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我今天特别的高兴,在孩子快十岁时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6 🌺969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美在家学习的不少

Home school有一套系统,按照差不多类似教育大纲的一个东西教。效果咋样就不好说了。

老中还是比较少见在家学习的。

家园 是啊,国内还没听说过。。。
家园 呵呵,再汇报一下

我也觉得对小学3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了点,5月份有个全国统考,老婆紧张,我就不得不下载一些习题让小女准备一下,然后就发现了这类题目,其他类型的题,小女基本都没问题,做了几次样题,就卡在这类题目上。她的另一个问题是粗心,有些简单的题,她做太快,没仔细看,偶尔也会出错,这方面我倒不担心,假如我告诉她做错,她立马可以改正,概念还是理解的。

今天做的样题又有一道概率题,讲的是一个笔盒里不同颜色的铅笔,不同数量,问闭着眼睛拿,那种颜色的机会最大。这道题她倒是答对了。

于是我趁热打铁,改了一下题目,问她两个笔盒,一个是5支红笔,5支蓝笔,另一个10支红笔,10支蓝笔,闭着眼睛,左手右手各掏一支笔,那个拿到红笔的机会大?

她想也不想,就说是10支红笔那个盒子大,我提醒她考虑一下红笔所占的Fraction,她就恍然大悟,说一样大。

我于是再改一下题目,一个笔盒改成8支红笔,12支蓝笔,她就很顺利地说5支红笔的盒子机会大了。

搞了几天,她现在应该算是明白了。。。。

叹一句,对小孩的教育,真是缺点耐心都不行。。。。。

家园 忘了回答probability这个词

我估计是因为这个词太专业了,对小孩来说就难了点,于是就改用chance这个词。。。。

我女儿问我为啥扔硬币是一半一半机会,我说只有两面,所以是一半一半机会。

可惜她没继续问,为啥不是一面机会多一点,另一面机会少点?如果她这么问,我就得做个试验给她看了。。。。。

家园 聊天实录

一个人,学习效率高不高,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兴趣问题,比如会不会聚焦,很多,但这里面有一个因素,也是很受关注的是,那就是有没有学习的自信。

学习的自信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我能不能学得会”。好比我们爬山,爬到半山腰,我们会想一个问题:我还能爬下去吗?我有能力爬到山顶吗?

那么,为什么人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呢?

很简单,搞不定。

比如,昨天刚学的,今天就忘了。练了好几遍的,还是做错了。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不愉快的感受,会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

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成人会去表扬另一位成绩优秀的孩子:你真是个天才。那么 成绩不好的孩子,他就会给自己贴个标签:我是个蠢才。

一旦失去了自信,就学不下去了。

我拿我女儿的事情来做例子。

我女儿现在是人见人夸,我是说二胡。可是她最开始学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头一年,比她学得好的,多了去了。老师都不大能注意到她。为什么呢?因为我去跟过课,她被安排坐在后面。

我们是从哪开始练的呢?调弦。

学二胡,一周只上一次课,其它时间都得在家自己练。第一个难题就是,调弦调不准。

老师在学校里调了,没用,因为你一走路,一磕一碰一晃,弦就松了。

我们当时就有点抓狂,这该怎么办呢?

我后来想 了个办法——不是去买台钢琴——到网上找一段视频,基本功的,推拉弓,D调,哆,嗦。我们就听,听了然后自己调。

调了再听,听了再调。自以为调准了,去老师那,老师说这是哪跟哪呢。

我又想了个办法,上课的时候录音,录下来,然后回家听,听了调,调了听,反复对。

结果还是一样。

然后我又想了个办法,下载了一个软件,这下省事多了。问题还在,还是调不准。

但是我们就一直这么练,一开始很长时间没有买调音器,全凭耳朵听。

现在是什么情况?我女儿说,老师有一次就批评她,说“你为什么不用调音器啊?”结果一拉,准的。

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学习它一定是有困难的。

但是初学者他不知道他是可以克服这个困难的。

一遇到困难,不是逃避,就想走捷径。

其它孩子为什么学不过呢?

