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雅典是怎样输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 -- 孟词宗
第二节 民主改革和仁慈的僭主们
1.2.1 雅典是个外来政权
前面说过,雅典的早期历史基本是神话故事。例如雅典人认为他们的祖先伊翁(Ion)是太阳神阿波罗和克勒乌萨公主的儿子。这个传承一直传到忒修斯(Theseus 又译作特修斯、提修斯、塞修斯)。这位忒修斯在希腊神话中大大有名,各种英雄事迹很多。最出名的是自愿前往克里特岛去杀死克里特岛的牛头怪(Minotaur 弥诺陶洛斯)。
忒修斯并不仅仅是个传说人物。他在雅典历史中的地位,是开创了雅典民主传统的第一人。
《雅典政制》中对于忒修斯的事迹语焉不详。不过罗马时代的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在他的名著《希腊罗马名人传》(Parallel Lives)为我们提供了细节。
根据传说,忒修斯是雅典国王埃勾斯(Aegeus 又译 爱琴斯、伊吉斯 等)和 特罗曾(Troezen 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的城市)国王 彼修斯(Pittheus 又译 皮透斯、皮修斯 等)的女儿埃特拉(Aethra)的儿子。
但是埃勾斯并没有把埃特拉带回雅典。埃勾斯回雅典之前将自己的武器埋在了一块巨石之下,他告诉埃特拉,当孩子长大之后,让他移动巨石、取出武器去雅典找他。埃勾斯在雅典则娶了从科林斯逃出来的美狄亚为妻。
忒修斯长大后,埃特拉告诉他的身世,让他从巨石下取出父亲留下的宝剑,让他去雅典认祖归宗。从特罗曾到雅典,走海路即安全又方便。但忒修斯选择了艰难的陆路,一路北上穿过柯林斯地峡,再折向东南进入阿提卡,最后到达雅典。这段陆路上盘踞着各种强盗。其中包括:“大棒子”佩里菲特斯(这位以自己武器-一根大棒得名。此大棒被忒修斯夺取)、“力弯大树”西尼斯(这位号称能空手折断松树)、克隆米翁的斐娅(这是名强大的女战士,据说是巨人提丰和毒蛇厄克德娜的女儿,神话中的真身为野猪。她并不在忒修斯进军雅典的必经之路上。但忒修斯特意绕道去向她挑战,将其杀害,以证明自己不是迫不得已才和强盗决斗。)、斯喀戎(这位专门坐在山路上拦住行人让人给他洗脚。趁此机会将行人踢到海里淹死。)、阿卡迪亚的刻耳库翁(这位以摔跤角力出名,忒修斯就和他摔跤把他杀死。)、“铁床匪”普洛克路斯忒斯(这位专门把抓住的人按在铁床上。如果人的身高超过床铺,就把脚砍掉。如果身高不够,就把人拉伸到和床一样长度。忒修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忒修斯凭着自己的高强武艺将他们一一打败杀掉,最后来到了雅典。
埃勾斯的现任妻子美狄亚认出了他,她不希望忒修斯从自己的儿子手中夺取继承权,就要求忒修斯猎取马拉松野牛。忒修斯成功猎取了野牛,回到雅典将公牛献祭,美狄亚于是在宴会上准备用毒酒杀死他,就在这时,埃勾斯认出了忒修斯所佩的宝剑,将毒酒打翻。父子终于相认,美狄亚出逃。忒修斯成为雅典王位继承人。
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在战争中打败过雅典。他要求雅典人每隔几年就供奉七名少男少女给怪物米诺陶洛斯。轮到第三次奉祭时,忒修斯自告奋勇要去杀死那个怪物。他和父亲埃勾斯约定,当他的船回航时若成功则挂白帆。
在克里特,米诺斯的女儿阿里阿德涅爱上了忒修斯,她给了他一个线团,以便他在迷宫中标记退路。忒修斯杀死了米诺陶带领其他雅典人逃离了迷宫,他还带走了阿里阿德涅,但在回航路上将她丢在在纳克索斯岛,所幸酒神戴奥尼索斯怜悯她,娶她为妻.阿里阿德涅诅咒了忒修斯,他忘记挂上白帆,埃勾斯以为忒修斯失败身亡,悲痛之下堕下海岸而死,从此这片海域就被称为爱琴海。
