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攀比 -- 给我打钱87405

共:💬207 🌺482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胡侃一下

以前没人会轻易建立因果关系,但现在风吹草动就会这样想,明显是传播的影响。

当然直接利益受影响不大。比如化妆品的例子,是以自己能承担而且也不会吃亏为前提的。换成直接影响生计的,就很少有人这样想了。尤其是农民。其实也能猜得出来关注背后的动机至少有一半不是给自己买,而且关注行为本身可能只是在广告上多停留了几秒。不管是拉动页面还是鼠标指针。

其实科学研究也是,甚至出版了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比如《统计会犯错》、《别把相关当因果》。文章也不少,比如批判P值滥用的。可其中除了专业名词(比如医学)和数学公式,都是大家都懂得的常识。为什么这种想法还是能大行其道?显然,和医疗、食品、教育、广告甚至是司法中的利益不无关系。他们左右的舆论已影响到所有领域,甚至潜移默化成一种共识。进而,政治自然也不会放弃这种努力。

----

因果关系很好处理,逻辑分析很容易解决。但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那种可能的接受。

因为讨论一个问题的前提是,首先要接受那种可能性。不管是预先判断真还是假,它都必须作为一种明确的存在被人接受。一旦被人接受,那么即便这个问题被分析为假,也可能会继续考虑,甚至想出另一种可能让它成为真。也就是多想。

凡事就怕多想,只要去想,原本不成为问题的也会成为问题。尤其是想法已经和情绪捆绑在一起。而叙事的目的也在于此,就是让你多想。不管真假,只要你想了,它就成功了。想,就意味着出现了位置,进而可以由那些近似物进行补充。

所以个人倾向于全部处理成垃圾。因为绝大部分信息都带有某种情绪,从投入产出角度讲,沉没成本远大于未来合计产出,不如不看。如果一个新闻真的重要,肯定会有二次传播,不用在意也会看到。比如最近很多新闻都是从河里看到的。

这其实和科学主义的发展也有关系,为什么?因为“有风险的假设推论或猜想是迈向知识的第一步”、“正确的科学程序是先提出假说再加以验证。”。在日常传播中,这往往转变成,首先要认为这种假设是真的。加上大家总是会轻易的相信重复,认为如果没意义,没人会吃饱了撑的去重复,于是很容易轻信它就是真的。

----

说白了就是前文三条:记得从哪见过、不是不可能吧、反正并不当真。再加上一条:反正并不吃亏,当真也没关系。

虽然过程看起来很复杂,但就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也经常是跳跃的。媒介为了传播自己的观点,也往往倾向于掐掉中间,只剩下首尾,于是就建立起了联系。其实一切社会规范都有这个问题。

家园 我个人是明确的不支持全部处理成垃圾信息

并且我认为其实没有人可以这样做,那只是“说说罢了”。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要直面现实。如今就是个海量信息的时代,以后可能会更海,这个事是无法回避的。

这么来说罢,这个问题,是典型的新问题。并非过往不存在,比如“众口烁金”、“割席断义”,只不过它不像今天这样的醒目,也不像今天这样影响力巨大(我有不少朋友为此十分苦恼)。正因为它 是新问题,所以目前还没有共识,反而是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我对于新问题有特殊热情,为啥?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所以我重点研究的是怎么办。这就是前贴中提到的:你有杠杆,我能改变支点。

家园 所以说的是倾向

然后使用垃圾场中找金子的原则进行处理。

之前说的那些过程,其实就是应对方法。有情绪,直接扔掉情绪成分,价值判断代替陈述,直接扔掉,因果性陈述当作描述性陈述,直接扔掉。只留下最基本的描述性问题。

只是觉得,有些东西逻辑分析是没有必要的,看到情绪成分过于明显,基本能即刻判断出没有继续的必要。事实上也是如此。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说白了就是特征分析初步筛选,逻辑分析内容检查,综合判断得出结论。而不是真的避免接触。实际上还对搜索、筛选过程进行过记录,对一些特异性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搜索结果/页面区域屏蔽、关键词分析和氪金狗眼等高效方法……后来发觉真的是闲的。最简单的还是——懒得看。

补充:而且还有例外/意外指标。最关键的是,如果当时想到了有这种可能性,那么九成九会是真的。剩下的一分,是因为觉得成本投入不会太大,点进去才有了收获。

家园 why?

