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淘书记(四十四)逆读托尔斯泰(上) -- 履虎尾
不过安娜的那种感情波动也不难理解,她的那个家庭虽然不是很美满,但是已经有了儿子,而且也过了8年,现在突然要离开,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不是能够轻易决定的,她心里有矛盾也很正常。她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决定的,如同鲁迅评价娜拉的,离家出走的娜拉的结局并不是很美好,没有成熟的法律对独立女性的保护以及社会对这种女性的尊重,她的不幸是必然的,要么她就是死于非命,要么她换个新的笼子呆着。卡列宁不过是一个推动者。毕竟象简爱和罗切斯特那样的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
女人的心思,咱们大老爷儿们怎么也猜不透,呵呵,俺至今也想不通。也许是两种思维方式吧?
反过来也一样。
而且,我有幸去过托翁的家乡。如果说,在文学上有谁是我真正景仰的,就是他了。
除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更令我敬佩的和崇拜的是他对人民和故土无比真挚和慷慨的爱!
正是对生活、国家、民族、人民的珍爱才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人文主义的光辉!
国人曾经很愤怒,因为有那么多的年青人没读过四大名著。后来发现没读过呼啸山庄的英国人也不少,于是平衡了——文明古国非得用外来对比来求得心理安慰,真不知是怎么混的。
具体到浮云个人,《红楼梦》读了若干遍,可我永远也忘不了,小学五年级读红楼,就是当著名淫书读的,颇有雪夜闭门读禁书之感。而且这本书对我真的起到了青春启荫教育的作用,同时稍晚看的《聊斋》过于赤裸。可能是因为在红楼之前接触过李自成的原因,我终生不喜欢贾宝玉。长得如花似玉,皮肤吹弹得破,喝杯酒也要怕伤胃,这叫什么男人。
扯这些的意思就是,没看过安娜很正常,看过不理解渥伦斯基自杀的大有人在。
因为非常具体的历史原因,苏俄文学曾经在中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同样因为非常具体的历史原因。苏俄文学的影响正在无可挽回的消退。若干年后,中国读过托尔期泰的人会非常罕见。
小说就是小说。
一本或几本小说引起战争,产生革命,甚至改变一个时代,影响一代人……这些谎言千万不要信。
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只有中国,为一本小说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学派。严格的说,这也不是这本小说的奇迹,这是标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物。如果评法批儒能成政治运动,批孔可以与批林并称,出现个红学就太正常了。
同屈原、李杜、曹雪芹同我们民族一样
确实用不着所有的书都要读。
不过,我举的那个例子,是一位文化人说的,而且,其还以不读为荣,就像文革时期以“大老粗”为荣一样。
“这满手的老茧,就是入学的资格!”
俄罗斯当时处于向西方学习逐渐欧化和工业化的阶段,一方面是农奴制度统治下的底层农民,另一方面是受西方思想制度影响,以说法语为荣的上层贵族。
上层社会基本分裂成为西欧派和民族主义者,西欧派希望废除农奴制度,追赶工商业发达,充满活力的西方国家,而民族主义者则坚持俄罗斯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特质,认为模仿西方会带来矛盾和革命而抵制。
托尔斯泰把这种思想冲突在他的男主人公身上都加以体现,从《战争与和平》的皮埃尔,到《安娜》中的列文。
从字里行间我似乎感觉到,托尔斯泰本人更倾向于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曾经在《战争与和平》描写一位公爵小姐的法国女伴,说这个女孩甚至没有祖国。谈到那些贵族家的德国医生法国家庭教师之流,往往也用带点调侃的语气。
对于俄国农民和农庄的生机勃勃的描述,也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对俄罗斯土地的热爱。
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都离不开生育他的土壤。
有几位网友问俺道:老虎尾巴啊,你的这篇淘书帖子的标题为啥叫“逆读”哇?淘书便淘书,读书就读书,难道还有什么“顺读”和“逆读”的区别吗?
呵呵,托翁一生,著作等身,俺履虎尾虽然是托尔斯泰的忠实“粉丝”,读过的书却十分有限。俺不过仅仅读了托翁的三部长篇小说而已。至于托翁其他的中短篇小说,俺连摸都没有摸过。
何谓“逆读”?托翁的长篇巨著一共三部,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第一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写成于六十年代,这是托尔斯泰“人在中年”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者风华正茂,青春得意,因此,在小说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还掺杂着大量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部作品,写得是波澜壮阔,场面宏伟。第二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写成于七十年代,此时的托尔斯泰已经是年逾“不惑”,即将“知天命”了,这正是艺术大师创作的收获季节。托尔斯泰把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对世界对社会的观察,对哲学对宗教的认识,总之,把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素材,一股脑地倾注于作品之中,倾注于小说的人物形象之中。最后一部《复活》完成于九十年代末,这是极为有力地收官之着。此时的托翁已经是接近暮年了。人到了古稀之年,一般会变得固执僵化起来,然而托翁却是老而弥坚,老当益壮,在艺术方面则更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复活》这部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更进一步,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对教义教条的倾述或许会使作品的感人度有所降低,然而,托翁却以透彻的观察,入木三分的笔法,把自己的创作艺术发挥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既然托翁的创作经历是这样的,我们读书人自然也应该遵循这个先后次序来阅读。也就是,在二十岁以前,先要阅读托翁的第一部作品《战争与和平》;二、三十岁之间,则正是阅读第二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待到年过“而立”之后,再来阅读托翁的最后一篇著作《复活》。