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笔记 -- 2313234454dfsd

共:💬369 🌺3794 🌵2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给你补补课:蒙哥不是在襄阳被击毙而是在重庆-合川钓鱼城

                                  当时蒙军就是要走大迂回,从四川包抄的路线,但拔不下包括钓鱼城在内的几处钉子,就是取了云南也没撼动南宋的根基,最后还是靠在襄阳正面的强攻,一面割断其与外界的联系,一面调波斯工匠做强大的回回炮,即发石机,才摧毁了南宋的正面防线,导致襄阳守将投降,南宋就很快灭亡了

                                  你才是看金庸小说看多了,您的郭大侠没击毙蒙哥,最后还投降了。

                                  • 家园 好吧,多谢你的纠正。

                                    我知道蒙哥在钓鱼城被打死,但误以为钓鱼城是在襄阳附近,其实是在重庆合川。

                                    我的观点是穆斯林尾随蒙古人在中国烧杀抢掠奸淫。蒙古人到哪里,云南也好,其它地方也好,穆斯林就随之生根。蒙古人获得大理战略上重要不重要,与此无关。

                                    你的观点,元代穆斯林加入汉人反抗蒙古人。但你又说,“波斯工匠做强大的回回炮”,攻克宋代的城池。那么宋末,穆斯林是汉族的敌人。时间过去几十年到了元代,色目一面从蒙古人获得授权从汉族收税,抢汉族女人为自己繁殖后代,还一面加入汉族反抗军,打击蒙古,从此成了汉族的好朋友?

                                    然后汉族成功后,背信弃义,阉割他们,把色目女人卖去做妓女,男的充龟公,还强制他们穿猪皮鞋?

                                    这历史真好玩。

                                    • 家园 回回很能打,但有反骨,必须小心控制

                                      当时的汉人和南人是受蒙元监视的对象,连菜刀都要几家合用。而回人比较好战能打,又不受约束,所以明军中有不少回民应该是事实吧。请看随笔GOOGLE的几个 清真寺和回民社区与初期明军驻军的关系:

                                      常德清真寺:

                                      从“扶风马氏”落籍常德情况来看,回族大量移入当在明洪武初年,特别是明洪武五年(1372),明军进驻常德,常德市最早建立的正规化清真寺是位于今鼎城区石门桥镇的八斗湾清真古寺,该寺原有石碑,上刻“自明初以来建立清真寺”字样。

                                      北京常营:

                                      常营是北京地区穆斯林聚居地之一。据考,元末有一部分穆斯林参加了推翻元朝的农民起义,其中有的人成为明朝的开国将领,如常遇春、胡大海、丁德兴等。明军攻克元大都,屯兵于大都周围。常遇春等军的屯驻地多以“营”字为名,如我区的常营、康营,顺义的高丽营、回民营,大兴的薛营、指挥营等。相传常营乃是因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屯兵营地而得名。

                                      武汉回民社区和清真寺: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明军攻占武昌,一批回族将领被派来武昌 驻守,其家属亦落籍武昌,在长虹桥一带形成武昌早期的回民聚居点。随后大批明朝有功穆斯林来到武昌定居。据回族马、定、王三姓族谱记载:明初马姓三世祖 马俊随征有功,于“宣德六年调任湖广都司勋封怀远侯而籍武昌”。定姓的祖先随太祖的回回军进入内地,定氏“二世祖宝录公,以武功佐明太祖,洪武十三 年分藩来楚,授武昌指挥,晋爵将军”。王姓“洪武十四年任武昌王府中营保驾指挥兼理兵马使司”,落藉武昌。由于回族聚居的宗教生活需要,于明洪武八年 (1375年)在武昌辕门口修建了武汉地区第一座清真寺,即武昌辕门口清真寺。明朝中叶,汉口镇崛起。江浙一带的回商溯长江而上,陕西一带回商顺汉水而下, 汇三镇,大多数回族居住汉口,汇汉口广益桥、汉阳顿甲岭一带,形成新的穆斯林聚居点。

