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清军入关后执行的大屠杀政策 -- 燕人

共:💬224 🌺938 🌵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朱熹和王阳明害了明清两代

所谓理学,心学是利用儒家旗号,"旧瓶装新酒"。但是没有真正的思想建设,不过从佛道两家学得一些概念。它阻碍工商业发展和科学进步。害了明朝亡于满清,又害了盲从的满清几乎亡于列强。不过满清要得中国人认可,比需承认儒家的地位,算是求仁得仁。只理学非传统的孔孟之道。这个分辨只有清初有被提起。昙花一现。

家园 不就是学键政地青么

他一个汉奸,给大清做着顺民,扯这些蛋有什么用呢?他在敌占区吃香的喝辣的,劝某某人去送死,劝成了是他的功劳,没劝成就是别人的责任。还能再无耻点不?投降了就是投降了,抵抗了就是抵抗了,以事实为准。否则,哪个汉奸不是在曲线救国?汪精卫,秦桧,都是呢。

家园 明朝针对心学的问题提出了实学的思想

明朝各种思想都很兴盛,心学只是其中之一。

比如朱舜水先生的实学思想就在日本广受欢迎,启蒙了日本。心学在日本也很兴盛,比如老蒋留学日本的时候,就感叹日本学生人手一册阳明心学。

心学的兴盛倒是恰恰由于晚明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心学中的人皆可以为圣贤,百姓日用之事便是道,王侯非上,庶人非下等等理念突破了程朱理学的封闭保守,极受读书人以外的阶层的欢迎。

有关心学的缺点,比如心学有自由思考之精髓,但无科学之方法,只知道整日坐谈心性等等,明人自己就抨击很多了。

到了明朝,不少不逊于西方的启蒙思想已经开始冒头了,比如对于汉儒搞的五行谶言说,早在明朝中叶的王廷相就批过。

王廷相抨击“自圣王之政衰,而异端之术起,始有以五行分配十二支于四时者矣,始有以五行配五脏六腑者矣,始有以五行名星纬者矣,始有以五行论造化生人物者矣。斯皆假合傅会,迷乱至道”。这里的批判的锋芒明显是指向西汉的董仲舒的五行相生相克,天人感应说,北宋南宋时期的那些理学家如周敦颐等人把五行运用于解释阴阳变化的学说,以及战国时期邹衍(这位是阴阳家,不是儒家)的五行解释朝代更替说。

(当然,我们现在通过考古知道,中医中的五行对五脏中的五行是古历法,这个古历法有万把年的历史,远早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堆和五行有关的思想都是再创作)

比如王廷相还提过:“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楫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

对比儒家动不动就提三代之治的崇古封闭保守,进步意义就很明显了。心学中也有很类似的观点。

可惜的就是在满清N年思想钳制以后,中国的文化不但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被有意识地阉割保留下了最保守最落后最反动的部分,进步批判的部分几乎全被毁了。

看看对面实学,心学,兰学啥都学一点的日本,应对西方殖民者就比满清反应快太多了。

对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太重要了。

家园 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发展史》对于明清交替之际的人口谷底

有过推算。结论是从崇祯元年到顺治12年的27年间,人口从2亿减少到了1.2亿,平均每年下降千分之19。

明清之际人口总下降了40%,比元明之际还高。

明朝本身的鱼鳞册之类的档案就很有问题,明中晚期的人口统计数量还不如洪武年间,这个统计本身就是反常识的。至于其他档案,清朝毁得很彻底,不剩多少了。

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口的学者一般都是以某一个年代的人口为基数,比如明朝用洪武年间,清朝用乾隆年间,再用一个推测估算出的增长率来估计这个朝代的人口发展过程。

家园 Alea兄对《鹿鼎记》“背得滚瓜烂熟”,好

比如为史可法立祠那一节:康熙派韦小宝为史可法立祠,史可法是东林党人吧?康熙是“好皇帝”,因为东林党史可法是“正人君子”。

比如反派假冒太后毛东珠,是前阉党毛文龙的女儿,联通她的女儿建宁公主,被查良镛尽情“意淫”。而毛文龙为啥是阉党呢?就是因为东林党人袁崇焕告发,说他给魏忠贤修了祠(又是词)。

在笔名金庸的系列武侠书里,东林党袁崇焕、史可法、黄宗羲等都是正人君子,而阉党即便是清朝海大富,都是可劲儿戏弄的对象。影视剧是要花大钱投资,大陆港台这几十年来的出品,几乎一部都是“政治正确”,《鹿鼎记》不过顺手拿来做一个代表。