因为他们吃不了最开始那截苦。

其实也没多苦。这种苦,往往是心理上的。

没有自信。

我不客气的说,不少人,他自己很长时间没有正经学习过了,他已经忘了学习每个阶段的不同感受。

所以他看到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往往就采取了不正确的对策,比如责骂……

任何一门新科目,一开始肯定就是一学就忘的,这是个非常自然的现象。

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鼓励。

你怎么鼓励呢?你就跟他说,这山我爬过,门清,没问题,我没问题,你也没问题。

你当父母当老师,这个时候最关键的作用,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让孩子确信,没问题。

另外就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给初学者制订一个目标,比如背几遍就要记住 多少单词,这是一个很愚蠢的做法。

我们有一句话,叫水到渠成。

你功夫到了,自然就掌握了。每个人要下的功夫,并不完全同步,这事你不能跟别人简单比的,当然你是需要去跟别人学先进的学法的。

所以有些所谓的学习计划,是非常糟糕的,破坏力很强。

绩效考核这种做法,是一种用人的方法,不是育人的方法,那是把人当成生产机器来看待。

还有一点。

那就是当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后,你要提醒他,去体会成功,而不是像有些孩子那样,干完一件事就直呼好累。

直呼好累,就是在反复向自己强调这事好困难。这是一种负反馈,没有什么好处。

比如说,我有时候就让我女儿去看刚会走一点路的幼儿。

我就跟她说:你看,学走路是不是很难?很难,你学会没有呢?你学会了。所以有什么事可以难倒你呢?

说到这里,我也顺便讲一下,你给孩子安排的学习科目太多,他就很难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你想鼓励他,没有实在的内容可讲。

如果你给孩子安排的科目适量,他能有一件做得不错,你就可以拿这件去鼓励他:你行,你能。

我女儿一开始,就没有自信,别的孩子什么都学,她是啥都不会。

后来呢,二胡,NO.1,她有点底气了。现在语文她觉得她也不错,也爱学。搏击,不说了,前两天在学校跟人打架了,以前她是不敢的……

小结一下

我这里讲的重点就是:万事开头难。开头的时候就是很难的,谁都一样。这个时候你当父母的不能着急的,这东西几乎没有什么特殊 技巧,就是不断的练习。贪多贪快,盲目比拼,是大忌。

我还忘了说一点:

就是小孩子学习,主动性不可能太高,这个因素就跟初期学习推进速度很慢,混合在一起,我们成人很难判断,到底是什么情况。

我后来就总结经验:不谈主观问题。直面客观问题:没掌握,没记住 ,没理解。怎么办?再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学一个科目时,孩子他往往不知道应该关注什么,记住什么整个就都记住了。他有一个摸索的过程。这个也不能急。给予足够的时间,他就能上道。

我就那句话,长一张唐僧般的嘴,有一颗唐僧般的心。

家园 我见过的米国的home school很多和宗教有关

尤其是一些比较原教旨的人群,家长希望能把孩子的宗教意识培养出来以后再送到社会上去。

据米国教育部的统计数字,2012年3.4%的学生在home school。

家园 昨晚的帖子给吞掉了!

聊得过瘾,继续聊。

小女的问题正好相反,她是过于自信,上个月第一次做样题的时候,一边做,一边大呼小叫,这么简单!太容易了!35道选择题限时45分钟,结果她不到20分钟就交卷给我,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老婆在旁边暗喜,以为家里出了个天才,结果我一检查,错了六七题。。。

之后她又很沮丧,自信被打掉了,我还得费尽口舌鼓励她,让她多做练习,教她检查验算答案,最近几次都可以全对,于是自信又回来了。

今天她又得意洋洋地自夸,班里有个电脑的速算比赛,12道题,她全班最快,21秒答完,全对,比老师还快,老师是25秒,还要错一题。我夸完之后问她,12道题是怎样的题目,她说是20以内的数字翻倍,我心里叹一句,唉。。。山中无老虎。。。。。

对于数学以及其他学科,我的终极目标是让她学会如何自学,让她学会如何解决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问题,象之前的概率题,我问她刚开始时是不是有点怕,她承认,其实答案是瞎猜的,我又问她,现在感觉如何?她说,其实也很简单嘛。最后我告诉她,记住这种感觉,学习不外如此,出来工作也是如此,从不懂到懂,反复几次就习惯,现在我还可以教她,再过几年她就可以自己摸索了。

至于学琴,我的要求又不同,我绝对不要求她去考试评级,上台表演,只要求认真练,练习的时候放松,练出开心的感觉就行。主要原因是她是独女,将来难免有孤单的时候,有个乐器,应该可以帮她排解。跟她讲这番道理,她反而说,孤单有啥好怕的?找个朋友出去玩玩不就得了?

由于过于放纵,教琴的老师,本来是极严肃的,也常被小女逗笑。。。。问老师她到底学成怎样,老师说,她技巧掌握得很好,就是缺练习,新曲子不熟,等新曲子练熟了,旧曲子又不熟了。。。。

家园 今天就碰见了国内的一起

一个同事申请home school他的孩子:The International Schools in XXXX are able to provide good academic programs, and a few of them have good athletic programs, but we are not able to find Christian character-building environment.