                                      现在剩下三座清真寺。

                                      一句话:回回很能打,但有反骨,必须小心控制。

                                      • 家园 看来你已经被彻底洗脑了

                                        明代的穆斯林

                                        穆斯林对温和同化是绝对免疫的

                                          元朝统治中国的蒙古人及其回回色目人与入侵西班牙的阿拉伯穆斯林和其犹太人帮凶的性质非常相近。伊斯兰教也都是通过异族入侵大规模进入各自国家的。但西班牙最后完全清除了伊斯兰教的影响,而明朝虽然是一个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光复中国的朝代,是汉族民族主义高涨的时期,但做为二鬼子的回回色目人虽然受到明朝的沉重打击,但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和驱逐,以至于最后形成了回回族群(回、撒拉、东乡等)。这种情况为何会出现?所以对这种现象造成的原因和教训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与满遗们YY的明朝建立的所谓很多功臣是回回,甚至所谓明太祖本人也是回回完全相反,持这种观点无疑是大满族主义自卑心理的生刻表现。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淮西平民,其势力壮大于江南南京一带。在这些地方的回回色目人的数量都极有限,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后来经过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民族主义思想强烈。但由于对回回色目人缺少直观的第一印象,使朱元璋对回回以及其信奉的伊斯兰教的认识都比较有限。

                                          

                                        不仅是朱元璋,当时的汉族人普遍对伊斯兰教的内容不了解,这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虽然蒙元时期回回色目人的地位高于汉族人,但毕竟蒙古人才是最高统治民族,而蒙古人信奉喇嘛教,伊斯兰教得不到传播的机会。其次,也正是由于回回色目当时的地位高于汉族人,所以也没有向汉族传播伊斯兰教的热情,反而对将蒙古人拉入伊斯兰教做了许多工作。

                                          

                                          再者,由于伊斯兰教内容的粗鄙,以及与中华文明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意识都极为抵触,使其从一开始就无法被汉族所接受。就拿伊斯兰教创教者穆罕默德生平来说,无论是从年轻时为富商寡妇经商到为富商寡妇所招赘,以及与九岁女童性交的事实。在中华文明看来,别说与“圣人”相去甚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也是无廉耻、无德义之徒。拿这种出身和行事的教主所写的处处虚妄无稽之词,来招徕汉族信徒,在中国实在是难上加难。后世的中国回回们,为此也大伤脑筋,甚至有回回干脆不承认穆罕默德第一个妻子是寡妇,或是说成虽然是寡妇,但尚未与前夫同房,所以仍是处女之类。这些都可以看出为了能使伊斯兰教不致被汉族彻底蔑视,回回们费了多少脑筋尚难自圆其说。仅仅是创建者本身的事迹就有如此之多为汉族文明所不容的地方,更何况其它?所以为了藏拙,伊斯兰教徒们也不可能将伊斯兰教的内容向汉族人宣扬,这也是过去许多汉族人只将伊斯兰教视之为信奉某一神灵,不吃猪肉不喝酒的简单认识的原因。

                                         

                                             除了边缘地区,汉族与回回色目人只打了百余年交道,而且也不是全面性的,所以对伊斯兰教的了解和认识远不及与其为敌八百年的西班牙人。我们看到,与回回色目人接触较多的东南沿海,对伊斯兰教徒的态度就要严厉的多,如占据浙东的方国珍,对待回回就极为严厉。后来在明朝向回回数量较为集中的云南和西北光复的过程中,与回回之间的冲突也是极为残酷的。如明太祖朱元璋义子沐英,在消灭云南蒙元势力的过程中,一次性阉割了三万回回,并将其中一些献给明朝皇室当太监,其中就有后来改信佛教的郑和。

                                            

                                           这些回回与明朝的对抗无疑加深了大明王朝对回回的反感,但此时明朝所面对的主要敌人毕竟是蒙古人,所以回回问题还是被放到了后面。这是回回能得以存留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回回色目不是象在西班牙的摩尔人那样是所在国的主要敌人,所以难免会被忽略,躲过最有力的打击。就连西班牙虽然如此干净利落的清除了穆斯林和犹太人,甚至直到十七世纪后期,也保留了少量犹太人。

                                          

                                             另外,解决民族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异族消失。这种消失又可以分为肉体上的消失和意识上的消失,前者需要通过屠杀和驱逐,后者则可以通过同化来实现。前者可以快速有效并且彻底的解决民族问题,但是相对而言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承受社会混乱以及文明社会自身的道德压力。后者虽然暂时不会造成社会混乱,但其有效性和彻底性是不确定的。

                                          

