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罗斯福和斯大林 -- 本嘉明
哈哈;
最近,最热的话题,当然就是川普同意去见三将军。
举世众说纷纭,无非是“中肯最输”,中国肯定最输------那个“或”字不够惊天动地,修掉。
有些事情,该来的还是要来的。这个事情发展到今天,我们有几个收获:一,文在寅非常幼稚,此竖子不足道。二,唐纳怆病入膏肓矣,他墙外的敌人还未必能撼动他,他内心的恐惧已经把他打败了。
我们还是要用到邓公的话: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一,冷静观察。这四个字,带两层意思,第一是观察,观察需要时间,你住院观察观察,那就得吃几天病号饭,是吧?第二,观察还要冷静。那么我们观察到什么呢?就是朝鲜国内,对这个事毫不声张。寰球对此解读很多,我的看法,三将军对于到底能不能碰头,毫无信心。他的统治十分脆弱,经不起声誉有损。为什么对此毫无信心呢?因为两边的领导人吧,我们说客气点,情绪一直不太稳定。那么为什么情绪老是不稳定呢?按说更年期早过去了(或者更年期还早着呢)?那你得去问独立检察官穆勒。
二,沉着应付。这事再坏,坏不过89年了,怕什么?怕北京受到核威胁?Come on,现如今以北京为坐标的洲际导弹还少么?多3颗算哪根葱?假设最终两人见面,谈的结果会如何?谁会让步更多?会不会谈崩?假如不谈崩,谁会很失望?
假如没谈崩,中国固然会有失落,日本恐怕也极不舒服。唐纳怆真去贪小便宜拣这个芝麻,哪个西瓜会掉出怀里,谁知道?
三,韬光养晦。中国这几年真是不够韬,有点“全面进攻”的路子,我真的建议收一收,放慢步子几年。当然“一带一路”不动摇,改为“重点进攻”嘛。原来的攻击指数是0.5,一下子跳到5.5,友邦当然惊诧,跨出两步后退回一步,改为3.5,那也是可以的嘛。
四,决不当头。普京说了,修宪这样的事,I是不做的。好得很,山口组也是需要洗白的,洗白可以上市。既然一个任期无限的领导人不太适合当带头大哥,那么你这个民主直选+任期有限的“程序正义圣光沐浴”领袖,来当几年带头大哥好了。
五,有所作为。国内要解决的事情太多了,别的不说,单说那前几个月,“三横一竖老”被几大豪门的白手套七手八脚摁倒在地打屁股,还还不得手,这口气如何能忍?今日重上金銮殿,手擎钢鞭手不抖,好戏应该在后头。大家买瓜子去吧。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习老总是想超越主席的。超越主席的话,横看竖看,圣殿里虽有几个先贤塑像,其实只有一位真神。
就是斯大林。
我看美国的电视剧,电视里的坏人经常是前苏联的斯拉夫人,俄罗斯、乌克兰后裔之类的。
西方白人对待前苏联的斯拉夫人,我怀疑类似于中国人看待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歧视和反对的背后,是百年的历史仇恨。
就比如北宋和辽国,打了100多年,丢了燕云十六州,这个仇恨可就大了去了。而金国是一个新的国家,历史上跟北宋没有任何的仇恨,于是,北宋就跟金国签了一个海上之盟,共同对付辽国。
到了南宋,又跟蒙古结盟,共同对付金国。
美国的精英,作为西方白人精英的一员,他们的心态,估计跟北宋、南宋的精英们是一样的。
那些个平甲板驱逐舰可是和大西洋的岛子捆绑的,半卖半送说的太轻易了
当年的美国孤立主义势力强大,反对者众多,为了推动租借法案的通过,罗斯福总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讲演中使用了著名的“消防水管”的比喻——意是说邻居家着火了,你会先将水管借给邻居救火,而不会计较价钱。并且应反对者的要求对法案进行了修改,才能获得通过。美国政治上的民调多的不可胜数,两大党,各种媒体,民调机构都做自己的民调,每家的民调结果都有利于自己。罗斯福胜了,租借法案通过了,你如今能找到的当然就是最有利于他的那份民调了。就如同过个几十年谁还会记得那个希拉里大胜川普的民调呢?没有谁是看着民调制定国家政策的。换别人当总统未必会去推动租借法案,即使去做,没有罗斯福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挽救美国于大萧条的崇高威望,也未必能成功。
说到征兵法案,一票的差距,绝不可能说是全民共识,连说大多数支持都不好意思。罗斯福总统为推动法案通过做了大量的工作,这种情况下仅仅因为投票时罗斯福总统不在国内,就否定他之前为法案所做的工作是不公道的,未免有强辩之嫌。
至于你问我那句话,那是我对历史的认识。你问我从哪本书看来的,我看过很多相关的书,罗斯福传,霍普金斯传,马歇尔传,美国智囊六人传,美国的历程……等等,看了这么多,自然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不需要非得是来自哪里。
然而沧海桑田,苏联变成了俄罗斯。
一直不太理解俄罗斯都混这样了,美帝为什么还逮着死怼不放?都搞到人家门口乌克兰,就差骑在俄罗斯头上,结果俄罗斯真占了克里米亚,又成纸老虎了。
美帝这种为怼而怼,纯粹是制造地区紧张气氛、刷存在感、又不敢见真章、扰的其四邻不安的做法,还包括朝鲜。
所以,美帝怼俄罗斯、朝鲜,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遏制老欧洲及中国。
就算你说的租借法案,征兵法案是罗斯福主张的,我们不知道换个总统是不是还会通过这些法案。先不说别的总统会不会通过这两个法案,首先有一点,如果没有这两个法案,美国就不会参加二战吗?或者美国就会输掉二战吗?