家园 谢阴兄推荐。张居正改革后,

万历年间的有的统计还是首先参考的,比如《万历会计录》。好像黄仁宇写《明代税收》那本书时,他还不知道有这本书。

卢克文最近有篇《魏忠贤与全球化》的文章,引用的就是《万历会计录研究》一书。有些数据很有趣,但是没有看到反驳的数据,如果河友有知道,也请告知:

“《明会典》记载了万历年间的财政收入情况,我们以万历六年举例,当年国家财政总收入2652.7万两,其中农税2080.2万两,工商税223.8万两,杂色收入348.7万两。

农税占全国总收入的78.4%。

注意,此时农税交的大部分还是实物,白银只收了877.6万两,其它为米2073.3万石、麦587.6万石、草1414.2万束、丝绵317.4万两、白麻11.8万斤、棉花24.4万斤、茶叶21.4万斤、铁44.8万斤、木炭2259万斤、木柴2519万斤等。

明朝也不是不收工商税,是收得很少,税种有:盐课,一年收13.3万两;茶课,一年收2.6万两;冶课,一年收16.5万两;船钞商税,一年收45.7万两;其它收入18.9万两。

就这么点,没了。

到了替天启接盘的崇祯年间,农业税占到了明朝财政收入的81%,工商税占12%,想想还有那么多不用交税的士绅们的田地,可见农民们被盘剥得更厉害了。

工商税如此之低,关税干脆没有,使国家财富大量流入到了江南、江西、福建豪族的腰包,比如那个茶课,茶叶是中国对外出口最重要的三大商品之一,政府一年他娘的才收2.6万两,是宋朝的百分之一!

崇祯刚上台国家就凋蔽得不行,那326万两收入,扣掉前一年亏空实际只有200万两,而辽东军饷就要327万两,崇祯后面被逼急了,开始征收著名的“三饷”。

三饷就是辽饷、剿饷、练饷的统称,意思是我们大明打满清、打李自成、练兵都没钱了,大家麻烦都出点钱啊。

其中辽饷大概收了九百万两,剿饷大概收了三百三十万两,练饷大概收了七百三十万两。(此处数据可能有误)

搞笑的是,收的又不是富得流油的土豪商人、达官贵人的钱,还是收普通农民的钱,底层民众本来就穷得没饭吃了,你还加税,这谁顶得住?

不去解决工商税和关税两大问题,反把钱摊到穷人身上,不是找死是什么?

而东林党居然在景况如此恶劣之时玩起了骚操作,苏州和松江这么富裕的地区,辽饷只要上交2.9万和1.2万白银,而河南高达21万白银,陕西达9万两左右。“

家园 Alea兄回帖不胜荣幸

顾老大概真有点预设立场,在那本《明末农民战争史》中更为明显。这一 点上老先生跟姚雪垠雪老真乃双壁,但并不妨碍顾老时不时掐一掐雪老。

东林党早期与晚期还是有点不同的,尽管早的晚的都是一路人——部分地主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善于标榜自己,又勤于立靶子去捶,再后来找个赖皮虎(阉党)往死里削,结果反被咬一口,但是形象立起来了。于是乎,东林党=正人君子的公式给推出来了,很多人或指天画地或半推半就咋咋呼呼就承认了。但这张大画皮越往后越经不住风,早晚被戳出一个个大窟窿。

好在西西河里的各路大家是不会被这张画皮唬住的。

李自成悲剧了,很是可惜,原因呢,是腐败吗,至少不全是吧,也可能全不是。

建议单开一贴讨论讨论,免得目前这楼歪的太厉害。我个人是没有开贴的本事。请Alea兄出手,准火,我个人到时定会站脚助威。

家园 明代财政研究是极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涉及文献,史料,货币,经济,政治,考古多个方面交错……

崇祯二年后的朝堂,几乎不存在“朋党形式”的东林党,只有“东林背景”的大臣。

而天启崇祯两朝的国家税收,到底多少就是个迷。迄今为止,没任何文献能完整反应两朝单年具体财政收入及支出数字。

明代税收和,是统治阶级向民间榨取利益及内部再分配的过程,许多暗中流动则根本没有账目。

如徽州全府商税15世纪后期固定后一直未有调整。因为徽州商人几乎没有缴纳多少商税,他们被要求向京师的一些建筑工程报效。比如明代盐引制度,朝廷和有背景的大佬利用专卖制度滥发证券,把一级批发商们纷纷搞破产。

