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一个典型的英国中餐餐单 -- 燕人

共:💬51 🌺32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英国最流行的海菜

Samphire,中土没有的。生长在海边滩涂上。

点看全图

英国海鲜店柜台一景。

点看全图

英国人一般生吃。我吃过,有点咯吱的咬头,味道很淡,远不如海带。更不如苔菜。

通宝推:桥上,
家园 纳米大哥,中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给鬼子吃的、

给中国人吃的。😄😄😄

我到不熟悉的地方找中餐,一般不找评分太高的,而是找评分在3.6~3.8左右的。因为这些评分往往是鬼子打的,鬼子喜欢的往往不对我们的胃口。打分3.6左右的对我们胃口的概率更高,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中餐馆,我宁可去吃日餐(很多日餐馆是中国人开的)。因为日餐的偏差不会太大。除了寿司,还有乌冬面。在外边玩一天,晚上能吃口热面是非常享受的事情。

美国地道的中餐非常多。04年圣诞我去佐治亚大学看朋友,5万人的大学城,有一个巨大的川菜馆。我们去的时候人还不多,服务生只有一个山东口音的北方大汉(魏积安的赶脚),川菜做得非常正宗。佛州几大城市也有非常好的中餐馆,不过印象没有那么深。

20年前去温哥华,慕名去11街的老四川。我太太在重庆生活过10年(初一到大学毕业),在北京时经常带我吃重庆火锅,西什库大街和大红罗厂街路口有一家去得最多。温哥华的老四川毫不逊色,一进门就闻到熟悉的油碟的味道。长嘴铜壶、服务生的衣服也和国内一样。味道当然也一样。

后来我们去列治文一家超市的food court吃凉皮,给了卖凉皮的大爷几块钱小费。当时吃饭的人不多,大爷就到我们桌上跟我们聊天,劝我们要节俭。看来给小费的行为让大爷觉得我们不会过日子,那感觉还是挺温馨的。当然,凉皮也很好吃。记得那次在温哥华还去了一家浙菜馆、一家广式早茶店。在列治文理发的时候发现理发师开奔驰,目瞪口呆。后来再去,印象就没有那么深了。

说起广式早茶,我觉得卡尔加里中央街两边的几家早茶店更好,比多伦多温哥华的好。卡尔加里机场附近还有一家新加坡早茶,味道也不错。

多伦多好的中餐馆主要在万锦一带,各个菜系都有,都很正宗。有的超市里能买到正宗的北方烧鸡。

硅谷中餐我最喜欢的是韶山印象,店里挂着毛主席像辟邪。每次去硅谷到要到那里吃烤鱼。硅谷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家上海生煎。

拉斯维加斯有家桂林米线非常好,我只要路过一定会去吃。旁边的饭馆都已经换了好多手了,它还活得好好的。唐人街二楼的那家餐馆也非常好,早饭有豆浆油条葱油饼。拉斯维加斯夜生活为主,上午大街上没几个人,除了麦当劳吃早饭的地方很少。我都是到这家店吃早餐。

美国大城市选择更多。现在有种说法,就是有些中餐美国更正宗,因为美国的中餐更加真材实料(人工成本占大头,偷工减料动力不足)。芝加哥的唐人街我不敢去, @黄序 更了解。

巴黎中餐也非常好,而且比美国便宜多了。有个赵家小馆在巴黎有多家分店,水平不一,但是下限有保证。各菜系都有点,桂林米线、陕西肉夹馍、夫妻肺片、鱼香肉丝,连寿司都卖。还有一家陕西拉面也很不错。唐人街应该有更多选择,但是我没去过。

我印象里英国的中餐不太对咱们的胃口,不过好多年没去过了,不知道近年是不是有所改进。

对了,横穿美国的时候,路过Reno(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小城市the biggest little city in the world)。找了一家中餐面馆,菜单上都是牛肉面、炒米粉、炒牛河之类的快餐。我问老板有没有牛腩面(菜单上没有),老板说有,价钱和牛肉面一样,我们非常开心。吃饭的时候鬼子纷纷问我们吃的叫什么(我也不知道牛腩怎么说)。

通宝推:本嘉明,闻弦歌,渔人出海,纳米小洞儿,一腔诗意喂了狗,燕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关里关外确实听的不多

也许是在东北短短两年的时间接触到的风土人情还不够多吧。

至于这个同学就有点复杂了,

绥化人,跟家里在佳木斯种地长大,毕业后在松原从事教育行业,最后一次和他见面还是一零年了,后来只是网上联系。

05年9月刚新生报到,清楚地记得他说,第一次来南方,大家多照顾之类的话。当时不熟,也没搭理他。后来一个宿舍熟了,开始纠正。

正如说他普通话带口音一样,他总是强调他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通宝推:真离,
家园 七天兄弟真是博闻强识,

看来洋中餐是不是好吃,跟当地中国人和华裔人口数量有关系,这一点欧洲肯定是比不上北美,华人多,中餐馆华人消费是主力,做不好挣不到钱。

欧洲的中餐馆普遍不行,我运气差,没遇到过及格的。

在法国Grenoble待过几周,中餐馆把是面还是粉看不清跟洋葱虾仁和瘦肉片子混炒,干得不行,底下还加一个小酒精炉时刻加热,老板说当地人特别爱吃,我觉得一般,吃完了口干得喝水。

