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与泉畔人家河友商榷军事历史,您我都不是相信官方学说的 -- 真离

共:💬50 🌺155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与泉畔人家河友商榷军事历史,您我都不是相信官方学说的

    呵呵呵呵。

    在河里我也呆了几年,泉畔人家河友在西西河也是老河友,这就决定了,您的过往经历不是被掩盖的。

    您同样也对官方历史不满,只不过您的观点向右,我自然是向左了。在这里我也一直在质疑官方完人,圣人,周总的一些不妥的地方,甚至,在河里同我一样质疑两个决议的大有人在。当然,我们的质疑也并不是都一致,但是,这起码说,您用决议来压人是没意思和没意义的。

    在这里,您说几大元帅,又说叶挺排第三,这就是您自由发挥了,根据同样的要求,叶挺十年脱党就说不过去,没法评元帅的。不管怎么说,在这里您的结论就要被质疑了。

    粟裕也的确是资历不够,同时,还有高饶问题连累了粟裕。否则离开军队的陈毅不可能被评为元帅的。

    在这里,如果比较一下陈毅和粟裕的军事能力,我想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大西南,刘伯承的军事能力是并没有被发挥的,建国后也进入了军事院校而不是军队参加抗美援朝。所以淮海战役他们中原野战军的表现并不好,您用元帅资历来证明刘陈邓指挥淮海,不好意思,是说不过去的。

    作为指挥者,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指挥和部署,而不是交给粟裕全权处理,这不叫刘陈邓指挥,毛主席也提出了粟裕临机处理,但是也同样进行了见一个指挥各项工作。当然刘陈邓也说了,电话不通,呵呵。

    而歼灭黄维战役,是刘陈邓通过粟裕提出要求来操作的,所以陈士榘在生气离开后又返回来了,进行了最后的总攻。这充分说明,刘陈邓根本不是指挥者,最多只是配合,还得看陈士榘的脸色。这也说明所谓总前委书记就是个笑话。

    跃进大别山,其实应该是在中原歼敌,这个我说过很多次了,很多河友转不过弯来,但是,你的说法是不对的,在过黄河时,中野就已经不是实力最强了。在打上党战役时期,确实还是可以的,但是之后就越来越艰难,所以才只有南进。至于是不是战略如何,也是呵呵,因为条件很艰苦,自保都困难,只能说达到了一个很一般的结果。事后毛主席当然也只有鼓励,但是就实质来说,是很不成功的,其实,从你的诸多解释来看,你也信心不足。

    在过了黄河之后,粟裕配合刘邓多次,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粟裕没有放弃打,刘邓却时时不打仗,这当然是错误的,城南庄也是对此的改善,直到豫东战役过了转折点。

    总之在大别山就是很畏缩,到了淮海战役阻击黄维,或者说隔断徐蚌线,他们迟迟不行动,也是畏战。

    你的牺牲说是不足以弥补问题的核心的。

    当然这确实不是总书记指挥的问题,我说的指挥也和有位河友说法一致,你起码得有指挥命令动作,而不是所谓全权交给粟裕处理,哈哈。

    至于你碰瓷何基沣张克侠,第一,他俩的组织关系是刘少奇开拓的,第二,真正负责他们起义的是饶漱石、华东局,和中野的陈毅已经没啥关系了,这种造假的文字就没意思了。

    这也证明不了陈毅的军事水平,可以说,陈毅的军事斗争在去延安后就基本结束了。

    @dfindy

    你说刘陈邓指挥粟裕把第二阶段改为围歼黄维,这个确实属实,本来华野也是这个意思,因为这块就是中野战区的任务,但是我估计你错误理解了这个第二阶段,这是因为北方,华野要围困徐州和杜聿明集团,实际上兵力有点不够,因为开始还要涉及黄伯韬问题,的确如你所说,粟裕一直构思围黄伯韬,打邱李,但是邱李死活不上当,于是就干脆了,先把黄伯韬灭了,由于时间不够,就产生了隔断徐蚌线和机动支援围歼黄维。

    因为一开始围困黄维和隔断徐蚌线是两个任务,中野完全无法胜任,所以中野在自己打不动的情况下,请求华野支援,由此产生了你理解的第二阶段,这个可以从哔哩哔哩的视频看出来。