我从来不会“懒得看”,相反,次次我都是兴趣盎然——但你需要无视兴趣这两个字,因为会联想到“败兴而归”。这里插一句,我女儿以前总以为我是个糟老头子,不懂他们年轻人的时髦,哪知道次次都是她说一句我整三句,然后我就静静的看她表示出惊愕。所以说,处理信息的能力才是要点,只有不断的练习,练习 得法,才能游刃有余。

why?
家园 可能接触的内容不太一样

个人习惯也不一样。觉得你女儿以后也要面对,因为以性别问题为主,非常费力不讨好那种。大概五六年前也是这个看法,锻炼自己,后来觉得有些人就是复读机或者干脆收钱的,这样做也没什么意义,甚至就提高分析能力来说,完全是没谱的事情,还会积累各种情绪(当然这点看人)所以结论就是懒得看。

其实基本前提是已经熟悉了,已经身经百战,什么没有见过?进而可以分析出前提预设和针对目标,初步判断出价值和影响,得出不看的结论。一旦分析中发现无法确定,就会点进去。

其实,如果清楚伪原创的原理,或者看过一些那种文字,也会选择懒得看的。不过在这里,基本是选择脚本屏蔽,故而懒得看其实是根本不看。

另外,还有一个小原则,如果是搜索东西,高级方法和指定范围没有结果,那么就会选择最原始的办法遍历至少十页结果,不管什么类型的网站(不包括被屏蔽的特定站点,但包括百家号)。有时的确有用。

最后,如果这类信息真的有用,可能也不是信息的内容,而是类别和方向,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会直接调整搜索方向和查找范围,无视原结果也能得出更好的结果。就文献而言,的确如此。

家园 所以又回到了原始问题,干还是不干

不干,100%没有可能性,干,有可能。

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得有运气。如果没有运气,那么你就遇不到那个新世界的大门。所以我不是一个按概率办事的人,我信命,也认命。

家园 实际上,进行初筛的那一刻,就已经不是当垃圾看了

因为垃圾等于看一眼都不想。

其实“新世界大门”原来也做了一个机制,就是取消登录和random模式。这两个对绝大多数站点都有用。假如比较闲了,可以随便看看,就取消登录,推荐的东西绝对很有意思,不是之前被推荐系统筛选过的。而有些站点的随机模式就更是如此。

完全是根据时间而定的。但后来是沉浸这些东西太久了,感觉不如另一个模式,那就是看书通过引文跳转,个人经历的最有意思的都是这类。连跳转过程都还记录下来了。

比如:想法→关键词1→搜索1→关键词2→搜索2→页面1→页面推荐1→页面推荐1→图书1→引文1→短评1→图书2→图书3,最终打开一个领域的大门。

其中也包括上文所说的附加方法,也就是通过原始方法搜索。或者使用特殊的聚合搜索,比如学术搜索或者特定论坛搜索(包括自建的自定义搜索)。甚至直接从资源出发(网盘搜索)。

在这样高频和长链条的过程下,是不会给那些一眼看上去就不行的东西机会的。实际上也给了,因为会原始方法遍历一遍,以免遗漏。

觉得没那个闲心的时候,懒得看是正解,有需要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放过的。所以问题回到了原点,怎么样才算有需要?先不谈这个,本人书签收录总量……高达四万,就是这种东西的产物,所以才会懒得看。

忘记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学业中的压力可能已经积累了大量问题,长期在这类情绪叙事的影响之下,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认识问题越陷越深,进而身心分离,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疲惫不堪,进而抑郁甚至被渣男骗。当然这是对还在上学的女生们说的。其实这类问题已经是女性群或者同学群里面的日常,所以对于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先离开,恢复精神之后再解决问题。类似不高兴了先去放空自己。感觉的积累是很可怕的。

又及,贴一个例子:

点看全图

家园 你的方法似乎机械化了……我不是这个法子
家园 以前是

甚至整理出一个完整的规范。上贴补充了一个贴图,可以看看以前是什么样的。这还是比较简单的那种。复杂的是出现一组书签,每个都有这样的描述。

后来觉得完全没必要……就改成了“懒得看”模式,自己不能确定就看,觉得是在搞大新闻就不看……不止描述都懒得写,连书签星号都懒得点了……

只有闲的没事干处理海量信息的才需要机械化。其实不是要机械化,而是区隔空间和记录过程,这些过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反过来运用。至于背后的原因,暂时不好说明。反正不是1450或者学术需要。

攀比
家园 谈谈如何练习,以快速处理海量垃圾信息

练习要讲状态,状态是其实既关乎到态度,亦关乎到能力。状态怎么个讲法?用大家熟悉的,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或者是枕戈待旦。用大家不大熟悉的描述就是,跟个24小时在线的探头似的,遇到某种情况就会被激活,其它时间在待机。