此后忒修斯在希腊各处冒险。他绑架了年幼的海伦,让自己的母亲抚养,准备等她长大取其为妻(古希腊的光源氏计划)。又和皮里托奥斯(Pirithous)跑去冥府绑架冥王的妻子珀耳塞福涅。结果计划被冥王识破,两人在冥府被关押起来,直到赫拉克勒斯大闹冥府时,忒修斯才被解救出来。
忒修斯又和赫拉克勒斯搭档远征亚马逊女人国。忒修斯娶了亚马逊女人国的女王希波吕忒(也有版本说是希波吕忒的妹妹安提奥佩)。她同忒修斯生了一个儿子希波吕托斯。但忒修斯对她始乱终弃,又跑去和阿里阿德涅的妹妹淮德拉结婚。举行婚礼时,希波吕忒率领亚马逊准备杀光所有参加婚宴的人,却在战斗中被忒修斯杀死。(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还有说希波吕忒是被妹妹彭忒西勒亚在打猎时误杀的。忒修斯在她死后才和淮德拉结婚。)
这位淮德拉也不是省油的灯。她爱上了继子希波吕托斯。希波吕托斯拒绝了淮德拉的示爱。于是淮德拉对忒修斯说希波吕托斯强奸了自己然后上吊自杀。忒修斯信以为真,动用了波塞冬许诺给他的三个愿望之一诅咒自己的儿子。希波吕托斯骑的马为海怪所惊、跌坠而亡。(这个故事版本同样很多。有的版本说淮德拉未自杀。有的版本说淮德拉在希波吕托斯死后自杀。)
忒修斯的最终结局是流亡到斯基罗斯岛。该岛的统治者吕科墨得斯(Lycomedes)忌惮他的名望,害怕他篡权,于是将他摔下了悬崖。
普鲁塔克在叙述忒修斯的神话故事的同时,又提供了好几个解构神话的世俗版本。例如著名的克里特岛的迷宫就被他“引用”别人的说法,解释为看守严密的监狱,而牛头怪则被解释为名为陶鲁斯(Taurus 意为公牛)的将领。雅典人供奉的童男童女并没有被牛头怪吃掉,而是被赏赐给了陶鲁斯作为奴隶。这位陶鲁斯估计有点专横跋扈。所以在一个版本中,克里特国王米诺斯借忒修斯的手在竞赛中让其和陶鲁斯决斗,将陶鲁斯击败。而另一个版本,可能更为真实。忒修斯建立了一支海军,反抗克里特岛的奴役。在海战中击杀了陶鲁斯。第三个版本则是忒修斯在米诺斯死后率军攻克了克里特岛,杀死了米诺斯的儿子。
又例如前面所述忒修斯进军雅典路上遇到的各路强盗,其实是当地各个小城邦的统治者和战将。希波吕忒率领亚马逊人进攻忒修斯和淮德拉婚宴,其实是亚马逊女人国当初对雅典的一次失败的入侵等等。
从这些世俗版本来看,大约在忒修斯的时代,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四分五裂,还是克里特王国的附属,周期性得要向宗主国上贡。如果我们继续解构神话,其实可以把忒修斯看作来自 特罗曾(Troezen 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的城市)的征服者。他从特罗曾出发,一路征服了盘踞在陆路上的各类地方势力,在此过程中基本统一了阿提卡和马拉松地区,征服了雅典。然后远征克里特岛,推翻了克里特的统治,从此奠定了雅典的独立。
希波吕忒率领亚马逊攻击忒修斯和淮德拉婚礼的传说则反映了雅典人当时并不光彩的另一职业-海盗。希腊神话中其实充满了各种劫掠。不论是金羊毛的故事,还是海伦的两次被劫,都反映了当时地中海地区盗匪横行的状况。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作者修昔底德明确说古代(相对于作者而言)希腊人热衷于海上劫掠。到他的时代,居民依然保留随身携带武器的习惯,以防不测。
整理普鲁塔克的叙述,忒修斯远征至黑海沿岸劫掠,俘虏了亚马逊人女王希波吕忒的妹妹安提奥佩公主。亚马逊人咽不下这口气,发动远征报复。亚马逊人战力超强,一路斩关夺寨,从黑海经过马其顿以南和伊庇鲁斯以东的帖沙利(Thessaly),杀到奇罗尼亚(Chaeronea),再杀到墨伽拉(Megara 又译麦加拉,控制柯林斯地峡的东端,是进入阿提卡的门户)一度逼近雅典的克莱沙(Chrysa)的普尼克斯(Pnyx)山。双方会战,雅典人被杀得退回到复仇女神弗瑞斯(Furies)神庙附近才稳住阵脚,发动反击。双方僵持了四个月。安提奥佩公主站在忒修斯这边战斗。在战斗中被亚马逊女将摩帕狄娅(Molpadia)投掷的标枪所误杀。最后双方签订和约,女王希波吕忒嫁给忒修斯为妻(有的版本认为希波吕忒就是安提奥佩,此处不多加叙述)。留在当地的亚马逊人则融入雅典。希波吕忒死后,忒修斯再娶淮德拉。
