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不明白为什么对姜萍有这么多质疑? -- johny

共:💬103 🌺398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因为承认就可以出名,成为网红比数学竞赛那几万块挣钱多的多
家园 牛顿定律就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有罪推断”

“科学质疑”是什么鬼?

是科学领域的质疑?还是用科学方法的质疑?

科学质疑是从无知到有知,初始条件是无知识;无罪推断是从无罪到有罪,初始条件是无犯罪。

这顶多算哲学,和“科学哲学”可以扯上点关系,和科学基本没关系。

科学的方法要用数字说话,比如类似的事发生过多少起?造假的有多少起?或者参赛的人造假的有多大比例?科学的方法还要求可以验证,所以要说置信度有多少?置信区间有多大?或者p值是多少?这才是“科学”。

姜萍事件是科学质疑,不是有罪推断

一谈科学,可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牛顿力学,可是牛顿三定律本身就是先验的,就是一种“有罪推断”。

家园 草书是草书,错别字是错别字,不能混为一谈吧

就象那个主(打不出来),主体是个Z加一横对吧。你再草书,Z的写法是一横一折再一横,你写快了写成2或者倒S都行,再加上一横怎么也是那个样子,可是你写成一个工字就很奇怪吧?两横一竖要分开来写,本来Z可以一笔写完,这个要是草书我真搞不懂为什么了,完全不省事啊。何况那个主写得很工整,中间的一竖很直,一点也不潦草。

再就是那个6,跟b完全是不同的笔划:6是一笔到底返上来,b是到底后再从上而下,所以6的一竖是斜的而b是直的,下面的半圆写草了可能分开或者重合,但笔划顺序跟6完全不同。如果你非要说她写b就是跟6一样的笔划,那也不是不行,可是就不能用草书来解释了吧。

家园 这种断章取义不知来源的东西 不用看

做这种盲猜的是文科生吧,没点数学逻辑。一个学习偏微分的人抄错一行字母公式?一道大题至少也十几行公式层层推演的,一步错 步步错。截一行莫名其妙的式子硬上套可真行,怎不把上下行式子都拿出来看看,哪错了?错哪了?

家园 你的帖子总算被放出来了

"科学质疑“这个词确实用的不好,我在补充帖里也已说明。那就换个方式说明我的观点,敬请批评指正。

我的一个基本的逻辑是所有改变认知状态的事情都需要认证。你可以不认证,那么别人有权不改变自己的认知状态并有进行质疑的权利。

在不明显损害别人和公共利益前提下的正面的获利认知(比如获得成就,收取名利等),如果没有公证则需自证,负面的损害认知(比方说违法犯罪)则需要公证或者受害人他证。两个认知的方向是相反的,认证方式也会不同。所谓的谁主张谁举证,只意识到改变认知状态需要认证,但是没有区分认知的方向。姜萍事件是阿里和姜萍等人获利,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应该由他们自证。阿里他们可以不自证,但是别人可以不改变自己的认知状态,并进行合理的质疑。

再说质疑,质疑也分合理质疑和恶意质疑。对于获利方向的质疑,只要不是奔着下三路的,有客观的依据,都是合理的,最典型的就是学术质疑。对于损害方向的质疑,典型的是指证某人有犯罪行为,一般只能公证(公诉)或者受害人他证(起诉)。除此之外的质疑,必须有非常客观的证据,才算合理,否则就是恶意质疑。而且如果是无效质疑,需要承担后果。

家园 学校里一学期有几个学时,一个学时能有多少课程内容?

既然讲开挂说明听得懂会做题,一两个月集训完全能讲完一学期课程,更多是在做题 练掌握熟悉程度,若只为了解可能一学年的课程都讲完了。

而天赋在做题熟悉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做题思路逻辑分析的敏感 就是这么不讲理,因为大脑记得东西更多 记得下全部看过的书。

家园 写这么复杂干啥?

一个学渣班级每次排名倒数,突然进了前十。老师啥反应?难道不是第一看看卷子是不是批错了,和分是不是算错了,都不是就开始怀疑学渣漏题了,作弊了?

