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聊下当下国内热议的【二次房改】 -- chuchong
但是老人们要价确实太高,所以很多拆迁改造工作都胎死腹中。未来十年,随着大批老人离世,老城区基本上都要拆迁改造。
未来上海肯定要是曼哈顿化的,内环以及中环部分地区肯定是要建立最好的商业设施以及商品房的,这些都是要留给全国甚至全球精英的。甚至很可能要辟出一大片地方来建立像中央公园一样的绿地。外环才是留给普通人的。
增量吃完后,自然就要开始争夺存量。
假设你是一座一线城市的管理者,过去二十年中房地产高速发展造就了一大群包租公包租婆炒房客,还有更大数量的在本地工作的却买不起房子的年青人。
这两批人都是存量,如果我告诉你现在整个大环境变了,这座城市想要继续发展,这两批人就必须牺牲一个,那你选谁?
各种卡着不给户口,内城区腾退……北京稍微放松点限制,多几百万不是问题。
环京,东北,北方活力不足,算是举例说明。
如果权力/资本能迁移新建基础设施,包括优质人才医院学校等资源,自己会另起低成本炉灶而求利。国内的发展算是国际范例。
顶层设计的顶,肯定是自私的,决策以服务自我为主,但不是绝对掌控。
下面的实力派别,如二线/省会城市,强经济地市,行业大公司,在一定范围内调动资源,持续投入十年以上,能有出头的机会。目前就是借债发展,能挣会花。
现在外面已经有人指出,现在大模型如果只吃自己生成的数据和成果,大模型会掉进自己给自己制造的“信息茧房”,那么输出的质量就会飞速下降。所以要保证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就必须有人不断地输入高质量的数据。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上层一直都在想方设法把人从社会化大生产里排除出去,但是最终结果从来都是:越是先进的生产力,就越离不开人的参与;越先进的生产力,就越需要人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而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又将推动生产关系向更高级发展。
这对城市规模的扩张有更深远的影响。人是聚集在产业周围的,在虚拟经济中,人和产业之间的距离,其度量方式不再是物资的移动距离,而是信息的移动距离。只要信息网络连通,即使物理上相隔千里,在虚拟经济中就是在同一个地方。
理由有三:一,新加坡面积小,人口少,区域发展平衡,跨区域人口流动不频繁。二,新加坡引入大量外籍劳工,又不需要考虑他们买房,养老,子女教育问题。三,新加坡依靠港口获取了大量外汇收入,财政压力不大。
新加坡模式看上去很美,但不具有普遍性。
一个人漫长的职业生涯在一个地方结束的可能性很小。必然面临换地方。而很多时候搬家的成本远大于一个人通勤。
虽然地铁有诸多优势,但是毕竟是在一个面上铺线。开车可能是很多人不愿意,但是不得不做的选择。所以城市内高速网络状,疏解有长距离开车需求的人,地铁解决一部分点对点的需求。其他的交通方式为补充。
其实北京上海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大。比如比较北京和洛杉矶。 北京城市面积1400平方公里,洛杉矶城市面积大概1300平方公里。稍微小一点。但是所谓的洛杉矶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群,大概是9万平方公里。我在那里住过。大概有效的通勤距离大概是半径80公里左右吧(一个小时左右开车),所以也可以算3万平方公里。北京地区大概是1.6万平方公里,还不到一半。 加上高层建筑,发达的地铁网。城市人口膨胀到四千万我看一点问题没有。 变成事实上的北京省。
一个人还是😊稳定在半小时圈为好。
当年毛主席就是这么设计的。虽然学习苏联搞个中心制。
主要就是火车站必须经过北京。
看吧,摊大饼没啥意义,后续问题更多。
就是中国某市都不能复制。
当年王洪文张春桥想法很先进,复制香港到崇明岛。甚至可能是上海,但是也是不够合适的。
勉强崇明岛可以吧。上海已经独特了。不好全部复制香港。
但是,殖民地城市国家是有着特殊性的。
核心是美国通过武力控制新加坡,然后新加坡通过美国获得利益和机会。这个循环不好建立。
而且中国还需要做一些工作脱资。防止美国西方控制啊!!
在没有冲突情况下,资本主义可以似乎良性运行,但是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资本家的阴谋手段是一定要上的,这就涉及到了某些河友说的计划体制僵化的问题,涉及到回扣等一系列糟粕的问题,呵呵呵。
当年进口各种生产线,产品,回扣是有了,可是泥沙俱下,这事能谈吗,不能谈,没几个干净的!!
胡辣汤,你知道吗?
