之下,由伍尚回去赴死,由伍员逃亡之后伺机报仇。于是伍员最终逃去吴国,伍奢和伍尚都被楚人杀了。

二十四岁的伍员一到吴国就向州于(吴王僚,亦寿梦子,庶子)建言要“伐楚”,但却被州于的侄子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庐)拦住了,伍员见自己的建言没有效果,又看到了公子光的野心,于是把鱄设诸(专诸)进献给了公子光,自己率领一同逃出来的族人和家臣“耕于鄙”等待。

此后,因害怕费无极的谗言,晋国大夫伯宗的重孙子伯嚭也带领全族逃到了吴国。之前,流亡楚国多年的伯嚭的祖父伯州犁已被杀,但他们的家族还在。

伍员这一等就等了十年,这期间,在公元前五一六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周敬王四年,楚平王十三年,晋顷公十年),楚平王去世了,由他大约五岁的儿子楚昭王继位;下一年,费无极也被令尹子常(囊瓦)以昭王的名义杀掉了;伍员的复仇目标其实已经消失了。

不过,就在这一年,即公元前五一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周敬王五年,楚昭王元年,晋顷公十一年,吴僚十二年),公子光终于用鱄设诸刺杀了王僚,自己登上了王位,伍员的复仇大计可以启动了。

但是,又等了三年,最终十年过去,到公元前五一二年(鲁昭公三十年,周敬王八年,楚昭王四年,晋顷公十四年,吴阖庐三年),在碰了钉子之后,吴子(吴王阖庐,公子光)总算想起了三十四岁的伍员,把他召来问起了“伐楚”的方略。

于是伍员向吴子提出了(利用楚军根据地离吴-楚对峙的前线距离较远的条件)疲敝楚军的建议。根据他的建议,吴子把吴军分成三路,轮流出击,骚扰楚国的边境,楚方的援军从大后方上来以后,吴军马上撤回,“彼出则归,彼归则出”,让楚军疲于奔命。“楚于是乎始病”。

伍员提出的这个战略让人不得不想起后世的一句话:“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伍员的军事水平还是非常超越的,当然,类似的战略晋人之前也实行过。

这个战略实行六年以后,到公元前五〇六年(鲁定公四年,周敬王十四年,楚昭王十年,晋定公六年,吴阖庐九年,蔡昭公十三年),吴国终于抓住了机会,与晋国配合。先由晋国纠合各路诸侯从北面方城进攻楚国,随后吴国则从南面坐船千里奔袭,从蔡国南面上岸,再由唐人领路,直捣楚国的腹地,一举攻下了“郢”。

可是对于四十岁的伍员来说,也只能去找死去的平王撒气了。

当初伍员有一个朋友,叫申包胥,伍员将要逃亡的时候曾对申包胥发狠说:“我一定要搞垮楚国!”申包胥就说:“那你就使劲干吧,大人能搞垮,我就能重新恢复!”后来申包胥果然从秦国请来了援兵,最终恢复了楚国。

而那时吴军却发生了内讧,同时还被越人抄了老窝,在战场又败于秦、楚联军,只好撤退,伍员也只得随吴军一起撤回吴国,他已无处可去,只好选择在吴国安身立命了。

十年后,吴王阖庐死于越人之手,他儿子夫差继位,很快就打败了越人,却被越子(句践)欺骗,放过了越人。伍员提醒夫差一定要彻底消灭越国,不可让句践死灰复燃,夫差不以为然。

又十年后,六十岁的伍员趁出使齐国的机会,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世家鲍家,他儿子的后裔后来成了王孙氏(这恐怕意味着“伍参”可能有某一位周王或楚王的血统,甚至是楚庄王的私生子亦未可知)。而伍员自己却因此被夫差“赐之属镂以死”。死前,他预言了吴国的灭亡。

三年后,夫差北上中原,在黄池之会上压倒了晋国,却再次被越人抄了老窝,很快,吴国反而被越国消灭了。

清华简《系年》中有关于伍家之事的一个提纲(小狐《讀《繫年》臆札》所附《系年》通行释文《第十五章》),其中强调了伍員(伍子胥)的作用,也许是楚方的视角,如下:

