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四面楚歌之美国篇 美国金融之庞氏局 -- 井底望天

共:💬244 🌺1258 🌵3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做个类比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利润率等于零的社会,利润率达到零的实现是以人类的人口增长率(不是出生率)达到零为基础

看了这两句突然有了想法

共产主义社会:精灵社会(人口增长慢,科技文化水平高,与世无争,看透世事导致社会使命感一般)

近代西方社会:兽人社会(野蛮,凶残,军事工业发达,独特的图腾审美观,有钱有肉就是正义)

近代东方社会:人类社会(善良,强权,保国,农业经济登峰造极,信奉仁义)

现代社会:半兽人社会(兽人和人类暂时和谐了,根据"高贵"的兽人血统的多寡来决定地位)

金融帝国:吸血鬼世界(智力超群,嗜血,见光死)

传销帝国:僵尸世界(传播快,信念统一,吃光身边的一切)

资源托拉斯:矮人社会(守本,仇视精灵,无正义观)

犹太人世界:侏儒社会(狡猾,奸诈,商业天赋,金钱珠宝偏执狂)

家园 【原创】四面楚歌之美国篇 美国金融庞氏局之八

如果你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你自己的货币,和你自己的银行贷款来实现,那么具体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是外国企业,还是你本国企业,反而不重要。如果你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外币,通过外资来投入,那么就算是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是你本国企业(依靠直接向外国银行借款),你中央银行其实已经没有独立货币政策的可能,因为你跟本就调控不了这些贷款行为。

当然不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需要接受外资,而是主次应该搞清楚,就是要以自己的货币和银行系统贷款的资金为主,而来自外面的资金为辅,不要人为地用不同的利率政策,导致本币借贷成本过高,然后又放开资金流动管制,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资金投放,交给自己央行没有管辖权的外国银行,那样还谈什么独立货币政策呢。

从这里看出来,西方经济学界,以某某国家吸收了最多的外国投资等等,来作为一项很值得夸奖的行为,和俺们国家里面,有时候政府很光荣、很兴奋、很幸福地说,俺今年又吸引了多少外资进来云云,都是被忽悠晕头了。

资金自由流动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就是流动的货币是你自己的本币。

就是说,象美国那样,流进来的钱是美元,不需要美国联储局去维持兑换率。或者说,在欧元区国家之间流动的欧元,因为你没有兑换率的考虑,这些资金流动,也容易受到你的货币政策的控制。因为你的欧罗美元的借贷行为,虽然发生在美国之外的国家,但你的借贷利率,是受到美国联储局的货币政策影响的。

当然如果你的外贸企业进出口都以本币来计算,也可以规避兑换率变动的风险和成本。这样就要求你的本币要成为国际市场上,可以计价和结算的货币,让对你影响大的主要原材料和能源现货和期货,都可以用你的本币来计价,才是真正国际化的方向。

搞清楚金融衍生品在历史上出现的来龙去脉,就会明白为啥美国当年的政治、金融和经济人士,要拼命保护这个行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还出现了一个将主要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和美国国防部成立共同管理小组的提议,来协调在什么情况下,必须运用美军的军事能力,来保护美元的地位,和美国金融机构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次序中的统治地位,来保证获取最大的吸血利益。

美国金融界,现在的金融衍生品,除了传统的大宗商品交易期货上开发出来的新品种之外,大部分是建立在外汇兑换率和不同货币的利率风险上。前一阵搞出大祸的以美元利率风险为基础,以房地产次贷债券为载体的信用违约掉期合同,其实只是50-60万亿美元的等级,而兑换率和不同利率风险的掉期合同,可是400-500万亿美元的水平。

在掉期合同的金融衍生品发展上,最主要是需要发现一个题目,然后大家就在这个题目上,进行风险掉期博弈。而最关键是你的风险掉期博弈合同的金额量,和合同加在一起的总量,是和你风险博弈所依赖的载体无关的。这就是为啥几千亿的房地产次贷买卖金额,最后会掉期掉出来几十万亿的原因。

为了让大家搞清楚这个玩法,俺这里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可以给一个不属于你,也不需要你开的汽车,买保险。想象一下这辆你买了保险的车,是你邻居的。而你的邻居的儿子刚刚拿到驾驶执照,会去开这辆车。你还知道你的邻居儿子是一个胡作非为、乱来的小霸王。