@胡辣汤
不能回复修改贴,只好回这儿。
新加坡所有组屋都有卫生间。四房五房都是二卫,三房有一卫也有二卫。更小型的组屋只有一卫。
现在组屋的平均使用面积应该不到100平了。有过很大的时候,但现在土地价格越来越高,房子也越建越小了。
实际上,在讨论组屋面积和价格时不能一概而论。
1)新加坡虽小,还是有地段差别的。好地段的转售组屋现在可以飚到150万新元以上,超过某些私人公寓。
2)房型。有二,三,四,五房,还有三代同堂型(Gen3),公寓型(executive),私人组屋(DBSS),及所谓combo(就是两套并为一套)等等。面积和价钱差别很大,对收入顶限的要求和政府津贴也不同。
3)一手(即BTO)和二手(即resale)的差别。通常一手组屋比二手便宜,但每位新加坡公民一生只允许购买两次一手组屋。一手组屋必须住满一定年限才能在公开市场出售。
你这是大脑不在线,回谁的贴子喊我看?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球各政府都很头疼,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法。这才有麻生对着老年人直接说:你活的太久了。
老年人有什么?有退休金,有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既是消费者也是经验提供者,要从这两方面去做事,把这两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也就是说让这两方面的东西进入社会进行交易。消费就不用说了,直接就是交易,那么老年人的经验呢?也可以设立单独的机制和平台进行交易。比如年轻人创业或者是工作,有时间仅仅靠自己的家里亲人的经验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间就可以进入这样的交易平台购买人生经验服务,就像现在老年人有一部分因为有退休工资支撑,扛着长枪大炮去照相,虽说进步不大,但是我知道的就有一部分水平高的,把自己的照片版权出售给一些网络平台,一张照片被采用最低可能是几块钱,也有几百块钱的,这就是一种照相经验的交易。当然了,这是自发的,如果要做,我以为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要把自己辖区里的人才都摸底然后组织起来。说这些,只是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思路不同。你跟麻生认为老年人已经没有了价值,最好是早一点去死掉的好。相反我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看,老年人的经验也是有价值的,可以用来交易,只要有交易,就需要对这部分交易发行足够的货币,也就是又增加了一块蛋糕。
还有,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你让别人觉悟,可是你自己为啥不觉悟?老年人早年买了房子住在那,现在他们不工作了,年轻人需要工作,来回交通费钱,那么你工作30年,花在交通上的费用可以一下子转老年人,或者是政府主导进行补偿式的房子置换都是办法,为什么你年轻别人需要给你无代价让路?
广州CBD搬走是可以的,那是在卖地收入大把大把的时候,但土地卖不动的时间,你搬一个我看看。对老年人如此的心态,你也会有老的那一天,别给我说等不到你60岁,你自己把自己干了。因为我看见过这样说话的人,到了真轮上自己,比一般人要怂一万倍。
@桥上 老师 和下面 @潜望镜 河友和 @Swell 河友的说法才是主流,理由是要素集中。主流有利于资本,越集🀄越有利,但对生产生活则是过犹不及,这些说过很多次。可能Swell
河友不知道白是,80公里耗费1小时,在大陆大型城市,是不可能的事。中心城区平均时速才区区18公里。市效,我的日常也就30公里。附近城市都差不多,我去过的经济还行的大中城市都差不多。
目前中的大特超城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走消费型城市(特别城区)道路,而搞生产型城市还是搞混费型城区,则是当年北京规划争议焦点。被捧上神坛的梁思成的方案就是消费型方案,被骂了几十年的拆城墙方案则是生产型方案。摊大饼则是重回消费方案。
资本主义目前还真是相对更适合当下的人类。但有些人就是要这这那那的不满意,说到底还是极端自私自利罢了,像贼不走空网友说的老年人得觉悟高一点,自觉地把在市区中心的房子让出来给年轻人,说的很好听,这就是需要别人的财富时,一分钱都不想出,妄想着让别人觉悟一下把财富白白地让给他。