这么说,也不大容易理解。我就拿写文章来说。有的人说怎么才能写好文章呢?背范文,然后改吧改吧。这叫什么?往轻里说,叫纸上谈兵,往重里说,叫作奸犯科。

写文章跟打仗似的,还能背套路?那不叫找死吗?所以说是纸上谈兵。为什么又说是作奸犯科呢?因为这么搞的人,在某些阶段,他是能得利的,这就是趋利避害。这么搞的人自己清楚不清楚呢?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说,他是故意 的。我女儿的班上的班长就是这么个孩子,我第一次看到,就告诉我女儿,你这个班长会越滑越深的。他自以为很聪明,觉得他的父母是个大SX,觉得你的同学也是个大SX,他就像皇帝新装里的骗子那样,用最拙劣的骗术把人给骗了。我有没有证据呢?有的。有一次,该班长宣讲他是如何背范文的,揭秘他为何作文总能拿高分。结果 有个孩子就向他发问:你初中可以这么搞,上了高中呢?进了大学呢?猜猜看发生了 什么?班长勃然大怒,“你给我闭嘴”。是不是他自己心知肚明?

打仗怎么打?平时是有训练的,真上战场呢?是不是就会变?对,这就是所谓好文章都是【真情实感】。有人把这个真情实感给理解错了,以为是情绪、情感,并不是,而是上了真战场,所有人都动员了起来。

我为什么讲好文章一定是流出来的呢?这是因为动员有一个过程,好比命令要从师部一级一级往下传,平时的积累有一个逐步调动的过程。所以流出来的好文章,一定是层层叠叠,连绵不绝,气势越来越盛的缘故。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得不对啊,不是说好文章开篇往往都特别有气势吗?这是错的,这根本不叫气势,而是开门见山,上来就直奔主题,“我打的就是你”。

有的人又产生了误解,以为直奔主题,就是大军直扑“敌人的司令部”。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装的是形式,是一个空壳,里面没有内容,里面的内涵是自己胡乱安进去的?

为什么毛泽东的文章好看呢?因为他一上来就要写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才叫直奔主题。那并不是说“我就朝着敌人的司令部杀过去”,打仗得有策略,那是另一个层面 的事了。写文章也一样。

这是以写文章为例,说明怎么面对海量信息。

以前有人说我说话跟机关枪似的,我说机关枪有什么意思,我早就换上“喀秋莎”了,并且我现在觉得“喀秋莎”已经不过瘾了,我上原子弹。我这个原子弹的形容,可不是瞎形容,我前面讲,我已经掌握了杠精的“灵魂”。灵魂就是裂变,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会有海量垃圾信息的缘故。

随便给起个头,就可以不断的杠下去,所有扛不过的人,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杠精可以不断的裂变,但凡正常人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最后都会被打垮。

裂变是怎么练出来的呢?周伯通说了啊,左右互搏。不可能结束的,可以无限裂变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被垃圾信息吞噬的原因!

我女儿以前“不服”,我说可以啊,来吧。我一杠就是好几个小时,她最后怕了,觉得脑子在发烫。当然会发烫,过载了嘛,芯片都快烧坏了。所以她次次都讨饶,“我实在不行了,得去睡觉。”

我为什么要经常跟她杠呢?这就是我对她的日常训练,我的原子弹都还没有搬出来,只不过拿出了过去惯用的机关枪。要是连这都吃不消,以后怎么混社会?

今天我又跟她杠了一回,准确的说,是从昨晚开始的。为啥?大家猜。

因为明天她就要去参加中考了。她最近一段时间,很是放松,我要让她热起来。讲道理 是没有用的,我的办法就是“烧脑”,烧得差不多,她去了考场,直接发动。

但是更为准确的说,从一个月前,我就开始行动了。最开始是打预防针,我知道她不会有多在意的,她不知道我这是在打埋伏。过一周我又打一针,这次药性就会比上次要强。临到考试前一天,我给她炸一轮,状态刚刚好。

光自吹那是不行的,现在讲反面案例。我女儿学校也搞啊,也是一步一步加温,也是一点一点的调动。可是为什么适得其反呢?

比如说昨天吧,昨天学校开了动员会,大校长亲自出马。我不知道是哪个学校领导讲的,据我女儿说,会上反复强调了几个问题,大伙听一听:

一、一定要记得带双证,准考证和身份证。然后开始例举每年某某学生忘了带证如何如何悲惨。

二、一定要好好吃饭。然后又开始例举每年都有学生吃撑了,吃到拉稀。

三、

四、

五、

……

一堆,全是这个。

这是典型的垃圾信息,是其中一种类型。为什么说它是垃圾?