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然而在实际上,却没人跟你讲道理。履虎尾在二十岁以前,在应该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却淘到并读了本来应该在几年、十几年后才该读的《复活》。而应该在当时读的《战争与和平》,却一直无法淘到。俺苦苦地追寻着,《战争与和平》一直芳踪难觅。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评水浒,批宋江”的时候,才辗转借来这套书的第一部,须知,《战争与和平》一共四部即四册呐。俺履虎尾是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把这部书读囫囵了。似俺这般这先读《复活》,次读《安娜·卡列尼娜》,最后才读《战争与和平》,不是“逆读”是什么呢?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这部作品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翻译成汉语,足足一百三十余万字,印成厚厚的四大本。作家以俄法战争为背景,描绘出一副俄罗斯贵族社会的全方位的立体画卷。小说描述了俄法战争时期莫斯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即,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劳斯托夫,库拉金,这四个贵族之家。《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有三个,安德烈,彼尔和娜塔莎。
安德烈·包尔康斯基是小说中的男主角,也是托尔斯泰刻意描写的一位英雄。安德烈对祖国、对亲人无比的热爱,而对粗俗、对平庸无比的蔑视,因而显得骄傲、冷漠。安德烈在俄法战争中两次负伤、一次被俘,最后伤重不治,死在爱人的怀中。履虎尾对安德烈及其家族所表现出来的傲骨非常钦佩。对安德烈的父亲,老包尔康斯基王爵的一件事更是特别印象深刻。老包尔康斯基居住在乡下庄园里,有一次,老王爵看见家人们在铲路上的雪,他很奇怪,便询问是怎么一回事。别人告诉他说:不是莫斯科城里的库拉金王爵要来访问,要来向小姐求婚么,贵客光临啊,所以,管家(是赖大,还是鲍二?)自作主张,吩咐家人们把道路清理干净喽,好方便城里贵客的大驾光临。老包尔康斯基闻言大怒,轮起手杖向管家打去:狗奴才,原来不是为了我的女儿,而是为了城里的那个混蛋清扫道路!王爵命令说:立即将铲除的雪重新运回路面上去,少送回一丁点儿,小心你的皮!
彼尔·别竺豪夫是小说的另一位男主角。彼尔是老别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老别竺豪夫伯爵病重身亡,彼尔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家产,不经意间,变成了莫斯科城里最大的财主,也成了莫斯科城里最热门的“黄金王老五”。彼尔是安德烈的好朋友,安德烈在上战场前告诉未婚妻:遇到情况可以去找彼尔帮忙,因为彼尔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安德烈走后,彼尔悉心关照着安德烈的未婚妻娜塔莎。后来,安德烈死在娜塔莎的怀中牺牲,彼尔与娜塔莎相爱,最终二人结为夫妻。彼尔虽然长得胖胖的,“腆着啤酒肚”,眼睛又是高度近视,眼珠子象金鱼似的凸出,呵呵,其貌不扬啊。彼尔的性格也比较和缓,傻呵呵的容易受骗。但彼尔善良,热心,勇敢,充满了正义感。既乐于帮助别人,也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祖国、为荣誉而战斗。这个彼尔啊,同《安娜》里的列文,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一类人物。彼尔在托翁的头脑中,慢慢的成长为列文,再成长为聂赫留朵夫。俺估计,每一位读者都深爱着彼尔。当然,作者托翁也深爱着彼尔,然而,托尔斯泰却同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小说的第一部刚开始,小说叙述一群小流氓寻衅闹事,他们捉住一个警察,把这警察同一头黒熊背靠背地捆在一起。然后,他们把熊和警察一起抛入西西河,不不,是抛入涅瓦河。黒熊落到水中后,翻身背着警察游起泳来。倒霉的警察在熊背上手足无措,小流氓们在河岸上拍手叫好。这群小流氓中有个胖胖的家伙,他就是彼尔……
女主人公娜塔莎是劳斯托夫伯爵的小女儿,这是一个美丽、热情、善良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塑造此形象,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以及女性观。娜塔莎本来就是美丽的,等到她找到自己的爱人的时候,其光焰照人般的美丽更充分地显示出来。在娜塔莎的身上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昂昂生机,没有什么可以阻拦她,也没有什么可以约束她。娜塔莎就好比童话中思凡的女仙,她来到人世间,就是来爱人,就是来被人所爱。娜塔莎天生就是“人之妻”,“人之母”。娜塔莎渴望充实的生活,她本能地要立刻搂抱她所爱的人,在爱人的耳边倾诉她满心的情话……娜塔莎终于摆脱诱惑,经受住了肉体与灵魂冲突的考验,最后成为一名俄罗斯民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娜塔莎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在莫斯科大撤退的时候表现出极为高尚的品德。娜塔莎宁愿放弃家产,也要多带一名伤员离开,同前来索要车马财产的柏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娜塔莎是托翁心目中理想化的妇女形象。
在履虎尾打字台头,摆着两部共八本《战争与和平》。一部《战争与和平》是董秋斯先生翻译的,这是当年俺南下广东时,中原的朋友送给俺的。另一部《战争与和平》是高植先生翻译的,这是俺家领导带来的嫁妆。想当年求一而不得,如今一索得二,这真可说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啊。
《战争与和平》不仅仅属于俄罗斯,它也属于整个人类。托翁所创作的这部巨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耸入云端的独秀峰,其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线索之清楚、感情之细腻,环顾古今,无出其右。如果一定要找出一部与《战争与和平》相配的作品来的话,履虎尾以为,只有法兰西雨果的《悲惨世界》,才有资格与之比肩。托翁一生,即令是仅此一部作品,便能奠定其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谁又能料得到,托翁以后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伟大的《安娜·卡列尼娜》,更伟大的《复活》来呢。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