现在想象一下,你可以用金融掉期(Swap)的形式,去买N次这个车的保险。只要你可以付得起保险费,那么你想买多少金额,就是多少金额。最后结果就是小霸王果然把车给撞烂了,你和所有买车保险的狐朋狗友,就会赚到几百万,甚至几十亿的保险赔偿。而你真正买了真正车保险的邻居,得到的赔偿,就是蓝皮书上的几万块市场价而已。

所以你掉期合同的总金额,和合同为基础的实际财产是没有什么关联的。而更大的问题是,收取保险费的庄家,也并没有足够的财产,来保证所有合同的交割可以满足。而这个情况,就是AIG面临的问题。

平心而论,根据次贷贷款债券化,发展出来的信用违约合同,还算是比较靠谱的。其他的掉期,可是什么都可以签。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都可以拿来对赌。

这是为啥俺称美国金融界和其主要产品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庞氏局的原因。因为把所有的金融掉期合同,加在一起,你其实得到的是零和。不过所有参与的人员,都会把自己那10%回扣拿去,那么这个空缺总得靠人来填。

本来的想法,就是要那些实体经济来填。中国国有企业2008年,被吐出来几十亿美元,就是用来填这个10%的衍生品从业人员的抽佣的一小部分。

要保证美国金融业的继续蓬勃发展,就必须考虑到要保证金融合同的交投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不然的话,大家怎么抽得了这个回佣呢?

现在房地产贷款债券化这一个赌桌,被名声玩臭了。私人信用卡贷款债券化,也玩完了。下面还可以玩什么?也许美国人的人寿保险和将来的医疗保险还可以玩一把。就是将人寿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保障额打包出售,然后把大家每月交的保险费,作为债券利息的一部分付给买包的投资者。然后大家在这个上面可以建立起来信用违约掉期。

通宝推:饽饽饽饽,李根,
家园 赌博和套期保值是两码事

和本身业务规模相当的套期保值,即使产生亏损,那也是和实体业务盈利对冲的,真正付出去的只是很少几个点的佣金。你要把这种佣金说成是西方投行的制度税,问题也不大。

像中信泰富这样,他的澳元衍生品头寸已经超过他在澳洲的实体投资规模十几倍。除了纯粹的博利以外,没有别的解释。至于背后荣家父女有什么利益输送,那就更不得而知了。

中信泰富交易的最大对手盘之一是国开行。典型的中国人黑吃黑而已。不需要把西方的用心特意妖魔化,更不应该把中国这些半官半商的宝贝蛋儿打扮成无辜的羔羊。

而现在中国的制造业起来了,那么向中国企业收这笔税金,当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据称美国和欧洲银行,在中国赚取的大部分利润,都是来自于金融衍生品合同。俺们知道的中信泰富在2008年一年就亏损了19亿美元,就是兑换率建基的金融衍生品。而中国国航2008年,在石油价格上的衍生品合同,亏损了 11亿美元。加上其他国企通过中介做的衍生品合同,大概至少交了数十亿美元的制度税。

因此有中国人把这个金融衍生品,比喻于西方送来的新型毒鸦片,是非常形象的。在俺看来,这还是在中国的外汇管制和人民币笼子兑换之下出现的“小”问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数十亿美元应该是金融衍生品的premum

不包括炒出问题,比如说中国国航,和中信泰富。

家园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

现在开放的,几个银行正在进行试点的,还是人民币结算吧。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包括之前的香港“直通车”也都被叫停了吧?

现在更可怕的情况,是中国金融界和经济决策界的接轨派们,打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旗号,把本来应该进行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方面的国际化,就是利用人民币结算,来打造中国经济脱离美元的一个自身外循环系统,来促进中国和其他贸易货币,进行一个资源—生产的以商品为主的实体经济循环,偷梁换柱,来个狸猫换太子,挂着羊头卖狗肉,要搞成一个开放资本项目管制之下的自由兑换。

家园 这篇文章的目的性是非常非常强的

不方便透露太多了,呵呵。

家园 关于巴塞尔协议。

刚好小弟所在的部门,就是搞这个协议的,有些话可以说说。

风险权数这个事,主要还是在新协议信用风险框架下的标准法中使用的。现在的银行业热热闹闹在搞的内部评级法,走的是:违约概率+风险暴露+预期损失 这条路。跟老兄说的:

