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一说中医的湿气 -- 天空不空

共:💬89 🌺128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一说中医的湿气

    首先声明一下,我是医学的外行,这个知识是问一个医生的,本质上讲,我这也是鹦鹉学舌,主要观点来自于我的医生朋友,当然她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现代医学是怎样解释中医的湿气的,这个首先要从细胞和细胞的生存环境说起,简单的说,细胞是生成在组织液里面的,通过组织液进行各种能量和物质的交换(现阶段你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要想从西医层面理解湿气,首先要引入一个钠钾泵的概念,科学家们发现钠离子和钾离子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浓度是不一致的,简单的说,对于钾离子,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要远高于细胞外组织液中钾离子的浓度,对于钠离子正好反过来,细胞内钠离子的浓度要远低于细胞外组织液中钾离子的浓度,显然这种状态是不平衡的,维持这种状态是需要耗能的,是需要做功的,下面的数据没有任何来源,纯粹是我为了理解问题方便瞎编的,当人处于健康状态时,虽然需要做功维持,但因为细胞间组织液的量是适度的,细胞间的距离可以维持在10纳米,那么维持上述离子不平衡的生命状态的做功距离可以看做为5纳米,下面配个图来说明一下

    点看全图,当人湿气过重时,因为组织液的增多,细胞间的距离增大,细胞和细胞间的距离被拉大到20纳米,这个时候为了维持离子不平衡的生命状态,做功的距离被拉大到10纳米,消耗的能量就更多,所以湿气重的人容易疲劳,免疫力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跟健康人相比,把更多的能量用来维持生命的基本状态了,因为耗能过多,所以细胞的活性也受到了抑制,再配个图说明一下,

    点看全图中医所谓的祛湿,从本质上讲,也是将细胞间的组织液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重新拉近细胞间的距离。

    以上内容仅仅是一个外行对湿气的理解,在专业人士看来一定是漏洞百出,诸位将就着看吧,

    顺便说一下西西河的文风,

    现在河里确实存在一群对自己不懂的知识也敢乱讲的id,关键是这群id还能收获一群粉丝。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现象。

    • 家园 随机森林里的决策树可以彼此完全不同

      也不妨碍它最后可以得出最优的结果

      • 家园 那得是数量足够

        一群大夫,有的故意不看这个,有的故意不看那个

        然后大夫们更可能打成一锅粥,而不是综合出最好的答案

        随机森林类似的,前些年神经网络里,dropout故意随机屏蔽神经元 ;近年dropblock在图像表征里面随机塞黑洞。都是为了避免”权威“的解释。

    • 家园 从细胞代谢的层面来理解寒热湿燥风的方向肯定是对的

      寒热应该说可以确定的理解为与细胞通信的钙离子通道有关,人觉得火辣辣,觉得热是因为钙离子通道打开,通信非常频繁,人觉得冷不管是因为天气还是某些食物药物诸如西瓜原因则是相反,钙离子通道被关闭。

      风邪也可以肯定的理解为细胞压力的频繁变化,根据流体力学我们知道气体压力与风速有关

      但湿邪是什么,我曾经试图用呼吸作用和化学反应速度的关系,因为呼吸作用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那么反应产物多了,是不是会影响该系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和速度呢?

      我重温了一下以前学过的基础化学,发现貌似化学反应速度只与反应物而与生成物浓度没有什么关系。

      要更进一步的理解这个问题,我就要学习相应的理论了。

      如果是植物细胞,我们知道植物细胞有光合作用这些利用水作为反应物的系列化学反应,但人体细胞和植物细胞不同。

      但你主贴里面的观点个人认为不太成立,随着环境湿度变化,细胞中的水含量的变化应该是很小的,也就百分之一左右的变化,因而单纯考虑水含量变化的影响很小。

      两个方向:

      水含量变化对细胞相关代谢的影响

      水含量变化对细胞通信的影响

    • 家园 完全不同意

      中医的湿不是潮湿,与水分子浓度无关

      中医的气不是气体,与氧气二氧化碳无关

      中医的血不是血液,与红细胞血小板无关

      中医的这些概念无法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学科知识来解释,否则中医就被现代医学吞并了,将不复存在。

      实际上现代医学目前做不到这一点,仅光中医的概念都无法解释。

    • 家园 试图把中医理论和身体机理结合起来的想法确实值得鼓励

      我们搞相关研究也不少了,我这里补一个从微循环方向来研究中医的湿的论文:

      中医湿病的现代认识

      汪海东 1 ,吴 晴 2 ,王秀薇 3 ,王少墨 3 ,王庆其 3

      (1.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市静安区延安西路 221 号,200040;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3. 上海中

      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我把现代研究部分摘录出来:

      现代医学对湿病的认识

      金代刘完素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曰: “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也”,阐述了内生湿邪的原因是 “水液不能宣行”,提示湿病与机体的水液代谢障碍和局部水液的积聚有关。近年的实验研究逐步揭示,湿病的核心病理机制是机体水盐代谢激素的异常分泌和局部组织微循环代谢紊乱,而炎症反应则是促发和加重代谢紊乱的重要因素。