因为讲的全部都是小概率事件!听起来好像颇有道理,不能因小失大。问题是,小概率事件就是小概率事件,在此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群体,所以每年都会有学生这样那样了,像什么?像实验室里的试管。

大家都知道,试管是易碎品,这还需要你反复宣讲?这不是多余吗?多余就是过犹不及。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假设,实验员每次进实验室之前,都要听一遍宣讲,要小心啊,试管易碎的啊。会怎么样?实验员会不会搞成精神病?那是一定的。

大家是不是以为到此结束了?

并不是。这才开了个头。据我女儿说,她的同学“学了去”,开始自己裂变。都裂变出什么内容了呢?

一、裤衩该穿什么颜色。否则……(某证据);

二、铅笔得削成啥样。否则……(某证据);

三、几点起床最好。否则……(某证据);

四、中午该不该睡觉。否则……(某证据);

五、中午该吃几分饱。否则……(某证据);

……

无穷裂变。

大伙如今看明白了,海量的垃圾信息是怎样一个生产过程吗?

一个月前,我就知道会这样了,我当时就给我女儿打预防针,考前、考后,都不要搭理 你的同学,尤其是不要刷朋友圈。我估计她到时候是会“忘了”的,如果她忘了,我就有由头把她“抓”起来,“轰炸”她。

昨晚她就在刷朋友圈,刷得自己有些坐卧不安,开始七想八想,自问“别人都那么紧张,我是不是太懒散了?”我一看,机会来了,开炸。我一把给她“捉”过来,“拷问”她:是不是一个月前我就给你发出了严重警告?

接下来,当然是开始轰炸,讨论各种深奥的人生重要命题。昨晚 睡得特香,今晚又睡得很香。

她还嫩得很,对付这种垃圾信息,只能说,略有心得,一旦上了量,她扛不住。且有得练。

所以,其实人人都知道,海量的垃圾信息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左思,右想,可以生产出来无穷多的垃圾信息。

我以前老讲一个问题,我说为什么有的人自觉活得特别累,且并不是无病呻吟呢?【内耗极大】。他的内耗都干嘛去了?左思、右想,不断的生产垃圾信息。

我也生产垃圾信息,问题是我生产垃圾信息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快速识别什么是垃圾信息。能一样吗?

今天我女儿睡觉之前,突然去翻书(用最短时间梳理某某科的那种)。我故意 问她:“你在干嘛呢?”她说“:我刚刚想起来个什么,只是查一下,核实核实。”我说:“依我看,过五分钟,你又来一趟,再过五分钟,又来一趟,您老人家今晚不用睡觉了。”

女儿见被我识破,只好笑嘻嘻的说:“你咋知道的呢?”

我说:“你老子我是天才啊。”

还记得我前次讲我女儿参加 体考的时候把鞋跑掉了然后自己浑然不觉的吗?

这就是她进入“ 战斗”状态了。

体考一周前她就开始跟我念叨“听说仰卧起坐的自动计数器有毛病,测不准”,当场就被我识破了,她在生产垃圾信息。我前面假装不知道,跟她分析,大意就是说,如果质量这么差,谁敢用到考场上呢?我估计,能有点效,但不会太有效。所以我就准备好了。

等到了体考头一天晚上,她又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开始转,并且再次提及自动计数器不准确,这下该轮到我“炮轰”她了。我上来就一通“炸”:“在想什么呐?平时干嘛去了?养尊处优的?现在开始担心了?你心虚呗。心虚,转悠就心不虚啦?”

她给我炸得无话可说,于是我话锋一转:“就算是死,也得死个体面。明天,你给老子去拼命,不要想七想八的,只管干,干成啥样就是啥样,就算最后成绩不理想,你也死而无憾。”

后来她告诉我,果然有效。

我女儿明天中考,她的各位亲人,各种紧张,我们俩,泰然自若。

我从今天下午开始电话就响个不停,各种切入点,貌似是找我有这个事,有那个事,我一概不接,全让我女儿接。然后我问她:可怕不可怕?你要是也这样呢?

今天我跟我女儿说:中考是人生当中不值一提的一个小战斗,你给老子听好了,不要现在就开始琢磨考完如何疯狂,考试结束之后,你平时是啥样,就是啥样。明天你去战斗,老子给你当后勤。就这么办。再多想一分,我现在就手撕了你。

她嫩得很,压根就不知道,她这两天冒出来 的各种想法,包括考试结束之后跟同学一块去玩耍,全是垃圾信息。如果她足够成熟,自己就会明白,这是焦躁而引发的生产,生产出大量的垃圾信息。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果平时训练得不够,我就一句:无解。

攀比
家园 那么能不能做人就知其然,做事就知其所以然呢?

