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同样是系统集成设计,为什么喷运十不喷C919? -- 脊梁硬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你说的"这位"是哪位?有链接不?
1971年4月21日,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来沪听取设计方案汇报,同时确定新的设计技术要求:实用航程不能少于7000公里,巡航速度要在每小时900公里以上,飞机升限要达到1.2万米以上,起飞滑跑距离不得大于1300米。
--------------------
支持这些指标的技术国内完全没有。也没研制预算,全靠运十的一点钱,运十的一大部分资金还用在了基建上(新建主厂房可以同时装配三架运十)。
特别是八十年代末风波期间,装神弄鬼言之耸人听闻。
好在我们不能自产的发动机?好在超重的机体?还是好在KC135没有升一级改一个名字让你可以认为用了几十年就表示几十年无变化?
这些从里到外各种改进,只有美国人才会做?
看不出这背后的逻辑如何
这种文字游戏,仅此而已。我们争论,都只能是空对空的打嘴架
第一,邓小平掐了那个项目的钱。那个项目死了.所以大家只能设想如果那个项目有足够的钱或者更多的钱会怎么样。
第二,你想说那个项目的钱即使投得像美国人一样多,也赶不上美国人做的好。
我说的是如果那个项目有足够的钱,他能做得很好。
新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在某个项目上如果能花到美国人同样多的钱,他比美国人做得更好。你在怀疑这一点。
第三,下过围棋的人都知道各种措施的次序很重要,失了先机,你就没有办法挽回。类似的民航市场也是这样,三十几年过去了,你的市场让给人家了,你的航空公司你的客户群都已经投入对方阵营了,你即使搞出类似的东西,作为后来者再想挤进去分一杯羹也很可能是为时已晚挤不进去了了。
有更多,更重要的项目被砍了,盯着运10这个先天不足的早产儿简直可笑。
好像是7亿多。就算运十是个半成品,走完全程的花费当年的报告有三个方案,分别需要经费11,676万元、6,513万元、3,759万元。
这样算,运十项目最多需要金额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对比国外,空客,A300/310两个系列的空客研制费不过10亿美元,A330/340两个系列研制费不过25亿美元。
再看看当年进口小汽车花的钱:1985年一年就进口轿车10.6万辆,共花费29.5亿美元,都超过了A330/340两个系列研制费。
再看看1982年至1986年,中国共进口轿车17.34万辆估算一下的话,改开这几年光是进口轿车就花了大概48亿美元,少进口个10分之一,就抵得上运十的研制费了。
真没钱维持运十?
一路看下来,一面说运十是一年级结束时候再学一遍一年级没必要。因为运十太落后,所以运十不必搞。
一面又说运十有这个那个的技术问题没法解决,超过了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所以运十要下马。
到底运十下马理由是啥呢?
《上海航空工业志》里两次提到机翼大梁壁板开裂事故:
1)“运10飞机机翼上、下壁板20余项,最大尺寸长10米、宽1.7米,双曲面外形,需用大型数控铣床加工。上飞厂当时无此加工设备,由三机部安排在汉中协作加工、成形。均由708设计院派设计员跟产。后因运回上海途中受潮,全部晶界腐蚀报废,由上飞厂自制正弦平台,铣切加工、土法成形后交付使用。以上加工件分批交货,至1975年上半年全部交货完毕,满足第一架飞机的要求。”
2)“1978年第一季度,根据三机部整顿质量电话会议的精神,上飞厂对运10第二架飞机进行全面质量复查。复查从模线样板、工艺装备到零、组、部件全面进行,共复查34046件,发现不少质量问题。其中铆接部件质量问题5312条,较大故障127条,需报废换新的零件有825件。排除的较大故障有:更换中外翼下壁板2块晶界腐蚀的机加蒙皮、垂尾及吊挂的接头(因铬锰硅镍钢经酸洗易产生氢脆),将发房进气道上的高抗剪铆钉换成环槽铆钉等。”
下壁板是机翼主要受力部件。是一块长10米宽1.7米的薄壁曲面大件。第一架运十的这个部件是榔头敲出来的。用于静力实验。第二台没说是如何做出来的,但也必须更换。文中没有提到这个晶界腐蚀是如何解决的。
所谓的吊挂接头是链接发动机和机翼的部分。发动机很重,所以必须用钢材。
这个工业志有点粉饰太平的意思,因为这些都是关键部件的严重质量问题,不是什么“较大故障”
运十作为远轰是可以出厂的,作为民航机是不合格的。
如果你假定他就一分钱也拿不到,还说什么东西发动机机身改进算个鬼。没有钱你强求别人改个鬼,空气能变大飞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