                                            

                                             出于在大乱之后休养生息的考虑,从明太祖朱元璋后来“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皇明诏令》卷1)来看,为了这一目的,朱元璋是采取了打拉两手的,对停止与中国的对抗的异族是准备以同化方式解决的,这也是明朝对待回回的主要政策。这种措施如谈迁《国榷》卷3的记载: “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 而《大明会典》卷141刑部十六《律令•婚姻》: “蒙古色目人婚姻: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除非汉族人不与回回通婚,回回才可以自相嫁取,否则就要为奴。这种强制同化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汉族人的血统观很强,良家大姓一般都不愿意与异族通婚,所以回回们往往通过与贫贱出身的汉族相嫁娶,以此使其能接受伊斯兰教,回回中的汉族血统来历就是这么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回回中混入了不少汉族血统,但并没有使其真正汉化,也没有起到这一政策削弱瓦解回回族群的初衷。

                                          

                                            

                                              在《明太祖实录》卷51的记载: “洪武三年四月甲子,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诏曰:┅┅蒙古色目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比闻入仕之后,或多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源,诚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诰谕之,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似乎是与前面禁胡姓名矛盾。但这其实有更深的政治考虑,由于明朝初建,授予一些异族人官位是为了在表面上进行笼络。但此时中国刚刚光复,国内外异族其心难料,同化政策尚未生效。官员中回回和蒙人隐瞒出身,就会使明太祖朱元璋对官员的民族属性不明,而可能造成隐患,这只是暂时的一种权谋,并没有改变明朝的国策。事实上,朱元璋对顽抗的回回压制也是越来越严厉的,除了前面的阉割回回色目人的事例外,同时也将顽抗的蒙古和色目人贬为教坊青楼的贱民。前辈学者邓之诚先生在他的名著《骨董琐记》中,有《教坊司题名碑记》一条云:“南京古物保存所,有万历辛亥教坊司是名碑记,凡二十色,有俳长、色长、衣巾教师、乐工等称。按洪武中建十四楼于京师,以处官伎,曰:来宾、重泽、清江、石城、鹤呜、醉仙……。书传有碑记,色目着猪皮靴,不许乘骑,若行中径,许平民打死勿论。题名碑中,无此规条。”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回回的蔑视和严酷。

                                            

                                          

                                             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对蒙元所遗的汉奸以及蒙古人和回回色目人的清算逐渐展开。明朝的“胡蓝之狱”,尤其是蓝玉一案,之所以牵扯面如此之大,固然有明太祖铲除不法功臣的原因,但也未必不是借鸡生蛋处置降附军中的蒙古和色目人的一个契机。经此一狱,军队中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基本被清洗殆尽。不过明太祖对回回虽然保持了警惕和巨大的压力,同化政策的强度和力度都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如果不根除伊斯兰教,就无法去除回回族群的根基,所以同化力度虽大,但只是在回回表面上接受了汉族文化,但并没有从思想意识中真正改变回回非中国认同的本质。而西班牙人由于受阿拉伯伊斯兰教残害极深,与其打交道的时间也要长的多,所以对伊斯兰教了解,并认清其不可同化的本质,这一条件是明朝所不具备的。虽然明朝和西班牙都采取了以同化为主的措施,但西班牙将同化的基础一开始就放在去伊斯兰教化上,虽然最后仍然出现了假皈依的穆斯林叛乱,但毕竟抓住了要点。但对明朝,我们应该理解其由于为认识所限,导致同化失败的客观原因,而其主观做法和措施都是值得肯定的。

                                          