景平王即位。少師無極讒連尹奢而殺之,其子伍員與伍之雞逃歸吳。伍雞將吳人以圍州來,爲長壑而洍之,以敗楚師,是雞父之洍。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伍員爲吳太宰,是教吳人反楚邦之諸侯,以敗楚師于柏舉,遂入郢。

而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则记载了伍員(伍子胥)与申包胥的一番争辩,充分反映了他悲剧性的处境: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桥案:这个恐怕未必,伍员应只是陪臣而已),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相关段落及我的粗略翻译和一些补充说明:

通宝推:mezhan,上古神兵,gb2312,楚庄王,hullo,林风清逸,迷途笨狼,关中农民,西安笨老虎,史文恭,陈王奋起,老老狐狸,
家园 小时候最爱看的历史故事之一

里面有逃亡,有救助,有刺杀,有复仇,有预言, 太有戏剧性了。

家园 楼主又更新了

讲到伍子胥了

家园 学习桥上文章浅见

乱谈伍子胥悲剧人生

1、父、兄、己皆死于君权之手,非战死沙场或鞠躬尽瘁于人民。足令后来世家惊醒。与其说君杀,不如说其自杀---可谓:起于卒伍者,必终于卒伍。

2、君让臣死,父兄己不得不赴死。前自救而逃于楚,后坐等而死于吴---君君臣臣思想笼罩下,又能逃到哪里去?与其悲伍员,莫若哀法术!此上层法术又与中层文化互为依附利用,直至今天---可谓:国于是乎始病

3、为出关一夜白发,为报仇十年不晚,掘墓鞭尸而亲仇已死,身事四主而国破家亡,己灭己国而友复己国,因君臣之仇而残民,有疲敝进攻之战略而无保守后方之智谋---可谓: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4、存己而亡父兄,存敌而亡家国,存恨而亡民,存子而亡身,存君而亡友---可谓日暮途穷,倒行逆施,无天道之极乎!

家园 好在把儿子托付给齐国

总算留下了一支后代,不过也是因为这个伍子胥被吴王杀死,或者一个诱因吧。

家园 读史记中写下的日暮途穷故倒行逆施知道了倒行逆施的源头

对伍子胥更佩服了

家园 最喜欢听伍子胥过韶关一段京剧,脍炙人口。
家园 日暮途远倒行逆施

以前无事看成语词典看到这句。真是很悲凉的心情。

疲楚之计类似于匈奴对汉朝的骚扰。

家园 以前也曾有类似的读书经历,同感悲凉
家园 卖了宝剑,我买了一把刀
家园 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感到伍子胥和“重诺轻生,舍生取义”

这成语也大有关系。

《吴越春秋》中讲述了伍子胥逃难时遇渔父的故事。伍子胥此时受楚王悬赏,渔父放弃了高官厚禄,为义节帮助伍子胥渡河,最后自沉于江中。史称“渔大夫”。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家园 太史公于复仇分外推崇,下笔异常浓烈

所以这篇是史记和霸王世家是最好看最精彩的。

大概太史公胸中一股英雄气要借古人来发泄吧

家园 昭关吧

韶关就是南辕北辙了

家园 不是,估计是太史公当公知被切了蛋蛋后在YY复仇

没觉得太史公有什么英雄气,不过是被切了蛋蛋后不敢公然反抗,拐弯抹角地唧唧歪歪罢了,和今天的公知有得一拼。

读书时看史记,觉得项羽多可爱啊,刘邦纯属是个不学无术的无赖。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发现刘邦才是真英雄。

汉高无德?陈平、韩信、英布这些项羽的部下纷纷投效,还有张良、萧何,莫非他们都有眼无珠?