    总之,这一块完全无法支撑是刘陈邓指挥了围歼黄维这个战略阶段。

    这块的转变并不是刘陈邓主导的,而是计划之内的。也是很重要的一块。

    淮海战役动态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p4y1e7nT/?spm_id_from=333.880.my_history.page.click&vd_source=08152708c8fe104d410d22879d1d30aa

    请看这里,怎么能够证明刘陈邓指挥呢?证明不了的啊。

    通宝推:金银鑫,
    • 家园 原计划是打李延年兵团

      打黄维兵团是邓的决策。

      你以为打黄维兵团很容易吗?

      历史上我军至少四次试图围歼胡琏都失败了,而中野一是挺进大别山二是被白崇禧围剿,实力很差,下决心打黄维兵团是很不容易的。

    • 家园 历史是可以某种程度自由解读的,但常识一般是通的

      近代史这块个人实际没太下过功夫。但一些基本知识还是有的。淮海战役的时候,粟裕代司令的华东野战军确实是战场实际主力,但成立总前委,最后让邓作为前委书记也是基本历史事实。谈论历史,首先得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如果历史事实不管,我觉得就可以了,那么也没有扯的必要了。

      刘邓晋冀鲁豫的部队在内战刚开始的时候是共产党力量中最强大的。实际内战刚开始的时候,国军还是很厉害的。当然,国军真正打大战靠谱的,除了华北傅作义,真能打的还就是白崇禧。 东北把林彪差点打崩,来苏北山东打的陈毅差点崩盘。国共内战前期双方的主题都是抢东北。白崇禧在东北给国军开了个好头,后边共军中原主要是防守。华北本来寄予厚望,结果被傅作义几轮操作给翻了盘。刘邓晋冀鲁豫前期一直扮演各种奶妈给其他地方输血,自己也面对重大直接军事压力。到决定跃进大别山之后,刘邓实际就成了楚汉中的荥阳,白崇禧和国军重兵就被刘邓带到国军后方大别山绕圈子去了。刘邓在外线无后方的时候和白崇禧在大别山搞成那个样已经很强了,白崇禧好不好打,问问上来在四平的林彪和被偷袭丢掉两淮的陈毅。精锐部队半主场作战加兵力差距不大都不一定hold住,刘邓客场面对白崇禧优势兵力,自然是要实力大损的。

      这就类似楚汉的时候刘邦面对项羽被压的死死的,韩信在其他地方各种收割,实力大增。但实际没用刘邦在荥阳顶着,韩信的那些部队直接面对巅峰时期项羽的主力,那大概率韩信也是要跪的。

      淮海战役具体怎么指挥的,需要我证明啥?我为什么要证明啥?实际是某些人非变着各种法子抹黑和攻击邓罢了,历史那些人关心个p。

      通宝推:夜郎国主,
      • 家园 苏中七战七捷跟上党战役不可同日而语

        晋冀鲁豫对付的,是土包子阎锡山。阎锡山别说跟中央军比,就算同属杂牌的桂系和马家军都不能比。

        晋冀鲁豫暴打阎锡山好像也挺牛的,但暴打了半天,一没攻下阎锡山的核心城市,二没有彻底了结阎锡山的主力兵团。

        结果后来跃进大别山了,徐帅带着一些武工队转正的地方部队,两万对二十万,迅速的把阎锡山打成一座太原孤城。

        主席最看重的,是蒋的嫡系中央军,当然凯申公也理得清,中原这种远离长三角核心控制区的地带,就给阎锡山也行,但跟南京一江之隔的苏北,那是首先要拿下的,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五大主力七十四师第五军十一师,都是放在最重要的苏北山东方向,中野吃掉最牛逼的中央军,也就是整编六十六师,还打了两周才拿下,六十六师在国军序列里,别说跟七十四师比,就算跟整编二十五师都差之甚远。

        当然这些不直观,都是南下,都是外线无依托作战,陈士渠跟陈赓联手打洛阳,最后还是华野先登。

        主席是从善如流的,要华野过江,粟裕说能歼灭中原十万嫡系国军,将第五军消灭在江北,结果打完豫东战役就完成了目标,主席就同意了华野的构思。

        如果中野也能立下军令状,歼灭嫡系中央军十万,那也可以不去大别山,结果最后是没立嘛,怪别人太出色了哦?

