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汉语和英语的比较 -- 颜赤城
这就是翻译的难处,就是原文每个人理解都不同,一千个人读能有一千两百个解释,要翻的工整是不可能的,有点微观里的测不准原理的意思。
链接里面的例子好几个都不对。
bottom line就不提了。
stereotype 用成见这种带负面色彩的词来翻译中性词,看不出好在哪里。
convenient truth 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用的。
lobbying 这个词来源wikipedia给出了较可靠说法,道听途说的轶事当不得真。
commons的说法更是偏掉。
b. (usually used with a plural verb) British. food provided in such a dining room.
c. (usually used with a plural verb) food or provisions for any group.
很清楚,作为食堂,特指大学里面的。公司里面,至少我见到听到都是 cafeteria。
你举的creative commons中的 commons 更倾向于下面的解释:
创意天地还差不多,至于大食堂还是算了吧。
rule 在这里的本意是 to be prevalent or current,中文就是正在流行中。
这里又表达出 control 的意思。牛似乎不够啊。
I dont know nothing或者更普遍的说法 I aint know nothing
这都是街头混混呀,黑人用的,他们觉得很时尚
不过也就是那些文化程度低的人用,我还真没看见那个中产阶级用这种double negtive
其他几个词闲看蚂蚁上树都解释的很好,楼主那几个用法我倒是没见过
the bottom line 已经有美国人指正了。我当初是错了。
stereotype是个极其负面的词汇,近乎血泪控诉了。中文里没有这么负面的词,成见算接近的了。
creative commons这个名称的来源个人有个人的说法。但是commons当然是食堂。我在美国上班我怎么会搞错。cafeteria也很普遍,是好听点的说法。
而是你的证据不足。
比如 stereotype,你网上找找文章,就可以发现
什么样是negative stereotype呢?比如
All blacks are lazy.
相反,
All blacks are great basketball players. 就是一个positive stereotype.
你说说看 stereotype 极其负面在哪里?
commons是有食堂的意思,我前面的回复中并没有否认。但我指出根据词典,这个多指学校里的饭厅。google 一下,前5页介绍dining service 用 commons的全部是学校。支持词典说法。而creative commons是说那么一个community,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想起commrade)。如果这个让你勉强解释成食堂,那么creative commons下面还有science commons, icommons又要理解成什么样的食堂呢?
covenient truth也有类似问题。总之,离把柄还有点距离。
以前就以为是自己的英文水平不够,所以总是词不达意的。今天才知道是英文原本就没这么多表达方式阿。
语言不能绝对的精确互译,这一观点是对的。但是,很多时候,双方还是有很好的互译方式的。faith在绝大多数英汉词典里面,是翻译作信念,信仰、忠诚等含义。一个单词的含义的由来是这个民族文化的一个微小的历史缩影,你要绝对的单对单的翻译,那绝对是苛求了。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处于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即使是本国的文字,在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其所表达的内涵都不一定一样。比如说“同志”、“容易”、甚至单字的意思都改变了很多,比如说“和”“冯”“季”等等等等。
中国的成语,很多由来就是一段历史故事,破釜沉舟,惺惺相惜,都是有典故的。同样,英语里面的典故也是不少,只不过我们接触到的少,用到的也不多。这些典故里面或许有类似的,或许没有。你如何去苛求一定要一一对应呢。语言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缩影,所有曾经发生过的,都或多或少的在语言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子。要比较语言,自然要比较历史文化。你这样凭空把单个词给挑出来,拿流行的翻译来一一比较,在我看来就是断章取义,根本就是不可取的。
至于句式的差异,就不能不提到各类语言产生初期,彼此间的结构差异。以及后来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向语音文字或者象形文字的差异,以及历史演化过程中受外来文化、语言影响的问题。你涉及不到这些,单纯的分析几个例句,就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只能陷入空泛的夸夸其谈,没有任何的意义。
我欣赏你敢于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的勇气,但是,不客气地讲,您连基本的基础文献都没有读完,就在这里想当然的提出自己的新奇想法,却不知道绝大多数您所提到的,早已经被人家系统地总结过了。建议您把吕叔湘和林语堂的著作至少多少的翻一翻,看看哪些是前人没有涉及到的,再回过头来看看您现在写的东西。
这些话也许说的是太苛刻了一点,但是,如果您要做研究,就要有做研究的样子。否则您百年之后,您这些文字,是会被藏诸深山,藏之庙堂,还是成为被人垢笑的把柄呢?