刘邦无才?沛公殆天授。

工作后看史记,猛然发现其间多少私货。匆匆浏览之余,最大的感受是汉武阉了司马迁没多大错,相反,让这样一本皮里阳秋“恶毒攻击”的史书流传了下来,汉武才是真英雄大气魄。要论帝王胸襟,李世民都比不得。

俺们学文科的啊,确实要多长几个心眼,多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不然被人忽悠了还要帮人数钱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0附:吴光入郢1/22

《襄三十一年传》:

吴子使屈狐庸聘于晋,通路也。赵文子问焉,曰:“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巢陨诸樊,阍戕戴吴,天似启之,何如?”对曰:“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启季子也。若天所启,其在今嗣君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亲而事有序,其天所启也。有吴国者,必此君之子孙实终之。季子,守节者也。虽有国,不立。”((p 1189)(09310901))(110)

我的粗译:

我们的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五四二年,周景王三年,晋平公十六年,楚郏敖三年,吴夷末二年),吴子(夷末)派屈狐庸出访晋国,保持两国交流畅通。

到达晋国后,赵文子(赵武)问屈狐庸:“延州来季子(季札)其果立乎?巢陨诸樊,阍戕戴吴(馀祭),天似启之,何如?(你们那里延州来季子能上位吗?你们在“巢”那里损伤了诸樊,又被个守门的杀了戴吴,上天好像在为他扫清道路,到底怎么回事?)”

屈狐庸回答:“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启季子(季札)也。若天所启,其在今嗣君(公子光,吴王阖庐)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亲而事有序,其天所启也。有吴国者,必此君之子孙实终之。季子,守节者也。虽有国,不立。(上不了位。那都是诸樊和戴吴两位“王”自己的命数,谈不上为季子扫清道路,要说上天,那恐怕是要为现在的嗣君扫清道路!这位嗣君能广施恩惠,但仍然有节制;广施恩惠就能得到“民”的拥护,有节制就不会误“事”;现在我们的“民”团结,“事”办得顺利,这就是上天在扫清道路。最后实际领有我们吴国的,肯定一直会是现在这位主上的子孙。至于季子(季札),他是个有分寸的人,虽然有掌控吴国的实力,但不会上位。)”

一些补充:

屈狐庸是四十四年前从楚国逃去晋国的申公巫臣的儿子,但非嫡长子,嫡长子当为邢侯,留晋继承了族长之位,十四年后被杀,不过家族应该还在。三十九年前,申公巫臣留在楚国的亲族被屠灭,于是他主动要求出使吴国,联络吴国对付楚国,与吴国达成一致后,他把自己的随从部队留下了一半,教给吴人中原诸侯的战争技术,同时就把这个儿子也留了下来,给他寻找了这个另外的出路,为吴国担任行人,负责与中原各家诸侯打交道。

行人地位不算太高,后来曾担任吴国行人的还有伍员(伍子胥)。

杨伯峻先生注“必此君之子孙实终之”曰:

据《吴世家》,吴王僚为馀昧之子,公子光(即吴王阖庐)为诸樊之子,公子光杀王僚而自立,传太子夫差而灭于越。果如此说,终吴国者乃诸樊之子孙,非馀昧之子孙,史迁盖据误说。《吴世家索隐》云“此文以[光]为诸樊子,《系本》(即《世本》,唐人或讳世)以为夷昧子也。”《左传》昭二十七年孔《疏》引《世本》亦云“夷昧生光”,则光确为夷昧之子,非诸樊之子。孔《疏》又引服虔云:“夷昧生光而废之。僚者,夷昧之庶兄。夷昧卒,僚代立,故光曰我王嗣也。”服虔之说乃用《公羊》襄二十九年传。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亦云“阖闾为夷昧子无疑”。则有吴国者,此君(夷昧)之子孙实终之也。

桥案:考虑《吴世家》“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且馀眛即夷末(夷昧)。夷末之后的州于(吴王僚)既为“夷昧之庶兄”(据上引服虔之说),则亦寿梦子,惟乃庶子耳。上面《吴世家》之“有子四人”当只包括嫡子(或者就不准确,下面夷末有“弟蹶由”,依《左传》文例,当为“母弟”,则是又一嫡子,当然也有别的可能性,搞不好蹶由就是季札)。因此,后来吴国没让夷末之嗣君公子光上位,而是由州于继位,则吴国王位的继承状态就还属兄弟相及的范畴,也就仍然为季札当吴王留着希望。考虑《左传》中在吴国王位继承问题上当时人多次提及季札,显然他仍是相关方,这个推测应该是合理的。