        • 家园 上党战役和苏中七战七捷还真就很类似

          1,两场战役都是信心之战。分别解决了抗战胜利后和内战打响后“能不能打败国民党”的信心问题。

          2,两场战役都是从游击战到正规战的重要环节。

          3,打完之后,老蒋评价“共匪里能打的就是刘邓和陈粟,余不足论”。

          • 家园 阎锡山能够跟嫡系相提并论?

            或者说山西能跟kmt最核心的统治地带京畿相提并论?

            在抗日战争前,红一军团东征阎锡山那都是捡着洋落的,抗战开打后,阎锡山部那都是一触即溃。初期八路三大主力师都跟阎锡山配合作战,哪个没被晋绥军坑过。

            就算在杂牌里,晋绥军都远不如马家军和桂系。

            况且上党战役还是最利于我军作战的山区,苏中可是大平原,极端有利于有重武器和汽车的中央军。

            主席军事思想的核心就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重。

            城南庄会议,讨论的也是歼灭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这个问题,如果中野能跟华野一样,立下歼灭第五军的军令状,那也可以不去大别山。

            但现实就是中野不敢立这个军令状。在南下大别山之前,也没有取得歼灭七十四师这样改变态势的成就。

            然后就南下了嘛,并且南下之前,貌似战绩辉煌,实际人马也就十一万,这个兵力,可远当不上稻友吹嘘的我军最强大方面军。

            同期的华野,兵力已经达到二三十万的量级。东野兵力规模更大,中野体量上不去,稻公这个时候,准备好甩锅给谁呢?

            • 家园 西米敢公开当缩头乌龟,派系后人再涂脂抹粉贬低实际功臣

              “主席军事思想的核心就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重。

              城南庄会议,讨论的也是歼灭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这个问题,如果中野能跟华野一样,立下歼灭第五军的军令状,那也可以不去大别山。

              但现实就是中野不敢立这个军令状。在南下大别山之前,也没有取得歼灭七十四师这样改变态势的成就。

              然后就南下了嘛,并且南下之前,貌似战绩辉煌,实际人马也就十一万,这个兵力,可远当不上稻友吹嘘的我军最强大方面军。

              同期的华野,兵力已经达到二三十万的量级。”

              刘邓12万人强渡黄河,短短时间内消灭近6万敌军,还有11万人南下。同期陈粟指挥的华野二十多万,“神仙仗”可以调集上百万民工,粟裕南麻临朐连续惨败,一纵四纵差点被包饺子,多亏西北军放水逃生。大军逃窜到黄河北,陈粟等老婆孩子送大连,什么玩意。陈粟被撸到中野当小弟,所谓“歼灭七十四师这样改变态势的成就”才几天?从华野成立到陈粟被撸到中野当小弟9个月,华野二十几万大军歼灭多少敌人?

              当小弟天线不灵不说,城南庄立下军令状,豫东战役不但没有歼灭第五军,反而被邱清泉部俘虏几千伤员。六纵一下丢枪6000多。粟裕在济南战役前不得不向中央认罪——团以下保命思想严重。其实早就贪生怕死了,陈毅动员也没用,如果一四六纵敢下江南,哪怕损失惨重,对全国战局更有利,西米敢公开当缩头乌龟,派系后人再涂脂抹粉贬低实际功臣,捧高败军之将。当然豫东惨败后谁也不敢放一帮将熊熊一窝的怕死鬼渡江吸引火力了

              山东战场48年春解放周村淄川的胶济路攻势才真正扭转了山东战局,许世友的,功劳跟被撸到中野当小弟的陈粟无关。全国战场,济南战役是重要转折点,陈诚也不得不承认的。即使这样也无法跟挺进大别山比,南下千里,破坏了蒋军兵员粮源基地,使西米等有了喘息空间,这点上陈毅还算坦诚。

