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质疑袁崇焕 -- mynoodles
质疑袁崇焕
疯行烈
(mynoodles整理)
在春秋中文网看到了疯行烈对袁崇焕军事才能的质疑,说得有理有据,特将其主要论点转来,与河里的朋友们共享。袁崇焕是大家所关心的人物之一,想必许多人会感兴趣的。疯行烈的原讨论贴在这里 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163993&extra=page%3D5,该帖长达41页,疯老大的主要观点和论据散落在各个回帖中,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转贴于此。疯老大的观点开始比较模糊,随着辩论的进行,观点越来越明晰。在所有争论的问题上,他都占了上风,以至于最后有人说“即使你口若悬河也不能改变我们的民族感情”,变相认输了。
疯行烈的观点大略(在后面将有详述):
(一)擅杀毛文龙。
(二)不助朝鲜和林丹汗,使伺辽防线孤立。
(三)证明了袁崇焕能够辖制伺镇。应当对伺镇防御不力负责。
(四)所谓袁曾经三次上奏说“蓟门单弱,须防敌人从西路进攻”,是对袁崇焕奏章的曲解。
(五)对后金将取道伺镇入塞的情报判断失误,导致未做准备以及兵力配属不当。
(六)擅开马市,以至于后金获得了充足的粮草。
(七)北京城下广渠门一战,兵力对比是14000对8000,袁占优势,而不是金庸所言的9000对十万。
(总结)袁崇焕有将才而无帅才,战略眼光不足。
出现的新论据:袁崇焕对毛文龙的夸奖之辞;两个至关重要的情报;后金的粮草是从袁崇焕手里搞去的;袁的三次奏章的真实内容;袁对伺镇的权限;广渠门下的真实兵力对比等等等等。
基本上所有的论述都是围绕着崇祯2年,皇太极率军由伺镇入塞攻北京的事变而展开的。袁崇焕亦在此次事变中惨死。他事前曾多次上奏说,伺镇防向薄弱。
下面详细来说。
(七)北京城下广渠门一战,兵力对比是14000对8000,袁占优势,而不是金庸所言的9000对十万。
在北京城下广渠门一战中,除了袁的辽东兵外,还有大同镇兵和宣府镇兵。满清在北京一带的兵力绝不可能多得过五万。
满人在广渠之战中所投入的兵力是很少的.低到你无法想像。疯行烈在<满洲旧档>找得到满人在广渠门之战时所投入的兵力数目,只有白甲军和蒙古兵二千余人!<清史稿>也有提及,但没说具体的数量.当然,疯老大认为这有水分.为此又在满网找过白甲军的资料和蒙军八旗的资料进行分析过,认为,在广渠门之战中满人投入的兵力绝不过能超得过八千!应该在五千至八千之间.而袁的兵力最少在一万四千.至于某些文章所说的九千大败十万,只是吹牛皮而已.
满兵入关为十万左右,这是公认的,疯行烈也相信这个数目。满兵是分三路的,在北京附近的满兵不可能超得过五万。但与袁接战的只是一部分满兵,数目不可能超得过八千,当然,满人自己说是二千余人。
<八旗通志>里头也说道在广渠门中与袁对战的兵力只二千余的,算八千已是将兵力上限拉高了四倍的了.
(六)擅开马市,以至于后金获得了充足的粮草。
本来满金正处于饥荒,它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的---没有足够的军粮打什么仗?可是袁自己的战略判断错误,从而作出了足以影响全局的错误决定---他决定擅开马市---为的了拉拢两头摇摆的蒙古部落---他甚至连朝庭的禁令也置之不顾。皇太极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有利形势,派出了四百人化装为蒙古人并与它的走狗蒙古朵颜的二千人一道到宁远购米。皇太极的算盘打得很好,买来的大米就直接保存在蒙古朵颜部,连运费都省了。当时蒙古哈刺慎部就明确地向袁指出:"朵颜柬不的为建虏窖米,欲谋犯蓟西",陈仁锡也向他报告过了,可是崇焕却"不为信"。袁始终不信,你有什么办法?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了他错了.
