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沪港对比,老邓管治下生活水平的相对倒退 -- 陈王奋起
就是提高 “看得见摸得着” 的生活水平,发展消费品,代价是下马大型工程。
应该说,对于老百姓是有诱惑力的,老干部生活水平提高最快(进口轿车)。这个属于邓的政治手腕,虽然有点 “败家” 的意思。
你在这一点上攻邓,效果不好(即使你的结论是正确的),读者会觉得你强词夺理,立场先行。
华盛顿的祖先,眼睛是雪亮的? 印第安人生活好?
驻港英军有一个师,渔村能住得下一个师吗?
夸英国人的时候,就说香港治理好,国际大都市,东方明珠,都是英国人的功劳。
现在好了,英国人占了一百年了,香港还是个渔村?
当时那些从欧洲出去闯荡的人,哪个不是在家乡不如意,憋屈,而听说有一个富饶的北美大陆,才去闯的?
比较,好歹也是同级别或级别相差不大才能比较,乱比较,寻开心,还是找自信?
逻辑不通啊。
至于1980年以后,到现在快40年了,这中间至少也应当分几个阶段吧。
49-76,粗分:文革前/文革;细分:49-52恢复期/53-57一五/58大跃进/59-61三年困难/62-65恢复期/66-69文革混乱期/70-71文革稳定期/72-76后文革经济转向期……
把入世后的金往80年代帖,时间太久远了。
关于普通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我同意“北纬42度”的观点:“老邓时代主要担心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一直在提升”
但是,8、90年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纵向看并不好,比前比后都拿不出手。80年代“生活水平一直在提升”更多的是此前积累的释放以及分配重心的变化。
。
没有286的实用主义对马克思的理论改造,TG的制度就飞灰烟灭了。
任何一种东西,极端化、神圣化、绝对化都是不对的。这句话,谁都赞成。但具体到现实运用中,往往被人忽略曲解。
286的猫论有他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积极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多数时候就是一个钟摆过程,任何在某些历史条件下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往往非要等他走到极端化之后才会回头反省,纠正。无论是马克思经典理论,还是毛泽东思想,还是猫论,或任何一种东西,都是如此。因为曾经的正确无比,导致后来者不顾条件的延续曾经正确而当下错误的”遗产“(归纳就是路径依赖),直到这份”遗产“成为包袱,逼得大家不得不反省检讨,又走上另一个钟摆极端。
现在对猫论的反思与检讨,是基于当前的历史条件,说他对当前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去论证几十年前如何。想论证几十年前就错了,那是借死人不会说话,耍流氓。政治术语叫——借钟馗打鬼,不是事实和真理的讨论与辨析。
这其实是一种政治韬略,因为猫论的”冠名权“是286,名头也最大,当然是挑他最能收获眼球效应,凝聚不满者的民心,以实现自己”私人式政治目的“。(这操作手法与当初反毛有相似之处。)
历史问题只能放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去讨论得失,而不能前后穿越,大搞影射。那是政治家和宣传家的活儿,貌似目前河里最不缺这类干才。
邓显然只关注眼前了。弄塌了理论基础,上层建筑也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说明GCD本身的能力有缺陷,纠错机制失灵。
虽然我们和老外现在用的都是SNA体系统计GDP,里面分项的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直接拿来用肯定有问题。
如果说逃港潮能作为论据的话,改开以来跑国外的人数比逃港潮多几个量级。
所以出去闯荡。
至于对岸是否真的富饶,那是未知,到底香港是富得流油遍地黄金,还是人头滚滚白骨森森,“用脚投票” 的人是不知道的。
你那个 “眼睛雪亮”,实在是黑色幽默。
大部分职工在40~70没错,但是住房,医疗,教育几乎免费也是真的吧。
和现在上海每个月拿4000的相比,衣食住行生活不差吧。
我家是安徽小城市。
刚解放的时候,通自来水的房子就是好房子了。
70年代,家里有卫生间的房子就是好房子了。
现在房价是贵,但是哪个房子没有自来水厕所?这方面生活质量的提高,怎么比?
大部分职工在40~70没错,和现在上海每个月拿4000的相比,衣食住行生活不差吧。
所以我比较的是香港,上海,台湾三个地方70年代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