其实真正科学的风险权数制定应该是由各种资产在历史上的风险的概率来决定

内涵差不多。

另外呢。在标准法里面,商业贷款也不简单的就是用100%的权重。而是按照公司评级,AA以上的是一个权重,A的是一个权重,BB到BBB的,才是100%这个权重。房地产贷款也不简单的就是50%权重。而是住房抵押贷款一个权重,商业性地产贷款一个权重,但都不是50%。

不过老兄说的事情,有其合理的一面。那就是,巴塞尔协议是欧美银行业为主导的一个工具,对国内银行来说,是一个新的事物。中国的话语权,在这方面还不是很强。不过最近CBRC被接纳成为巴塞尔协议工作组成员,相信未来的局面会有所改善。

家园 关于衍生品的未来命运

这个主题是最近一段时间比较关心的。一是有一班朋友在这个主题下混,涉及到他们的饭碗问题。二是想给领导提点建议,未来到底什么是光明坦途。

掉期这一块,除了基于贷款资产的债券化产品,以及衍生出的信用掉期外,还有便是“建立在外汇兑换率和不同货币的利率风险”的各类掉期、期权。当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赌具”。以此为饭碗的,包括QUANT,Structurer,Trader,Sales。

08/09之交,小弟对衍生品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悲观。客户被薅了羊毛,银行出现损失,监管的压力又大,这种生意以后怕是玩不转了。

但是最近,看了一些资料后,看法慢慢有了改变。

虽然说“房地产贷款债券化这一个赌桌,被名声玩臭了,私人信用卡贷款债券化,也玩完了。”,但是,资产证券化这块业务,被称为欧美市场的“影子银行体系”,肩负着扩大资金来源的职责,恐怕没这么快退出市场。相关方面,估计还将用“严格贷款发放条件”、“提高监管标准”等思路,为其续上一口气。

资产证券化之外,对于汇率、利率衍生品来说,始作俑者美国,恐怕还不是那么快想放弃。这一块的方法也比较类似,即,加强管理,以集中式场内交易的方式,替代原有OTC的、分散交易的方式。已经有所动作了:

美国政府制定的场外衍生品市场法案(Over-the-Counter (OTC) Derivatives Markets Act of 2009),于2009年9月提交议会审议。预计将把OTC类衍生交易置于Commodities and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CFTC) and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的管理之下。

我的判断,国内监管者,对资产证券化这块,恐怕还是想推,目前不过是在观望之中。而对衍生品这块,要跟上米帝的步伐,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搞个股指期货,前后拖了几年,要搞集中式的衍生品交易所,难度更大。

从世界范围来说,这两种交易形式,估计都会继续存在下去,发展趋势以标准化为主,降低进入的门槛,降低参与者对风险的理解上的困难。

至于井大说的:

下面还可以玩什么?也许美国人的人寿保险和将来的医疗保险还可以玩一把。就是将人寿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保障额打包出售,然后把大家每月交的保险费,作为债券利息的一部分付给买包的投资者。然后大家在这个上面可以建立起来信用违约掉期。

这块已经有专业的再保险公司在玩了,况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估计从政府部门到金融机构,都不会有“分割--再出售”的想法。

家园 我所了解巴塞尔协议的歧视

原本只有四种风险权重(0,20%,50%,100%),现在可能不止了吧

巴塞尔协议中的国别歧视

首先是国家风险问题。

旧巴塞尔协议只是重新确定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资产风险权重,但对非 OECD成员国的风险权重歧视仍未解除。这一方面造成国与国之间巨大的风险权重差距(多为100%),这种差距不仅在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存在,而且在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也存在,致使信用分析评判中的信用标准扭曲为国别标准;另一方面则容易对银行产生误导,使其对OECD成员国的不良资产放松警惕,而对非 OECD成员国的优质资产畏葸不前,从而减少银行的潜在收益,相应扩大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这一规定仍然因循静态管理理念,未能用动态的观点看待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信用变化。

巴塞尔协议-反思

以上的协议中的国别歧视不知道在新的协议中有多少的改善?