            • 家园 大别山的得失是粟裕“斗胆直陈”的核心论据

              共产党的决策过程,不是说下级立个军令状就能拒绝上级的决策了。需要非常强的理由和论证。

              粟裕“斗胆直陈”的命题是:跃进江南不合算,不如江北打大仗。而他论证这个命题的核心论据就是刘邓在大别山的得失。粟裕的论证是,参照刘邓跃进大别山,我下江南要损失多少人马,用这些人马在江北打大仗,我能消灭多少蒋军。

              在完成这个论证,说服毛主席以后,粟裕才有了立军令状的可能。既然你说能打大仗消灭多少蒋军,你立军令状吧。

              而刘邓根本没有论证“跃进大别山不合算”的空间,于是只能执行“跃进大别山”。你就是立军令状说我不下大别山,消灭多少蒋军,可是毛主席要的是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打到蒋管区去啊。

              另外,晋绥军虽然弱,但是我军搞了几年的游击战,整编之后会不会打正规战,也是需要实践检验的。上党战役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 家园 外线无依托作战“超纲”了

                学生把卷子一推说这题我做不来是很正常的,出题的毛泽东欣然接受也是正常的。

                正是刘伯承在大别山的表现提高了毛泽东的预期,毛泽东才会在后面出这么一道“超纲”的题。

              • 家园 此事不存在,毛没有说过这样的命令,这是事后的补充说法 -- 有补充

                你就是立军令状说我不下大别山,消灭多少蒋军,可是毛主席要的是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打到蒋管区去啊。

                所以毛主席才不满意。这是第二个西路军了。

                刘伯承后来回忆,出征前,毛泽东主席曾对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前途做了3种估计:一是付了代价,到了长江以后,站不住脚;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在内围打转转;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事实证明:刘邓大军虽付出了减员3000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损失更大)、精简大量重武器等巨大代价,但最终在大别山扎下了根,站稳了脚(这个也没有做到),取得了预计的最好结果。

                毛主席只有这个总结。

                刘邓的意思是很明显的,站稳了脚跟再打仗,毛主席的意思是不用,合理利用空间打击国军。刘邓的开拓根据地的能力严重不足,可能也和大别山根据地被白崇禧破坏严重有一定的关系。

                1947年8月7日,根据毛泽东的部署,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提前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这个是刘邓跃进的依据。毛主席从来没有在事前命令他们进军大别山。

                很多年后,当有人问起这段经历,邓小平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二野挑的是重担,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完成了任务,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

                点看全图

                这张照片正好拍下了当时一个站岗的场景,1947年冬季的大别山,气温都在零度以下,这两个解放军战士还穿着单衣,为了御寒,他们一人披了一条被子,被子裹不到腿,于是下半身取暖的任务就只能交给稻草了。

                谁能料想,正是这样一支连棉衣都没有的部队,仅仅两年以后,就在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场,取得决战的胜利。

                1947年3月,蒋介石对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以代替内战初起时的全面进攻。其中心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重拳出击,双管齐下,进攻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5月4日,西北野战军取得蟠龙大捷,给陕北及全国战局以极大的震动。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在陕北王家湾发出致刘邓、陈谢、陈粟并彭习电,提出准备派遣刘邓大军南渡黄河的战略构想,这实际上是挺进大别山的最早预案。电报是这样写的:

                “(刘邓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

                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

                5月8日,毛泽东致电刘邓,指出:刘邓军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5月9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邓,发出“全党全军首先要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的号令。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刘邓大军尽早结束内线作战,渡过黄河,挺进中原,以调动陕北、山东敌人回援,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使全国各地战场转入战略反攻。

                  从战略上讲,黄河是刘邓大军实施战略进攻、挺进中原必须克服的第一道障碍。蒋介石梦想凭借黄河天险,实行所谓的“黄河战略”,阻挡刘邓大军南进,将其主力消灭在黄河以北地区。而刘伯承、邓小平经过认真分析和部署,6月30日夜率部强渡黄河,一举突破被蒋介石吹嘘能抵挡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在鲁西南一带大展手脚,为下一步挺进大别山开辟了通道。通道打开了,但问题是何时挺进大别山?是继续留在鲁西南寻机歼敌,还是下决心不要大后方,直出大别山?毛泽东、刘伯承、邓小平都在思考着。

                  7月10日、13日,毛泽东两次电告刘邓,要求他们争取在陇海路北多消灭敌人,休整之后,举行陇海作战,“准备向陇海路以南发展”,争取在内线多歼灭敌人,有依托地向外线发展。

