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4 -- 桥上
《襄二十七年传》:
晋-荀盈遂如楚涖盟。((p 1134)(09270408))(094)
楚-薳(wěi)罢如晋涖盟,晋侯享之。将出,赋《既醉》。叔向曰:“薳氏之有后于楚国也,宜哉!承君命,不忘敏。子荡将知政矣。敏以事君,必能养民。政其焉往?”(《襄二十七年传》(p 1138)(09270801))(094)
我的粗译:
晋国的荀盈很快就前往楚国重申和平的盟约。
楚国的薳罢(子荡)也前往晋国重申和平盟约,晋侯(晋平公)设宴招待他。当宴会将要结束时,薳罢最后唱道:“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首章》),他是用这首诗歌颂晋平公,也感谢他的招待。听了薳罢唱的这首诗,晋国的太傅叔向(羊舌肸)就判断说:“薳氏之有后于楚国也,宜哉!承君命,不忘敏。子荡将知政矣。敏以事君,必能养民。政其焉往?”叔向是说:看来薳氏家族应该会在楚国长远的延续下去,薳罢接受主上的命令出使,能够随机应变,非常通达,子荡很快就会在楚国执政了,用通达的才能为主上服务,必定能积聚“民”的力量,不用这样的人执政还能用谁呢?
————————————————————
《襄二十八年传》:
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p 1141)(09280201))(094)
齐侯将行,庆封曰:“我不与盟,何为于晋?”陈文子曰:“先事后贿,礼也。小事大,未获事焉,从之如志,礼也。虽不与盟,敢叛晋乎?重丘之盟,未可忘也。子其劝行!”((p 1141)(09280202))(094)
我的粗译:
第二年夏天,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都前往晋国朝见,这是在履行“宋之盟”的约定。
在齐侯(齐景公)准备前往晋国朝见的时候,此时在齐国执政的庆封却说:“我不与盟,何为于晋?”我们没有参加那个盟会,为什么要去晋国朝见?但齐国的另一位大夫陈文子(陈须无)劝他说:“先事后贿,礼也。小事大,未获事焉,从之如志,礼也。虽不与盟,敢叛晋乎?重丘之盟,未可忘也。子其劝行!”陈须无是说:大事为先,财物是次要的,这样才合于“礼”。小国侍奉大国,如果没有参加,也要按大国的意图行事,这也是“礼”的要求。我们虽然没有参加那个盟会,但就敢背叛晋国吗?何况还有重丘之盟。大人还是要尽力走这一趟。
一些补充:
“重丘之盟”见于《襄二十五年传》:“秋七月己巳,同盟于重丘,齐成故也。”((p 1103)(09250601))(090),是三年前齐国向晋国服软的盟会。
“重丘”(杨注:重丘古国名。《逸周书史记解》云:“绩阳彊力四征,重丘遗之美女”。《路史国名纪》六引此《传》以证之,是也。说见梁履绳《补释》。重丘当今山东-茌平县西南约二十里。重丘,齐地,《方舆纪要》谓在今山东-聊城县东南五十里。《清一统志》谓在今德州市东北境。沈钦韩《地名补注》则以为故城应在今河北-吴桥县境。或又以为在山东-巨野县西南。),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2,北纬36.5(茌平县西南约二十里)。
杨伯峻先生在此又注曰:“论语公冶长》谓崔杼杀齐庄公,陈文子舍弃家产,离开齐国,而《左传》未载。此时当早已回齐。”
————————————————————
《襄二十八年经》:
仲孙羯如晋。((p 1139)(09280005))(094)
《襄二十八年传》:
孟孝伯如晋,告将为宋之盟故如楚也。((p 1142)(09280701)(BC545))(094)
《襄二十八年经》:
十有一月,公如楚。((p 1139)(09280007))(094)
我的粗译:
我们的孟孝伯(仲孙羯)前往晋国,向晋国报告我们将履行“宋之盟”的约定前往朝见楚国。
《襄二十八年经》:
乙未,楚子-昭卒。((p 1139)(09280009))(094)
《襄二十八年传》:
蔡侯之如晋也,郑伯使游吉如楚。及汉,楚人还之,曰:“宋之盟,君实亲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将使驲奔问诸晋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将利小国,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镇抚其民人,以礼承天之休,此君之宪令,而小国之望也。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币,以岁之不易,聘于下执事。今执事有命曰:‘女何与政令之有?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有不利焉,小国是惧。不然,其何劳之敢惮?”((p 1142)(09280801))(094)
我的粗译:
当蔡侯(蔡景公)前往晋国的时候,郑伯(郑简公)也派了子大叔(游吉)前往楚国。等他走到了汉水边上,楚人就让他回去,说:“宋之盟那回,你们的主上是亲自参加的,现在这回只来了你这位大人,寡君希望大人先回去,我们将通过传车问问晋国是怎么安排的,然后再通知大人。”
子大叔答复说:“宋之盟那回,你们的主上下令要善待我们这些小国,要让我们能安定社稷,镇抚自己的民人,遵循‘礼’的规范以保有上天的赐予。这是主上的政策,也是我们这些小国的指望。正因为这样,再加上年月不好,寡君才派了‘吉’带着贡品进见主上的下执事。现在主上的执事命令我们:‘你怎么够资格参与政令的决定?你们必须让你们的主上离开自己的岗位,跋涉山川,蒙犯霜露,来满足我们主上的意图。’你们的主上是我们这些小国的指望,敢不唯命是听?可是这并非当初盟书上的要求,会让主上失去对小国的恩德,也对执事不利,我们这些小国害怕产生这样的恶果。要不是为此,难道我们还会害怕旅途上的辛苦吗?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乙未”曰:
杜《注》:“十二月无乙未,日误。”孔《疏》云:“甲寅之后四十二日始得乙未,则甲寅乙未不得同月。《经》有十一月、十二月,月不容有误,知日误也。”王韬云:“或云当在闰月,然以历法推之,此年岁终不得有闰。”
此时楚国国都在“为郢”(纪南城)。
《襄二十八年传》:
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 (100000)之《颐》 (100001),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裨灶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p 1143)(09280802))(094)
