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286或者改开的历史功绩 -- 天空不空
以及实行户籍制度开始的时间,在这之后是多年间,仍有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可见不是你说的固化,而是在尽可能增加工业人口。
速度慢是不得已,后来能够放开也是粮食问题解决了,不是之前有意固定。
至于你说的不在农村发展工业,也不是事实,是实施当时大力提倡社队企业,鼓励在农村发展各种小工业企业,尽管水平不高,效率不高,但毕竟让广大的农村人口认识到了工业是怎么回事。
另外,当时不是八亿农民,据六四年第二次人口普查,那时全国人口七亿两千三百万,无论如何,占农民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五。
毛泽民管苏区人民银行是因为他的经济能力,而不是他是毛主席(虽然当时主席含义和建国后不一样)的弟弟。仅靠亲属关系任职,当个人办公室主任、秘书、服务员、司机这类可以理解,当将军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是共产主义理想和其他的根本区别。当年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闹革命就是为的打破这个封建世袭的周期律。毛泽东要是接受这个根本不要搞什么文革。
说明他为国家宣传得到了承认。不管怎样,他在竖立中国人的自信,治疗崇洋软骨病方面,还是有功劳的。他虽然不是理论家,但比胡飞盘还是高明的,胡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不出任何思想认识方面的一致性
当时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远超过粮食产量可能增加的速度,要供应这么多人口的商品粮,只能控制城市人口增加速度,
从四九年到七九年,城市人口不止翻了一番,但三十年要粮食产量翻番并不简单,一般粮食生产增加速度也就百分之一二,一时间粮食生产赶不上需求是正常现象。
从根本上说,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太少,要是再翻一番,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了。
农民进城,就好比高校招生,除了考虑数量,也要看考察方式。我们家乡六十年代招工进城,除了年龄这个硬指标,主要是看受教育程度(很重要)、劳动表现(这个一般不特别突出就算都一样),也看家庭出身。退伍军人和党员干部子女优先,但是是有限的优先。比如同一批次招工进城的可能有村里副支书的初中毕业生子女,也有地主家高中毕业生的子女。地主家的初中毕业生和书记家的高小小毕业生子女可能都落选了。
第一,"林一般是不管政工的,罗总那可是中共政工第一人,主席曾说,山东有一个罗就活了"
---- 毛主席决定林彪对彭真取而代之的时候,对罗瑞卿讲过:“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
兄台讲林彪在井冈山上跑路,当然是机会主义,那么邓公在百色起义失败后,撇下部队,单独跑路去上海,是机会主义否?
第二,“但在那种情况下,邓竟然敢说,山沟里没有马克思主义,你们怎么跑到山沟里来了,这简直是打亲苏派的脸了。那么多老相识,那么多手下,都没有为毛说句公道话,如果你我处在毛的位置上,会是怎样的心情?”
---- 兄台莫非忘了,在之前主席更被孤立,甚至被民主罢免下课的红四军委前委之争中,林彪本为主席对立面朱德陈毅的部下,居然敢强出头、作为唯一写信支持主席(党管一切,实行党的绝对领导)的人,主席彼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在如此孤立甚至屈辱中,被林彪的雪中送炭感念乃至感激,由此引为可以坦诚深入探讨重大关键生死存亡问题的知己,才会有后来的耳熟能详的激情热切的文字专门复给林彪:
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第三,"邓的最大特点是不搞派系"
搞派系,准确的说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否想搞派系,第二是否搞得起派系。但凡派系首领,首先得有实力强大的独立之一派。而兄台反复讲邓公能力不足,其人红军之初,败军之际,撇下部队单独跑路于前,八路中野时代,不能见容于红四方面军余部及刘帅于后,那么,他当时有搞派系的基础否?尤其是起码的部属的信任基础?如果连部属都不能亲附,何来的同道来附?又怎来的派系呢?
而林彪呢,解放后,闭门寡居,与他来往最多的,居然是赋闲的三野粟裕 ---- 粟大将是林彪的派系否?