为什么朝庭会再三反驳袁的奏折?因为袁要求朝庭同意他开马市,他说蓟镇堪忧只是为了增加朝庭的压力而说的,他根本不认为满金有能力千里奔袭.袁想得一点也没错,正处于饥荒的满人凭什么发动大战?但他却发梦也估不到,让满金拥有了战争实力的正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子错全盘皆错!
崇祯毫不犹豫地回驳了他的奏折,并一再要求袁停止宁远马市,但袁置之不理,从而为自己后来的惨死挖来了坟坑,还多了一条私粜的罪名!崇祯估计得一点也没错,满金的确是通过蒙古人购买了大批物资.
宁远的流言已经越来越多,各种关于后金兵即将大举寇边的消息遍地流传,谁都知道皇太极就要舍辽而攻蓟.迫于压力,袁派出了谢尚政去蓟镇协防,但被蓟抚王元雅所拒绝.在之前,袁不停地裁减蓟镇兵力,并令蓟辽总督俞安性全力负责,一再严令汰兵,现在好了,又说满金将南下,派人来协防.蓟抚觉得很委屈,这边叫人汰兵,这边又说敌人快来了,这不是摆明了玩人的吗?敌人都快来了你还迫我汰什么兵?蓟抚事实上也不信满金有能力千里攻来,他最后拒绝了袁的增兵.很多现在的专家都借此事来说明袁高瞻远瞩之类的。
既然蓟抚拒绝了增兵,袁若相信皇太极会来的话他一定会迫着蓟抚接受!以他的脾气袁一定会这样做,他连左都督毛文龙都敢杀,还会在乎一个蓟抚.事实上袁本身也不相信满金会南下,当做足了表面功夫之后,他就没有再做任何的防备了,就在皇太极已经奔赴在途中的时候,袁还干脆离开了督帅衙门所在的宁远,跑到了锦州巡视军务去了。以至于后来急忙忙地又得从锦州回援北京.
(五)对后金将取道伺镇入塞的情报判断失误,导致未做准备以及兵力配属不当。
满兵南下,途经千里,袁竟然一无所知,其情报能力之差可见一斑。
袁真的就不知道皇太极准备南下吗?袁崇焕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不肯相信!!!
首先,崇祯二年,蒙古古(哈)刺慎部曾密报,指蒙古朵颜部首领束不的“为建虏窖米,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国榷》卷九十)
朵颜部三卫早已投靠满人,而哈刺慎部则一向亲向大明的,亦及时地向袁发出了警报,可袁不信,他根本就不相信满人敢千里南下犯北京。
这是大明的臣藩哈刺慎部落发出的警讯,这个部落与大明以及与袁的关系都很好,袁还曾为其上奏请封。后来,洪承畴与皇太极大战松锦之时,哈刺慎部还发兵助明军守锦州。哈刺慎部不但是明朝的臣藩,还是布在草原上重要的眼线,面对草原上的盟友及眼线的情报,无论如何都是要加以重视的.
袁是个有才华的将领,怎么用间<孙子兵法>都有提及,袁不可能不清楚.面对广阔的辽西,单凭明军是力有不逮的,必须依靠蒙古人才能建立有效的情报系统.现在的问题是,满兵绕过了辽东,穿过了辽西,整个行程接近两千里,袁对此居然不知?!这如何解释得过?
再有,崇祯二年六月,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出使辽东,"至南台堡,闻朵颜束不的为贼汉卖妇女,为建州积谷.宁远武进士王怀达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贼汉,其实妮之,为满州娴也。部落不满万,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此地间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备。可乘夜掩而杀之。……”另外,王怀达和陈国威又说道,宁远南台堡一带“建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持弓矢……”(宁远一带居然有这么多满人的谍哨……)最后,王陈二人又指出了满人可能准备南下:“……四月间四汗先至,秋冬诸王子尽入,必舍辽而攻蓟矣!”(连宁远一带的士绅都知满人准备现下了,可是袁却不闻不问,失职误国啊!)
