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学《易》对话录 -- 闲看蚂蚁上树

共:💬122 🌺8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17.随卦——论随从之道

震下兑上

    --- ---

    ---------  兑上

    ---------    

    --- ---    

    --- ---  震下

    ---------    

  

随:元亨,利贞,无咎。

[译文]随卦象征随从:至为亨通,利于坚守正道,没有过错。

[提示]指出随从的基本原则。

  

师: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需要互相协作,互相赞同、顺从,需要讲究人际之间互相随从的道理,这就是随卦的基本精神。从卦序上来看,豫为安乐,随为随从,安居乐业了,人们自然会来随从,所以豫卦之后是随卦。

徒:人们互相随从,建立起融洽的关系,这当然是极为亨通的。这就是卦辞中“元亨”两字的本义吧?

师:是的,但是这样说还不全面。所以卦辞接着补充说,还要“利贞”,才能“无咎”。就是说,随从必须以守正为前提,该随则随,不该随的不能乱随,这才是随而得其正,才能“元亨”而“无咎”。言下之意,如果不随正道而行,跟错了人,不仅无“元亨”可言,而且有咎,必然招致过错。

徒:《易经》的表述方法经常是这样,将反面的可能性隐藏在正面的陈述之中。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

[译文]《彖传》说:随从,阳刚能前来居于阴柔之下,有所行动一定会使人悦服,乐于随从。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卦义。

  

师:随卦下震上兑。震为阳卦(长男),兑为阴卦(少女)。阳刚本应居上,现在却来屈居阴柔之下,以刚下柔,以大下小,这是谦恭下士。这样的举动使人悦服,人们自然会来随从。这叫做:“动而悦,随。”

徒:随卦下为震、为动,上为兑、为悦,正是此动而彼悦的象征。

师:这是心悦诚服的随从,而不是强迫人家随从你,这才是“随”的真义。你先要有尊重别人的态度,你先随人家,人家才来随你。

  

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译文]坚持大亨通的正道不会有过错,天下人都会适时地来随从。适时地随从,意义大得很啊!

[提示]解释卦辞。

  

师:上下随从并不是朋党相从,恣意妄为;并不是少数人结成关系网,共同干坏事。而是要坚持正道而行,使得天下人都来随从,都沿着大亨通的正道相随而行。

徒:什么叫“随时”呢?

师:《彖传》很重视“时”的概念。“时”在这里是灵活适时的意思,就是适应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况而灵活处理。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是说孔子是个灵活适时的圣人。本爻《彖传》中“随时”二字,意为“适时地随从”。要因时而定,不能随便盲从。随得对,事业亨通;随错了,动辄得咎。所以《彖传》中强调:“随时之义大矣哉!”适时地随从,事关重大啊!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蠁晦入宴息。

[译文]《象传》说:大泽中响起雷声,象征随从。君子因此随着天时在傍晚时入室休息。(蠁晦:向晚。“蠁”即“向”。宴息:休息。)

[提示]以日常作息说明“随时”之义。

  

徒:随卦上为兑、为泽,下为震、为雷。雷震于泽中,泽随震而动,所以有“随”之象。君子观此自然景象,想到生活要随时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意思太浅显了,好像没有什么微言大意吧?

师:这里正是用生活中最切近、最简单明白的事来作比喻,说明前面所阐发的“随时”的道理。每当我们早起晚睡之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随”之道。这样,就把卦理融汇在日常生活中了。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译文]初九,为主的地位改变了,坚守正道可获吉祥,出门交往能够成功。(官:主。渝:改变。)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译文]《象传》说:改变为主的地位,说明初九随从正道可获吉祥。出门交往能够成功,说明初九的行为没有过失。

[提示]刚下于柔是“随”之正道。

  

师:按照常规,阳爻为主应该居上,阴爻为从应该在下。但在本卦中,阳爻初九反而在阴爻六二之下,初九为主的地位改变了,这就是爻辞中所说的“官有渝”。这恰好符合随卦卦辞所说的“刚来而下柔”的精神,阳刚居于阴柔之下。这意味着初九不以“主”自居,变主为从,首先降其尊贵去随从六二。我们在前面说了,你要先随人家,人家才会来随你。所以爻辞断为“贞吉”,《象传》断为“从正吉也”。刚先随柔,这就是守正(“贞”)、“从正”,是吉祥之正道。

徒:毛泽东说过: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句话与本爻的精神是一致的。你先要随从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代表他们的利益;然后群众才会随从你,跟随你前进。“出门交有功”又该怎么讲呢?