能力、战功、胜利乃至生命摆在眼前,部众愿意亲附,原本是人之常情,更何况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数十年搏命年代,那种经历过失败与成功、死亡与幸存的强烈对比之后,建立在性命以托的绝对信任之上而自然形成的派系,更是正常。比如新四军五师的李先念,在湖北省委省政府也有一派啊,包括后来的三峡高层人士任命。
等邓公大权在握之后,不是也有牌友座上客万里、丁关根等人之亲附嘛,否则如何解释丁某从文革后期的工程师、副处长,数年间由部长而政治局候补?且不说二野的秦基伟任国防部长等例了。说个题外话,大事件中邓公调集众派系数十万军围城月余,皆逡巡不前,而真正率先“不怕脏了手”的,居然还是出自他二野的旧部,驻防湖北之15军(此乃15军时任副军长亲口对长辈所言)。那么,邓公之想不想搞不搞派系、搞不搞得起派系,看来也是得看有没有机会啊。
第四;“邓的能力不足”
这是我持保留态度最甚之点。我认为,主席之所以多次选择、保护邓公,直至辞世前四五事件中拒绝四人帮结束邓公政治生命的要求,其真正原因,恰恰是因为主席在多年的考察后,认定邓公能力非常强,而绝不是兄台所谓的仅仅是由于邓公无派,否则就是太低估主席的识人之明了。主席多次亲口总结的邓的能力:
领导两个野战军、协助刘伯承有战功、上海入城纪律、不屈服苏修、办事果断、比较公道、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干事、比较周到、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总而言之,主席给邓的综合评价是:“党内难得的一个领导人才”。
兄台是河中令我深为佩服的具备原创思想的作者之一,多年来,兄台的大作我每篇必追,敬重之情,爱之愈甚,所以未免苛之愈甚。文字若有冒犯,兄台定会海涵。
TG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辩解,尤其现在欧美时不时就要镇压抗议。
88事件丧事喜办的难度并不大,最大的原罪无非是动用了坦克,开枪了打死了一批学生——但中国为什么要用军队镇压?因为中国竟然没有专门的对内暴力机关!建国三十年,政府一直对人民内部暴动毫无防备,实际上也无此需求。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结果事到临头抓瞎。然而你们欧美日一个个儿唱高调,你们倒是不用军队镇压,国民警卫队机动队什么的倒是早早都预备好了,是何居心?
固然中国64以后被迫也建立了武警,和其他各国政府同流合污了。这方面称得上是个退步,这一点中国政府应该深刻反省检讨。但考虑到之前的官民和谐是个独一无二的成就,只能算是从高起点一时的退步。64的确是一件政府狼狈,民众冤枉的悲剧,但那些一开始就把对内镇压准备的无比妥当的政府,有什么资格指责?
这次疫情也看得出一些,东亚人民确实比欧美尤其红脖子惜命。
我在国内的时候就觉得,国人对保养啊进补真是有莫名其妙的迷信,出了国,发现日本人也类似。倒是美国人什么的,练肌肉很积极,对长寿倒是无所谓,快快乐乐每一天,死了拉倒。
估计是有些宗教的影响,造成中国人过于世俗,自然就珍惜留在世俗的前提资格——生命本身,同时又少了很多理想化成分。
结果就造成了您说的现象,缺少担当——这自然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古代貌似也是有豪侠之风的,到了现在市井之间恐怕仍然存在,但貌似都成不了主流。上了台面的都是些规规矩矩的好学生,缺少美国小布什啊特朗普这种率性之人。
等自己发展起来了,当年他们黑我们的锅就渐渐回到自己头上去了。
不然这都三十年过去了,基本成了中国的原罪。
真要像屠杀犹太人啊印第安人南京人这种事也就算了,明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错误,为什么要一直背锅?过于耿直了。
鲁迅先生曾说,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除非上一代人都死光了。
一句话道出了人是社会动物的事实,也说明了文化基因的可怕。
文化基因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我们发现那些被西方人收养的中国孤儿,长大以后,无论气质和外貌,都与普通中国人有了明显的不同,可以说,文化基因,或称为社会基因,比个人的生理的基因影响性更大。
中国敢于担当的人太少,是个悲剧,敢于担当的英雄不被尊重,更是个悲剧。
比如孙中山,既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第一人,被毛称为革命的先行者,屡败屡战,一直到死,都还在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这样敢于担当的人,竟然在西西河这样的民族主义论坛被反复嘲讽。更令人莫名惊诧的是,很多的人竟然要给李鸿章犯案,叫屈,典型的就是《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
法,术,势是决定社会的三大力量,法主要是制度,法治;术主要是权术,阴谋;势主要是趋势,环境。
势是社会的第一决定力量,真正敢于担当的人,是时势造成的,也就是时势造就英雄。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讲明了这个道理,而太多的中国人就是不明白。