凭美国的综合国力,换成华莱士当总统,美国也不可能输掉二战。至于会通过哪些法案,中间的操作过程,可能有些细节方面的不同,但是大方向不会有区别。至于永久孤立主义,不参战,这个参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知道是不可能的。
如果罗斯福没有谋求第三任,而是某人当上了美国总统,也就没有了《租借法案》,英国独自支持不下去,与德国议和了,德国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就不存在两面作战了,也没有了非洲和南斯拉夫希腊战场消耗兵力和耽误时间,巴巴罗莎行动提前到4月份发动了,在雨季到来之前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虽然仍然没有拿下莫斯科,但由于天气和路况比冬季好多了,还多了用于非洲和南欧战场的装甲师等兵力,德军向列宁格勒一样合围了莫斯科。苏联不得不迁都到乌拉尔。
同样由于没有租借法案的物资,常凯申大元帅也支持不住与日本讲和了,承认日本对三分之二中国国土的占领,换取日本不再支持汪伪政权,承认常凯申对中国西南剩余国土的统治,并结成反共同盟,合作共同反对共产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联合剿灭中国的土共武装。英国荷兰等国也与日本签订了条约,默认了日本继承了在亚洲殖民地的权益。美国也没有停止供给日本石油和废钢铁,日本也就失去了偷袭珍珠港的动力,于是北进派终于等到了机会,推动了向北进攻苏联的战略的实施。于是,在德军宣布合围莫斯科的那天,日本宣布对苏联和蒙古宣战,关东军在内蒙德王李守信等蒙奸武装的配合下攻入蒙古国,如入无人之境,一直穿过蒙古国土进入苏联国境内,切断了西伯利亚铁路,也断了苏联亚洲国土上的军队回援莫斯科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美国会参战吗?不会,美国会等更好的机会,那就是德日联军一头碰上死拼到底的战斗民族,碰的满头包却迟迟无法最终解决。战斗民族哪怕莫斯科被攻占或困死,仍然在乌拉尔、在高加索、在西伯利亚打游击不投降。德日军队即不适应极北地区寒冷的天气,也不善于应对游击战,兵力国力都达到极限。
这时候英国邀请德日坐下来密谈瓜分世界,英国负责拉美国加入对共产主义的最后决战,德日应同意战后德日美分胜利果实时给英国分一小杯羹。得到德日的保证后英国说服美国的现任某人总统加入世界反共产主义同盟对苏联作战。本就极端反共的美国此时上下一心积极参战,这时美国才开始征兵,分三期共征兵三百万,再经过八到十个月的训练后,第一批一百万武装到牙齿的全新训练的美国大兵开进苏联国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苏联灭亡领土被瓜分,中国成了日本的保护国,英国拿回了香港,但失去了新加坡,但得到列宁格勒作为补偿,美国得到从乌拉尔一直到海,白令海峡成了美国的内海,德国得到了乌克兰、白俄罗斯、高加索的油田和法国的非洲殖民地,日本除了中国和新加坡还得到了蒙古和婆罗洲,原苏联领土上出现了六七十个受大国保护的小国,等等……
美国仍然是战胜国,是最后的赢家。
————
这种假设历史可能如何变化,纯粹就是开脑洞,当然,这只是脑洞之一,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结果的脑洞。
3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在推特上宣布,解除国务卿蒂勒森的职务。
其职位将由现任中情局局长蓬佩奥(Mike Pompeo)接任。
有些变化,算是有影响的。其中抗美援朝是其中很大一个。蒋介石被出大陆。不知当时米国人怎么看中国。我觉得米国的态度有问题。他们觉得中国贫穷落后,没油水,蒋和斯大林走得近。谁上来都得抱米国大腿,苏联没可能背这么一个大包袱。结果,傲慢和偏见让米国吃了苦头。朝鲜一仗,米国吃了更多苦头。给中国带来很多好处。
当然,还有越南。
美国仍然是战胜国,是最后的赢家。
所以你这些分析和假设,换了别的人当美国总统,最后的结果依然是美国是最后的赢家。那么,对美国来说,罗斯福当总统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甚至,有可能今天美国还不必面对中国的挑战,是不是说换别人当总统,对美国更好?
支线之一:德日拒绝了英国关于拉美国参战的建议,不想给唯利是图的美洲牛仔摘桃子。德国决定武装极端仇视苏联的波兰人加入最后清剿苏联游击队的作战,并承诺如果波兰人作战卖力,战后可允许在德国的保护下复国。日本也有样学样邀请常公凯申出兵参加最后的对苏作战,承诺如果常公干的好就把唐努乌梁海归还中国。于是波兰人怀着复国的悲壮,常凯申公抱着开疆拓土的雄心,纷纷加入对苏的最后决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苏联灭亡了,德日瓜分了苏联,以乌拉尔为界,以东属日本,以西归德国,波兰失去了格旦斯克,和西部大片领土,却从苏联夺回了立陶宛,并作为德国的附庸国出兵在前苏联的领土上执行占领任务。常凯申公领导的中华民国只剩下从云贵川部分湘桂到陕甘青新的国土,失去了大半个中国,却因为收回了唐努乌梁海而被树立为民族英雄!人民的呕像!并应邀再次出兵协助日军进攻盘踞陕甘宁的土共根据地和日军占领区里的土共游击队。
战后英国无力维持殖民地的统治,却又不甘于被从殖民地赶走,遂与美国密谈,达成协议,建立英美联邦,共抗德日同盟。
英美对德日,又回到陆上强国与海洋强国的对抗老路上来了。
以后的历史将如何发展?什么时候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尚不得而知。
————
前面的主线是对美国好的结果,此支线是对美国不好不坏的结果,本来还有一个对美国来说是坏的结果的另一种可能,今天累了,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