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思考】火车 & 高铁 -- 愚弟

共:💬36 🌺10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是不是艾雪德列車出軌事故?

          http://zh.wikipedia.org/wiki/ICE列車

          【主条目】艾雪德列車出軌事故

          在艾雪德(Eschede)發生的嚴重事故,照片是事故之後的ICE 884

          在Eschede發生的事故是德國乃至世界高速鐵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在1998年6月3日,一列時速約200公里的ICE 1型列車在下薩克森州脫軌,並在一座橋梁的前面解體,造成101個人死亡,88重傷。一個材料有缺陷的車輪在肇事地點前6公里發生故障。後面的車廂被300噸重的慣性力拋出軌道並徹底毀壞,整列列車扭曲並翻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你低估了铁路同志的智商

      这些是找机会上基建,不建铁路哪来那么多工作。

      目前的密度还撞车呢,还要增加密度,这个朗同学没安好心啊,谁不知道中国的软件设备是差距最大的,管理水平如果能提高,谁会舍近求远。

    • 家园 查了一下,德国铁路里程是3.8万公里,

        不知道是总里程还是营运里程,按8200万人计算,人均0.463米

        中国铁路现在的总里程大约是20万公里不到点,按13亿人计算,人均0.154米,按营运里程算,人均0.077米。

      • 家园 3.8万公里应该是营运里程

        不知道是总里程还是营运里程,

        应该是营运里程, 因为德国最大的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 的营运里程到2006年是34019km.

        Die Betriebslnge des DB Netzes lag Ende 2006 bei 34.019 km bei einer Gleislnge von 62.948 km

    • 家园 德日的发车间隔都能做到4分钟,京沪是最小10分钟

      上海地铁今年开始7、9号线缩短列车运营间隔,高峰期最小发车间隔均减为4分钟。

      我不认为京沪的发车间隔安排与速度之间的取舍有什么错误,循序渐进,最终的目标必然是高速、高密度。

      不应该指责“大跃进”、“政绩工程”。我们本来就没技术,优势是钱多、基础建设力量强,缺点是后期管理跟不上。但高铁带给未来经济甚至周边政治的诱惑实在大。

      这个“后期管理跟不上”就是问题所在。其实备受指责的高铁降速,恰恰说明了我们目前在“严密的客运组织管理”方面有待加强,于是铁道部进行的指导思想的调整。原来的领导在管理上有独到的地方,但是,高铁的管理应该建立于整体而不是个人,靠个人站车头等方式的“强硬管理”是行不通的,短期有效、长期必然出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相关被免职、被双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试图坚持原来的管理方式。没有从降速上意识到应该将指导思想调整为“严密的客运组织管理”,从而导致事故发生,于是,上海局的三个人被拿下了,不冤。

    • 家园 “非常稳定”从何而来?

      运输的密度是我们高铁的30倍,而且非常稳定。

      来源?

      我的经验正相反,德国铁路系统不稳定,十分敏感。你要跟德国人说他们铁路“稳定”,他们会觉得你是在讽刺他们。记得德国媒体以前还大肆赞扬过中国铁路的准点。但是德国铁路确实方便,公交化,哪儿都能到。每天有大量的人乘火车上班或上学,正因如此,一旦晚点或取消的话是非常恼人的。另外德国高铁也出过大事故。中国高铁出事故,反思检查是应该的,但用不着非要找个意淫的外国的“高大全”做标杆。

      这些铁道部门的同志们完全不晓得什么叫做铁路经济学。铁路经济学要的是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不是追求更快,而是讲究密。而在达到密之前,每一列火车跑的速度必须是一样的,这样才能一列接一列地跑,才能密,才能达到30倍的运力。当然,其实对于我们来讲,不要说30倍,只要增加3倍我们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来源?论证?

      郎咸平究竟是搞艺术的,还是搞财务的?

    • 家园 郎在这儿不懂装懂

      而铁路系统的答案就是 —— 加大运力,就要提高运速。铁道部的同志完全搞错了。增加运力是什么意思?是要增加火车发车的密度。

      出于安全原因,火车的发车密度跟速度必然成反比。德国国土面积小,从南到北比河北省大不了多少,速度有100公里足够了,再高从社会需求上讲根本没必要,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火车密度。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平均旅程都要两三天的话,火车密度再高也解决不了问题。

      • 家园 换个角度考虑的话

        郎的观点也不是没有启发性。 我们国家内部有不少区域经济体。在这些区域经济体内可以学习德国经验,提高发车的密度。比如京津城际有点这个意思吧?这些区域经济体内地理距离不算太远。对比德国的铁路系统有可参照性。

        而连接区域经济体之间,应该考虑高铁。因为距离拉长以后时效性就很重要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