邓也是如此,不是邓的人品有多好,能力有多强,而是他顺应了时势,扭转了时势,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代表。
中国摆脱内卷化的恶性循环魔咒,这个意义太大了,就跟叶帅在开国大典的时候说,真是没想到,就跟做梦一样。反正俺也是没想到中国能摆脱内卷化,从曾经网上的言论来看,绝大多数人也没想到,很多人对于2030年超过日本,还大加嘲讽。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势这种东西,大多时候很难说清,能力甚至都是次要的,很多时候运气才是第一决定因素。
如果毛在,绝不会坐视某方倒下,多少要扶一把。
不要说苏联完蛋,中国没分量。
第一,时势成就了邓,毛主席成就了邓,中国人民成就了邓,邓自己反而是最末的。
中国崛起经历了四部曲,分别是国家独立,国家被国际社会承认,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中国摆脱内卷化而引领世界,前两部分的实质就是事实独立,与合法独立,时代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毛主席;后两部分的实质是良性互动,与良性循环,时代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邓小平。
时势造就英雄,甚至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第二,邓的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与其历史地位不相符
中国崛起的四部曲,前半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毛主席,后半程的代表人物主要就是邓了,但邓与毛相比,差距真的太大了。
有人评价所谓邓指挥了淮海战役,说邓是贪天之功,那么,邓的历史地位,就真真是得天之功了。
说邓的能力不足,能力一般,分跟谁比,整体方面跟毛比,差的太远了,具体方面跟某些杰出人物相比,也差距很大,例如跟罗帅相比,政工工作就查了不少。
毛对邓能力的嘉许,主要应该是鼓励,抬举,而不是陈述事实。
邓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个人性格,是做官风格。
第三,邓不搞派系,不搞团团伙伙,已经堪称表率了。
政治就是个染缸,就是个泥潭,几乎没有政治完人的存在,以邓的地位,与其他人相比,邓已经做的够好了。
第四,林的功劳被夸大了
谁是解放战争的第一功臣?在俺看来,应该是粟裕,而不是林帅,林只能排在第二位。
东北在战略上是不败之地,北有苏联,东有朝鲜,大连还有苏联驻军。打不过国民党,往苏联朝鲜一撤,往农村一散,只要不被歼灭,就基本是不败之地。
但苏北就太凶险了,后来的山东战场,淮海战场,都是极为凶险的。粟总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都忍不住大笑,蒋委员长简直是第一共谍。
第五;林和邓还真是没法比
林脱队是因为感觉没了希望,这与其之后的多次作为是一致的;邓却是离队到中央讨说法,离队只是不负责任,讨说法则就十分大胆了,简直有些二。
在中央苏区,邓被撤了职,被老婆抛弃了,还被关了起来,如果不是邓留过洋,去过苏联,跟很多亲苏派熟识,如果不是博古等人不够狠,邓就被干掉了。在这种情况下,邓仍不服软,哪怕只是因为赌气,而为毛说了句公道话,也是很值得敬佩的。
林在红军七大上,反对的却是朱,还是被毛将信公开,而不是主动站出来,况且,我们都知道朱是个老好人,朱会威胁林的性命么?连林的职务也不会动。
长征中,毛刚刚掌了权,林就因为多走了些路,先是跟聂帅商量反对毛,聂不同意,林又给彭帅写信,撺掇彭反对毛,这个性质太严重了,如果真将毛搞下去了,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
毛一句,他还是个娃娃,他懂什么,就轻描淡写的过去了,快三十岁的娃娃,成了军团长的娃娃,哈哈,真是太有意思了。
到了陕北,林要求离开中央,去打游击。林是个很深沉的人,长征中,到达陕北后,林的言行都有些不正常,到底是为什么?
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充满奇迹的英雄传奇,却为了抬高其他的领导人,鼓吹什么集体领导,而生生被掺和成了一杯白开水。
这种兄长对小弟的呵护和喜爱,其一,来自于一个领袖人物对一个头脑灵活敢负责敢相机临事的将才的欣赏;其二,有在领袖面临挫折时候敢于力抗众议支持正确路线的独立思想;其三,101堂兄坚决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力压国涛,确立了领袖的党内领导地位,领袖是否爱屋及乌,也有可能。大事不糊涂,小节可不拘,主席用人向来只注重第一条。
领袖个人情感之浓烈深沉,从枝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970年,在101心动之初,便遣人给他送去一本对症下药开拓101思路的五四典籍《何典》——101知道那是主席给自己儿子的必读书目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