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给数学学习困难户的一个建议 -- 给我打钱87405

共:💬32 🌺1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给数学学习困难户的一个建议

    我在另一个贴子里提及,不仅是思维影响语言,语言也会反过来影响思维。

    这里我要提一个观点:

    灵活的思维,只是思维方式当中的一种,严谨的思维是另一种。如果我假设其中一种是黑,那么另一种就是白,我们大部分人在中间的灰色地带。最高追求目标是同时具备多种思维方式,不同场合有不同应用,实现动态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居中。

    ---------------------------------------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汉语、英语、数学三门语言从小学起,这三门语言各有特点,汉语偏灵活侧,数学偏严谨侧,英语居中。学得好,就可以三者兼得,学不好,就全拧在一起,一个都学不好,或者是剑走偏峰。当然,从长期来看,成年之后还是会有所侧重的,所谓走专业路线。但我说的是高中以前的基础部分。所以我的观点是不可偏废,务必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

    当前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中国学生学数学遇到的困难比较多(我认为和学汉语的方式有关)。我的看法就是孩子们不知道这三门语言的学法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些老师和父母也不是太清楚。而各科老师往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没有注意到三科之间的相互影响(正影响和负影响),往往费了很大的劲,却解决不了问题,三方都很痛苦。该怎么办呢?

    我用一份典型错答卷来进行讲解。

    原题:某商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了80元,其中一个赢利60%,另一个亏本20%,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店是亏还是赚,具体为多少?(这是一道选择题)

    某学生答卷:

    (1+0.6)x=80

    1.6x=80

    x=50

    (1-0.2)x=80

    0.8x=80

    x=10

    以上是学生的解题过程,最后他选的答案是D(赚了50元)。

    现在来分析他可能的错误:

    1.两个计算器的进价都用x来表示;

    2.计算错误,其中一步结果本应该是100,给算成了10;

    3.核心错误:

    即便用错误的10来求最后答案,也是总进价为60元,总售价是160元,总盈利是100元。怎么会选50元呢?这听起来极不可思议。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理解不了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时常会将重心放在算错上面。但是学生的主要问题恐怕并非是算错,而是一开始就不是太清楚——这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不能肯定,但我能肯定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

    所谓一开始就不是太清楚,具体是指他只思考了个大概,也就是求出进价,但到这,就结束了,开始动笔了。这里的关键之关键,就在大概这两个字上面。这种大概很有可能是从汉语阅读习惯中带过来的。

    ----------------------------------------

    正如我在另一个贴子中所提到的,我女儿也暴露出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有力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一点——但在我来看,这种问题是有一定普遍性的。

    这种问题很不容易解决,它难在第一步。第一步是得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问题在哪,可是孩子们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会认同这一点。以本题为例 ,学生就会说:“我的思路没有错啊”,他没有注意到,他的思路是不完整的,而且正是因为不完整才导致了后面做错,做错又无法进行自我纠正。为了说服我女儿,我花了整整一个礼拜,最后她是在不太情愿的情况下进行了尝试。在学校里,要做这个工作,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是一个挑战。

    第二步,就要容易多了。要做的是学会如何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最紧要的是先列出解题思路的大框架。仍以本题为例,需要在纸上列出来:

    1.分别求出进价;

    2.总售价-总进价=总盈利(所求)

    为什么会强调一定要纸上列出来?稍后就会说到。

    有了大框架,再去执行具体的列式、运算,即便中途出错,也便于修正。

    现在来解释为什么要写下来。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老师讲题或者家长辅导时,往往会是口述,因为他们已经在脑中有了完整的方案,但没有注意到,“脑中没有完整方案”恰恰就是孩子们的问题所在。老师和家长的这种长期示范显然不仅不能改善孩子们的问题,反而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的建议就是,改说为写。

    不仅要改说为写,在日常交流中,比如父母给孩子讲道理、分析问题时,可能 会涉及到好几个要点,那么谈话结束 之后,应该督促孩子马上在纸上列出这些要点;又比如老师在课堂讲课时,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好相关记录,并提出检查要求。

    我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只是在说汉语的特点会诱发模糊阅读习惯的养成,而模糊阅读习惯的养成又会促成模糊型的思维方式形成,但并不是指如果学汉语就必然会如此,更不是指学汉语只能学到某个程度就无法上升了。

    通宝推:三笑,侧翼,花大熊,strain2,不悱不发,年青是福,
    • 家园 del.

      del.

