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清朝相关论文资料整理,陆陆续续有空就补充一点 -- 阴霾信仰
1
我只是顺路了解一下理学而已,自己看出来的,没学什么人的观点,更没什么复活的意思。你可能没认真看过我的说法,只有一家我说过“支持”,而它不是理学。
理学和心学本质是一回事,不过一个强调价值层面,意义的结构,一个强调事实层面,意义的来源而已。这也是我为什么总说所谓方向和意向,事实和价值。
理学和心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孟子的性善为基础。进而,两者的知不管有何种细微差距,本质上都是以良知为基础的。但是对于事实的探究而言,似乎没那么多价值成分,而更多是事实。即便是价值也是作为事实出现的(比如对谁有价值,谁持这种看法)。于是很容易把理学理解为和良知无关。但这是不考虑基础的后果。
大家会有误会,是因为知至少有三个含义,良知(价值)、事理(事实)、认识活动(意识),阳明侧重良知而容易误会成没有事理,空谈心性而不动。朱熹侧重事理而容易误会成没有良知,重行轻知而盲动。但是他们的知都是这三者合一的,并不是只有一面。所以问题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朱陆之争,或许可以说是陆强调意识但结构简易,使得心性惟一而无法区分主观客观(心理学主体和超验主体)导致和佛教近似。但这实际上是定义不同导致的。而且到王那里,已经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心学说的其实是客观本身也是建构出来的,并且没有否认事物存在。
这段往往被认为是唯心的明证,可关键在于,「看此花」本身就预设了认识对象的真实存在。进而和朱子心性之别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2
有埋怨看典籍吗?这些难道不是到处都有的说法吗?随便百度一下就有的。真的要埋怨,那也是不经确证就给出观点……百度一下就可以的。
3
你说的还是学派和学人,而不是理论。党内修正分子和反动派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不必赘述。文化决定论也比不再提。同样的话朱熹也说过“知行相随、知行互发”。他们说不说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是儒家自先秦以来的观点,从未变过。
4
心性涉及的是人的最本质规定,从未分过群体。所谓针对,不过是可以用到什么地方,而不是说本质上的区别。这就证明你不想按理论来,那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7 层
🙂月兄这里就自我矛盾了:如果天理的理论本身,和“理解”是两个 1 ziyun2015 字1086 2022-02-12 00:47:25
🙂没有矛盾 1 月之回忆 字3164 2022-02-12 02:18:59
🙂月兄回复得好快,感佩。 1 ziyun2015 字3282 2022-02-12 03:19:49
🙂你想多了
🙂不是不想按理论来,而是不承认脱离社会的人的本质说 2 ziyun2015 字1804 2022-02-13 14:50:36
🙂按照你的一回事,那为什么缺点不同? 1 月之回忆 字1906 2022-02-13 18:49:12
🙂月兄回得模糊不清,提个小建议:回复时用标题加在数字之好不好? 1 ziyun2015 字1773 2022-02-15 03:09:38
🙂简单说 2 月之回忆 字1932 2022-02-15 23: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