科隆大教堂旁边的北京餐馆开了很多年了,我吃过两次,炒面是甜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国外的中餐馆几乎家家菜单里有炒面,又做不好。

没几年我就退休了,如果中美不打仗,我会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美国走一圈看看最强的美帝什么样子,肯定是会领略美国中餐。

通宝推:七天,燕人,
家园 嗯呢,黑龙江确实比我们吉林和辽宁口音要好一些。也许是他这个人

敏感,担心你们群起而攻之吧,也许是不那么恶意的说笑话吧。

东北人自来熟,好逗人,不奇怪,可能你们感受过于强烈。

家园 最近几年都没怎么在唐人街吃过饭

倒不是我不想去。疫情那两年是没法去,最近几次去唐人街都找不到停车位,街趴和两个停车场都满了,人气还是不错的。😂

唐人街吃不成,经常去的就是附近比较新的88超市,楼上超市外圈的食阁经济实惠,味道也不错。他们楼下有家桥林火锅很不错,但是饭点人很多,又不能订桌,只能在Yelp上排队。那里有免费停车场,有事进城一般都会去采购加撮一顿。

通宝推:七天,
家园 你们美国22年GDP人均7万6美元,德国4万8,法国4万,

日本不到3万4,卡纳达5万5。23年的修正数据还没出来,差距更夸张,你们美国人均已经过8万了。

所以,现在你们美国的物价比哪儿都高,据我观察,Costco的日常商品价格比卡纳达高10%。不过相对你们的工资水平,还是便宜,所以消费极其旺盛。

今天中午跟一个中国朋友聊天,他说现在去美国玩去不起了,自驾都玩不起。现在大家都改去欧洲或日本。春假两家朋友去日本旅游,都说日本的物价真便宜。

-----------

我在芝加哥没有当地人带领不敢去罗斯福路以南,照你这么说,白天到唐人街一带转悠似乎没有问题?

去唐人街一带转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地方不能去?

家园 上次我去宁波,发现他们认为杭州湾以北都是北方人
家园 确实是挺敏感一个哥们

喜欢独来独往,还不好好喝酒,但是心眼挺好。

家园 这已经不仅仅是国外的中餐问题了

国内恐怕有锅气的炒菜也越来也少了,预制菜越来越流行,街边小炒倒是一般锅气十足,但味道和卫生就得碰运气了。

家园 搞不懂当下这个人均GDP的意义

物价高涨是真的,Costco生意好也是真的。可其它实体店一家接一家地倒闭,随处可见空置的商场建筑,有些甚至因为长期找不到下家被迫拆除的。

因为芝马的缘故,每年都有机会接触来自其它国家的跑友。有欧洲来的朋友吐槽,两个原因让他们觉得来美国下不起馆子了。一是餐馆本身大幅涨价,二是这两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大跌。

以前常去的馆子,北国饭店的大包子一笼五个,现在变仨了。清香苑的蒸饺一笼18个,现在变12个了,你说这上哪儿说理去。反正现在基本不去了。😥

其实现在欧元已经涨回来点儿了。22年秋天是我疫情后第一次出游去了欧洲,那时候一欧元甚至还不到一美元,一英镑不到1.1美元,确实很爽。

说到唐人街的治安状况,这种事情没人能打包票,但一般情况下还是没问题的,到晚上10点之前人还很多,过了这个点多数店家也打烊了。

从市区去唐人街,如果驾车就还好。最好是沿Michigan Avenue南下,到Cermak Road(相当于22街)右拐不远就到了。那个路口东南角有家海底捞也还不错,我算是常去,发现周围很多黑人酒吧,但看上去还好,白天问题不大。

到唐人街天下为公牌楼下有前一两年新开的刘一手和小龙坎两家相邻的火锅店。刘一手印象不错,但LD说太辣了受不了。小龙坎风评颇为两极分化,几次去因为没法停车一直没试过。

在唐人街就守在华埠广场和牌楼下面Wentworth Avenue(26街以北)这两个区域活动,一般问题不大。

从Chinatown沿Cermak Road继续往西开不远右拐上Jefferson就是我前边提到的88超市。一楼桥林火锅旁边还有家火炉烧烤,价钱小贵,和牛等食材还不错。另外罗斯福街上有家香天下火锅也有若干和牛品种,我儿子很喜欢。听说现在有Buffet了,还没试过。

中餐馆的问题是厨师经常跳来跳去,有些店本来吃着还行,厨师一换就不灵了。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说过类似的情况:

https://www.talkcc.com/article/4925307-2310

说起来去年去巴黎时在二区定了家酒店,按说并不靠近巴黎唐人街。但到的那天周围大街明显可以闻到川式火锅的味道,忍了几天娃先忍不住了,循着味道找过去发现是一家小龙坎,吃了一次也还不错,店里老外挺多。