为人之道,不可不慎阿。
都说啦,翻译不好一字一板对着来的,意会要紧!
语言中,说的目的是让人听。如果“说”是发射而“听”是接收,“听说”可以类比通信系统。声音传播的途径就是信道。如何使得“听”的效果更好,汉语和英语采用的方法不同。
首先,音节。汉语的字都是单音节,即使组成词其音节的数量也是有规律的。英语单词的音节数量是不可统计的。汉语的听者可以通过数音节的数量来精确计算说者句子的长短,英语的听者则不能。
其次,声调。汉语的四声实际上量化了声调。四声的选择非常有讲究,听者可以很容易地加以分辨。而英语的声调太多,描述起来很不易。
上述两个不同使得汉语的交流类似于数字通信,唯一的区别是汉语量化的是声调而不是音量。英语则为模拟通信。数字通信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很好地抑制噪声的干扰。汉语之与英语也应该拥有这一优势。
语言是一种实用工具。如果人们可以用简单的工具完成任务,那么就没有复杂化的必要。例如,语法是服务于语言的,汉语在“发射和接收”上的先进性使得它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而英语中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其实是用于弥补其“发射和接收”的不足。
不同语言各有特色,有时一方面的优势恰好是其他方面的劣势。汉语的好处或许可以用于声音控制和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交流。我以为机器人学说汉语应该比英语容易很多。不知有没有过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又出来好几个回帖,搞得我不知道要不要写下去了。
有的人说我这样做研究是不对的。刚开始我还奇怪,但是不只一个人这么说。水风已经说到了我百年之后这些文章在庙堂被后人垢笑的问题了。我并没有惊出一身冷汗,而是觉得,这是哪儿和哪儿啊?
我意识到是我先给别人造成了误解。这个题目给人造成了错误的期望值。
我这个真的不是在作研究,我还没那么不知天高地厚。我非常喜欢学习外语,英文写作比较强,有时候也要翻一点东西。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心得。这些东西呢,是分享心得。所以你看我有好几处是从中国人学习英语容易犯的错误讲起的。
有人说你这样比较有什么意义呢?比如Java和C#,那不都可以写出好程序吗?有什么可比的呢?你怎么能这么比呢?
这是个完全正确的说法,但是是我个人不喜欢的态度。说实话,我以前并没有想过比较有什么意义。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很自然的事情,我看见两种不同的东西作相同的事情,我就比较它们。我觉得好玩。如果非要说意义,这让我能更好的体会汉语和英语的妙处。我现在回过去看,有的已经非常琐碎了,比如你我他都拿来比较。有的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但是我觉得很好玩。
有人建议我先去读吕叔湘和林语堂,再回来讲。
我觉得可能我们的兴趣面不一样。我没读过吕叔湘但读过林语堂,我觉得他们帮助不了我。我记得林语堂用英语解释诗词的妙处,但不记得他提到过我这里说的数字分位符,第三人称单数,或者一个个的单词。我虽然没到那么高的层次,但是在这些我们每天接触的语言现象里,我相信我没有也不太可能做出和大师们相左的结论。如果有,咱们再讨论。
我想,如果你读着,有你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有你以前没想到的问题,甚至只是觉得,哎?这个说话很有意思。那么我也乐意讲,我脸皮也厚,并且在这里我真的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如果大家真是读着直嘬牙花子,又觉得无聊。那么我也识趣,就此打住,好来好散。换个人讲,我肯定积极地敲边鼓。
支持一下,不论观点是否赞同,至少让我知道有人是这样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