                然而,到了7月下旬,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刘邓大军久战羊山集不下,蒋介石又派重兵分多路向鲁西南增援,形成对刘邓大军的包围之势。

                在此紧急情况下,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电报全文八百余字,其中一段尤为精彩:“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此为所谓依据,但是此时已经是方法论,解决刘邓部当时困难的方法了)

                  7月27日,毛泽东又致电刘邓:“望你们立即集结全军休整补充半个月,执行中央梗(7月23日)电任务”,并提议刘邓大军于8月15日左右挺进大别山,陈谢兵团提早至8月20日渡过黄河,挺进豫西,认为如此则可能取得几个星期的时间在豫西及大别山立住脚跟。

                收到这封电报后,刘伯承、邓小平正在鲁西南前线指挥作战,故未能及时回电。在指挥所里,他们反复研究这封电报后认为,毛泽东的建议完全正确,但是部队自南渡黄河之后,连续作战,将士极度疲劳,急需休整补充。如果立即直出大别山,部队转入无后方作战,困难确实不小。

                  7月28日,刘邓大军打下羊山集,并向中央军委回电,一方面表示拥护中央军委提出的方针,另一方面又如实汇报了部队所面临的困难,希望能够在内线继续歼灭敌人,待时机更加成熟后再挺进大别山。第二天,毛泽东向刘邓、陈粟并陈谢及彭发出了一封特殊的电报,这是一份三个A级的电报,也就是前文中邓小平所说的那封“极秘密”的电报。该电前面复述了刘邓呈报的军情:“在山东敌不西逃及刘邓所告各种情况下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接着通报了陈谢的行动计划:“仍照计划八月出潼洛,切断陇海,调动胡军一部增援,相机歼灭之。”最关键的话是下面这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粟裕指出,所谓跃进大别山是不那么成功的,显然是事实,估计也是事实,所以他不赞成二次跃进,毛主席也很同意,便给带着粟裕向中央专门解释粟裕的意图,但是中央反对的力量还是很大,因此定下了军令状,这个军令状不是给毛主席的,而是给中央的,尤其是保护刘邓部的那些中央人员。

                毛主席基本判断粟裕可以达到目标,所以支持了这个军令状。因为,没有信息显示旁人支持这个军令状,陈毅最多只能蹭个汇报的态度是正面的,所谓支持粟裕,实际上地方上只有饶漱石全力支持粟裕。才有了这个汇报的机会(斗胆直陈),陈毅只是不反对。

                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提出了发起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建议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由于这一构想和建议事关战略全局。

                第三次“斗胆直陈”是关于3个纵队暂不过江的问题。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4月17日先向刘邓发电征得同意后,18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华野的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是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电文最后说“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粟裕多次来电坚持中原决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要陈毅、粟裕赴河北中央驻地当面汇报。1948年4月底到5月初,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5大书记集体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当场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一个大歼灭战。

                面对陈毅的疑问,粟裕对他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原因,还是后援方面的压力。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有美国的资金和装备支持,实力本来就强悍。

                因而,我方解放军在过去的战役中,最常使用,也是最擅长的是运动战。

                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蒋介石的军队也开始摸索到了抵御的方法。他们在野战中利用一些村镇,可以迅速组成顽固的防御阵地。

                因此,在之后的战场上,我们面对蒋介石的军队,必须采用强大的火力集中攻击的方法。

                但这种强攻的作战方法,对我们的兵力、粮草、武器弹药等都是很大的考验。

                虽然我们现在的军队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可与蒋介石军队正面一战,但强攻所需要的后援压力也是十分大。

                如果自己率领部队挺进江南,那可以说完全是后方无人了。到时候,补给、支援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其二,还是重武器的运输问题。

                当初,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候,为了加速进程,不得不将很多兵器就地掩埋、销毁,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实力。