但是巴黎的治安跟几年前相比又差了很多,满城都是贼娃子。

第一次去德国是跑22年柏林马拉松,想着总得试试当地美食吧,大肘子啊,香肠啊炸猪排之类的,挨个试过也就那么回事。临走前一晚(周二?)想试试中餐,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中餐馆那天都不开门。😨

去年又去了一次德国,经过科隆亚琛一带,发现如果拿不定主意吃什么就干脆去土耳其馆子,反而挺对胃口。

话说我女儿19年和同学去德国玩儿,过关时边检官一脸严肃地问她:你在德国第一顿饭想吃点儿啥。小女小心翼翼地回答:炸、炸猪排。边检官立刻换了副笑脸说回答正确,欢迎来到德国😂。

阿姆斯特丹的袁记串串香火锅不错。他家有两个分店,我本来订了在酒店附近的一家,时间快到时在水坝广场打车怎么也打不到,叫了两次Uber,司机都找不到我们,只好又订了另外一家袁记,坐有轨电车过去。到了之后人家还查到我的另一个预约,说以后别这么干了,会被拉黑的😠。

阿姆斯特丹有家川菜馆子挺正宗,忘了叫啥名字了,就在红灯区旁边😜。当时死活订不到位,只好去打了个包带走。

去伦敦时听劝试过几家印度馆子和马来西亚印尼馆子,倒都还挺满意,当然有我本人不排斥那种口味有关系。在伦敦上中餐馆倒是应俩娃的要求,去过海底捞和鼎泰丰,凑合能吃。

通宝推:校长,北纬42度,菜根谭,七天,GWA,
家园 美国也这样了吗?不是去了很多资金吗?

资金充盈,怎么经济和国内一样啊?

真奇怪,不是小幅度经济振兴?

家园 刚出国的时候觉得新鲜,好些事都记得非常清楚,

后来的绝大多数事情,印象都不深了。哪有什么博闻强识。

仗是不会打的,周游美国也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我估计纳米大哥会大失所望。目前论硬件,中国比米国只好不差。尤其是旅游去的都是比较有名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硬件与国内同等地区相比,要老旧得多,场面也不像国内那么大。

米国的优势,在细节和体系,而多数这些细节,不长期生活未必能意识到,也或许压根就不算优点。而且现在有一个趋势,都习惯于用自己习惯的标准掂量别人,有时候会鸡同鸭讲。

当然,米国的自然风光还是非常好的,就是疫情以后太贵了,现在比欧洲日本都贵得多。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
家园 人均GDP这事,是俺班首富首先跟俺提起,俺这里借用一下。

疫情后期陆上边境开放后,我第一次去美国就觉得物价有点不对劲,又去了几次才发现是真的不对劲 ---- 以前过境是买便宜,现在过境是买贵,而且要冒着被加收一道关税的风险。

跟俺班首富吐槽,俺班首富说,当然应该贵,你看美国人均GDP多高。然后给我报了一堆人均GDP数字。这时我才发现,矮马,美国的人均GDP已经把欧洲、尤其是日本甩得那么老远了。相应的,日本的物价现在比美国便宜多了。

至于你说的实体店和商场倒闭,我脚的相应的经济和工作机会,定是在看不见的地方被承接了,否则无法解释旺盛的消费和经济增长。

我感觉,实体店不景气,除了因为疫情推动网购快速发展外,还有贫富分化。这两年美国的奢侈品店活得很好,连梅西关店都是冲着高端消费调整的。相对来说,高端商品更需要实体店体验,低端消费对实体店体验的需求就低多了。但是高端商品的容量再怎么扩,也无法弥补中档消费的萎缩。

其实美国的商品就算涨价也是有限的,毕竟大多数不是本地生产,增加的人工成本仅限于物流和销售末端。涨得最狠的就是餐馆,毕竟餐馆成本的大头是人工成本,再加上疫情期间小费被推高、以及美元强劲,其他国家的工薪层再到米国就受不了了。

美国酒店房间的价格本来就高(疫情前就高),疫情后再跟着水涨船高,就更高了。

-----------

巴黎第二区好的中餐馆颇有几家,而且物美价廉。拉面、炒面、米粉、米线、肉夹馍、炒米饭什么的都有。在靠近卢浮宫、和平大道、旺多姆广场的地方,能吃到物美价廉、热汤热水的中餐,非常不容易。

要说难找,你芝downtown的老四川那才叫坑人。

通宝推:校长,
家园 我脚的实体店倒闭未必意味着经济不好,

举个例子,我以前熟悉的很多餐馆现在都只做外卖了。比如我以前熟悉的一家非常好的意大利餐馆和一家寿司店,现在只做外卖生意了。

疫情期间,餐馆只做外卖是迫不得已,疫情后只做外卖,我觉得一个原因是疫情期间点外卖在家吃成为一种习惯,另一个原因是人工成本高,雇人开门做生意不合算。

美国的高端百货商店这些年生意好得很,价涨了、走量大了,打折自然也少了(还是价格高了)。中档店受到挤压,低档店更容易被网购取代,所以实体店倒闭,并不意味着经济不好。从数字和消费上看,美国经济相当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