                                          随着明太祖的去世,明朝也没有其它解决回回同化问题的新措施,所以回回接受了某些汉族文化的表面,而本质上仍是认同伊斯兰的族群特征就此形成了。但回回族群既然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形成的没有血统基础的族群,又生活在汉族社会的大环境中,一但丧失了伊斯兰教信仰,其回回身份也就无以维系,必然会走向汉族化。由于明朝向上层社会流动是通过开放式的科举制度,从而在社会流动上是空前公平、公正和广泛的。而科举通过以儒家理学意识形态为中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进入上层社会的知识阶层灌输了中华道德伦理、思维模式以及汉族认同的理念。所以回谚中“官到五品必反教”,并非主要是地位的变化造成的,更多的是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从回回对所谓回民历史人物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极端。在回回眼中重要的伊斯兰教首领,除了回乱时期的人物外,绝大多数中国人毫不了解。而为中国人普遍了解的,除了回回YY的那些明朝开国功臣外,真正能确认回回出身的如郑和、铁铉,都是没有任何伊斯兰教信仰迹象的,而完全成为了儒家信徒或佛教徒。所以明朝的回回族群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民族,但也绝不是汉族,而是一个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血统混杂的宗教性族群。无论将回回说成是信伊斯兰教的汉族,或是真正的民族或就是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民族本身都是错误的,将某些没有伊斯兰教信仰的回回出身之人,归入回民或回族也都是错误的,因为回族、撒拉、东乡等由回回分化形成的民族,只是在现代才出现与伊斯兰教信仰非完全一体的现象,他们只是那些始终保持伊斯兰教信仰的回回,而郑和、铁铉之类的人物,称之为归化回回人更为贴切。

                                           

                                            除了脱离了回回群体的少数归化人外,回回族群在明朝一直是处于社会低层。而回回之所以在明朝没有表现的象满清时期的时常作乱和对汉族人进行仇杀。除了回回实力有所壮大之外,最主要原因恰恰是明朝由于是真正的汉族主导国家,回回们如果以对汉族屠杀的方式作乱,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最残酷的镇压。所以明朝虽然时有回回作乱,但基本都是小规模和小范围的,而且也没有以民族屠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明朝小说留来的记录来看,回回普遍都有“贼眼溜溜”、“性情刁歪”的特点,与今天回、撒拉等民族留给汉族人的印象极为类似。不过由于明朝时,汉族占绝对主导地位,回回只能招来汉族对其的厌恶和藐视,而回回并不能对汉族造成实质的危害。

                                            

                                           在与国外穆斯林打交道的过程中,回回的真正认同,也开始为明朝所认识。严嵩是嘉靖年间的一位奸臣,但也是一个聪明人。圣人云“不以人废言”,虽然严嵩恶行不少,但也并非没有有识之论。在嘉靖十六年(西元1537年),严嵩就对任用回回担任与国外穆斯林翻译和接待工作所产生的问题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其中明确的说:回回“视彼为亲,视我为疏。”甚至多方教唆,在京则教其分外求讨,伴回则教其贩卖违禁货物,肆无忌惮等等。这种表现与今天回族一味站在国外穆斯林一方,为国外穆斯林充当翻译时表现出来的狗腿性和不法行为何其相似!如现在有的回族女翻译甚至以给阿拉伯人免费陪床为荣,充分说明了其民族性格的延续性。最后严嵩建议,应该禁止让回回充当与国外穆斯林打交通的中间环节,而以通晓国外穆斯林语言的汉族人担任这一任务,这样才会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不能不说,这一见解,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的。

                                          

                                            综合评价,明朝对待回回的政策,有收效亦有不足。明朝回回问题不严重,是汉族处于强势时造就的,而并非回回对中国更有认同感。最后,在满清奴役汉族时期,终于爆发了屠杀了上千万汉族平民的大规模的西北和云南回乱,教训惨痛,发人深醒。评价一个民族,不是看他在汉族强势时表现的是否驯服,这只是遇强则服的禽兽之性。而应该看在中国和汉族最困难的时期,对汉族和中国是什么态度,回回(含回、撒拉、东乡)在满清时期屠杀汉族平民,意图分裂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在抗战中,沦陷区内与日本人合作的回族,要远远多于少数参与抗日的回族。在距今不远的印尼屠杀华人事件中,回族及中国穆斯林几乎全部站在印尼人的立场,都已经彻底宣告了其反中反汉的本质,对其进行同化已经没有了基础和可能。我们既然比明朝时的祖先更加了解回回和穆斯林,也应该由此采取同化以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方不愧对被回回和伊斯兰教徒所杀死和残害的数千万同胞。

                                        • 家园 你说的有道理不代表我被洗脑,我们也要检讨自己

                                          为什么一旦走出国门,我们自我意淫的超强的文化同化力却比回回、比犹太人差如天壤。海外华人血统只要低于一半,就是说一旦和异族通婚生了后代,就对自己的华人认知衰竭一半,再通婚生了后代,基本和中华认知说再见了,而回回和犹太人就是再和其他民族通婚,血统被稀释到几乎为零,相貌特征机会消失,也还是拜自己原住地的祖宗,这是为什么?有什么需要我们学习和赶超的?这是海外华人的当务之急。至于你说的内容,我认为都对,但现在生米熟饭了,搞屠杀又不现实了,民族国策应该调整,但自身的免疫力和战斗力更要加强。