“吴”(杨注:吴,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之后。《史记》有《吴世家》。孔《疏》引《谱》云:“至寿梦而称王。寿梦以上世数可知而不纪其年。寿梦元年,鲁成公之六年也。夫差十五年,获麟之岁也。二十三年,鲁哀公之二十二年,而越灭吴。”吴国自称为“工”(者減钟)、“攻[(又/又/一)攵]”(吴王剑)、“攻吴”(吴王夫差鑑),亦称为“干”,详刘宝楠《愈愚录》卷四《干越》、《墨子兼爱中》孙诒让《閒诂》及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吴王寿梦之戈》。亦称禺邗,传世有禺邗王壶,即哀十三年黄池之会后所作。吴自称王,彝器如此。《吴语》又称“吴伯”“吴公”,《春秋》则称“吴子”。吴初国于梅里,据高士奇《地名考略》,今江苏省-无锡县东南三十里之梅李乡,旧称泰伯城者是其地。至诸樊始徙于吴,今之苏州市。),推测位置为:东经119.62,北纬31.84(葛城遗址,江苏最早西周至春秋城址。阖闾以前)。

“晋”——“新田”——“绛”——“绛县”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1,北纬35.62(成六年后,新田遗址,4000万平方米,在同一区域内有6座城址。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延”——“延陵”(杨注:季子即季札,初封延陵,故《檀弓下》及《史记》屡称之为延陵季子,此称延,省称也。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后加封州来,故此称延州来季子。),推测位置为:东经119.92,北纬31.71(延陵,武进淹城,有遗址,四重城三环濠,郭城、外城:椭圆;内城,子城:方;60万平方米;外城:周2500;内城:周1500;子城:500。春秋晚期)。

下面是武进淹城的GoogleEarth卫星影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州来”——“下蔡”(杨注:蔡,国名,武王弟蔡叔度之后。此时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附近有故蔡国城。故城长一〇四九〇米,略成南北长方形。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县。昭侯迁州来,谓之下蔡,今安徽-凤台县。一九五五年五月曾在安徽-寿县发掘蔡侯墓,并出土有蔡侯钟、蔡侯盘及吴王光鑑等遗物(三种)。此地离凤台县极近,故蔡侯葬此。《史记》有《蔡世家》。宣公二十八年入春秋。春秋后二十一年,蔡侯-齊四年灭于楚。然据程恩泽《战国策地名考》及苏时学《爻山笔话》,战国时又复建国于今湖北-巴东县、建始县一带,更至楚宣王八年时,而蔡始亡。#州来,国名。详王夫之《稗疏》及雷学淇《介菴经说》卷七,今安徽-凤台县。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谓成七年,吴入州来,至昭四年,然丹城州来以备吴;迭属吴、楚。二十三年鸡父之战,楚师大奔,州来遂为吴所有,封季札于此,为延-州来。#杜《注》:“州来,楚邑。用大师焉曰灭。”王夫之《稗疏》云:“州来书‘入’,又书‘灭’,则其为国无疑。《前汉地理志》:‘下蔡,故州来国。’”#《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蔡县”,班固自注:“蔡平公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王先谦《补注》引钱坫云“吴迁昭侯于州来,即下蔡也。”又引吴卓信云:“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见《经》、《传》,惟见杜氏《释例》。”传世器有蔡子匜,杨树达先生谓为蔡平公所制,详《积微居金文说》卷六。#蔡本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后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今则入吴,因吴师迁州来,今安徽-凤台县,亦曰下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6.72,北纬32.71(凤台-城关-北古城村。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蔡复封于新蔡,同年州来灭,迭属吴-楚,哀元年蔡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蔡迁于下蔡——州来)。

“巢”(杨注:《书序》云:“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则巢为殷商旧国。一九七七年四月于陕西-周原遗址所发现周初卜辞,其一一〇号卜甲云“征巢”,可为实证。《水经沔水注》谓“巢,群舒国也”,则为偃姓。今安徽省-巢县东北五里有居巢故城址,当即古巢国。高士奇《地名考略》云:“成七年,吴始伐楚伐巢;十七年,舒庸道吴人围巢;襄二十五年,吴子伐楚,门于巢;昭四年,薳启疆城巢;五年,楚使沈尹射待命于巢;二十四年,吴灭巢。二十五年,楚使熊相禖郭巢,盖巢已亡,楚欲据其地也。《史记》,吴-公子光六年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自是巢入于吴矣。”),推测位置为:东经117.69,北纬31.66(巢湖市,唐咀遗址)。