其实目前房地产的乱状根本就不算个啥,政府只不过是想着能延长一点卖地的时间罢了,如果全部放开,那会有个很快上涨的过程,然后就是慢慢的长期的下跌。当年彩电就是这样的操作,各种控制价格,然后是疯狂建厂,最后是很快开始卷,卷到现在电视机谁都不提了。当年可是全家人花一辈子的积蓄买一个大彩电,家庭没有钱的,不说六个钱包,也得三五个才能买。之所以现在房地产是个问题,其实跟老百姓能不能们得起房子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只跟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关。因为自2013年来地方政府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已经是平均工资的5倍左右,这么高的工资都是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支撑,更多的中西部省市都是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才维持这么高的工资,现在卖地收入大减,自然是发工资都困难,但是工资这个事,你给大家涨起来皆大欢喜,现在你要是给谁降一点,那心里面靠千万个那个什么的。
所以这个房地产的事,不管用什么办法,或者是再开一个盘子来承接,能达到这个盘子的基本上不可能有。这就跟一个村盖新房是一样的,一开始就是少数人挣了钱盖新房,后来跟进的人稍微借点钱也盖起来,再就是剩下的借了很多钱也盖了新房子,最底层的东拼西凑也没有盖起来。在这个争先恐后的建房过程中,村里以及附近的能工巧匠都赚了大钱,一般人也能赚到平常年份想都不敢想的钱,即使是瘸子聋子瞎子等残疾人往往在这个时候也能派上了用场,也能对自己的劳动议个价,但是这个过程不可持续,因为一个家庭一辈子的积蓄也就是够建一次房子的,少数有钱的人家可以搞两次,但是拼命搞三次的家庭,其家庭的顶梁柱大都活不到50岁,不为别的,累死了。我举这个例子是农业社会的典型运作方式,对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之所以拿出来说,是因为大致的逻辑是相似的,比较容易把问题说得更直观清楚。
回过头来说,做政府,就跟村里的支书一样,他可能会操心社员的住房问题,但绝对不是主要的。比如有极个别的社员靠自身是真盖不了新房,那么支书也会带着社员们搞搞义务劳动出工分和劳动帮他盖起来,但这个是个例,跟盖房子的不成比例。那么村支书能不能解决那些能工巧匠们一直有盖房子时的收入呢?肯定是不能!能不能保证村干部在盖房子过程中协调人力物力中收授的各种好处呢?肯定是不能!能不能保证村里那些残疾人们也能一直有活干呢?肯定是不能!当然也不能保证或者维持村里一般人在盖房子过程中那不可多得的高收入时间永远。但是我们现在讨论这讨论那,就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现实是我们这个国家盖房子的时间过去了,能盖的人都盖过了,不能盖的借钱也盖上了,还有最后一部分人借钱的资格没有,那就只能是政府弄几个样子让他们免费住进去。
至于说的什么保障房什么的都是扯淡。我们老家早几年已经开始了廉租房操作了。具体是住建局把那些资金链断后跑路的开发商的烂尾楼重新招标完工,面积在100平以下的以3-5万不等的价格买租结合的方法给年轻人,住建局选物业公司管理。住户正常缴纳物业水电等费用,三五年之后信誉良好,可以申请100平方以上的房子进行置换,再补缴增加面积部分的房款就可以了。
我说的这个操作在上一波,2015年房价大幅度下跌时开始由住建局下场操作,但是更多的城市是政府跟开发商一起等,等着涨价去库存的政策到来,这些跑路的开发商纷纷回来都狠狠地大赚一笔,相反我们老家那因为这样的操作,房价涨幅就远远小于周边。
所以,现在全国的房地产问题,不是什么老百姓买不起房的问题,是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卖地收入后,机关事业单位的这些人吃饭的问题,是原来各级官僚绞尽脑汁各种项目,各种道不清数不尽地花钱没有了来源的问题。
最后,还是以村里建房说问题的实质。全村有钱的、没钱的都把房子盖了,接下来村里的人怎么办?原来能挣钱的恢复原来的平均水平,挣钱少的一样过平常苦呵呵的日子,那些懒蛋、残疾人恢复到蹲墙头侃大山喷大瞎没有钱挣没有钱花的本来面目。一句话,盖房子是人和家庭攒一辈子起干一次的事,一旦这个事干完以后,至少20年内干不了,也干不动了。再揪着这个事说事,或者是幻想着永远这样下去,那都是妄想。唯一可行的是面对现实认清形势,该怎么做工挣钱就怎么做工挣钱,不能总是怀念:那几年,我们村里人家争相盖房子的时间,我一天挣了多少钱,谁谁家一大早就到我家喊我帮忙,我都懒得理他云云。村干部也不能想着哪年哪月村里都盖房子的时间,社员们为了安排人员,天天往家里送烟送酒甚至是送钱,村里为了划宅基地多一点大一点,收的费用够村里正常开支三十年都用不完,为此村里买了手扶拖拉机,买了新机器,还用上了电,当然了村干部家里的房子比一般人还是要漂亮高级不少的。
啰啰嗦嗦这么多,其实就是说,房地产这个事已经过去了,面对现实,撅着屁股好好干活,无论想什么歪主意,都不能维持继续下去。
如果说能有个事接盘一下房地产,那就是把全国的江河湖泊都打通,既能改善环境和农业用水,又能为旅游打个基础,当然了主要是解决房地产链条上人员的平滑过渡。不过这个事地方政府官员没有啥动力,需要咱们老大飞扬三亲精神下场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