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求助】向河友们求助:什么是效率? -- 审度
实际上计划经济并非都像李德那样,像立德的不多,而且按同样的比喻,毛主席指挥时的红军也是计划经济阿。
中国的计划经济就与苏联的不一样,毛主席专门提过不要都统起来。
我父亲是上海火车站负责工商管理的,老家开了大大小小十几家社队办企业,出差都要我父亲帮忙买火车卧铺,一到上海就落脚我家,我因此旁听了大量的社会经济信息。
当时的计委一般仅仅规划80~90%的产能,多出来的,超过设计产能的部分,自行销售。采购呢?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因为计委没有办法计划质量和性能,必须企业自己对接。
就是种植粮食的品种,也是80%耕地统一,20%耕地自行决定。
当时的计划经济,用控制论的角度来说,已经接近后世陈云的鸟笼经济,不过笼子活动空间不大,而且市场经济三要素的股权和劳动力并没有市场化,只能说商品市场化。
就是当时的兼并形式。上钢有十几个厂,慢慢都合并了。
所谓靠人靠关系,改成市场经济下的用词“人脉”,是不是就高大上了?
既然有大量的计划外需求,就必然会有大量的计划外的供给,否则那些计划外的需求是怎么满足的呢?需求超出供给,除了要砍掉一部分需求,但也会刺激出更多的供给,这不就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作用?
计划外的需求和供给,意味着没有上级的指令,供给或者需求都要自己去找,什么是找?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挖掘,找到供给方和需求方做对双方都有利的自由交易。
这其实就是计划经济之外的市场经济成分。比如通过需求方与潜在供给方的充分的信息交换,供给方极大地调动了自己的积极性,使得自己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同时满足了需求方的利益。江苏到煤的产地山西协调煤炭,除一小部分是统配煤以外,绝大部分是由地、县小煤矿生产的非统配煤,还有些林场的等外木材,以及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中的木材,由于这些计划外交易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使得这些资源都得以开发利用。这就是市场经济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种计划外的交易几乎是完全市场化的,因为交易双方是对等的,而且是互利的,比如江苏去山西协作煤炭,你这个县不给我,我就找另一个县,因为地方有发展经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得计划外的煤炭供给并不存在垄断者,供方与需方都有众多的、平等的交易主体,而且又由于交易是在国家计划之外的,所以交易,包括交易的数量、交期乃至价格等,都可以双方平等协商直至达成交易。
70年代的中国经济,早已不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而是一种混合型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但市场经济成分从萌芽开始,发展很快,比重越来越高。
我在下面这个帖子里曾经写过这个主题——
的是限制部分需求,国家确实根据全局需要削减一部分还不适合普及的需求,为的是控制国家的大方向。
这就是投资方向的问题,比如,就好比前几年的房地产,大家也以为是个好方向,而实际上,不仅捆绑了国家的发展,到了今天,也严重影响了国家这次的发展方向的调整。
这一点,谁都看见了,当然,当年的重点建设确实也有一些有待商榷,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水利建设和维护不该削减,三线建设确实可以适当的调整一些,环保建设应该更加重视发展。
再在改开的一段时间,我们走的是线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其实,要看到这些,是不难的,只是大家装看不见而已。
当年压制部分需求,很显然,并非不合理,因为,建国27年,实在是很短的时间。
计划经济时期,确实存在一些关系问题,但是显然,关系问题还是呗压制的,是粉碎私人后,关系才大发展了。
正如反文革的诸位所说的,是个压抑他们的时代,就是压抑他们这些在西方多少有所减少,令你们满意的搞关系的状态,呵呵呵,文革搞关系难道比今天还严重吗?
这么想是非常可笑的。
实际上,呵呵呵,某些红二代,还有在中美之间折腾的,有几个是靠专业技术,大多就是靠关系吧,嘿嘿黑,谁心里没点数?
并不是适合建国30年的中国,中国当然可以走邓小平的全面需求之路,但是,重点建设就拉下来了。这是不应该的,比如啊,我说比如啊,停止了两弹一星东风火箭会如何?
我想当年看不懂,不知道,到了今天还不知道,就开玩笑了。
到底让步多少,这是一个取舍,方向,这也是一个取舍。
在当年,大跃进时期,也有一个争论,农民九天之下的说法,那么当年重点抓农业生产,不搞重工业会如何?
到了今天,大家还不恐惧吗?在今天,俄罗斯用的是苏联的各种装备,甚至还有我国的炮弹,这说明什么,我们的准备不是无用的。
当然了,有一些先生认为应该和平,我们今天没有必要挣俄罗斯的这个炮弹钱,那算我白说。
其实就是这个度和方向的问题
“优胜劣汰”是当代的一个信念,但是并非真理。计划经济对此存在有力的质疑:
假定有五个厂,其中一家产品质量不好。那为什么不帮助它提高质量,而要让它被淘汰呢?你家五个兄弟,其中一个种田不行,粮食不够吃,其他兄弟就看着他饿死吗?
计划经济时期,派出骨干帮助兄弟厂提高质量和产量是常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茅台酒。茅台酒建国初期质量并不好,周总理就派出酿酒专家驻场改进工艺,并直接指示茅台要贮存三年,茅台质量才上去了。后来,茅台又派出自己的专家到各地指导,于是酱香型到处开花。
里面厂长们提出了五点要求,基本上包括企业干部任命权,企业工资自主权,企业经销商品自主权等等。
以上权力厂长都没有的话,厂长也就不剩下什么权力了。
就像李德剥夺基层指挥员的迫击炮阵地布置指挥权一样。
毛泽东确实试图对计划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是他的改进的程度是有限的,很多事情是失败了才会有教训,然后吸取教训才会进步所谓交学费,毛泽东也不是什么一看就会。
而且又由于交易是在国家计划之外的,所以交易,包括交易的数量、交期乃至价格等,都可以双方平等协商直至达成交易。
如果计划外的价格可以自行协商确定,那么就存在计划内跟计划外的两套价格,这明明是邓黑所诟病的双轨制了,这明明是改开后才有的东西,据说是邓小平的污点之一,怎么改开前就有了?
教主的贴的报纸,明明白白地说明了,即便到了84年,福建的企业都没有计划外的定价权
你能不能给些你的证据?证明一下计划外的交易可以自主定价?毕竟市价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标志,你不要想当然以为那么容易自主定价哦。
日本就是那样搞的。
在日本的压力下,昧国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企业协作。
你看下以下材料吧
像比亚迪长虹这种价格屠夫也就中国企业喜欢这一套。
怎么形容?就是金圆券买米,不用等一天一个价,每小时报的都不一样,我们就像乞丐乞食,求人施舍,只不过乞丐拿篼,我拿RMB。
哎,很多事情都如烟而去了,只记得怎么抢都永远抢不过刘永好那马仔,气不过啊。
比如农村确实有一些田是自留地,我家当年就有一些自留地,但自留地很少,这改变不了当时土地的经营的性质。
改革以后,特别是福建的厂长们发出来公开的呼吁书以后,得到了中央的响应,然后扩大厂长自主权在全国全面铺开,企业自主经营的份额越来越大,甚至于到最后计委都基本上不再制定相应的计划,这种由计划外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八十,九十,九十九,就是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的变革。
所谓量变引发质变。
计划外份额大幅增加,中国经济体制就发生了质变。
效率,公平,都没下定义,
却直接抛出结论,
效率和公平不能兼得,
当年初学,见此暴论顿觉醍醐灌顶,
很多年以后才隐约意识到,根本就没下定义,也没推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