陈仁锡闻报大惊,“仁锡言于关内道,甚壮之,竟不果。后建州兵入口,俱如二生言”(陈仁锡将情况报告了关内道,说得很详细,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关内道正是袁管辖的)
这是取之《明史记事本末》。里头还说道: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宁远那些普通的士绅都知道满兵要南下了,可是袁却不信…… (上述论点取自<明史记事本末>和<三朝辽事实录>以及<国榷>)
满兵寇边是一个很浩大的军事行动,要瞒得过别人,是不可能的事.在崇祯二年的三月五月六月七月,都有许多谍报通报于袁,可是袁不信.这正是袁的战略上错误的判断导致的。因为袁根本不相信满人有充足的胆量重兵南下。满兵已迫近了了遵化,袁才得知,仅带九千兵匆匆回援,并命赵率教带山海关守兵四千援救遵化.根据余大成的<剖肝录>所写,锦州与大凌河的明军不低于七万五千人.袁若不是骤然闻变仓促回援,又怎么会只带九千兵的呢?这说明了他根本是对此毫无准备的,对满兵的南下他一无所知,急切间来不及带上更多的兵马.
袁之所以不信满兵会南下,据疯行烈料想,不外以下几个原因:
1)袁错误地估计了自林丹汗战败后草原的形势.
林丹汗在崇祯元年虽然战败,但其所控制的直属军队还有近六万之多.号称"全蒙古大汗"的林丹汗对漠南蒙古部落的号召力很大,大多数的察哈尔部落的还是效忠于他.袁崇焕应该清楚这一点.据推测,袁可能认为林丹汗会不甘心失败,继续与满人争取草原的霸权.在这种情况之下,满人是绝不可能能够穿越辽西.(事实上,林丹汗战败后便把汗帐和兵马都迁到了绥远一带了,远远地避开了满人,辽西蒙古部落其实是群龙无首,一盘散沙.袁高估了林丹汗的战斗欲望了.)
2)不相信满人有足够的实力南下.
当时满人全国兵力也不过十余万,而正规军----满军八旗和蒙军两旗合起来的兵力连十万都不到.用这样的兵力孤军穿越辽西,发动远涉千里的大规模作战,简直让人无法去相信.(应该说袁是一个严谨的人,他擅于防守.是一个比较保守谨慎的防御型将领.这样的军事冒险计划与他一惯的军事思想形成了冲突,他无法接受这一点,自然也就不会相信这一点.)
3)高估满人的困难.
后金是一个军事型国家,它国力不强,军事力量却很强大.但再怎么强大的军队也得吃饭.满人在天启末年和崇祯元年都越上了饥荒,粮食缺乏.再加上种族压迫的原因,本身的生产力也不高.虽然在天启七年第一次打败了朝鲜,相当程度地缓和了粮食的压力.但问题的本身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后金始终存粮都不多.袁与满人交战多年,这些情况他应该了解的。事实上当时后金正在闹饥荒。没有充足的军粮而远涉千里作战只是个笑话,因此他不相信。(下面要说到,袁崇焕的第六个失误使后金解决了军粮问题。满人南下所需的军粮大多购至辽东,这让人无法相信又不得不信。袁在这件事上扮演了很不称职的角色.)
(四)证明了袁崇焕能够辖制伺镇。应当对伺镇防御不力负责。
袁到底到蓟镇有没有实际的管辖权呢?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袁呈至兵部奏折有其中的内容:“……惟备行关内永平二道,清汰去后,据永平道右布政郑国昌呈,称滦州训导三员,内多一员,永平卢龙二卫知事二员,俱应减去……“这是关于栽减冗员的奏折,都是藓镇境内的,袁根据永平右布政郑国昌的报告而上奏朝庭减亢员的,这充分说明了袁对蓟镇拥有绝对的管辖权!蓟镇确是在于袁的管辖之下!