师:这也是指初九随从六二而言。不在家内,而是走出门外,表明交往不是出于私心,所交对象并非亲属。初九走出门外,举步就和六二相遇、相交而相随,这样的谦恭下士之举当然是会获得成功的。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译文]六二,依从下面的小子,失去了上面的大丈夫。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译文]《象传》说:依从小子,说明六二不能同时与两方亲近。

[提示]随从之时要避免因小失大。

  

徒:六二下与初九阴阳相比,上与九五阴阳相应,看来“小子”和“丈夫”是指初九和九五这两个阳爻而言了。六二随从哪一个为好呢?

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必须二者选一。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它是优柔寡断的。看它的本意,既想系于年轻小子,又不想失去伟岸丈夫,但这是不可能的,一女不能随二男。在这艰难的选择中,六二终于依从了小子,同时失去了那位大丈夫。

徒:六二不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了。年轻小子之所以获胜,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阳居阴下,谦恭有礼,终于获得了六二的芳心。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译文]六三,依从上面的大丈夫,失去了下面的小子。随从于人有求必得,利于安居守正。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译文]《象传》说:依从上面的大丈夫,说明六三意在舍弃下面的小子。

[提示]随从居于上位者要注意守正。

  

徒:六三与上面的九四阴阳相比,就来依附九四这个“丈夫”。以阴随阳,当然是有求必得。而初九这个小子地位卑下,何况它已经被六二所系,所以就被六三舍弃了。这样看来,六三“系丈夫,失小子”,舍下而取上,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师:六三的取舍确也无可指责。话虽如此说,六三毕竟是阴居阳位而失正,给人的印象不太好,现在又舍下而从上,上交于权贵,恐怕会有腆颜媚上之讥,在舆论上有些不利。所以,虽然六三“随有求得”,还是不要得意忘形为好,要注意安居守正,少出风头,否则前景恐怕不妙。爻辞以“利居贞”三字为戒,并不多余。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译文]九四,被人随从而有所获,要守正以防凶。心怀诚信,合乎正道,做事光明磊落,还有什么过错呢?(孚:诚信。)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译文]《象传》说,被人随从而有所获,从九四所处位置的意义看有凶险。心怀诚信,合乎正道,这是做事光明磊落的功效。

[提示]在特定情况下,被人追随要防凶险。

  

徒:九四被六三随从,获得六三的信任,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怎么会有凶险呢?

师:你的后面有追随者,说明你已经有一定的威望,这当然是令人快慰的事。可是你要留心,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这不一定是好事。九四居于九五君位之下,是近君之位,这是容易引起猜忌的危惧之地,特别要小心。九四“随有获”了,已经为人所随而颇得人心了,其威望就有可能超过人君九五,这就太危险了。再加上九四以阳爻居阴位失正,处理问题不很妥当,此乃取凶之道。

徒:那怎么办呢?怕引起上司的猜忌,难道应该袖手不干、无所作为吗?

师:在此种情况下,九四要注意“贞凶”,也就是守正以防凶。具体说起来,要内怀诚信之心,外行中正之道,所作所为既尽其诚,又合于道,一切归之于心地光明,胸怀磊落。如此则无愧于人,无懈可击,还有什么过错呢!这就是爻辞所说的:“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于嘉,吉。

[译文]九五,真诚地随从于嘉言善行,吉祥。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译文]《象传》说:真诚地随从于嘉言善行,吉祥,因为九五的位置正中。

[提示]居尊者应该从善如流。

  

师:九五的象征意义是:居于尊位,而能以诚从善,必获吉祥。九五既得正又居中,得正则所从皆善,居中则不偏不倚,这是其卓越之处。

徒:位高尊崇者不是刚愎自用,就是偏听偏信。九五以阳刚居尊,却能中正诚信,从善如流,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很优秀的品质。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译文]上六,拘禁起来才勉强服从。为了维系感化它,君王在西山祭天。(维:维系,捆绑。亨:享,祭享。西山:指西周岐山。)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译文]《象传》说:上六被拘禁起来,说明在最后阶段随从之道已经发展到穷尽的地步了。(上:最后的爻位。)

[提示]对违逆不从者可以先拘禁后感化。

  

徒:随卦谈的是随从之道,怎么会发生拘禁事件呢?