    • 家园 解数学题的一个关键

      学生遇到的难题,往往都是复合题,或者习惯上所说的综合题。

      先说什么叫复合题,好比复合句,是由多种“结构”不同的小题合成的一道大题。而解出复合题,读懂复合句的关键就是找出“关联件”。

      实例

      先学一个知识,记为知识一:

      被除数、除数、商,三个数量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求出另一个。

      知识二:

      知道a和b的比值,知道了a,就能求出b。但这个知识学生却不认同。

      为什么?因为要将这两个知识扣起来,需要找到那个关联件。关联件就是当我们说“a和b的比值”时,a是被除数,b是除数,a和b的比值是商。但这个关联件是隐性的,所以学生不认同。

      知识三:

      如果知道a+b=c,那么a:b、a:c、b:c三个比值当中知道了任意一个,就能求出另两个。

      现在出一道复合题:

      已知a+b=c,a与b的比值,c,求a

      解题需要前面的三个知识:

      调用知识三:通过已知的a:b求出a:c

      调用知识一、二:在已知a的情况下,要求c,就需要求出a:c(在其它情况下统称为求出a与c的关系)

      为什么单独讲知识三时,能求出a:c呢?因为a:c是显性的,它以“问题”的方式出现。

      为什么在单独讲知识二(这里默认已经将知识一和知识二关联起来了)时,能求c呢?还是因为a:c是显性的。

      为什么在“复合题”中意识不到这一点呢?因为a:c这个关联件是隐性的。

      一句话,解不出,读不懂,很多时候就是找不出隐性的关联件,甚至意识不到这一点。

      • 家园 写什么???

        以一道三、四年级的数学题为例。

        小明买了一个练习本,花了3元,又买了2支铅笔,每支1元,问一共花了多少钱?

        课堂上常见的板书是:

        步骤1:求出铅笔的开销

        步骤2:求出总开销(练习本+铅笔)

        可这并不是解题思路,这是求解步骤。我们是先有思路,后有步骤。而双路径是解决思路问题的利器。所以如果是我来板书,就会这么来写:

        路径1:要求总开销,就得知道各个部分的开销(倒推)

        路径2:根据练习本的单价和数量求出练习本的合计开销,同理求出铅笔的合计开销。(正推)

        路径1和路径2在哪会师呢?练习本的合计开销,铅笔的合计开销。这两个量直接出现在题目中了吗?没有,所以它是隐性有形的关联件。

        关键在于,我们是怎么发现这俩的踪迹的呢?我们有一个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就是倒推。

        显然,路径1是倒推,也就是由所求出发,逆向寻找还需要什么,路径2是正推,是根据所知来挖出隐性信息。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提出问题很重要呢?因为倒推,是有的放矢,而正推往往是天马行空。

        可是正推真的要比倒推“低级”吗?这要看在什么范围内来讨论这件事。如果放在一个特别大的范围里,就会发现,正推这种充满了偶然性的过程,其实扮演了重要角色 。

        说回数学。我要指出的是,求解步骤和解题思路不是一个东西,不能混为一谈。

        老师要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呈现出来,就应该写出来(其实我相信老师在讲这道题时,都是讲过思路的)。我在主贴中的的范例其实是不正确的,这是在默认已经知道了思路的背景下写出的求解步骤,而不是解题思路。

        写和说,这两种不同的表述形式,给人的暗示是不一样的,前者更郑重。

        所以,这里的一个关键就是:双(多)路径。正推强调读出隐性信息,倒推强调逆向思维。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关联件问题。有了最基本的双路径,找出关联件就要容易多了。

        自然,平时也需要主动积累读出隐性信息的经验,并建立一个这样的意识:“一个简单问题中的显性问题,到了一个复杂问题中就成了一个隐性关联件”。

        最后说一句,这不是我发明的,祖上说:殊途同归。

        • 家园 这个就是分析法/综合法

          所有小学数学老师天天念叨的东西吧

          分析法/综合法

          分析法/综合法

          分析法/综合法

          • 家园 非也非也

            你那些文章里写的是“解题步骤”,而不是“思考路径”。学生的问题原本就是“不会想”、“想不到”,老师却一个劲的跟学生讲“想到”之后的事,嘴巴讲破也无济于事。

            这么说吧,某学校欲改革,要求老师不仅要写出解题步骤,亦要写出思考路径,发现多数老师无法达到此项要求——因为多数老师压根就不知道“怎么想”,他们自己就是把解题步骤给背下来的。