我其实是觉得知其所以然也是知其然的一种,不过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再深入了。但在深入的下一层其实也是知其然,因为理论上你是可以问为什么一直问下去的,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这里还是兄说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做到纯粹的知其所以然。

在实践中,大多数人的方法应该就是要做成什么事,我们知其然到相应的一个深度。因为知其然后的实践也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常说的“道理我都明白,就是做不到啊”,因为这个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

这样看来,人做的其实就是一个时间的调配。读了兄好文,一点愚见有感而发,呵呵。

家园 嗯……遇到某些问题我会语塞

所以我的回复可能让你不知所云,凑合着看吧。

如今我们知道,某些新冠患者在接受治疗、康复出院之后,还会出现后期症状,比如无力,比如记忆力下降,比如自主神经系统运转不灵。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当病毒入侵之后,人体会释放出一种叫干扰素的蛋白质,它负责通知细胞们“关好门窗、防火防盗防复制”。然而因某种目前未知的原因,有些病人体内的干扰素水平比较低,等到免疫系统发觉病情严重、“大事不妙”时,它会搞一场紧急动员,来一波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跟自杀式攻击非常相似(只是非常相似),B细胞快速增殖,生产出海量免疫细胞,这其中有相当比例“态度不够端正、能力不足担责”,通常是会被剔除出“正规军”的,但在紧急状态下,“一切都将就”了。故而能挺得过细胞因子风暴的人,都是幸运儿。

将上述内容中的一些词汇加以替换,难道不跟某段历史几乎一模一样吗?

这里为什么要特地的指出,细胞因子风暴其实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真自杀式攻击,而另一种则是假的呢?

因为这就好比都是背水一战,有的情况是被逼无奈,有的情况则是等待的就是这个时机。比如,在我个人看来,毛泽东们首先懂得天时是第一位的,见人落水就去施救并非总能奏效,有时候必须要等到溺水者挣扎到精疲力尽了才能出手。可是,我们如何论证毛泽东们就是这样的呢?这就是个天大的难题。有没有可能后一种情况,是我们人类虚拟出来的呢?(当然指的是大型历史事件)

攀比
家园 人心不可测,兼复月之回忆河友

有人说,我这种类型的人持有的是不可知论,是不可知主义者。并不是。要不然,我给大家讲个笑话,我自己编的。

小张问老王:为啥你来来回回都是同一首歌?是你开了单曲循环吗?

老王答:不是。

小张想了想,又问:你的曲库里只有一首?

老王答:不是。

小张就纳闷了。

老王嘿嘿一笑:曲库里有200首歌曲,开的是随机模式,这200首歌都是一样的。

可能是这个笑话过冷,听完之后发笑的人……并不多。

我是一个不经易下定论的人,但是会有阶段性的结论,所以我编的这个笑话的意思是,小张之所以搞不懂老王,是因为小张脑子里装了许多定论。

同时,我编的这个笑话,跟常见的笑话,很不一样,从形式到内容,都不一样,对像小张的人来说,这就“很奇怪”,“不觉得哪里好笑”。

长期看我的文章的人,当然就知道我在说什么,我在说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且这个笑话还很特殊,在谈人心不可测,无法证明。

最关键的是,我目前持有的看法是,人心是不可测的。有的人在说“人心不可测”时,是指人心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是因为藏得深,如海底针,一般人测不出来,但不代表无法测,以后就可以测出,比如不是有测谎仪么?

我说的可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是人心好比是瞬间速度。对于一个非线性运动而言,不是匀速,不是匀加速等等,它的瞬间速度是不可测的。

换言之,人搞不懂自己。

当然,用非线性运动的瞬间运动来形容,也是不妥帖的,人心的灵动不太一样。那是怎样的呢?我只能表达到这里了。

家园 可测的是人心

之前就是这个意思,无论能测量,还是不能测量,都有一个测量标准为前提,所以能够证明的其实是测量标准是否成立,而不是最终的事实是否成立。具体到这个问题,不管是人心,还是测量,都会有更多的问题。比如人心指的是什么?猜测一个人想要说什么、做什么,算不算猜得到人心?可以猜测到一个具体想法,但是有没有猜到理解这个想法的具体背景?假如都做到了,能够确信自己完全了解他的想法吗?问题是无穷无尽的,所谓待待无穷是也。用庄子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即便是他是鱼,他也可能不知道鱼之乐,除了有待于因缘,更可能鱼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乐,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乐。

结论其实很简单,是否可测,完全取决于你想测的是什么,也就是如何定义人心。如果按照日常那种本质主义,或者形而上自然主义的说法,是不可能有结论的。其实这种想法也是被灌输出来的。

白马非马更适合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