面对反常,自然是怀疑。学渣表示每天学到深夜,老师将信将疑。学渣又连续取得好成绩。老师开始把学渣作为最大进步奖开始表扬,同时把他划出学渣范围。慢慢要求学渣把目标从大专一步步进化到本科,985,甚至清华北大。当年的成绩不好的经历已经是过往了。

家园 怀疑不是质疑

质疑针对的是事,目的是求得答案。

百度百科对“质疑”的解释:

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然而现在网上对这个事儿的“质疑”明显不是这个味儿。基本都是从怀疑出发进而轻易下结论。

另外,“质疑”也是要讲方式方法的,进化论和相对论诞生一百多年了,然而反对者至今众多,然而有多少反对者能提出有力的证据?实际上大部分沦为逻辑不通的笑谈,被很多人看成“反智”的代表。这种人好听点称为“怀疑论者”,不好听的就是“阴谋论者”。

科学家提出质疑是有章法的。提出质疑是为了更加深入地探索特定问题的某个方面,是可以接受反驳的。但在公共讨论中,反对是自成一体的,不需要吸纳回应形成闭环。批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表明立场。辩论,尤其是媒体辩论,常常是笃定某观点的一方与反对的一方针锋相对。各种讨论反而使大众越发看不清真相,令科学家胆寒。

早在2018年,我任职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伦理委员就撰写了一份报告,探讨后真相时代科学的政治立场问题。报告发现,组织化怀疑精神不会无端质疑科学结论。组织化怀疑是由美国知识学家Robert King Merton提出的理想科学精神,是严谨、集体地表达怀疑的方法,一步步带领科学家接近真相,提出新理论并评估其与客观现实的差距。怀疑的组织性有利于创造新的知识和洞见。

但公共讨论中的怀疑与组织化怀疑完全不同。公众不信任科学,是因为认为科研可能受个人利益驱动。但是,就算个别科学家追逐名利,并且受各种诱惑驱使,整个科学界仍是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

矛盾的是,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却受到科学学研究的质疑。科学学是社会学学科,研究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认为科学界的权力之争与其他领域并无差别。但此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无论科学界权力结构如何,科研成果始终是要经受现实考验的,真理会随着新发现不断涌现,证据大于一切。

一些强词夺理、不讲证据的怀疑言论也助长了公众对科学的质疑。在后真相时代,涌现出一部分罔顾事实、精心编造的虚假言论,为了服务于某些商业、政治、意识形态、宗教利益。

帮助大众分辨合理怀疑和盲从怀疑、相信科学的方法寥寥。要说服大众不是所有质疑都合理,很难。

质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普及证据的重要性,如同媒体佐证言论需做信息核实。证据很重要,但现在假消息太多,光有证据不够,而且谎言哪怕被戳穿,其负面影响仍会存在。公众不像科学家,一切只看最新证据。

“公众不是科学家,小学教育需要普及科学研究方法。”

正因为此,在小学课堂普及科学研究思维很重要。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重要的科普手段,但多数老师都是文科背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我认为教授科学史很有帮助。科学史能展现科学家不断试错前进的过程,展示科学争议的本质。而且科学史加上知识学的教育,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开设这些科目的学校很少,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帮助科学家科普,如果在中学教授科学史,还能增进大众的科学常识。

作者

Agnès Vernet

家园 铁手的待认可制度对及时交流的阻碍太大了

等能确认回帖时已经没有多少兴致再长篇回复。

回到正题。

如果我理解的没问题,兄台没对我的立论体系做太多评述,只是认为有些“质疑”不是质疑。

是的,目前网上有对姜萍本人做人身攻击的,我也同意这些不是质疑,应该坚决反对。但是有相当多的“质疑”,还是有依据的。

对于哪些“质疑”是真正的质疑,现在有一个简单的确认方法。

我想请教一下,袁新意根据阿里放出的姜萍板书视频等证据,认为“姜萍的初赛成绩极有可能不是她自己考出来的”。这种“质疑”是不是合理的质疑?

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先回答我的这个问题。这样的话,我们后面的讨论会更聚焦一些。

家园 当然不是

我想请教一下,袁新意根据阿里放出的姜萍板书视频等证据,认为“姜萍的初赛成绩极有可能不是她自己考出来的”。这种“质疑”是不是合理的质疑?

