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说北京的小吃6 -- 罗勒

共:💬14 🌺1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说说北京的小吃6

每逢到了隆冬季节,就想起了晶莹明丽的糖葫芦,就想起了北京为数不多的漫天飘雪的日子,不管是一片片的雪花,还是沙沙粒粒的雨夹雪,在阴沉沉的天空下,无忧无虑的在覆盖着薄雪的泥土地上和少年时的伙伴手拉着手的看着天空转圈,开心单纯的大笑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

糖葫芦,听说真正讲究的做法是用冰糖熬出来的糖浆,而不是普通的绵白糖,因为冰糖不粘牙。但也许是误传?不过糖葫芦好不好吃的秘诀一个是糖要脆而不粘牙,另一个是山楂不能太酸,要红的自然,第三是,糖虽然不粘牙但得粘得住山楂,不能一张嘴糖就和山楂分家了,那样山楂的那层红皮儿就不好吃了。但是由于对糖的要求较高,熬糖的技术也高,不是每个小贩都能掌握,有的时候,很多假冒的糖葫芦或者是变种的糖葫芦就没那么地道了,比如弄的大部分水果的糖葫芦就不那么正宗,弄个什么菠萝、草莓、猕猴桃——那也能叫糖葫芦吗?一咬全是汤汤水水,入口时冰糖葫芦的“冰”根本就粘不住水果啊,口感全无。黑枣的,山药(蛋)的属于比较传统的,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山楂的,中间有豆沙馅的也不赖。记得东四有一家,挨着清真寺,是北京晚报常报道的,老是排大队的买;蓝岛附近也有一家,不过是早年的了,买时每个人还要限量呢!但都只是吃过一次,真是遗憾呀!豆馅的细腻,配上有质感的山楂,酸酸甜甜的,脆脆的冰糖,香喷喷的白芝麻,真是美味啊!最应景的时候,是下雪天吃。就如同红楼梦里的描写的雪天配大红袍一样。我就给您讲讲我是怎么在雪天里吃糖葫芦的。

有一年冬天,北京下了很大的雪,那时我们正在上课,中午开始,窗外就飘起了细细的雪花,湿润的泥土芳香顺着明净的玻璃窗飘进了暖和的教室(那时公家的暖气倍儿足),一眼望去,窗外的玉兰树亭亭玉立,别有一番趣味。班里同学们都按耐不住兴奋的情绪,明亮的心情迅速的传播开来。那一年正赶上我们中学正在响应教委号召推行素质教育——下午两到三点就放学,然后提供讲座式的任选课,(不算学分),也就算是各种特色的兴趣小组吧!

于是,我和最要好的朋友约了去故宫赏雪。当然,我们是没那么多零花钱买票进故宫的,只好在外面沿着护城河走一走,看看故宫角楼罢了。故宫的角楼,一直是我的最爱之一。映着那红色的城墙,皑皑的白雪,灰色的砖,金色的顶,早已冻成冰的护城河水,和岸边枝枝丫丫尽显苍桑的柳树,特别的宁静和美好。我们站在护城河边,望着角楼,静静的看飘雪,单纯而无所求,可以忘却一切的烦恼,计较,和同学之间为分数竞争再竞争的压力,只是兴奋着噢噢大叫,欢乐的笑,无忧无虑的在雪地上打闹,转圈,然后手拉者手静静的散步,在雪地上写小孩子似的梦想,踩出歪歪扭扭的脚印。

走到了景山门口,我们决定进去逛逛——门票才一块,不去太亏了。那时已经开始飞雪花了,正好有个推着自行车卖糖葫芦的小贩朝我们走过,我们就想捧捧他的场:那么冷的天,卖糖葫芦的可不比卖烤白薯的,冻手冻脚的,多不容易啊!于是我们举着两支像小红灯笼一样晶莹可爱的糖葫芦,开始爬景山的小土包,一路走上小山径,两旁雪压青松翠竹,沙沙作响,登到最高的万寿亭(应该是这个名,记不真切了),俯瞰着故宫全貌,看那漫天飞雪,整个京城尽收眼底,笼在那温馨宁静的美好世界里,稀里糊涂的吃完两个人的糖葫芦(早记不得味道正不正,粘不粘牙了),那时的中学时光是多么惬意啊!

p.s:这一篇,描述吃的笔墨不多,却不知道是不是准确的表达了那种少年时美好的感觉——也许事隔久了,记忆就淡化了当时的寒冷与满路的泥泞,还有粗心大意丢了一只的毛线手套,当然也少不了回家后两人双双挨骂的情形。吃,在我这里,是一件挺重要的事,东西大小不要紧,要吃出意境和美感,不能只是贪与欲的表达。我爸老说,如果在落魄时喝白粥吃咸菜也能像得意时下馆子一样的开心从容,人才算得上有些修养。有的时候,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单单是一种状态。能敏锐的捕捉到生活中点滴的美好,说明我们的心还活着,没有完全被世俗尘埃所遮蔽,是多么开心幸福的事情啊!