一个外籍华人,挺好的同事,但这点上真不敢苟同。

家园 也谈学和玩

有句开玩笑的话,说的是,男人负责挣钱,女人负责花钱。

好吧,这不是玩笑,这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模式。

我一直到后来才发现,这种模式它有致命的缺陷。

这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分而不合。

小两口刚成家,两手空空如也时,还不太能感受到这一点。丈夫在外打拼,妻子在家操持。晚上丈夫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把挣的钱交到妻子手中。妻子一边数着钱,一边开心的说:“咱们又多攒了一平米”。丈夫在一旁,心满意足。

这个时候,是合的,所以两人都很幸福。

过了一些年,车子买了,房子买了,丈夫的生意越做越大(或者是位置越来越高),一周有五天在外应酬,妻子也不必像当年那样围着锅灶转了——做了也没人吃。妻子空虚寂寞,男人却说,“难道我给你的钱还不够多吗?”

这个时候,是分的,也就是我在最开始说的那个模式。两人都不幸福。

我们很容易忘掉一件事:分是手段,合是目的。

分离(分工)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合作),而不是让彼此间距离更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一条颠仆不破的真理。如此来说,就没有一个家庭可以善始善终的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成家吗?

我想这里面出了问题。

对于一个家庭(组织)而言,要合,就得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像前面的例子,后来就没有共同目标了,丈夫的目标是继续赚钱,而妻子的目的是有人陪伴。

所以,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生孩子。

可是等孩子长大了,恐怕又会出问题——中老年人离婚率越来越高,这是有原因的。

所以,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给孩子带孙子。

问题是,现在孩子很多情况是不在身边的。即便在身边,孩子也不大愿意把孩子的孩子交给老两口。

简单的说,在现代社会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一些家庭被撕裂了(恐怕不能说这些家庭一开始就没有稳固的根基)。

如果熬过这段日子,家庭又可以得到维持,老两口需要互相搀扶着过日子。我父母一度想离婚。可是我不在身边,孙女也不给他们带。我这个不孝子,无意中保全了二老家庭的完整。这是我后来才明白的事。

让我说回最开始那个模式。

这种模式最常见的一种结局是:丈夫受不了妻子的抱怨,最终一拍两散。

丈夫说:我这么累死累活,不就是想让你过得舒服些吗?

妻子说:我更需要你的陪伴。

丈夫说:公务缠身,我推不开。

问题是,妻子后来发现,丈夫其实在外面有情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在这个模式当中,享受生活似乎是与丈夫无关的。并且,这一“习惯”是双方培养出来的。甚至,有可能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我一会来说这个问题。

我想,对于一个寻常人来说,恐怕很难长时间的只劳动,不享受。我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劳动的成果。我们有这种很强烈的需求。

所以,一个男人,如果连续十年只负责挣钱,负责看妻子花钱,他心里一定长满了草。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让这男人感受到生活情趣的女人,就会马上勾走他的魂。

我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说,这是丈夫的错,或者是妻子的错。双方都有责任。

也许最大的问题是只劳动不享受这一习惯是自小养成的。

难道不是吗?

名义上来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注意了,是兴趣班。家长也会说,这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可是,真的是当成兴趣班吗?

不是,是学字当头,是学习就是一切。

对此,我反对。

因为我认为,如果我女儿是这样长大的,那么她未来的家庭,不幸福的可能性会高达90%。

所以,有时候女儿提出:“昨天上课我没太认真,所以今天就不玩了。”我就给否决了。必须玩。

对于孩子来说,玩就是享受生活。

不光是她要玩,我也要玩。有时候我和她玩不到一起去,我会告诉她,现在是我的时间。

我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她的父母也是人,也需要享受生活。

我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如果将来有一个男人对她说,“我愿为你做牛做马”,那么最好离开他。

说白了,一句话

同甘共苦,才能长久。

共同劳动,共同致富,共同享受,才是幸福的保障。

不过,也许等女儿长大时,家庭这一结构已经土崩瓦解了,替代它的是一种新部落。我还不清楚,关于性的问题会如何解决,但肯定不能说这叫多夫多妻制——数量适中的群体生活,要比二人世界更加牢靠,这是可以肯定的。

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大家都是人,都要劳动,都要享受。

如果我有足够的资金,我要办一所小学,并且我一定会在学校里专门组织一块玩,而且一玩就是半天,是每天都要玩半天。

就算我办不了,我也相信,未来 的学校一定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因为过不了多久,我们可能只需要上半天班了——我们为什么到今天还要坚持五天工作日制呢?这太落后了,太不人性了。我的意思是说,人真是吃了猪油蒙了心,累死累活干嘛啊?难道就是为了数钱吗?要知道,现在连数钱的乐趣 都没有了哇,被剥夺了好吗?就是一串数字,想看错都不容易。