                                • 家园 请教

                                  你对元史的了解程度让我佩服

                                  关于清朝的体制,有一点商榷

                                  满族(统治者)+藏族(佛教)+蒙古(亲戚)+汉族(儒学/钱粮)

                                  你的这个公式似乎抬高了藏族的作用

                                  其实西藏作为清朝始终没有进行实效统治的地区,其对清廷的影响只限于藏传佛教方面

                                  而这个藏传佛教对满族上层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他们同时还信仰本族传统的萨满,又受中国本土化佛教,道教的影响,基本上和老百姓一样,宗教信仰是个乱七八糟的状态

                                  你看我这个分法怎样,用地域来区别:

                                  传统的中国(内地十八省)+外围领土(东三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朝贡国(越南、缅甸、朝鲜等)

                                  • 请教
                                    家园 从乾隆之后的年代看

                                    你的分法是没问题的,但在乾隆之前,还有一个强大的不服从清朝的西蒙古,即准格尔部.

                                    在康雍乾和准格尔部的97年战争中,如果西藏佛教势力和准格尔部站一个阵线,拉拢东蒙古各部叛离清朝,那对清廷是很不利的.所以清廷要给西藏达赖很高的国师地位以拉拢之.然后西藏佛教+满蒙联姻,东蒙古就稳定了.

                                    当然,在乾隆对准部实施种族灭绝之后,这个安排不似当年重要.

                                    • 家园 呵呵,种族灭绝

                                      你只是打个比方吧

                                      我不觉得我们好大喜功且附庸风雅的乾隆爷有成为前近代希特勒的潜质

                                      • 家园 种族灭绝吉尼斯纪录保持者是成吉思汗和其子孙

                                        花刺子模除灭国外,人口损伤大半,屠撒马尔罕城120万,屠巴格达城几十万,屠莫斯科城27万;西夏党项族干脆被彻底灭绝;北中国的金朝人口从4000多万下降到1000多万;四川人口1000多万人,屠杀到不满80万,托雷干的。

                                        中国古代统治者有屠杀的习惯,连英明的李世民都干过屠城的事情。历朝历代中也就宋明两朝好些,洪武永乐杀人够狠吧,但没有干过屠城的事情,至少没有见之于文献。

                                        在中国境内,阳关以西的人种已经换了n次;充四川两次:明初和清初;福建两广的人种在秦始皇到汉武期间已经换掉了。

                                      • 家园 不是打比方,是以实实在在的物理方式实现的

                                        自此之后,准格尔就只是地理名词而不再和人有关系了。

                                        乾隆爷固然比希特勒虚荣(后者不曾在巴黎、华沙、基辅或者斯模棱斯克写上“阿道夫到此一游”之类的签名),只会写又短又平庸的诗但不能写长篇作品(如Mein Kampf),且近代搞种族灭绝技术层面极为困难。但经过康雍乾三代人近百年耗资上亿两白银的战争,加上天花等瘟疫流行,准格尔部自身的人口已经消耗到之前的几分之一,在茫茫草原上被围住了,就给了乾隆机会干出极为不和谐的事。

                                        《清高宗實錄》和《平定準噶爾方略》记载乾隆的军事谕旨:

                                        “必應全行剿滅,不得更留餘孽”;“此等賊人,斷不宜稍示姑息”;“此次進兵非同一般,各將厄魯特徹底剿滅,永絕根株”

                                        對投降部眾的安排:

                                        “大兵進剿,厄魯特等自必畏罪投誠。如有前赴巴里坤者,即將伊等頭目先行送赴京師,所屬人眾亦隨即移至內地過巴里坤後,其應行剿戮者即行剿戮。所余妻子,酌量分賞官兵,母得稍存姑息”;“如稍懷叵測,即移至巴里坤,再令移入肅州,即行誅戮”

                                        前線將領的報告:

                                        “盡喚男丁而出,屠戮有聲”;“數千里內,遂無一人”