                尤其是在横渡黄河、淮河等湍急艰险的河流的时候,为了顺利通过,官兵们不得不忍痛将重武器丢弃。

                如果粟裕的军队想要挺进江南,面对各种河流以及连绵的雨季,也不得不抛弃重武器。

                而重武器又是与国民党军队打攻坚战所必须的装备。本身,粟裕麾下的部队,优势之处就是武器的配备。

                而挺进江南无疑是抛弃了自己的优势之处,用自己的弱势与强大的敌人硬碰硬。

                第三,粟裕认为,此次挺进江南,并不足以调动蒋介石的主力军队。

                本身中央做出挺进江南的决定,就是为了吸引中原战场的火力,一遍改变中原战场僵持的状态。

                但经过粟裕的认真分析,此次下江南,并不会让蒋介石将他们调动过来。

                首先,在中原战场,蒋介石主力军中的五军和十一师是实力最为强悍的,他们有摩托化重装备。

                显然,这些装备需要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作战,在江南地区,并不占据优势。

                更何况中原战场如今一触即发,蒋介石肯定不会放弃在他们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将他们调动过来。

                如果蒋介石调动一些战斗力差的部队,那显然就有悖党中央做出下江南决定的本意了。

                粟裕的一番分析,让陈毅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他连忙追问粟裕,“你既然说不适合下江南,那你接下来有什么想法呢?”

                粟裕则回答:“我们可以继续在中原作战,消耗敌军大量的主力,然后再考虑跃进江南。”

                陈毅经过思考后,也觉得粟裕所言十分有道理。

                毛主席看完粟裕列举的一系列问题和建议,十分重视这些内容,甚至拿着笔对电报圈点。

                随即,毛主席便召请陈毅前往延安,对此事进行当面商讨。

                而中央经过商议,还是决定:江是一定要过的,毕竟中原现在局势十分紧张,一触即发,必须借此缓解压力。

                但同时,他们对渡江的时机、地点和策划做出了改进,将各种方案的利弊一一列举,回复给粟裕。

                面对中央的坚持,粟裕也开始着手做下江南的准备。

                但他思考了几天,还是再次“斗胆直陈”,将自己的否定意见上书毛主席,并提出了对渡江方案的意见。

                毛主席对粟裕的电报仍旧十分重视,他随后又召开会议对此进行研究。

                这次的研究结果,虽然没有改变挺进江南的总战略,但对粟裕对渡江方案和“忽集忽分”的作战方法进行了采纳。

                随后,粟裕则开始为作战做好准备。按照正常人的想法,遭遇了中央一众高瞻远瞩的领导人的两次否认,该彻底放弃自己的念头了。

                但粟裕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

                在这段时间,他常常在地图前反复思考,拿着中央发来的电报陷入沉思。

                粟裕还是认为,比起下江南吸引蒋介石的中原兵力,还是集中火力,在中原和蒋介石正面一战胜算更高。

                此时,粟裕对自己是否上书中央,还是有些犹疑的,而此时的渡江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随时做好渡江的准备。

                如果再次提出反对意见,那之前的工作不都是白做了吗?此时再次提出意见,真的可行吗?

                但粟裕最终还是决定不违背自己的本心,他认为自己的看法虽然有局部的限制,但全局作战本来就需要结合局部来思考。

                于是,粟裕顶着巨大的压力,再次“斗胆直陈”,向中央提出了意见。

                粟裕在电报中建议,华野三个军队暂时不过江,而是先集中兵力中原地区打几个歼灭战。可先攻打济南,吸引蒋介石五军前来支援,再一举将其歼灭。

                而粟裕三次“斗胆直陈”,让中央也对此事更加谨慎和重视,这次,毛主席特意召请粟裕和陈毅二人到中央商谈。

                而这一次,粟裕的建议,终于被中央所采纳。众人也被粟裕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观念所触动。

                正如你所说,大别山的确是粟裕说的教训。

                通宝推:ccceee,hwd99,桥上,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当时中央和地方普遍是畏惧决战的,大都想苟。因为东北形势好 -- 补充帖

                正如你所说,大别山的确是粟裕说的教训。也正因为此,粟裕的这份电文一般网上都不怎么说,因为是所谓否定毛的,其实只是否定邓刘和中央其他人而已。

                中央其他人的意思不要决战,毛主席说拖不得,现在也可以了,就是这个意思。当时中央和地方普遍畏战。

                等着东北赢就继续南推就好了。

                • 家园 我觉得教训只是以小部分原因

                  深刻原因要从战略重点出发来分析:

                  1、解放战争慢不得,这是最大的战略;

                  2、地方普遍没有决战的思想,包括林帅和东北局对毛主席2月就提出的南下作战集体反对。

                  3、令粟裕渡江大概只能是快速全面拉开大决战的一篇序幕。

                  4、在中原决战是否有利于快速拉开序幕?