关键词(Tags): #老北京#小吃#糖葫芦#飘雪
家园 沙发?

家园 板凳

我最怀念的吃食: 糖葫芦,酸奶,山西老家的猪头肉

家园 红星胡同口儿附近有一家冬天卖糖葫芦儿

我们实验室集体捧场,派个人去买一大把回来。

家园 flower

在国外这些年最想念的就是糖葫芦和糖炒栗子

家园 【文摘】花这句

如果在落魄时喝白粥吃咸菜也能像得意时下馆子一样的开心从容,人才算得上有些修养。有的时候,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单单是一种状态。

家园 记得有次在大街上俺骑车带着mm狂追一个卖糖葫芦的老头~
家园 然后呢?

拿mm换糖葫芦吃?

家园 写得真好。

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单单是一种状态。能敏锐的捕捉到生活中点滴的美好,说明我们的心还活着,没有完全被世俗尘埃所遮蔽,是多么开心幸福的事情啊!

几篇都读了,都好。说吃,但又不完全在吃上,这样的文章最得我心。

家园 冬天里的那根糖葫芦

想起那一回,离过年不远吧,一个人飘泊京师。在都一处灌了一坛花雕。然后拿一根糖葫芦在大栅栏里闲逛。身子是暖洋洋的,头是微醺的,咬一口糖葫芦,那一份沁人心脾的冰甜。已经久违了呀。

家园 我小的时候经常好奇

糖葫芦里面的山楂怎么是没有核的?

家园 罗mm写的好,我也来和一篇冰糖葫芦和人生

第一次听说冰糖葫芦还是小时候在候宝林得相声《卖布头》里面。那里面候大师学北京东西南北城卖糖葫芦的不同的叫卖声,听了之后第一次感觉到相声除了娱乐之外,还有民俗方面的文献价值。候宝林(和马三立等人)把相声从地摊带到大雅之堂,而其人最终得享大名,没点真东西是不行的。

如同相声里提到的,糖葫芦在天津叫糖堆儿,一定要有这个儿话韵。故老相传,民国年间天津有一位落魄的八旗子弟,叫十一少还是什么,家道中落,只好卖糖葫芦为生。据说其人年幼时喜欢吃糖葫芦,也喜欢动脑筋琢磨,故而在作糖葫芦上有自己的绝艺,不沾牙。据说他的糖葫芦,用鸡毛掸子在上面扫,鸡毛都不会被沾下来。凭这个本事,他顾客盈门,声誉日隆,糖葫芦每天都早早卖光,过时不候。虽然落魄,活得倒也滋润。时隔半个多世纪,斯人已末,但天津人仍然记得这位十一少,前些年,我还见过以他为主人公的小说儿呢。

我吃过的最好的糖葫芦,也是在天津遇到的。那是十多年前,我家门口有一个卖糖葫芦的个体摊子。那个时候下岗风潮还没有刮起来,干个体年轻人的是少数。不知道那个年轻的摊主是怎么干上这一行的。那时候糖葫芦对我家来说是奢侈品,平时舍不得吃的。只是到了春节时,全家人才每人吃上一支,取“鸿运高照”的意思。我记得他的糖葫芦真是真材实料,选用个大,饱满的山楂八个(还是十个?),去子,穿在竹签上。前面的四个完整保留,后面的四个,每个都用刀沿着竹签的方向切一刀,这样切去一半,留下一半,每个山楂的正面(就是刀切过的平面)都朝着一个方向。在那个平面上抹厚厚的一层豆沙,里面是加了桂花的,可以尝出来。然后在豆沙上撒上瓜子仁,葡萄干,青红丝,再放上一个大大的核桃仁。最后外面沾上糖。他家的糖葫芦,到了春节的时候,是要提前很多天预定的。除夕或者初一,根本买不到。整个儿就是一个当代版的十一少。这些年春节回家,不见家里人买这个糖葫芦了。也许其人早就发达而另谋高就了吧。没有网络的时候,我还可惜他这个这个手艺。不过现在不用担心了。爱菊mm照着我上面说得方子尝试一下,然后一改进,肯定比原来的还好吃。保不齐就能弄出一个糖葫芦版的佛跳墙来。

没想到小小的糖葫芦,里面有这么多人生的味道。候宝林也罢,两个时代的“十一少”也罢,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看来这个道理还是经得住时代考验的,那就是,

腰缠万贯,不如薄艺在身

家园 糖葫芦在青岛叫糖球儿,每年正月有糖球会

玩意儿不大,技术含量不小。您太瞧得起我了。

再说也没有山楂呀,改天我试试拔丝红薯吧,反正都是用糖裹点儿什么。

家园 这个主意俺怎么没想到?

估计能换不少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