                                        我朝讲究民族团结,自然不便宣扬。我朝观点参见杜榮坤、白翠琴所著的《西蒙古史》:

                                        “乾隆制定了穩定的安撫政策,並在進軍中嚴格貫徹執行,因而深得人心;準噶爾人民免除了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境況,去向有了歸宿,生活有了出路,社會秩序很快安定下來了”。

                                        杜白两位学者说的第二句话是千真万确的,既然“所余妻子,酌量分賞官兵”,那确是“有了歸宿,生活有了出路”。但第一句话应稍有瑕疵,应将“因而深得人心”改为“并未不得人心”--人都沒有了,就没必要去得他们的心了。

                                        宏观地看,清朝是女真人的复兴,他们从东北来,那里森林、畜牧和农耕都有。他们长期臣服于大明,从努尔哈赤开始就是部分汉化的。所以他们虽有野性,但政治上却不象蒙古人冲出草原时那么稚嫩,颇有地缘眼光。

                                        满清第一件大事是改造成吉思汗留下来的扎萨克制度为满清版的盟旗制度,把东蒙古(含今天的内外蒙古)分为小块的盟旗,每个盟旗都有一个王公,满清与之联姻。未得满清许可,盟旗不得越界,否则满清将联合其余盟旗共击之。这样成吉思汗的子孙从桀骜不驯的野马变成了驯服的驮畜,可以随时征调。但东蒙古人因此而退化,藏区的蒙古人退化得更厉害,经常被藏人、青海回人欺负,向清政府求救(对比西蒙古人,6000勇士在猛将大策凌率领之下入侵拉萨,大致沿今天的新藏线越过若干海拔超过6000米的达阪,经过阿里无人区,行军数千里历时10个月,突然神兵天降在拉萨,攻占布达拉宫,杀死拉藏汗;西蒙古对付中亚的穆斯林更如砍瓜切菜,毫不费力)。成吉思汗泉下若知藏区蒙人堕落如此,能气得坐起来(前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有藏区的蒙古血统,就非常正直而温顺,在他的率领下,昌都战役这样的重大决战,藏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均不到200)。

                                        第二件大事是通过入侵朝鲜逼迫棒子附清,消除后顾之忧。朝鲜自元、明就对天朝很铁的。之后朝鲜就对清朝很铁,直至日本介入。没有前两个步骤,进入汉族区域是不可能的。

                                        第三件大事是利用汉族内乱,拉拢汉族地主官僚和将领服务清朝,进而实现满清自身的进一步汉化,融入中华文化。发展到后来,连满清太后(例如隆裕)都不懂满洲话,而且搞得旗人比汉人还多礼,街上打个招呼能问候俩小时。

                                        第四件大事是把藏区的佛教势力拉拢过来对付西蒙古。达赖与东、西蒙古的交情都是相当深的,如果清朝不给予更高的政治地位(国师),那么清朝就很难彻底击垮西蒙古并控制东蒙古。

                                        第五件大事是与准格尔部长期战争,先是在东蒙古击退其入侵,后把西蒙古逐出青海西藏,再后来彻底在其本土消灭之。

                                        但满清有两件大事未做好:

                                        1:对缅甸用兵,徒劳无功。

                                        2:击败准格尔部之后,仅把势力扩展到伊犁一带,未能进而控制中亚河中地带。

                                        通宝推:衣笠山麓,
                                        • 家园 宝推。但仍持保留意见

                                          就你提供的史料来看

                                          “如稍懷叵測,即移至巴里坤,再令移入肅州,即行誅戮”

                                          这个“”不可忽视,它说明了杀戮是对反抗者、异心者的严酷惩罚,并非一体通杀

                                          前線將領的報告:

                                          “盡喚男丁而出,屠戮有聲”;“數千里內,遂無一人”

                                          事实是事实,但也包含了修辞性夸张,不严谨性大概是古代人叙述的共同特征

                                          可能就结果来看,准格尔确实灭族,但就乾隆的目的来看,恐怕是成吉思汗式的惩罚性、威吓性杀戮,从保留女性、小孩这一点也可以印证。关于这段历史,还需要阅读更多的史料啊

                                          我觉得概念的使用要严谨。种族灭绝,这是一个与希特勒、卢旺达、波黑相连结的词语,将它用在中国的前近代史上,你觉得合适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