还有上面提到,袁还在崇祯二年四五月间大幅载减蓟镇冗兵,这也有力地说明袁崇焕对伺镇是有统辖权限的。
蓟镇也是袁的防区.袁能命令得了山海关的明军,这就说明了袁对藓镇拥有实际的管辖权,尽管这种管辖权有重叠的可能,但袁有天子剑,他在权势上完全压过了刘策,既然他能杀得了左都督毛文龙,那么他也肯定能管得了藓辽总督刘策!东江镇与藓镇都是同等级的军镇。
(三)所谓袁曾经三次上奏说“蓟门单弱,须防敌人从西路进攻”,是对袁崇焕奏章的曲解。
袁上奏说蓟镇防务薄弱不假.可是朝庭为什么不肯批吗?袁不但要求加强蓟镇的防务,还在奏折中举荐部下林远为总兵官(在这里有个问题,疯老大在另外一个帖子里说,袁的奏折里蓟镇团练总兵的人选是麻登云,不知道这个林远又是怎么回事?但不影响论证)。之前袁已请奏祖大寿为锦州总兵,何可纲为宁远总兵,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并应袁的要求撒了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如今袁还要再加多个蓟镇里的总兵,这就意味着畿辅尽在袁一个人的掌握之下,这样过分的请求谁敢答应他?崇祯说什么也得为自己的皇位考虑一下的,他肯定不批准的。
袁在奏章中说蓟镇防务薄弱,只是为推荐部下张目,他自己显然并未当真。事实上,造成蓟镇防守薄弱的正是袁崇焕自己!!!袁自就任后,重辽轻蓟,将战略重心移向了辽东,蓟镇的精兵北调。在崇祯元年十一月,关内有兵55345名;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只剩兵40200,短短的一个月,就去了15145名兵丁。后来袁还在崇祯二年四五月间大幅载减蓟镇亢员兵卒(这也有力地说明袁崇焕对伺镇是有统辖权限的),最终的恶果在后来满兵入口之时表露无遗---当满兵攻至遵化之时,被载减的兵卒打开了城门,蓟抚王元雅死于乱军。事实上就算没有汰兵打开城门,遵化也守不了----整个遵化城只得兵三千。(上述兵员数字取自〈崇祯长编〉)主力七万余人尽在锦州与大凌河前线,以至于回援北京,只能带九千人,大部队全在几千里外的锦州一线。
后来疯行烈又补充,袁要求朝庭同意他开马市以拉拢蒙古部落,他说蓟镇堪忧只是为了增加朝庭的压力而说的。
(二)不助朝鲜和林丹汗,使伺辽防线孤立。
万历末年,大明为了遏制满人,西联蒙古,东结朝鲜,陆以锦宁,海以东江,在战略上成弧度地包围了满人。在这条战略防线的封锁打击下,满人曾被搞得鸡头鸭血,狼狈不堪。很可惜,这一切在袁的手里逐步崩溃,从此大明在战略上再无主动权。察哈尔蒙古的林丹汗为了与满人对抗,早就上表称臣于大明。而位于蓟北辽西的蒙古古刺慎部一直都是臣服于大明的,袁还为其上奏请封,袁的部下好多蒙古人都是来自这个部落的。
当崇祯元年十月林丹汗跟满人打得五花灿烂,袁为何不做支援?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就不明白?当满人东征毛文龙和朝鲜之时,袁为何一再贻误战机?面对满人精锐东去的沈阳,他为何只派出九千兵?这九千兵能起什么作用?这九千兵一直在三岔河旅游了二十多天直到朝鲜彻底完了还在三岔河玩着,袁在搞什么?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就不明白?
(一)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在东江起到了牵制后金的作用。皇太极称毛为"腹心之大患",努尔哈赤称毛"可恨"!
