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比新加坡政府的房地产政策,看看今天的变色TG -- 网师园
由于马来人(依斯兰教徒)的自然增长率高,所以需要从中国进口华人以保持平衡。
并不是从引入外资以后才开始变化、升级的吧。
现在的出口中,55%以上的出口额是由外资完成的,外资进来,升级了某些行业,但是中国在这些跨国巨头的全球生产布局中是一个什么地位呢?而恰恰是外资限制了某些产业的升级。
这几年,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很热闹,成功的案例有几个?对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有帮助的有几个?
饮料制造业今年上半年的产值为3481.86亿元,饮料业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如果这是个“屁”,不知道还有多少行业不是“屁”?如果连“屁”行业都要靠外资来促增长,那不是“屁”的行业该靠谁了?
汽车业不应该是“屁”了吧?
朗讯是被收购,并没有消失,北电还在破产保护中,他们的没落是因为华为的凌厉攻势,有这个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吧?
而华为和中兴的发展,似乎还是市场和资金是主要因素吧?
如果把中国当作一个大企业,中国这几年的国家战略还是考虑市场和资金更多点,对国际政治是不是清明好像关注度并不大。
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引进以后的区别。拿海尔来说吧,引进外资以后和人家共同发了笔财以后就把人家打发了。而有的就被收编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我觉得还是马克思说的好,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那些被外资打败的企业,我敢说,就是没有外资进来,他们一样不可能发展好。真正的强者是不可能害怕竞争的。
而华为和中兴的发展,似乎还是市场和资金是主要因素吧?
朗讯被收购其实是因为混不下去了。在以前的这个行业巨头中,他们最先倒下去当然有自己的因素,虽然像阿尔卡特、爱立信、诺基亚混得牙不好。但是,华为、中兴在这个行业的崛起实在太快了,这绝对是个重要因素。
在巨大中华四个企业中,巨龙和大唐是国有企业,中兴是国有民营,华为是民营,所以巨龙和大唐得到的国家支持最多,中兴其次,华为最少。但是现在发展的结果是华为最好、中兴其次,巨龙和大唐最差。
通讯设备制造业和饮料行业相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显然要远远超过饮料行业。如你所言,饮料制造业今年上半年的产值为3481.86亿元,而2008年全年中国大陆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突破3万亿。
当然,这里面中兴华为的比例不会太大,而饮料行业3481.86亿元又多少被外资控制也值得商榷,毕竟被外资控制的饮料行业其实在统计中仅仅是处于高端部分,远不是全部。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玩悲情的某些行业。饮料行业的技术含量不会比通讯设备制造业高吧?凭什么通讯设备制造业能打出国门,频频出击,你们却在这里高呼需要各界援助?你们就没有查查自己的问题,看看自己身上缺了点什么?如果饮料行业的企业领导人也有华为、中兴领导人的那种战斗精神,他们绝对不会落得现在这样的境地。
现在看来,产业是发展了,但是外资狼进来,国企羊并没有变壮,反而被吃了,似乎事与愿违,产业发展的目标倒是似乎实现了,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不是一定要靠外资?我不认为是,甚至,我认为靠外资使产业的发展形快实慢。
市场开放以后,产品丰富了,国人大开眼界,从山寨开始,也做的有模有样了,似乎达到当初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当初的预期目的了。
但是,如果没有外资进来,市场晚点开放,就做不到么?会不会做的更好?
如果汽车工业当初的发展如吉利的李书福所说的,一把椅子加四个轮子,技术从国际上买,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引进,而不是让德国大众来合资,那么我们的汽车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在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还会被外资品牌占去大半江山吗?
80年代有过一个调查,那几年进口汽车所用去的外汇资金,足够再造几个一汽出来,说明资金是有的,只是没用在该用的地方。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不会是腐败这么简单。如果腐败是这么大面积的话,中央政府限制进口就是了。
刘明康当初原本打算引进外资银行,格林斯潘建议说:人决定了一切,我看你们还是引进人才更好,尤其是那些在西方银行工作过的中国人。
如果当初汽车工业也是仅仅引进人才和技术,那么我们的自主品牌会不会早就建立起来了呢?
说到国家对企业的支持,表面上看,似乎对国企的支持很多,比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多多了,但是对国企的限制也是最多的,李书福在他的企业里可以“生杀予夺”,苗圩可以吗?竺延风可以吗?一汽、二汽有那么多的包袱,李书福有吗?
国企缺的东西,是一个平等的环境,还有,用你的话来说,要有一个政治清明的环境。
说到这里,我对你的“政治清明”一说有点糊涂了,你说的政治清明是国企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政治清明对于国企来说,你理解的具体是什么样的?
