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说一下我知道的一个小留 -- 七天

共:💬79 🌺393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说一下我知道的一个小留

前几天,吴用河友发帖问关于留学的事,引发了一些讨论。其实我以前说过,留学是一个Case by case的事情,没有一定之规,我见过的小留也是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三种)。但是无论何种情况,最关键的因素都是人,而这个因素却常常是被忽略的因素。

这里说一个比较奇葩的故事。

容我从头说起:

某县城体制内一家庭,俩儿子。大儿子比较出色,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市郊区体制内(区政府);二儿子比较废柴,高中毕业后,招工做了工人,后来下岗。大儿子工作n年后手里有了点小小的权力,就私下里弄了个公司揽点活。由于自己不方面出面,就把县城下岗的弟弟弄来顶在前台。就这么着,弟弟跟着哥哥在市里干,也买了房。

再后来,哥哥举家移民大家拿,把公司留给了弟弟(其实弟弟一直是法人)。弟弟一没关系、二没资源,公司很快关张,然后弟弟卖了市郊的房子回到县城。这时弟弟赚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钱:房产升值。当初2、30万买的房卖了100多万,净赚将近100万。

哥哥是一个非常踏实肯干的人,到了大家拿以后按部就班,慢慢找到工作、买了房子。稳定下来以后请父母以及弟弟全家探亲(哥哥出钱)。

弟弟到了大家拿以后,发现大家拿比他们县城好多了,于是希望把儿子送出来留学。他送儿子留学的底气,自然是卖房子的钱。

-----------

这里多说一句:我一直认为,对于国内一线城市比较平庸的孩子来说,出国是很差的选择。一线城市集中了全国的优质资源,总人口只有几千万,人均资源和人均机会都比国外高得多,出国图个啥?

如果是三、四线城市,家里有点小钱、但是不多。父母也没有太大的能水,不能保证孩子进体制,那么出国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因为三、四线自身机会太少。而一线城市对于外地人来说,竞争比国外激烈得多。

与中国比,欧美的根本优势有二:1、人均资源丰富;2、资源分配相对平均。两个加起来,就是人均机会多、选择多,竞争不那么激烈。我认为,这两个根本优势才是考虑出国的逻辑原点。

-------

扯远了,赶快绕回来。

对于弟弟想把孩子送出来留学的想法,哥哥表示支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儿子,侄子来了儿子也有个伴;二就是我上面说的:县城的孩子,如果能出国,面临的竞争比国内小得多。作为孩子的亲伯父,他也希望能帮帮孩子。

全家人都在一起,很快达成一致:弟弟把孩子送出来,吃住在哥哥家,弟弟负责孩子的学费和零用钱。于是乎,弟弟的儿子9年级开始,到哥哥家所在学区的公校上学(俺这疙瘩高中4年)。

--------

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减轻中国人口负担、到国外抢占鬼子资源的一个经典案例:

如果孩子很出色的话,9年级出国留学,这个年纪一方面数理基础在国内打得比较好、另一方面完全不会有语言问题,再加上以后有当地学历,发展前景比第一代移民要好得多。

如果小孩很平庸的话就更妙了。县城平庸的孩子,如果到一线城市发展,面临房价问题;如果留在县城呢,就要死磕有限几个体制内职位,无论哪个,都比在国外竞争激烈得多。

最妙用不了多少钱。

不算吃住的话,这边公校高中国际学生的学费不高;大学如果在本地念,吃住在伯父家走读,一年20万出头也就够了(这还是好专业)。这么算下来,8年下来,卖房的百多万基本够了。这个钱,可能比偷渡付给蛇头的钱还少。

按王城同学的说法:别人家送孩子上学,是照着每年70万预算的。

=======

然鹅,等孩子来了以后,老大才发现:这孩子太能花钱了。能花钱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

1万人民币一双的耐克(还是阿迪)限量版运动鞋,他一次买两双。而这个时候他爸爸在国内干啥呢?他爸爸在啃老(奔5的人了,哪里找工作去)。

换句话说:他爸爸手里只有当初卖房的那百多万人民币。

说句实在话,这孩子的消费习惯是怎样养成的,让我百撕不得其姐。因为他在这边上的是公校,而且是基本没有留学生的公校。他伯父住的区也只是普通中产区,他周围的小孩,大都是上高中就开始到快餐店打工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说女孩子有时爱臭美,可能比较花钱的话。他周围的男孩子都应该是非常好养活的那种。

=====

话说到这里,我觉得这孩子的成绩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首先面临的将是学费问题。

他这个消费水准,他爹那百十万肯定不够。

到时找伯父出学费?这么能花钱的孩子,他伯父可不敢接招。

把爸爸的钱花光了找爷爷要?