努尔哈赤说毛文龙“我气不过东江,只为山险谷深,前埋后伏,我动静言语霎时便知,可恨!可恨! ”
“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奸叛则一日不息,良民则一日不宁!是为腹心之大患也!”------《三朝辽事实录》(这句话疯老大没讲是谁说得)
天启七年,皇太极令大贝勒阿敏为帅,统济尔哈朗,阿齐格,岳托,硕托诸将,合兵八万,东征毛文龙.皇太极面授方略:”毛文龙近彼海岛,倚恃披猖,故整旅徂征,若朝鲜可取,则并取之.”此次东征首为毛文龙,次为朝鲜。可见后金统治者对毛文龙的重视。
毛死了不到三个月,满人便得以从容南下了。
毛的全家三百余口死于金人之手,可谓不共戴天之仇,他一直是很努力抗金的。第一次宁远之战,毛文龙进攻永宁。第二次锦宁会战之时,毛文龙亦在五月率军入袭昌城。
这是锦宁之战后袁崇焕上奏朝庭疏折的内容:……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掣之功,此为最烈!……
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也说到了这一点:毛文龙袭辽阳,故旋兵相接,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
东江镇并不是什么独立王国,崇祯二年崇祯还派了姜曰广等人巡察东江,这说明了东江还在大明的掌据之中。朝庭要削毛的兵权,重编东江编制,对于毛来说-如果真有反意,早就反了!对于武将来说,还有什么比军权更重要的吗?可是毛还是听令,尽管不满,还是照做.
就在袁与钱龙锡谈话前的几个月,袁还在奏折上称毛"立有大功".但在杀毛之时有一条罪名就是"未立寸功"。不知崇祯看了这样两份时隔不久的奏章会有何感想。连王在晋(袁以前的上司,兵部尚书)谈到这一点这时也都说袁是"自取其祸"!王在晋评道: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掣之功,则文龙可何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与自取矣!
擅杀毛文龙可以说是自断臂助,直接地为满人扫平了外患,让满人入关再无后顾之忧。同时,也是袁崇焕最大的失误--使崇祯皇帝极为不满。
崇祯得知袁杀毛之时的反应是“意堪殊”,这不仅仅 是又惊又怒的了,而是怕的了!由于还要倚靠袁,只好忍 而不发。默认了袁杀毛之事。崇祯又是个死要脸子的人,又不愿低头认错,自然也不会替毛平反。
疯行烈还给出了一个袁毛有私人恩怨的可能原因(我以为未必可靠的野史):
“崇焕之杀毛文龙,其事甚冤。世儒以崇焕后死可悯,故尔掩饰其过,至谓毛文龙果有谋叛诸状,非深知当日之事者也。文龙守皮岛多年,虽有冒饷抗拒诸状,然其兵马强盛,将士多出其门,本朝佟张二将尽为彼害。使留之以拒大兵,不无少补。崇焕乃不计其大事,冒昧诛之,自失其助,遂使孔定南诸将阴怀二心,反为本朝所用,此明代亡国之大机,岂可因其后日之死乃掩其过也。或曰毛文龙尝求陈眉公继儒作文,陈邀以重价,毛靳不与,陈深恨乃备告董文敏,言毛不法专擅之状。董信之,崇焕为董门生,任辽抚时尝往谒董,董以陈语告袁,袁故决意为之。然则明代之亡,亡于善书者手也。”<啸亭杂录>,卷十,三六三
北元和明是世仇。就好比现在日本如果向中国为二战到了歉,然后去打印度尼西亚,中国会帮助日本吗?
我觉得不能怪袁崇焕,是因为我认为当时明军还没有实力担负起救助朝鲜和林丹汗的作战任务。
事实上,当时漠南蒙古部落大多亲明。我猜袁也是有这个意愿去帮助他们的,只是野战实力不够。
就不再多做赘述了
比如那两个至关重要的情报;还有后金的粮草是从袁崇焕那里搞去的;袁的三次奏章的真实内容;袁对伺镇的权限;广渠门下的兵力对比等等。
我想你大概还没来得及看我的转载。
这里所有的证据都对袁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