这个故事有多少事实根据很难说。尤其是普鲁塔克把忒修斯作为罗马创立者罗慕路斯的对偶来叙述。这段情节其实和罗马的“萨宾妇女被劫”故事非常相似。不过普鲁塔克言之凿凿,并举出各种和亚马逊人有关的风俗、地名和古迹为证,似乎也只能当作古代希腊和罗马都是强盗出身的证据吧。强盗的行为总是相似的。
在埃勾斯死后,忒修斯并没有继承他的王位,而是采取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体。忒修斯认为此前阿提卡的居民们分散居住,很难聚集在一地处理有关共同利益的事务,甚至彼此还争斗不休。于是他走访了所有的城镇和村落,劝说他们接受自己的计划 - 所有阿提卡居民都迁入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城邦中的居民。
平民们迅速响应了他的号召。各地方势力则还在犹豫观望。于是忒修斯向他们许诺他将放弃王位,建立一个没有君王的民主政体。他本人在其中只担任军事统帅和法律的捍卫者。在其他事务上则人人平等。各大势力迫于他武力和勇猛以及平民对他的支持,不得不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忒修斯解散阿提卡各地方的政府组织、议事会堂和各级官吏,在雅典上城兴建了一个统一的市政厅和大会堂,同时将整个城邦取名为雅典。规定了一个共同的节庆和祭祀的活动,他称之为Panathenaea也就是“泛雅典娜节”(每年7月23日到30日是希腊人的泛雅典娜节,主要的祭祀典礼在28日举行,用来庆祝雅典娜女神的生日)他还制定另外一个称为梅提西亚(Metoecia)的献祭仪式,也就是每年7月16日举行纪念合并活动的“统一节”(类似后世的国庆节)。
忒修斯邀请所有的外乡人参加他的城邦,可以与土著分享平等的权利。忒修斯公开的宣言:“各地的民众,请到这里来”,他用这种方式说明建立共和国是为了所有的民族而不是仅仅为雅典。但是他当然也不希望城邦居民来源杂乱无章而毁掉他城邦。于是他把市民分为三个等级:贵族、农民和工匠。贵族掌握宗教仪式、担任行政官员、维护法律、解释神谕。对其他两个阶层则给予一定的特权作为平衡。所有居民被分为四个部落,每个部落又分为三个三一区或胞族,每个胞族又分为三十个氏族,每一氏族则包括三十人。
在忒修斯之前,古希腊地区大多实行君主制。雅典的君主被称为 Basileus 。根据传说,忒修斯本人也是王族。但是解构普鲁塔克讲述的历史,忒修斯明显是个外来者。而雅典人当时也把他视为外来者,就在不久后,当忒修斯远征摩洛西亚(Molossia)时,他的政敌墨涅斯透斯(Menestheus 又译 麦内修斯)就公开宣称他是个外国移居来的主子。
这种情况下,忒修斯需要快速整合他征服的阿提卡地区。于是他建立了一个典型的“军事民主制”政体。他作为军事首领,掌握武力。贵族则组成议事会和担任官员,掌握庶政和神权,此外还有普通民众组成的民众大会。忒修斯的要诀是将政府向原住民开放。但是关键的贵族只能是入侵的伊奥尼亚人和向其投诚的当地势力担任。这样他掌握了被征服地区的上层。通过重新划分部落(贵族必须在部落里登记),迁徙原住民,则迅速掌握了地方基层政权。
当然,按照现在的考古研究,这些措施其实未必都是忒修斯创立,只不过集中在伊奥尼亚人入侵时期,挂名在忒修斯这个半传说人物之下。总之,伊奥尼亚人入侵后不久,入侵者和当地土著就很快在“民主体制”下融为一体。
根据普鲁塔克的叙述,忒修斯在建立“民主体制”后继续在希腊世界东征西讨。其势力最高峰时一直扩张到柯林斯地峡,在柯林斯地峡上树立了一个界碑,东侧刻着“这边不是伯罗奔尼撒,而是伊奥尼亚”,西侧则刻着“这边是伯罗奔尼撒,还不是伊奥尼亚。”
但当忒修斯侵犯他的故乡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时候就踢到了铁板。