根据板书书写问题就做判断,“捕风捉影”这四个字真的很贴切。面对同样的板书,有人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认为这个板书不规范但数学上却是正确的,所以基本肯定是姜萍自己写的。所以这条证据可以直接忽略了。

其实反对者完全能够拿出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姜萍平时的数学成绩。因为她的老师说注意到她的数学成绩很好所以才对她开小灶,那么反对者只要把姜萍平时的数学成绩能都拿出来就可以证伪这句话,而且从反对者能爆出月考83分的事儿来看可以认为他们是有这个能力的,然而事实上却并没有把他的平时成绩比如历次月考分数爆出来。反对者放弃这个直接的证据说明有更大的可能性是她平时成绩确实很好,只有个别分数不佳。

.

我一直觉得,反对者如果真的是对数学有兴趣,有一帧一帧截图找茬的精力不如好好准备一下参赛,不为名次,只为对数学的热爱,因为数学真的能给人带来快乐。

家园 很好,这样我们讨论的目标就明确了

"袁新意对姜萍事件的质疑是一种合理质疑"这个命题是我之前立论体系中的一个逻辑推论。

先一段一段来吧,好确认你我的分歧点。

阿里通过宣传中专天才少女这件事改变了社会的通常认知,这件事的迅速出圈,在初期带给阿里和姜萍等人巨大的关注度,符合我定义的“在不明显损害别人和公共利益前提下的正面的获利认知”。姜萍事件是阿里和姜萍等人获利,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应该由他们自证。阿里他们可以不自证,但是别人可以不改变自己的认知状态,并进行合理的质疑。

对于这段话,请问你有异议吗?

另外,你的这段题外话我不敢苟同。

我一直觉得,反对者如果真的是对数学有兴趣,有一帧一帧截图找茬的精力不如好好准备一下参赛,不为名次,只为对数学的热爱,因为数学真的能给人带来快乐。

袁新意作为数学研究人员,说的这段话我更认可一些。

数学研究者们喜欢清静,也需要清静才能潜心地做学问。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尽快水落石出,还大家一个公道,还数学界一个清白,还数学界一片净土。

当然,他的这段话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数学界肯定不是一片净土,里面也有各种勾心斗角。但是数学是真正以实力为尊的,而且搞数学的人是最较真的。阿里这次捅了这么大的篓子,想装死躲过去,我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

家园 你的话我也不敢苟同

阿里通过宣传中专天才少女这件事改变了社会的通常认知,这件事的迅速出圈,在初期带给阿里和姜萍等人巨大的关注度,符合我定义的“在不明显损害别人和公共利益前提下的正面的获利认知”。姜萍事件是阿里和姜萍等人获利,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应该由他们自证。阿里他们可以不自证,但是别人可以不改变自己的认知状态,并进行合理的质疑。

对于这段话,请问你有异议吗?

实际上,“社会”有很多比姜萍还“离谱:的例子,包括数学方面的,所以这件事并没有改变“社会”的通常认知,而只是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认知。而且反对者也未必是因为有这样的认知才反对的。您以及其他人的论点,包括袁新意,并没有过硬的证据,还是基于”有罪推定“,这点我们之前也讨论过,而您也没有反对。所以我认为不管是阿里还是姜萍都没有义务配合。

家园 还是一条一条来吧

这点我们之前也讨论过,而您也没有反对。

我只是没有评论,并不代表我赞同或反对。

我是想先找到我们最初的分歧点,然后再确认这个分歧产生的原因。后续都是推论,实际上反而不用费太多口舌。

实际上,“社会”有很多比姜萍还“离谱:的例子,包括数学方面的,所以这件事并没有改变“社会”的通常认知,而只是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认知。

你这段话我认为存在逻辑上的不一致。不能用“别的事情”更“离谱”去否证“某件事情”不离谱。

“中专少女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这件事情之前没有先例,所以才会如此轰动和出圈,所以我说的是违背社会的通常认知。

如果你我的分歧点是出现在这里,我们后面的讨论确实就没有必要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