      2. 1 湿病与组织微循环代谢紊乱

      金代刘完素 《河间六书·湿病》曰: “湿为水,水盛则肿。”近年来,国内多项实验研究也证实,湿病与水液代谢尤其是局部组织水液代谢和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实验研究表明,湿阻中焦证大鼠血浆血管加压素 (AVP)、醛固酮 (ALD) 水平显著升高[1] 证实了水盐代谢的内分泌激素参与湿病的发生。在湿病的局部组织水液代谢研究中发现,肥胖痰湿型体质者的全血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增高,红细胞流态异常增多,甲皱微循环血管袢周围渗出增多[2] 提示肥胖痰湿体质者存在微循环障碍。神经降压素 (NT) 具有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组织水肿的作用,研究证实,湿困中焦证大鼠经平胃散治疗后血浆 NT 显著下降[3] 提示合理的治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外周组织,改善微循环水液代谢。

      2. 2 湿病与局部组织炎症反应湿病通常是以各种方式表现出炎症反应和炎症细胞的组织浸润。如慢性胃病患者因幽门螺旋杆菌(Hp) 感染引起的活动性炎症中,湿阻证候分型所占比例最高,故认为胃炎活动性炎症所表现的湿阻证候与 Hp诱发的炎症感染密切相关[4] 实验研究证实,外湿证大鼠存在胃、大肠、小肠黏膜糜烂,小肠绒毛上皮变性、坏死、脱落以及炎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反应病理改变; 同时,大便中细菌总数增加,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加,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作用减弱,导致肠道致病菌在肠黏膜上定植、繁殖,产生炎症和腹泻[5] 上述研究表明,湿病发生时,自身免疫反应和致病菌导致的炎症反应可以同时出现,相互协同。《景岳全书·湿证论》曰: “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而生者也。”同样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湿浊的发生不仅可以由致病菌的侵袭和炎症介导产生,机体代谢紊乱产生的物质成分也可诱导湿病的产生,即 “湿由内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显示,高血脂就是内生湿浊的物质基础之一[6] 高血脂及其高脂血症诱发的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 (IR) 也是由炎症促发而形成,IR 的发生与全身和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诱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炎性敏感蛋白促进 IR 的发生,其中以脂肪组织来源的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白细胞介素 6 (IL-6)、白细胞介素 8 (IL-8),还有肝脏在急性炎症反应时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如 C 反应蛋白 (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 (PAI-1),均直接参与组织 IR的发生。另一方面,在 IR 病理过程中,组织器官如脂肪细胞、肝脏、骨骼肌、血管壁组织的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强,炎症因子介导 IR 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如 IKK/NF-KB 通路、c-Jun 氨基末端激酶(JNK) 通路、蛋白激酶 C (PKC) 信号通路等多条炎症信号通路进一步被活化,加速组织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7 -8] 。

      2. 3 炎症反应与微循环代谢障碍

      不论是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还是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都提示代谢障碍与患者运动减少、多食肥甘、湿浊体质密切相关。这其中,高脂血症在疾病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脂血症不但可以诱发大血管炎性病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诱导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微循环障碍。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对微循环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 4 方面[9 -12] :

      1) 高胆固醇血症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 (NO) 的合成,降低小动脉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功能,这种功能失常现象可因血脂改善而逆转;

      2) 高脂血症患者红细胞、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流速度减慢、停滞,最终出现微循环中红细胞聚集和低变形性白细胞阻塞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灌注减少、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导致血液黏滞度提高,微血栓形成;

      3) 高脂血症促

      使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细胞激活表达 P 选择素、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因子-1 (ICAM-1) 和血管间黏附因子-1 (VCAM-1),加速白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和白细胞、血小板活化,产生局部炎症反应; 4) 氧化应激 (OS) 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 (ROS) 和 NO 的失衡可能是高胆固醇血症诱导微循环炎症的始动机制,不但是炎症反应的效应器,当 ROS 过度产生时还能通过激活模式识别受体 (PRRs) 和非 PRRs 途径诱发炎症反应。

      目前研究认为[13 -14] ,微循环系统的炎症应答在发生时间上远早于大动脉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阶段,微循环系统病变产生的炎性因子可能是诱发大血管疾病的重要源头。同时,由于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积远远大于大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积 (前者约为后者的300倍),一旦微循环系统的炎症应答被激活,对大血管和机体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动