前面说过,海伦被劫过两次。第一次就是未成年的时候被忒修斯从斯巴达抢去做古希腊的光源氏计划养成。这引来了斯巴达的报复。斯巴达攻打雅典的时候,忒修斯正好在外远征摩洛西亚。由于他强行捏合阿提卡地区,很多原来阿提卡的贵族失去了权柄。他的政敌墨涅斯透斯利用这点造反,并引狼入室,让斯巴达军队占领了雅典,夺回了海伦,还俘虏了忒修斯的母亲。(所以雅典几乎一开始就被斯巴达压着打。)
与此同时,忒修斯被扣留在摩洛西亚。普鲁塔克在这里讲了个世俗版本的忒修斯和皮里托奥斯跑去绑架珀耳塞福涅的故事。不过女主角换成了摩洛西亚公主科拉。结果事情败露,皮里托奥斯被杀,忒修斯则被摩洛西亚关押。当然,继续解构可以认为忒修斯兵败被俘。
忒修斯后来被摩洛西亚释放。当他回到雅典的时候,他发现众叛亲离,几乎所有人都在反对他。于是他流亡到斯基罗斯岛,最后被该岛的统治者吕科墨得斯杀害。亦有版本说他是发动最后一次远征,到斯基罗斯岛的时候身死。墨涅斯透斯则当上了雅典的国王。
忒修斯后代在墨涅斯透斯死后夺回了雅典。此后忒修斯的地位逐步提高。尤其到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许多士兵声称亲眼看到他的幽灵全副武装得在战场上出现,和他们并肩打击波斯人。
战争结束后,雅典人在德尔菲(Delphi 希腊的著名圣地 以神谕出名)得到神谕,要求将忒修斯的遗骸迎回雅典。前476年,雅典的将军 客蒙(Cimon)攻克了斯基罗斯岛,到处寻找埋葬忒修斯的地点,有次他很偶然看到老鹰用喙在啄一块高地,并且伸出鸟爪在抓地面,突然他心中一动知道这是神明的启示,就在那里挖掘土一具棺木,里面是一具身材超大的骸骨,陪葬品是一个青铜矛头和一把佩剑,他把所有的遗物全部装上战船带回雅典。全城人士兴高采烈用盛大的队伍和丰富的祭品,出城来迎接遗骸,就像是忒修斯活着返回雅典那样的隆重和热闹。他们把忒修斯重新安葬在城市的中央。他的墓地成为不堪迫害的奴隶和一切下层人民庇难所。这是因为忒修斯贫苦大众的恩人和保护者,总是慷慨得满足穷人的要求。
且听下回分解。
浙大简的情况我本来就说了一句。你非要专门发个帖子引用别人绕弯子的话,但又不说明你的态度。我当然要说得清楚点。现在你承认浙大简是伪简就好。
清华简《系年》里的称呼问题并不是你说的“不尊周”,“对敌国君王的正常称呼”等等。你假设《系年》是楚国人写的,所以“不尊周”,直呼“周武王”。问题是楚国人直呼“楚文王”就可以吗?难道楚文王是楚国的敌国君王?
我所以说要看《左传》是因为其注解的是鲁国的历史书《春秋》。《春秋》是孔子所编辑没问题吧。那么在先秦,对于自己国家的国君,史书上怎么称呼呢?《春秋》上对于周王就是称“王”,或者“天王”。 对于鲁国的国君则称“公”,“我君”或者是谥号(例如“桓公”)。
所以如果这篇《系年》真是楚国人写的,会直呼“楚文王”吗?这是个基本常识问题。而不是什么执笔者水平有限,以致于体例混乱。
当然,你可以继续认为这是真简。反正你也说了,你既非古人也非专家,斩钉截铁的判定真伪,其实是你能力之外的事。
出处: Ancient Egypt
第四王朝是 2613 BC–ca. 2494 BC,所以大致在一百到一百五十万左右。
顺便说一句,所谓埃及不能供养大量人口的说法是错误的。埃及自古就是地中海的粮仓,出口粮食的。所以不论是希腊、波斯还是罗马都以夺取埃及为称霸的战略环节。
作为参考,你可以看下1700年(有人口统计)的埃及人口。当时埃及有2百33万人。当时埃及的生产力和公元前并无不同。高产作物还刚刚在西方引进,没有普及。(土豆在这一年才刚刚引种。)
【《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 第三十: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吾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如果韩非子直呼韩昭侯可以,《系年》称“楚文王”有什么不可以?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又不是只有儒家。要是如你所言,只要和《春秋》口吻不一样,或者说只要不符合儒家道德的就是伪书,那诸子百家的著作岂不都是伪书,大可以一“焚”了之?