                  5、在中原决战只面对蒋系,而桂系会做壁上观。

                  6、江南虽然不利于蒋系重装集团作战,但是江南是蒋系的老巢,符合将战争引向蒋管区、蒋管核心区的思路,老蒋不发飚才怪呢。

                  7、即使老蒋不发飚,老蒋的战争潜能被破坏,符合加快战争进程的目的。

                  8、粟裕留在中原作战符合大部分地方的思路,还能不须严厉冲撞桂系利益。

                  9、粟裕留在中原作战反而要做大部分地方领导的思想工作。

                  10、那就有劳毛主席了。

                  • 家园 我可能觉得毛主席也认为北方决战比较妥当,所以他也大力推荐粟裕

                    的方案,从常理来说,北方未定,南方搅局未必是合适的方案,因为到哪里都是少数。

                    而毛主席的的核心点是,一般是集中较大的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啊。

                    跃进江南更像挽救大别山的方案,而不是单纯的搅局甚至更不是破坏什么,很无厘头。而且这是弱势方案。

                    在初步判断试探桂系已经基本确认不北上的基础之上,显然北方合理决战更是个时机(毛主席把握这个比咱们还稳,韩练成、刘斐都算这类安排了)。也有利于我军兵力占优。也有利于歼敌。这也是毛主席自从谈判开始就心心念的节奏了。

                    所以我基本判断,毛主席确实是有意要江北决战的,而且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而更加细化,显然粟裕等给了完善,只是刘邓不太配合。

                    歼敌数量一直是毛主席要求的,存人存地说也是毛主席关注的。

                    所以,应该是这个思路。

                    大别山搅局说基本上不符合这个逻辑了。

                    还有一个,南北分治你也得优势拥有北方,这个基础一定要打牢,毛主席不是无的放矢的美梦周总,总是希望蒋介石主动出让成果。

                    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毛主席是胸怀天下的高人,我个人认为,跃进江南对于统一没有太大的好处,还是现实方案更可信。

              • 见前补充 4899020
                  • 家园 这个不无可能。限于实力对比,多数战区期望四野南下带动大局

                    是正常思维。

                    等着东北赢就继续南推就好了

                    只是主席千年不遇的历史直觉,知道被动不如主动 ,而粟裕的方案表面上有畏战嫌疑,却是很现实的北方首尾相顾的歼敌方案,攻守都有余地。所以为中央各大员一致接受。

                    大伙期待林彪入关,林彪还在磨蹭呢,直到主席严令。

                    越看历史,越知道主席的伟大。

                    • 家园 并未接受啊,因为还需要立军令状,还需要观察,如果是毛主席

                      根本不需要立军令状,因为毛很容易看到粟裕的指挥能力和估算效果,笨狼河友根本及时瞪眼胡扯淡,完全不懂。

                      所以粟裕根本不是避战,恰恰是求战,南下才是避战,根本没啥意义啊。去了当大别山吗?难度应该更大啊。

                      这个所谓的战略设想根本就是错误的啊,只有在江北,尽量搞死国军才是开心的事情,而且基本不用太担心桂系北上,这几乎是和桂系配合搞死蒋中央军的开心节奏啊。

                      李宗仁巴不得呢!支持国民党的李宗仁,我估计,这大概是主席的一个设计啊。

                      林彪磨蹭则是考虑安全第一啊,对新兵练兵的实力了解不够,还希望更完美啊,所以拒绝了毛主席锦州唐山方案啊。

                      从粟裕和国军打得有来有回,毛主席判断东野已经OK了,那就干吧,确实是成熟了,但是这些都只是设计和判断,距离成熟当然还有一些风险,好在很遗憾,咱们的能力够了,国军只好失败。但是也绝对不是笨狼河友说的换谁都行,毛主席使用粟裕是任人唯亲,我呸,扯淡到这个地步,没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