      脉粥样硬化患者血中炎症标志物的变化。总之,在高脂血症对微循环的应答调节的病理机制中,微循环障碍的 3 个主要环节,即微循环炎症反应、微循环通透性增加和微循环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紊乱持续发展,不仅诱发局部组织湿病产生,最终对远端大血管病变和整个机体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上述微循环病理改变可以看出,湿病诱发的微循环炎症反应是湿病导致机体炎症病变的始动阶段,随着病情的发展,水湿可与风、热、寒、暑、燥相合形成风湿、湿热、寒湿、暑湿、燥湿,从而产生痰、热、瘀、毒等新的病理产物,对局部组织和机体产生更加严重和更加广泛的炎症损害。也就是说,湿病启动了组织的炎症反应。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中医理论看上去很抽象一方面是一般人不会去学《医古文》这门课,也不会去看看似简洁的中医理论的名词背后到底有怎么样的定义。另一方面中医理论很强调人的感觉,这方面是很难量化。中医理论结合医生经验出现一些不同的认识很正常,毕竟中医中药对经验要求很高。人体目前来说还是很复杂的,我们现在要把人体这个黑匣子转换为透明匣子还得慢慢研究。目前中医中药的机制研究虽然有一些进展,不过离取代传统理论还差很远。

      至于拿着的可证伪性的概念来评价中医这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就好比拿着一根绳子(还不准用别的工具)去衡量一个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一样滑稽可笑。

      • 家园 赞一个科学化

        我一直是坚定的中医黑,因为中医一点也不科学。

        只有用现代化的方式方法,科学的手段和思路去验证归纳发掘,才能把宝贵的中华传统医学智慧发扬光大。

        那些连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分不清具体的知识点和世界观方法论的不同层次的粉,绝对是粉啥毁啥。从民主教到市场经济教到中医教,见得太多了,都是一丘之貉,把好好的东西都毁了。

        • 家园 在我网上逛那么多年的经历,中医黑恰恰符合你下面这段描述

          绝大部分中医黑确实是连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都不知道,也分不清具体的知识点和世界观方法论的不同层次。

          大部分我见过的中医支持者都支持用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反对无视中医理论特点而强行西化的做法。

          绝大部分黑中医的知道几个双盲,FDA啥的名词,就开始无脑黑中医了。

          不过这次FDA在新冠疫情中连口罩都不建议戴,倒是能对着那批动不动就拿着FDA说事的黑子狠狠打脸了。

          黑中医的最喜欢提废医验药,基本是个支持中医的都会反对。

          我们90年代以后搞废医验药也搞了好多年,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的机理是研究了不少,临床也在滥用。

          贾谦晚年就在反思他这么搞废医验药确实是死路一条。

          我们现在兴起重视经典古籍的说法也是对于过去几十年的错误路线的反弹。

          作为一个病人,我才不管中医西医哪个科学,哪个能解决问题就用哪个。西医那么科学,怎么就要我自己啃书给自己和家人治感冒呢?见识过中医一剂而愈,自然会支持中医。

    • 家园 关于如何来解释中医(如何治病,其中一些名词的含义等等)

      首先提下贴主的话题,“湿”,人必须有水,否则就是木乃伊,在(成木乃伊)之前就已经完蛋了,因此“湿”实际是个水液代谢、运输异常的问题,而相关的脏腑是脾、肺,对照自然来看就是它(人体内的水)是活水还是死水,水有多余最简单的原因是体内“阳”不足,因为所有的水液运输、代谢都需要“阳”,另一个原因是输入过多(例如喝很多水、饮料,吃好些水果等等)。

      自己的标题是个异常庞大的问题,本无力回答,但是看到好些地方都有好些压根不懂,不知道中医的,就中医的某些东西品头论足(基于西医,现代科学对于人体的认识等等),因此觉得必须要说点什么。

      当前的现状是中医、西医从根本上就有区别,西医是依据现代解剖学,基本是纯物质性,而中医,气、阴阳、五行等是它的基础,中医里当气(阳)、阴都有问题时,多数时候都先就气(阳),然后再管阴,而所谓的“气”西医(现代科学)里压根就不存在这个,中医里是“气行血行”、“痛则不通”(所谓通的就是气),经络就是气的主干线,穴位就是主要的中转站,就简单说这点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有多大。然后目前无论是偏方、单方,还是伤寒、温病里的方子,还有刮痧、拔罐、针灸等等,它们为什么能治病,用西医、现代医学多无法解释,某些“中医黑”抓住少数的中成药里加了西药成分来臧否中医,他们或者运气太差,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利用纯中医手段治病的,或者就习惯于以为当前科学无法解释的就是“迷信”、“骗局”,眼睛一闭,当作没有,某些或者妄自尊大成性。

      试图基于一个(或几个)理论(或者别的啥)来解释另一套理论,前提是所依据的包含了被解释的所有的东西,实质性包含,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好些中医的治疗方法为什么有效果,西医(或者现代科学)还无法完美的解释,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对于中医的治疗作出某些评判、分析明显是“自不量力”的行为,这样的话那些解释就完全没谱。

      某些评判者明显就忘记了祖宗们的教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估摸是一切从西学,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啥,那那都试图靠幻想来构造整个场景,进而建立起对应的逻辑链。至于往往纠结于阴阳、五行啥的,估摸就不明白啥是模型,某些人还号称要彻底抛弃这些(符号性描述体系),建立一套新的,更加合理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前提是你必须真正的深入进去,真正把握原始的,然后才可能创建一套新的,替换的,凭空在原来西医(或者现代科学的理论上)怎么建立?

      通宝推:醉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