另外,关于《系年》的作者,李学勤有看法不一定是楚人:
【 《系年》一篇字体是楚文字,但不能由此直接推论这是楚国人的著作……篇中讲到几个重要诸侯国的兴起,如秦、卫、郑、晋等,至于楚国,却自楚文王始见。在全篇 23 章里,提到楚的固然较多,不过这也可能是楚国强盛,在当时历史舞台上多有作为的缘故。值得注意的是,篇中不为楚人掩丑,有时措词颇为严厉,如说 “楚师人败,……楚人尽弃其帽 (帱) 幕车兵,豕逸而还”,作者在这里是站在哪方立场,需要研究。应该说,作者即使确是楚人,他的眼光则是全国的,没有受到狭隘的局限。” ——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
最近河里好像又刮起一股说西方历史全部都是造假的歪风。如果按这些“真相党”的说法,这个提修斯的故事根本就是抄中国评书的嘛。
中国传统戏剧和评书的套路 - 大能的父亲在外面留下儿子(可以是私生子,也可以是母子被遗弃)。儿子回来认祖归宗,一路上打怪升级,碰到女将则临阵招亲,最后回归成功,辅佐君王,建功立业。
提修斯的故事完全一样。甚至连收了女将,临阵招亲的情节都有。唯一的区别是最后提修斯自己当了皇上。不过这在中国评书里也有。《大明英烈》、《飞龙传》都算吧。
一笑。
东汉的《汉郃阳令曹全碑》
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篆额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后断裂,现保存在西安碑林。
这是东汉的碑。埋在土里近一千五百年,出土到现在也快五百年了。你看看风化得怎样?
再例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碑立于唐建中二年(781),明朝天启三年(1623)出土,当时不少西方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然了,这个碑在某些“西方文明真相党”看来可能是当时的传教士伪造的。但即使如此也已经暴露在空气里四百年了。
你再看看风化得怎样?
主角当然要起点低,潜力大才有升级的道路。希腊英雄故事里有几个不是神的私生子。神爸总是白给,路遇都是神仙,装备,坐骑,老婆们基本靠送的套路,从古至今都是听众喜闻乐见的,主角也都不是没有寻花问柳的本钱,但是谁会听人民币玩家的炫耀。95%的起点小白文不就是这些套路。
《韩非子》成书是在西汉,由刘向编定。现存的版本最早只有清代的,《史记》中虽然提到篇目,但刘向的传本与其不同。现在的传世本《韩非子》估计是刘向综合法家弟子的作品拼合的。后世也有文字窜入。例如《初见秦》、《存韩》、《问田》等等都可以确定不是韩非原作,或是后人所作,或是转抄拼合韩非的文章。
《内储》虽然见于《史记》,但现在的这个体例却是个读书笔记的形式。它分为“经”和“说”两部分。经是正文,说是解说,注释。这其实就是后人对韩非子言论的记录和笔记。
所以到了汉代,对于韩昭侯当然要称呼国名。好比我们论坛现在说太祖指的是本朝太祖。朱元璋就只能叫明太祖了。
而清华简号称是东周时的作品,那么就不应存在后世刘向编辑文字的问题。
此外,《系年》里说到“楚(声)桓王即位,元年,晋公止会诸侯于任,宋悼公将会晋公,卒于鼬。” 这里的问题是楚(声)桓王元年是前407年,而宋悼公要到前403年才即位。等宋悼公前396年死掉的时候,楚(声)桓王已经死掉七年了。
如果这么大的破绽还视而不见的话,那么只好说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怎么做到黑底白字?显然就算在黑石头上刻字,刻出来的字也是黑的嘛。秘密就是在要刻字的地方先上一遍墨(之后好像还要再上一层蜡作为保护层)。这样刻出来的字会露出白色的石头底色,没字的地方是黑的,对比鲜明。景教碑很明显,找个石碑的完整照片就能看出来,上面装饰性的花纹没上墨,是石头的本色,下面刻字的部分背景全是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石碑损坏的地方就是白色的,因为表层黑漆掉了就露出下面的石头本色了嘛。这种方法,相当于人工增加对比度,古代的PS,而且在没刻字的地方还加了一层防腐涂层,石头化学成分是碱性盐怕酸性气体比如二氧化碳,蜡和石墨可不怕。
都是比较高级的石碑才有这道工序,而北京国子监那些石碑,估计没玩这个,礼仪性质的意思一下,就是简单的在石头上刻字而已,自然一点都不明显,所以更怕风化,龙眼兄能帮俺确认一下吗。
那么西方那些石碑有这个工艺吗?