通宝推:审度,朴石,普鲁托,
家园 说得太对了,关键看孩子怎么样

我认识的一位离异女士,在深圳认识外籍人士结婚后远嫁英国。和前夫生的儿子在国内成绩一般般,据说考大学都困难的那种,没想到跟她移民去了以后,反而在当地中学成了学霸,后来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如今已经顺利成了不错的工程师。如果留在国内,他接收到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当渺茫。

家园 父母也很关键

其实,孩子的行为,有时反应的是父母的意愿。

我和这人不熟,如果不是病毒,还有见面的机会。因为病毒,我们又没有打电话闲聊的交情。具体他对他弟弟的态度,我也不是非常清楚。

家园 养不教,父之过

现在很多父母有意无意,放弃“教”,而外包出去。比如各种补习班,学区房拼比,省吃俭用也要也要把这个权利和义务让渡出去。

我觉得父母的教育责任远大于养育责任,所以无论如何在他们未成年前,不会远离他们,放弃影响他们的机会。

有一段时间需要找工作,一家公司要我去北京总部,我说不去因为我需要每天回家,HR说,就是钱的事,这是总部,我把你你以前拒绝的本地分公司的offer翻番作为来北京基本工资。

我还是不同意,我的底线是,每天让我的孩子看到我,哪怕我不辅导他们功课,我能监督他们的行为。

成年后,我也管不着了,无论教育成功失败。

通宝推:玉米菜,三笑,道可道,铁手,笑熬浆糊未糊,朴石,达雅,胡一刀,广宽,北庄,
家园 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能力教的 -- 有补充

我附近的孩子上同一个数学辅导班的,除非自己是天才,父母能教的、就能坚持下来;父母不能教的,不出去,就不能坚持下来。

举个例子吧,8年级孩子的数学题:

已知一条抛物线,和一个点,求这个点到抛物线的切点。

现在的父母,有几个能做出来?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另外,中国有多少留守儿童?不能怪父母吧。 -- 补充帖
见前补充 4632455
家园 【悲剧】

已知一条抛物线,和一个点,求这个点到抛物线的切点。

-----------我发现---------

我连题目的意思都没完全搞明白=。。=

悲剧啊!

家园 我没表达清楚

我对“教”的理解不是具体一门知识的传授。《三字经》那个时代应该没有数理化

我理解的“教”是言行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这是靠生活在一起潜移默化的。

成年之前“在一起”是作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不然父母只是财务赞助人。

学习上,我自己也不管孩子功课的日常辅导。我认同知识的获取要主动才能真正得到,灌输只能事倍功半。适当灌输是必须的,但是学校已经承担了“灌输”的责任。我的责任是帮他消化,减少被灌输的不适感,不反感学习。养成课外阅读,自我学习的习惯。

通宝推:广宽,
家园 不是怪谁?

很多时候的现象跟留守儿童没关。

你这个例子没关,我看到的很多情况也没关,是父母处于好意的选择。

我想表达的是,这个选择诚意满满,代价高昂,结果却很可能南辕北辙。

家园 社会大环境更加重要。整个社会都是互动的。

社会影响家长、也影响孩子。

受社会影响的孩子反过来也会影响家长。

家园 “跟她”作用很大。没有妈妈一起,风险就大了
家园 同感。

每个个体经历不同、学历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结果就是看上去挺美的事,南辕北辙。

====

回到我的例子:我觉得孩子花钱的习惯,恰恰是来自国内,而不是这边的大环境。这边的大环境,最起码对于男孩,远远没有那么夸张。

家园 当然和3.7亿农民工有很大的关系,这是社会动荡下的必然牺牲

当年下放带来的留守儿童要少得多,大多跟随父母下放了。

我记得是5、6千万,这些孩子中会有相当数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

必然会遇到。

家园 也可以这样解释

这就是心中憋着的“恶”,终于可以随便花钱,没人管了。这跟不催不睡觉,没发现就不刷牙,看到玩具就想买一样的心思。

父母在身边,可能要挨揍,就只能想想了。

父母对于未成年人就是模具,逼他成型。

家园 父母总可以管他的零花钱总量吧

没有父母的放纵,肯定不会这么夸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