通宝推:脊梁硬,pandaro,
家园 我的那个“死对头”

我的育人宗旨是,培养一名有缺陷的人,但不培养一名有人格缺陷的人。

七情六欲,都得有,喜怒哀乐,不可缺。

我个人的体会是,要做到这一点,特别难。

如果大环境是比较宽容的,那么父母不用花太大力气,孩子就能成一名人格健全,但是很有多缺陷的人。

但如果大环境不是这样的,就很难了。我说个小例子。

昨天孩子跟我中午是在外面吃的,吃的是快餐。我吃完了,觉得有点撑,又想抽根烟,就先出去了。等我回去时,孩子正好吃完,然后我们俩一块离开。她在路上跟我讲刚刚发生的事。

先是一名女人,让我女儿离开那张桌子,理由是他们有两个人,我女儿是小孩子,所以得让给他们。

我女儿就没搭理她。后来这女人的丈夫过来,威胁我女儿,说如果不让座就要揍她。我女儿说:“这男人跟个圆球似的,他想来拽我,结果让我一个擒拿把他胳膊拧过来了。”

后来餐厅服务 员出面干涉,这两人才罢休。我女儿愤怒的不是这个,而是周围所有的人都在指责她:“你这个小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

我的意思是说,大环境就是这样粗糙,蛮横。

所以做父母,要营造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小环境,很困难。这就好比一名演员要分饰三十名角色,每个角色都不一样,然后形成一种平衡,这难度太高了。

考虑到大环境,和自身的能力,我采取的策略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对着干”。

有次我女儿当着我的面骂她老师:“妈了个逼”。我就没吱声。孩子骂完,又自觉羞愧,我一看,就更不用多说了,再说就是多余。

昨天那事我想想挺后怕的。

如果我女儿当时在餐厅里告诉 我这一切,我会不会跟那一对夫妻大打出手呢?说不好。

我认为我女儿考虑到了这一点。

因为她亲眼见过,我为了她的事跟别人打架。

这就是难点。

所以说,有时候道理很容易讲,做到很难。

那次我是跟一名警察打起来了。

后来来了一群警察,我就认怂了。

电光火石之间,我突然意识到,袭警这个罪名我背不起。

这种类似 的事,我干过很多次。

比如我大学的时候跟毕业 导师干起来了,差点把实验室给掀了。

我的同学都是说我准是吃多了猪油。我后来一想,也是,头天吃了不少丸子。所以改天我又去给导师赔罪,但只说我过分的地方,导师不对的地方我一个字都没提。

读高三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干起来了。班主任威胁要让我退学,我反过来威胁班主任,“我要是没学上,你就甭想在这学校里有一天安稳日子。”最后还是我去赔罪。

我经历过非常多这样的事。

我的班主任、导师、老板、媳妇……我所有的顶头上司,我全干过,最后全是认怂的。好吧,炒股也是这样,最后还是割肉出局。

在这方面,我是一个经验极丰富的人。

我到今天,也没有学乖。

我的哲学就是,我可以被你打败,但是你得为此付出代价。谁也甭想毫不费力的把我打倒。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女儿迅速学会了。

真是有什么爹,就有什么儿。

我自觉,我是个健全 的人。

但是大伙可能不大能体会到,我女儿对我“下手”时,我的感受。

一方面,我想反击,另一方面,我又赞赏。

这真是个又可恨又可爱又可敬的对手啊。

通宝推:刹那芳华,明心灵竹,
家园 很羡慕你

你女儿真懂事。

要是搁我的话我肯定跟那对夫妻打架了nnd大欺小还有理了?

可是你女儿竟然能为你考虑忍过,之后才告诉你,小小年纪太令我佩服了。

我觉得你跟小棉妈都养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家园 孩子如果当时说一声“我爸马上回来”

也许不会发展到动手吧,不过那俩那么奇葩,居然和孩子动手,还真不一定

至少周围人的支持应该能拿到的

什么样的父母教育什么样的孩子,没吃亏还体贴父母,很厉害了

家园 嗯,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孩子后来说她想到过这个方案,以前也用过,但是她觉得这样不够英雄气概。我听了直想乐。

哦,忘了说,对方是一对中(老)年夫妻(我不确定,是中年还是老年),所以孩子在舆论上是处在下风的,参考公交车上老年人逼年轻人让座的情况吧。

家园 真有的话,愁死你、磨死你、烦死你。绝无虚言。
家园 哈哈

能想来 不过老兄明显乐在其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