    • 家园 我的思路是直接和80比

      80里的八分之三是盈利(60%=3/5,总计就是进价8/5,就是说80的3/8是盈利),80里的四分之一是损失(20%=1/5,售价是原价的5-1=4,损失就是80的1/4)。计算起来极简单,30-20=10。

      • 家园 思维能力很强呀

        思维清晰,就不需要写出来,写出来总会比较慢,反倒影响思维效率。看到那道题就能在脑子形成能变动的图像,这个能力看来多数人都不大具备,所以一般人还是写出来会好些。

        《越狱》里面男主角把路线计划写出来才能理清思路,然后还要刻在背上,说明思维力度和记忆力都不怎么样。

      • 家园 这种解题思路对学生的要求远远高于第一种

        虽然说,学生在学习分数时已经知道了这一点,即:

        如果已知A+B=C,A:B、A:C、B:C中已知任意一个,就能求出另两个(或者说另两个相当于“隐形信息”)。

        这其实是基础知识。

        但遇到此题时,能不能想到这一点或者说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出发,很难说。

        即便能想到,在解题时挑战性更大,因为:

        已知盈利60%,相当于知道B:A,要求的是B:C;

        已知亏损20%,相当于知道B:C,要求的是B:A;

        这相当于要套用两个公式,或者说是走两条不同的路径,而且80的角色在盈利和亏损中是不一样的。

        难度系数高出一个等级。

        • 家园 可能是学珠心算的缘故,算数喜欢极简化吧
        • 家园 浅谈“想不到”

          “想不到”大抵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见过,所以想不到,这需要积累,另一种是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吃透。后一种常见。

          就拿本题来说,理论上说,学生两种解题思路都掌握了才算合格,这个合格是指搞清楚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比”而言)。但实际上,多数学生是想不到第二种思路的,而且这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即便是老师给他们讲解第二种思路,他们也会感到厌烦——80怎么一会是部分,一会是整体呢?

          但是,这道题出现在分数内容当中,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如果要求两种思路都会,这要求是高还是过分呢?这其实是大众教育的一个困境。

    • 家园 数学与人类语言之间有天然的矛盾

      学数学都知道要大量做习题,实际上就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很可能形成范式思维,严谨的反面就是对人类语言的灵活性掌握下降,所以也要小心这个负面影响。

      一般会察言观色,听话听音的孩子,数学能力相对就弱一些,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理工科强的学生,严谨之余有非常强烈的框架式思维的特点,一旦给他灌输了一个框架就容易很死板的认死理,跳不出这个框架。

      另外,这些我的观察是长期教育与学习方法常年训练的结果,独立于智商或者情商之外,并直接关系,比如数学强或者不强的人中都有智商高的,反之亦然。

      • 家园 严谨、灵活各有利弊。

        其实不论是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都不是太先进,未来可能会发明出具备“成长性”、“自适应性”的语言,即语言可以量体裁衣,因人而异。

      • 家园 我有个猜想

        逻辑思维能力,跟语言能力,由大脑两个不同部位负责,出于某些原因,遗传也好,后天因素也好,一些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纯粹就是那个部位的神经较为发达,而这部分的神经较为发达的话,或许对负责语言那部分有些影响。

        有点像左手右手一样(同样由大脑不同部位负责),大部分人,都是其中一只手较强,能够左右开弓的人,很少见。

        • 家园 语言能力里也有逻辑性的成分

          在认知科学中对此有更为明晰的分法,我留下的印象是简单记忆、逻辑运算和模式识别是不同的能力。不见得是在脑区里面互相竞争地盘,而是可能有效练习时间就这么多,不是你占了我的,就是我占了你的。就像我可以左右开弓打羽毛球。曾经和一群朋友一起练习,但是因为平均练习时间不够,永远比别人进步慢。但如果我增加足够的练习时间,把两个手都练出来,那左右手就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可能相辅相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