我的粗译:
子大叔(游吉)回到郑国以后,首先复命,然后就告诉首席执政大臣子展说:“楚国的主上活不长了,他不去加强自身的施政、多施恩惠,而是贪图诸侯的财物,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就算想要长久,长久得了吗?《周易》里说到过这种情形,在《复》(100000)之《颐》(100001)那条,说的是,‘迷复,凶’,不就是说的楚国的主上吗!想要实现他的愿望,却放弃了根本,最后就会达到无处可去的状态,这就是所谓‘迷复’,能不‘凶’吗?主上尽管去,为他送了葬再回来,满足楚人的意愿。楚国这下子要不经过几十年,都没有能力再顾及其他诸侯。我们可以让我们的‘民’歇些日子了。”
裨灶则预言说:“今年周王和楚国的主上都会去世,岁星(木星)离开它应在的区位,跑到明年它才应该在的区域,会危害‘鸟’和‘帑’,周和楚会承受这些危害。”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曰:
杜《注》:“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失次于北,祸衝(冲)在南。南为朱鸟,鸟尾曰帑。鹑火、鹑尾,周、楚之分,故周王、楚子受其咎。俱论岁星过次,梓慎则曰宋、郑饥,裨灶则曰周、楚王死,《传》故备举以示卜占唯人所在。”朱鸟即朱雀,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之总称。鹑火在二十八宿中为柳、星、张三宿,鹑尾为翼宿及轸宿。
“迷复,凶”是《复》卦“上六”的爻辞,“上六”爻辞的全文为:“迷复,凶,有災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上面游吉(子大叔)后面的话就是对爻辞后半段的发挥。
注意,当时并没有进行占筮,只是游吉(子大叔)认为楚康王的状况符合《复》之《颐》卦象代表的模式,所以用相关的爻辞来预言楚康王和楚国的命运。下面则是占筮卦象《复》之《颐》的示意图:
《襄二十八年传》:
九月,郑-游吉如晋,告将朝于楚以从宋之盟。子产相郑伯以如楚,舍不为坛。外仆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适四国,未尝不为坛。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无乃不可乎?”子产曰:“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侨闻之,大适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过失,救其菑患,赏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国不困,怀服如归。是故作坛以昭其功,宣告后人,无怠于德。小适大有五恶:说其罪戾,请其不足,行其政事,共其职贡,从其时命。不然,则重其币帛,以贺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国之祸也,焉用作坛以昭其祸?所以告子孙,无昭祸焉可也。”((p 1144)(09280803))(094)
我的粗译:
这年九月,郑国的游吉(子大叔)前往晋国,通报将会去朝见楚国以履行宋之盟的约定。
随后,子产辅佐郑伯(郑简公)郑简公到了楚国。但在准备楚方慰劳的仪式时,子产竟没有下令筑坛。
应该负责筑坛的外仆就问说:“过去我的先大夫曾经辅佐先君去过四个诸侯国,从来都是要筑坛的。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现在大人下令不用清除野草,是不是有问题啊?”
子产告诉他:“大国到小国那里,就会筑坛。小国到大国那里,马马虎虎搞一下就行,筑什么坛?‘侨’听说,大国到小国那里有五美:赦免小国的罪过,原谅小国的错误,救济小国的灾害,勉励小国依法办事,指出小国的不足之处。这样小国更加平安,就会倾心服膺于大国。所以才要筑坛显扬功德,昭告后人,让他们不可忽视了德义。可要是小国到大国那里,就会有五恶:免除大国的罪过,掩饰大国的不足,推行大国的政策,完成对大国的劳役和贡献,还要满足大国的各种额外要求。要不能满足,大国就会增加小国对大国贡献的数额,无论有喜事或有丧事,大国都会要求小国额外贡献。这都是小国的灾祸,为什么要筑坛宣扬我们的灾祸?只要告诉给子孙就行了,用不着宣扬我们的灾祸。”
一些补充:
上面郑国本来已派了子大叔(游吉)前往楚国朝见,但楚国不满意,要求郑国的国君亲自去朝见。结果郑国还是拗不过楚国,只好让子产带着郑简公再前往楚国一趟,旅途劳顿不算,显然又得献上一批贡品。子产憋了一肚子的火,就在这里发泄出来,称之为“小国之祸”,可见郑国有多么肉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9 2 桥上 字5355 2014-08-28 05:00:55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8 1 桥上 字7380 2014-08-27 07:02:16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7 1 桥上 字6287 2014-08-26 05:19:31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6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5 2 桥上 字9216 2014-08-24 05:39:56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4 3 桥上 字6766 2014-08-23 05:13:57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3 3 桥上 字8897 2014-08-22 05:01:13
🙂《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2 4 桥上 字8394 2014-08-21 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