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庖丁解字之 从刀锯到爱恭:"我义"的救赎 上 -- 丁坎

共:💬32 🌺8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洪迈这个人没品,但是学问是很好的。

老丁也真能整,居然给找着了。

家园 老燕,那段是从康熙字典里摘录出来的。
家园 抓住老丁赶紧问一个问题

两宋时代人们都喜欢出一个集子,刻一个本子什么的,有很多是门生弟子给帮忙集了出的,也有很多是自己出的。老丁请给说说他们当时是怎样出书的?那个时候印刷术与印数怎样匹配?

家园 老燕又出难题了

简单说说。当时出版事业很繁荣,有官刻(官方文献),坊刻(商品)和家刻(藏书)三种。私人出文集就一般而言,相当于自费出版。

出书主要是为了保存自己的作品,分赠相关亲友,印量嘛,老燕如果哪天把自己的西河帖子汇聚成电子书,Email时cc几人时的思量,就足以应付之。

当然,一旦作品流播于世,就有成为商品的可能。

而且,经营这种商品利润颇大。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御史何大正《续通鉴纲目》作何正臣疏劾苏轼,自徐州移守湖州,谢表内有云:“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以为语含讽刺。并谓“轼诗文传於人者甚众,今独取镂版而鬻於市者进呈”。是坡诗早有刻本行世,故大正得据以入奏也。然是时奉旨,但送中书。按坡作《张氏园亭记》:“余自徐州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日而至。”正是三月二十七日所作,而大正即以是日掇《湖州谢表》劾奏。盖三月初奉有移守湖州之命,即上表谢。徐距京不远,故表一出,即闻於京师。可见坡之名震爆一时,凡有所作,无不争先睹之为快,而其一脱稿即付梓,俾大正得据以劾奏,亦太急於自炫矣。

---瓯北诗话

这个时候书商关于印数的考虑,请参考今日盗版商的经营手法。

家园 老丁解得好!多谢。

看来到了人人出本子时候,就是和cc,bcc加在一起差不多。

关于大拿门的作品,也和今日相仿,正态分部还是有效的。

元代的词曲也是和宋代这样的流传方式类似吗?我总是很多问题。

家园 短篇诗文的流传受新技术影响应该不大

链接出处该帖中旗亭赛诗一段不知老燕注意过没有。

唐诗宋词元曲由于篇幅短小,即使手抄也不太费事,所以其流传受惠印刷方面的新技术应该不大。

(交通上的新技术倒可能对传播范围及速度带来较大变化。)

有意思的是长篇小说的出现,我记得某教授有个思路,把长篇小说在元末兴起的原因归于制版技术的革命性提高。(而不是文学内在的原因。)比较有说服力,可惜手头没有原文。大致上跟经典藏书和诗词比较一下也可理解,跟后者比,因为篇幅巨大,必须印刷。跟前者比,因为娱乐性和流行性,必须迅速,不能有一辈子做一本书的态度。这就要求制版技术发展到快速而廉价得以胜任长篇小说,而这个要求刚好在元代后期得到了满足。

家园 如此看来生活方式确实是与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的

老丁说的很有道理,我以前虽然听说过,还真的没好好想过这个关系。你这样一说,联想到今天的手机,网络,还真是那么回事。

元曲短而元代戏曲长,但是戏曲的本子,我从来没能读完整一本,这个属于中篇?还有,元代出现了那么多简化字,是不是蒙古贵族疏于学习汉语,而民间又没有两宋时代的风俗有关?元代印刷术为什么进步快?金属活字?

家园 这个老燕思路有误

戏曲主要不是给人读的,一个戏班子一本,就可以娱众了。

简化字大概还是因为市俗文化发展促成对书写效率的追求。跟清朝对比一下可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有一段。

当下我说这“汉”字还有一个读法,苟才便问:“读作甚么?”我道:“俗写的‘鷄’

字,是‘又’字旁加一个‘鸟’字;此刻借他这‘又’字,替代了‘奚’字,这个字就可以

读作‘溪’字。”苟才道:“好!有这个变化,我先吃了。”继之道:“我再读一个字出

来,你可要再吃一杯?”我道:“这个自然。”继之道:“照俗写的‘观’字算,这个就是

‘灌’字。”我吃了一杯。苟才道:“怎么这个字有那许多变化?奇极了!——呀,有了!