另外对于商业贷款的歧视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8%的资本充足率为主要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已明显满足不了金融监管的需要,它主要反映银行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且对风险的分类较粗。如统一规定公司贷款的风险权重为100%,对于贷款对象是AAA级的或BB级的企业,银行所需的监管资本都是贷款金额的8%。

这样的歧视其实是针对着东亚模式来的,因为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是存款率高,银行的公司贷款高---即间接融资比重高,而西方银行则相反

我看在新的协议中,这样的对东亚金融的歧视肯定是会大量的存在的,因为国际金融的平等是要靠斗争才能争取才能得到的。

很多银行还利用1988年巴塞尔协议在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大量的表外业务创新,以减少监管资本要求。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使各国监管当局逐渐认识到,监管的目标主要是帮助银行进行风险管理,这样,巴塞尔委员会在1996年对资本协议进行了修改,将市场风险纳入到资本监管中,2004年6月又公布了将于2006年底实施的新资本协议。

----这就是说巴塞尔协议起到了反作用,实际上巴塞尔协议也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推手,美英巴塞尔协议本来主要是针对其他国家的,对于自己国家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则尽量放松,结果适得其反的造成了美英金融的投机盛行

对于巴塞尔协议的不公平性,中国金融界的认识更少些,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自己的不自信,而自觉的跟着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行所谓的“金融创新”---不无自虐之嫌

比如说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2003年7月31日致信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卡如纳先生,表示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继续执行1988年的老协议

其实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的稳健表现应该可以让中国的相关人士有着更多的自信而不是自虐了

外链出处

家园 【讨论】谬是谬了点,但还是有那么点意思,:P

软科学么,给个思路就行,才不管implementation呢。

不过该研究生的思路,是不是说,社会账户中的Cash这一项,过个固定的时间,自动打个9折。

这么说的话,他还是有所考虑的。

因为非现金账户,变个数字就行了,到时候一查,是9%哈,就完了。

而现金账户,就没法整了。 如果只打折银行账户,不打折现金,那肯定是大家都把钱从银行里面取出来,换成现金了。

技术上考虑呢。也是有解决的途径,只不过增加社会成本而已。

比如,新钞出厂前,随机的(10%)印点带有半衰期元素的油墨,把所有的验钞机改造以检验这种元素,一旦发现某张钞票上的元素比例不对,立刻当假钞收回。

家园 看了井大的“骗局之四”

发现了我的愚钝。

资产证券化之外,对于汇率、利率衍生品来说,始作俑者美国,恐怕还不是那么快想放弃。这一块的方法也比较类似,即,加强管理,以集中式场内交易的方式,替代原有OTC的、分散交易的方式。已经有所动作了:

美国政府制定的场外衍生品市场法案(Over-the-Counter (OTC) Derivatives Markets Act of 2009),于2009年9月提交议会审议。预计将把OTC类衍生交易置于Commodities and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CFTC) and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SEC)的管理之下。

近期要提交审议的这个法案,跟波恩女士的遭遇,似乎有所关系。代表了监管派对自由派的反扑?

井大能否品评一二?

家园 监管也有一个问题

就是你有了Clearing House,搞Exchange,不搞OTC,整个交易规模就不会那么高。说实在话,搞对赌你得有担保的资金才可以保证交割吧,不然的话,还是AIG。

可是交割的抵押资金一出来,很明显杠杆必须小不少,而且交易总额会下来。看一下期货市场就知道。

现在对大宗商品期货的监督,也被大家炒起来了。

这样下来,不知道美国搞金融衍生品交易抽佣,能养活整个国家吗?

本帖(曾)被判违规,无申诉/道歉帖,未达标。

家园 交易对手是中银香港?

你知道中银香港能交易的,和能持有的衍生品头寸是多大么?扯淡扯到你这个份上,叹为观止。

有些人是脑子进水,有些人是良知腐烂。我在您身上,幸运地看到了两者。

家园 未来估计就以平稳发展为主了。

您看得很准。交易量一定会下来。如果老美这招成了,就是从创新产品到基础产品的华丽转身。个人感觉,老美还是会往挽救这个市场的方向走,要不然,任由这个市场破灭,就是抽了自己原来宣扬这类产品种种好处的脸了。最不济,搞个遗迹,好歹大家在交易所里还能看到交易不是。

至于抽佣能不能养活国家,小子的眼光看不透米帝布下的迷雾。但感觉上,会不会是原来华尔街自个儿在抽佣,现在改成政府出面抽佣了?现在炒的很热的碳交易,会不会是下一个抽佣点?

还请井大批评。

家园 碳排放衍生品高盛已经把系统搞出来了

但估计上不了那么快,比较各国,国内各派势力,还要折腾一阵子。

感觉如果美国可以打破中国的人民币管制,外汇和利率这一块,估计可以在中国抽佣。

易纲计划3年来达到人民币资金账户无管制的自由兑换,就是为美国做准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