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周语非汉语[修改版] -- 东学西读岛主
希腊到底有多少伪作,还是个谜
孔子就是一个完全被洗脑
孙子、吴启的兵家,管仲的商战,才是商的本性
朱熹说的“不迁之意”,差不多也就是原则、底线的意思。
我的译文:學了的东西,恰當地運用了出來,这是多麼的快樂啊!
Reproduire ce qui est appris à son occasion, c'est un plaisir !
我的说明:在战國以前,沒見過把“时”當作de temps en temps 或souvent 讲的
時=日+寺 寺=之+寸
所以寺的意思是之于精准,時的意思是日至于精准,即恰当的时候,即pertinent 。
注意,这里的时完全可以用適合的適来替换(但是不是通假却并不好说)。在战国以前,適并没有pertinent 的意思, 那时候適是去到什麼什麼地方的意思,削足適履这个成語要等到汉朝才出現,就是说,作为適不適合的適,是汉語的適,而不是周語的適。
从金文可以看到,中,就是一杆大旗。而国原本就是城池的意思。建个城池,立杆大旗,就是中国了,并不在乎他是陕西还是河南。
而甲骨文中那个我字,也不过是一把大耙子插在地上,插在哪里里是无所谓的。周人和秦人都是西來。所以我本戎狄。
故而原始儒家如是说:
《中庸》:素夷狄,行乎夷狄
汉自楚兴
王国维提出了东土文字和西土文字的划分。以此类推,西土文字以周文为主,秦篆承其后。到了春秋,文字当有晋系和楚系之分,隶书或承楚系文字之后。秦灭六国之后,篆隶得以并行。
战国末期只剩下秦楚两个超级大国。虽然秦国用用各种无限战暂时灭了楚,但两大文明的冲突并没有结束,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秦末的革命队伍里楚人太多太多。著名革命领袖如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皆出自楚文化圈,革命队伍里中下干部乃至士兵大致也如此,四面楚歌之所以能够成立,皆因刘邦的队伍中一样有相当多的楚人和属于楚文化圈的人。 后来汉家定都长安实在是情非得以。所以汉文化的基础里很大一部分是楚文化,汉字和汉语同楚字楚语是脱不了干系的。故汉隶得以成为主流文字。
自汉以降,汉语为连续发展。
从先秦到明清
但是目前我们对于于汉以前, 我们都确定的是只有文字, 而没有(文字之外的)语言, 所以只好混为一谈.
现在所谓的古语音学, 笔者认为其汉以前的部分都是伪学.
仁为二人;返璞归真。
学习了,尽管自己刚看孔-窟窿还觉得挺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