再说饮料,既然是个无足轻重的行业,那就更没必要引进外资,让它随意发展好了,还能肥水不流外人田,岂不更好?
我不认为饮料比通讯设备更容易做,相反,我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开拓海外饮料市场更难,因为饮料这样的没多少技术含量的超高利润的产品,其中有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两乐进来的时候,正好迎合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让他们轻松攻占了国内市场,要国产饮料在国际上攻城略地,恐怕比那些冷冰冰的机器要困难的多。
当然不是全部,但是我不明白你说的高端是指什么,果汁算不算?似乎汇源和椰树的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就是想扩大果汁市场的占有率。
也就是说,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你一个人得,肯定是好处坏处都有,最后好坏要看综合评定的结果。引进外资也是如此。当然,综合评定的时候个人选取材料的不一样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你选取的材料全市饮料行业那种企业,得出的结果肯定是引进外资完全失败,根本不应该干。如果选取的都是华为中兴,海尔之类的,那绝对是大获成功,百害而无一利。现实是我们两种例子都可以举出不少。如果和国外引进外资的结果相比,中国引进外资的结果绝对不是最好的,但是更谈不上最坏,实际应该处于上游水平,能超过中国的并不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引进外资就没有值得检讨的地方。如果要细细的找问题,那问题绝对是一堆一堆的。
这个如果是要通过谈判实现的。问题是,外国谈判的人不是傻瓜,不可能达成一个他们自己看来明显会受损的协议。能够形成最优结果当然很好,但问题是你真把别人都当笨蛋了吗?
80年代有过一个调查,那几年进口汽车所用去的外汇资金,足够再造几个一汽出来,说明资金是有的,只是没用在该用的地方。
汽车行业的引进外资就是一个值得检讨的案例。和韩国相比,中国汽车产业明显走了弯路。不过还好,中国还有李书福、尹同耀这种人,还能亡羊补牢。所以,中国的汽车产业虽然不如韩国,但比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强。
到这里我觉得你对中国产业界的认识仅限于某些人传输的知识,了解得渠道及其单一。三大汽车的腐败确实是全面性的。当然,它们的问题决不仅仅是腐败这么简单。不过,其他的国企总体上也不比他们好多少。
那国有企业的优点体现在何处呢?既然没有优点为什么要让他们存在呢?
我说的是大规模发展国企才需要政治清明。现在的情况是政治腐败对国企依旧有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国企规模不如以往,危害已少多了。
那些行业引进外资,如何引进外资,这都是需要中国和外方谈判的,不是中国一说就定了的。既然是谈判,怎么可能好处都归中国得。
至于饮料行业,我说个客观因素,那就是中国人普遍不认为它是个重要行业,所以那个行业吸引不了什么人才。这和中国人普遍认为通讯设备制造业是个重要行业是不一样的。
1.国企所必需的“政治清明”应该是什么样的,
2.引进外资对国企是必须的。
请你具体说明,你先得证明引进外资是必须的,然后才谈的上利益均占的问题。
饮料行业的例子是你提出来的,完全失败也是你的结论,跟你正相反,我认为饮料行业有失败的地方,但也有成功的地方,而成功的地方是不是非引进外资不可以达到呢?我质疑的是这个,你罗罗嗦嗦说了一大通,始终在回避这个问题。
中兴的外资是近20%的H股,华为的外资成分有多少?
海尔是引进的技术,而非引进的外资,至今它仍控制在中国人手里,
请按600690/000063---F10---持股情况
海尔的例子恰恰说明了我的观点,引进技术,没必要引进外资,你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请你具体举例说明,中国引进外资比哪些国家好,比哪些国家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要跟中国比,得看那些国家有没有资格,这个资格是:
1.有广阔的处于成长期的国内市场,
2.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3.有源源不断的吃苦耐劳的年轻的劳动大军,
4.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5.起步阶段有一些基础设施。
看来你也认为吉利、奇瑞是有可能超过国外大汽车公司的,那么,他们的发展是因为引进外资的结果吗?
中国的汽车产业大多为国外大公司所控制,跟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可比性吗?
这样的指责用在你身上要恰如其分的多,你对引进外资、开放市场之前的争论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根本就没有了解,所以你通篇都在谈论一些表面上的东西,你的那些推论似是而非,非常的没有营养。
如果你知道“斯米克现象”,你的发言会有营养的多。
你没说清楚除了腐败还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不是非引进外资而不足以去除?竺延风搞的统一采购、精简物流,光办公用纸上就节约了几百万一年,这个一定要引进外资才可以搞吗?