春秋三传为经传体,韩非子则为经说体,两者似是而非,前者是经书与后人注释的结合,后者则是论点(经)与例证(说)的关系。《韩非子·内外储》共六篇,每篇都是有几条经就有几条说,一经对应一说,既不多也不少,经提出论点,说则以故事的形式加以阐释,经与说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论证。
也就是说,《韩非子》里的“说”,仍然是韩非子本人所作。
...
至于《系年》22章纪年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在于《史记·六国年表》不够准确:
【 司马迁编《六国年表》時,可以肯定手头比较全面的只有《秦纪》秦惠公以后的部分,然亦有若干残缺不齐。至于其他列国,便只有些散乱的资料了,因而据《秦纪》补入《六国年表》時,便会出现《秦纪》有的,补入而正确;《秦纪》和列国不合而无法统一的,便两存之;《秦纪》无而列国又有的,便以原始状态用史迁自己拟定的列国纪年录入《年表》的各国之中。因为《秦纪》也不全而又需要从列国资料中补入,所以这也导致了《秦表》某些年代的前后误差,这些误差大多在先后一两年左右,其中也有因事件持续发生在两年内而记在一年内的原因。总之《史记》的错误有系统性错误,也有个别性错误。而从现今所掌握的材料看来,《秦纪》惠公以后错误属个别性错误,而列国系年,大多为系统性错误,只有少数为个别性错误。——战国年代校正:楚国年代校正 】
另外,这篇论文论证比较详细——楚声王在位四年,而非六年:
这篇更多是从荒谬的角度,并不是实证,而卢浮宫那篇是西方18-19世纪自己公开出版的考古文献与实物对比,属于造假的铁证,根本赖不掉。
关于卢浮宫部分著名亚述文物为伪造品的考证,兼谈其他西方伪造文物https://bbs.tianya.cn/m/post-worldlook-1847970-1.shtml
里面用西方的公开考古出版物里的“测绘图”来对比实体文物,发现大量“匪夷所思”的不同处,让西方的“考古学家”自己打自己的脸,是非常好的铁证。
你引用的两篇文章都是以认定清华简《系年》为真出发的。问题是,如果认定其为真,则不但楚王在位年份要改,宋悼公在位年份要改,连其他各国君主在位的年份都要改。于是不得不削足适履,硬生生拉长或缩短几位君主的在位年份。对于宋悼公,甚至让他提前死掉。
问题在于,宋国灭亡的年份是确定的,前286年为齐所灭。宋悼公提前死掉了,那么当中空位怎么办呢?结果只好把后头的宋国君主在位年份来个大抖乱:
宋休公 从在位23年改成19年
宋桓公 从在位3年改成30年 (这里硬说史记漏一个“十”,完全不想如果漏了二十七年如何和其他国家君主的年份接得上。)
宋剔成 从在位41年缩短为23年(完全不管史记里明确说“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 四十一和二十三无论怎么说笔误或字形相近都是挨不上的。)
司马迁的纪年有没有问题?有时候也有。例如宋康王在本纪里在位47年,而在年表里只有43年。但这只是小错误,把宋康王即位年份在年表里推迟了而已。这或是司马迁记错,或是后世传抄的问题。但从自洽性来说,各本纪、列传和年表没有根本性的冲突,而且可以和更早的史书如《左传》印证,也可以为出土文物印证。
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司马光基本采用《史记》的时间脉络。无他,其他的文献(如《战国策》)大多不能自洽,只有参考补充的价值罢了。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