————————————————————

《昭四年传》:

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葴尹宜咎城钟离,薳启彊城巢,然丹城州来。东国水,不可以城。彭生罢赖之师。((p 1255)(10040701))(110)

我的粗译:

四年后,我们的昭公四年(公元前五三八年,周景王七年,晋平公二十年,楚灵王三年,吴夷末六年),冬天,吴军进攻楚国,打下了棘、栎、麻,这是对本年八月朱方之役的报复。楚国派了沈尹射赶赴夏汭,派葴尹宜咎加筑钟离的城墙,派薳启彊加筑巢的城墙,派然丹(子革)加筑州来的城墙。这时楚国的东国部分发了水,无法修筑城墙,于是又派彭生把在“赖”那里的部队召了回来。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彭生罢赖之师”曰:

杜《注》:“彭生,楚大夫。罢鬭韦龟城赖之师。”

“楚”——“郢”(杨注:楚亦名荆,详庄十年《经注》。初都丹阳,据《史记楚世家集解》及《正义》当在今湖北省-枝江县;《水经注》谓在今秭归县一带,难信。武王迁郢,今江陵县北十里之纪南城。定公六年,楚昭王因畏吴而迁鄀,旋后还郢,证之楚王盦章钟铭,可信。武王十九年入春秋。楚王-负芻五年,灭于秦。楚器传世及出土者多见。),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有遗址,长方形城,4500╳3500,1600万平方米。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楚——为郢:庄十七至庄十八,庄三十至僖二十七,文九至文十四,宣八至昭五)。

不过此时楚灵王实际驻跸于“章华之台”,《楚居》:“至灵王自为郢徙居秦溪之上,以为处于章华之台。”:

“章华之台”(杨注:《吴语》谓楚灵王筑宫于章华之上,韦《注》以章华为地名。《文选东京赋》薛综《注》谓章华之台在乾谿,俞正燮《癸巳类稿章华台考》力主此说。然乾谿在今安徽-亳县东南,离楚都太远,恐不确。依杜《注》及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章华宫当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寰宇记》则谓在江陵县东三十三里,未详孰是。#《水经沔水注》云:“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推测位置为:东经115.97,北纬33.60(城父南4公里,高卜村-刘庄东侧,干溪沟西岸)。

如上面提到的,此时楚国分为上国和东国两个部分,我认为也就实际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郢”和“章华之台”——“城父”(“章华之台”北不远)。

“棘”(杨注:棘,今河南-永城县南。),推测位置为:东经116.25,北纬33.95(永城县-柘树集村东二里许战国-棘亭遗址)。

“栎”(杨注:栎今河南-新蔡县北二十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5.01,北纬32.82(新蔡县-栎城乡)。其实据下图,这一位置进入“楚”内部过深,似不够合,又据《左传》惯例,这样同时举出的地点大多相距不远,我意“栎”当在“棘”与“麻”之间,好比东经116.4,北纬34.1一带。

“麻”(杨注:麻,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旧有麻成(城?)集。),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5,北纬34.5(砀山县东北二十五里)。

“朱方”(杨注:杜《注》:“句馀,吴子夷末也。朱方,吴邑。”服虔以句馀为馀祭,孔《疏》云:“杜以为夷末者,以庆封此年之末始来奔鲁,齐人来让,方更奔吴,明年五月而阍弑馀祭,计其间未得赐庆封以邑,故以句馀为夷末也。”然庆封奔吴若在二十九年初,馀祭赐以邑,亦极可能,服虔较是。朱方,今江苏-镇江市东丹徒镇南。#朱方,吴邑,今江苏-镇江市-丹徒镇南,吴以赐齐-庆封,详襄二十八年《传》。),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9.46,北纬32.20(朱方门外)。