那些汽车业的国有企业消失了吗?不都合资了吗?如果他们没有优点,外资会跟他们合资吗?用你的话来说:
你依然没有说清楚大规模发展国企所必需的政治清明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腐败的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以往,难道他们对外资和民营企业就没有危害了?奇瑞还是国资吧,腐败对奇瑞没有危害?
没有重要不重要一说,只有能做不能做,能做自然会做,任何产业都有它的重要性在,饮料行业有如此高的利润率,还能不重要?如果你认为饮料行业不重要,那么引进外资又是为哪般?航空工业比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重要性如何?那我们还不是买了几十年的飞机?
吸引人才?不知道你的人才概念是什么样的,工科是人才,文科不是人才?营销不是人才?
任正非是人才,朱新礼就不是人才?
你这样的“不重要说”脱胎于ZRJ的“一个小小的胶卷算什么”的论调吧?他也不算算,小小的胶卷能贡献多大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又可以反哺多少“大大”的工业。
看看现在混的,连个TD都得用枪顶着着移动上,上完了还分不到几杯羹。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己发个主帖。
亡国奴只能比现在更惨。请参考元朝汉人、阿富汗、前南、伊拉克
我的观点非常的政治不正确。
你把回复发我信箱吧,我非常想看看。
一个面积和上海市区一样大,人口只有上海市区1/3,其中购房人口又只有中人口的60%,而政府提供廉价房的人口又只有这60%的80%的政府
最后买房负担不比上海轻多少,这也能看出屁股问题来,天才
真正政府组屋解决问题的人口只有200多万,上海90年代末低价拿下老公房的老市民轻轻松松超过这个数目
做什么?
看过去10年,我所见到的中国居民,尤其是农村的,生活水平有实质的提高。
而我认识的两个朋友从新加坡回流。都去了上海。新加坡没有留住他们。很简单的原因,就是待遇比不过。当然,事业也没法比。上海的企业可以给他的部门每年1000万的研究资金保证5年,而新加坡的企业不让他当部门正头领导研究。
以前他在新加坡参与1-2百万的项目就很高兴了,现在,项目没有一亿人民币,计划书也不接。
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和新加坡就是以这样的加速度在往两个方向飞奔。这就是政府带给人们的。
虽然,中国政府还有很多问题,其中的许多相当困难。但是,中国的突飞猛进对比与新加坡的蜗牛步(事实上的衰退)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楼主最后一句,也就是文章的核心是站不住脚的。
"以前他在新加坡参与1-2百万的项目就很高兴了,现在,项目没有一亿人民币,计划书也不接。"
中国有几个这样的牛人?
绝对数可能不少,但相对数呢?
就算在海龟这个高素质的群体中,混成这样的牛人能有1%吗?
这样的牛人在哪里都不会有买不起房子的问题,可是你拿他这样的人来说事,有意义吗?
大量的海龟,高科技人才在在上海都买不起一套房,你不知道?
上海普通大学生起薪2,3千,商品房动不动2,3百万,这正常吗?
难道说精英们住豪宅,有个好几套房,今天飞美国度假,明天买宝马跑车,都可以,但是,普通人想有个房,就被叫奢侈?这叫什么话?
你去上海或北京的大街上问问那些普通人,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不要精英们的豪宅,只想要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房子,可是今天的形式是他们中间很多人辛苦一辈子也实现不了这个梦想了!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些有钱人,只花很少的一点点钱,就把房价炒的很高,很高,而我们的政府做了些什么呢? 它的所做所为已经使广大人民对它失去信任和希望了!
最豪华最优秀的城市,吓!哪是一个月2,3千的乡下人来住的地方!
如果每一届政府的政策都是上一届的问题,请问你,这个政府还有存在意义吗?而且我发现你的视角有问题.你有中国人最典型的推卸责任的毛病。假如说温执政时的问题都是朱留下的,那么我反问你,李留给朱多少难题?朱有没去掐着李的脖子质问?朱时代的改革,所做的牺牲在国人的可以接受的。不然普民众不会爱戴他。
我是在朱执政时成长起来的,我感到如沐春风,生活过的滋润的很。朱下台后,还保持了几年爽的生活,凭良心讲,国人在1995~2005年期间,过的是很舒服的.这些都是朱的良政,或良政的后续影响。
你不要用你的角度来影响别人,在我看来,你的角度是错的,我对你这个人的印象都是很差的,什么陈经成毛派啦,人家什么派关你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