家园 明朝是整体烂到根子上了,税负转嫁在王朝末年也是惯例了 -- 有补充

等满清来了,三大案一出,屠刀威逼下,“探花不值一文钱”,三饷继续收,历年积欠也都收上来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明朝本身的财政制度极其复杂,推荐一篇文章可以参考一下 -- 补充帖

一般人不花好多年功夫真搞不清楚。

明代中央财政收入——以松江府为例 - 徐有贞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2444594

见前补充 4575172
家园 可以看,但要当心

认为毛主席山沟沟不可靠是源于对洋人的极端盲目崇信。这就是如上所说要当心他们的地方。

像农业研究,满清地方志只有是否种植某种农作物的记载,没有种植面积和收成占比,详细数据民国才有。非满清朝廷销毁资料,而是农业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统计痼疾。

举例:唐百三十馀年中,虽时起兵戎,都不至减耗,而浮浪日众,版图不收,若比量汉时,实合有加数。约计天下人户,少犹可有千三四百万矣。

以上记载为古人猜测,本身可能存在很大误差。采用的话是选1300, 1400还是取中间值?而如果仅停留在此也就罢了,越往后进行复杂的推测误差就越大。

既然知道可能遭清代销毁篡改,那么对推测的数据必须审慎考量,但对采用的资料缺乏了一些考辩,而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譬如明代官方黄册中超过100岁甚至200岁的“人”记载。《明实录》《大明会典》《后湖志》同年数据不同。

对全国山地和平原耕地搞不清比例,直接取两个值(a+b)/2 平均数简单粗暴的做法会导致不小误差。

拿嘉靖关中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伤亡人数进行比较,来说明当时人口密度肯定是很高的。理由之一是古代木制建筑伤亡风险小于砖瓦结构,却完全不考虑其他更多变量。论证过程粗糙,明明当地有更多详细的资料可供参考…

还有以景德镇一地推算全国,过于偷懒了。

看似采用不少数据,但不经梳理又以点带面会造成更大错漏。

以王的推论,明末城镇化率出奇高。虽说当时城镇定义标准和现在不一样,但完全没工业化的社会推出这个结果,绝对够的上“暴论”了。

对他们的看法可以兼听则明,但结论真心要谨慎接收。作者本身出发点的感情因素强烈,导致他们结论先行盖过过程。

家园 关键在于看待世界是唯物还是唯心

很不幸中国主流儒家文化向来是唯心的,所以搞不出真正有体系的科学。

朱熹号召格物致知。说的很好听。有次他自己对着一丛竹子“格”了一下午。格出什么结果?是画出详细的图,还是做出竹子的外形结构记录?啥都没有。儒家士大夫早已经失去了动手的能力。

实践中产生知识,知识被积累体系化产生科学。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所善长的。孔子时期儒家讲究一些知识积累。到了董仲舒时期就是玄学。宋儒之后的新儒家简直就是和尚道士一类的只会空谈性命的废物。

家园 儒家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宋朝张载的关学,可以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当高的水平了。把他的气一元论中的气转换为原子啥的仍然能很通顺地读下来。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在明末的水平也不差,不过方家因为抗清,他们一族被满清严厉打击,书也几乎被族诛。

《物理小识》虽说被保留下来了,但是在文字狱的背景下,基本上没人敢看这些和西学有关的书籍。

对于古人,不必狂妄自大,天朝无所不有,也不用妄自菲薄,古人还是在古代条件下尽力探索发现的。

家园 具体我再查一下,但是肯定不是单各证据推的

而是任何推出的数字,必然是多方面互证的,这点我相信他们的治学态度。

还有以景德镇一地推算全国
,这个是不可能的,你应该是漏看了内容。

家园 搞笑吗?顺治的亲信崆峒派高手海大富是阉党?

你的定义----太监就是阉党?

明史三观再不正,宦官列传里面也褒扬了不少好太监。

东林党自己也承认,他们在宦官当中也有盟友,后来被魏忠贤迫害。

人家好歹讲个出身不能选择,道路可以选择

在笔名金庸的系列武侠书里,东林党袁崇焕、史可法、黄宗羲等都是正人君子,而阉党即便是清朝海大富,都是可劲儿戏弄的对象。影视剧是要花大钱投资,大陆港台这几十年来的出品,几乎一部都是“政治正确”,《鹿鼎记》不过顺手拿来做一个代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