我也另读一个字,你也吃一杯,好么?”我道:“好,好!”苟才道:“俗写的‘对’字,

也是又字旁,把‘又’字替代了‘丵’字,是一个——呀!这是个甚么字?——呸!这个不

是字,没有这个字,我自己罚一杯。”说着,吐嘟的又干了一杯。固修道:“这个字竟是一

字三音,不知照这样的字还有么?”我道:“还有一个‘卩’字。这个字本来是古文的

‘节’字,此刻世俗上,可也有好几个音,并且每一个音有一个用处:书铺子里拿他代

‘部’字,铜铁铺里拿他代‘磅’字,木行里拿他代‘根’字。”士图道:“代‘部’字,

自然是单写一个偏旁的缘故,怎么拿他代起‘磅’字、‘根’字来呢?”我道:“‘磅’

字,他们起先图省笔,写个‘邦’字去代,久而久之,连这‘邦’字也单写个偏旁了;至于

‘根’字,更是奇怪,起先也是单写个偏旁,写成一个‘艮’字,久而久之,把那一撇一捺

也省了,带草写的就变了这么一个字。”说到这里,忽听得苟才把桌子一拍道:“有了!众

人都吓了一跳,忙问道:“有了甚么?”苟才道:“这个‘卩’字,号房里挂号的号簿,还

拿他代老爷的‘爷’字呢。我想叫认得古文的人去看号簿,他还不懂老卩是甚么东西呢!”

说的众人都笑了。

外链出处

可以参考,我看简化字主要还是铺子里的人商业活动所为。

活字的作用好象始终不是很大。虽然元朝的王祯象knuth那样,想自己搞一套技术革新来排版印刷自己的著作,但最终他的农书还是雕版印刷完成的。

整个雕版印刷有一整套工艺,除了制版本身之外,木质纸张,墨汁这些影响都很大,一个常见问题是以前一部版印刷几百遍后就没法用了,而后来技术发展可以用1.5万次,稍加修饰后,可以再刻1万次。

家园 还是老丁高明

那俩我说半天也不服,把通假字都抬出来了。

家园 果真好文。

先花,闭关完了再来看。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老丁说的在理,看来是我想偏了。

还是奇怪木雕版印刷居然能印两万五千份,我还真的一直以为是金属活字印刷才能有这个级别呢。

我看到内蒙古大学的那个皇帝金令牌,上面刻的是八思巴文,刻字的人和店铺就是简体汉字。宋代商业似乎也很发达,所以我还是感觉,元代商人是不是为了方便那些对汉字半通不通的胡商搞的简体字,嗬嗬,没理由,是我乱猜的。

家园 【文摘】干祿字書

我举的例子是读闲书时印象较深而记下的,没有系统性。

外链出处

《干祿字書》是唐代一本字樣學字書,由顏元孫撰寫,劉中富統計此書共整理漢字804組,凡1656字。

此书总结了字形的三种类型,文字精当:

具言俗通正三體。

「所謂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儻能改革,善不可加。

「所謂者,相承久遠,可以施表奏、牋啟、尺牘、判狀,固免詆訶。」

「所謂者,並有憑據,可以施著述、文章、對策、碑碣,將為允當。」

我举的例子当归于俗类,通类也好理解,公文案牍之劳形,对书写效率的要求也很迫切,隶书是为此对字体的简化,而通字就是为此对字形的进一步简化。

「剪翦:上俗下正」

由此可见,民间自发创造的俗字在唐时已经盛行。

至于元代胡商,应该是个有趣的思路,但有几个问题还不清楚:

1 元代简体字中通俗的比例,即来自商业活动和行政公文的比例。

2 唐代胡商,清朝异族政权对文字的影响可否反观,此点并不那么重要

3 杂剧可视为市民文化兴起的标志,文字从精英层飞入寻常百姓家,随之而来的自然是通俗化。

文字的普及本身就意味着地位的下降,昔日用来承载天地至道,繁难是难能可贵的象征,书写时的一丝不苟是诚意的体现。后来用于日常生活,态度上当然不必毕恭毕敬一丝不苟。鼎与砂锅的区别,不过如此。

老燕有时间把那块牌子好好写写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哪块牌子?

我挖的什么坑吗?

那个“台干厕所”牌子?

家园 高明不敢说

庞先生思想史研究硕果累累,在下一向景仰。

这个字的解释走得太远,有刻意求新之嫌。

其实古文字方面普通人缺乏资料,很难对专家学者的

看法进行判断,信从或质疑都缺少根据。

宜与义通假的情况也有,但即使讲宜字,也讲不出杀的意思。

文字的义项最终要落脚到文献用例上。

而古文献方面,普通人如果有心,也有一定的文言阅读基本功,与专家学者差距不大。

别的不说,舍生取义意思就很清晰,义本身没有舍生的意思,只有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才因为取义而舍生。就象熊掌本身没有舍鱼的意思,只有在必须二选一时取了熊掌就意味着舍了鱼。

那几位本来在这个问题是不会出错的,而居然出了,其实也是为了证实庞先生的观点,而无意识地歪曲了原文。

所以我常常概叹,学者立说当慎之再慎。

家园 内蒙古大学的那个皇帝金令牌,

哪有这样的,说过的话转眼就忘?

最好连图带讲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