“沈”(杨注:沈,国名。传世器有沈子簋,据铭文,知沈子实为周公之曾孙,其父始封于沈,沈子继其父封,然犹秉承其大宗周公,说详《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三卷三期温廷敬《沈子簋订释》。其地在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之沈丘集,西北距河南省-沈丘旧县治三十里,约在今临泉县,今沈丘县则已移于旧治北之槐店。#沈为楚国之县,或以为即沈国,然沈国-春秋末期犹在,则楚此时不得有其全部土地,或文三年楚伐沈时曾得其部分土地以为楚县,《左传》襄二十四年楚康王时有沈尹寿,昭四年灵王时有沈尹射,五年又有沈尹赤,十九年平王时有沈尹戌,哀十七年惠王时有沈尹朱,而哀十八年另有寝尹,则沈未必即寝丘,尤未必即孙叔-敖之所封。说参李惇《群经识小》及梁履绳《补释》。#沈,县名,即故沈国地,今安徽-临泉县,见文三年《经注》。#沈,姬姓,故国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沈丘城。即安徽-阜阳市西北。又见文三年《经注》。),推测位置为:东经115.24,北纬33.07(沈丘古城遗址)。

“夏汭”(杨注:夏汭,杜《注》谓为夏口,恐不确。今之西淝河古亦称夏肥水,见《汉书地理志》城父县。其下游入淮水处在今安徽-凤台县西南,此夏汭及五年《传》“会于夏汭”,皆指此处,非汉口。),推测位置为:东经116.69,北纬32.69(凤台县-西淝河入淮处)。

“钟离”(杨注:杜《注》:“钟离,楚邑。”但诸侯与吴相会在楚境,殊为可怪。杜《注》钟离为楚邑,本于昭四年《左传》“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钟离本是小国,据《水经淮水注》与《史记伍子胥列传索隐》引《世本》,钟离为嬴姓国(《通志氏族略三》云姬姓,难以信从),此时是否被灭,不详。且钟离时在吴、楚两国交界处,《谷梁》昭四年《传》云“庆封封乎吴-钟离”,即使钟离已灭,或为吴、楚两国所分有,则此钟离当是吴邑。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东稍北。#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东而稍北二十五里,余详成十五年《传注》。#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二十里,详成十五年《传注》。#钟离,今安徽-凤阳县稍北而东,淮水南岸。#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而稍北。又详成十五年《传》并《注》。),推测位置为:东经117.67,北纬32.91(凤阳-板桥镇-古城村)。

下面是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编钟的图片,钟上铭文据隶定为“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鹿君柏作其行钟童鹿金”,铭文竖排,从右数第二列最下两字以及最左一列倒数第二、三字之“童鹿”据认为就是当时“钟离”(鐘麗)的写法,隶定铭文出自《蚌埠双墩一号墓编钟铭文破解》,图片出自《双墩出土编钟铭文显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此墓央视报道过,葬制奇特,明显不属于中原文化系统。

“东国”(杨注:楚以东部地区为东国,钟离、巢、州来以及赖皆东国地邑。#襄三年《传》“为简之师”杜《注》:“简,选练。”简练者,选择而治之也。与简阅同义。杜《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下言“东国”,则此“上国”即谓楚之西部。#杜《注》:“兵在国都之东者。”《西周策》“令楚割东国以与齐”,高诱《注》:“楚东国,近齐南境者也。”义与此异。),楚国地域甚大,可分为明显的两块,“上国”和“东国”,“东国”或可包括所有“方城之外”地,“上国”则“方城之内”地,如此,楚国似可有两个政治中心,“东国”的政治中心似可在“秦溪之上”——“城父”——“章华之台”一带。

“赖”(杨注:赖,国名,今湖北省-随县东北有厉山店,当即其地。或以为在河南省-商城县南,恐不可信。杜《注》谓赖人乃赖国之人仕于楚者。#赖即桓二年《传》之赖国,今湖北-随县东北之厉山店。),推测位置为:东经114.99,北纬32.54(息县-包信镇南偏东两公里赖国故城遗址)。

下面是赖国故城遗址一带GoogleEarth卫星影像(遗址在下端偏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昭公四年吴伐楚、楚奔命一些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上图,此时的楚、吴边界大概在巢——钟离与吴——朱方之间。

通宝推:楚庄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