师:这是由对立因素互相转换的规律决定的。在举世从善之时,必然会有逆其道而行之的人,就不得不“拘系之”,强迫其改邪归正。上六居于随之极,随从之道已经发展到了穷尽的地步,极则反,穷则变,于是由随变为不随。上六居于最高爻,以柔乘刚,不愿随从,作为君王象征的九五不得不以阳刚之力强行“拘系”。

徒:系得了它的身,系不了它的心,这总不是办法吧?

师:九五的策略是,先强行拘系,然后再用祭天一样的诚意,予以感化,顽石总有点头的一天。上六和九五毕竟是阴阳比近,仍有相随之义;加上九五以阳刚之尊居于上六之下,符合“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的卦旨。这样,在九五诚意的感召下,上六终究是会悦而相随的。

徒:解放后对战犯进行了成功的改造,与本爻提出的策略是一致的。

师:随卦集中展示了人际关系中以正相随的宗旨。随卦六爻,其中初九是刚下于柔,九五是居尊中正,最能体现竭诚从善的“随”之正道;其余四爻,情况各有不同,或有得有失,或守正才能防凶,或被制方可从正。总之,本卦从正、反两方面,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映“随从”这一行为的得失利弊和相应对策,是古人处世修身经验的宝贵结晶。

  

  

[另注:随卦的初九与六二,六三与九四,九五与上六,分成三组,每组一阴一阳,俩俩相随。阴随阳,有的主动,有的被动。六爻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吉,有的凶。]

关键词(Tags): #易经#随卦
家园 得,以后得去新兵那探老闲的监,反正易经在大狱出来的,敢情文王是任我行啊.
家园 【文摘】18.蛊卦——论除弊治乱

巽下艮上

    ---------    

    --- ---  艮上

    --- ---    

    ---------    

    ---------  巽下

    --- ---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译文]蛊卦象征除弊治乱:至为亨通,利于涉越大河。在事情开始前三天内(要调查研究,周密计划),在事情开始后三天内(要监督执行,补救缺失)。(蛊:音gu,毒虫,蛊害,蛊乱,蛊惑,治蛊。甲:天干数之始,象征事情的开始。)

[提示]指出除弊治乱的基本原则。

  

师:目前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反腐败斗争,我们在这种情势下讨论蛊卦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蛊”是象形文字,上虫下皿,本义是器皿中食物腐败生虫,引申出蛊害、蛊乱、弊病,以及治蛊、惩治腐败等含义。蛊卦在随卦之后,构成一组,从卦形上看两卦互相颠倒。随卦讲的是上下相随而天下太平无事,蛊卦讲的是太平日久而产生腐败现象。

徒:不过蛊害既然是坏事,卦辞中为什么又断为“元亨”呢?

师:物极必反,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乱是治的根源,蛊乱到了极点,治的局面总是要出现的,必然导致大亨大通。一乱一治,一治一乱,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徒:“乱”会自动地变为“治”吗?

师:不是这个意思。由乱变治,由害转亨,只是客观的可能性。将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主观的能动性发挥作用。蛊乱和腐败现象必须下大决心坚决整治,治蛊必须奋力冲破障碍,要有涉险济难的精神,才能转乱为治,所以卦辞说“利涉大川”。

徒:拨乱反正毕竟是一场艰苦的斗争,需要有“涉大川”那样的勇气、决心和魄力。

师:不仅需要有济险犯难的极大勇气,还要有周密谋划、贯彻始终的科学精神。在卦辞中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来暗示。“甲”是事之始。在治蛊开始之前要进行调查研究,作充分的准备;在治蛊开始以后更要坚决地监督执行,随时地补救缺失。这样才能真正地惩治腐败,根治蛊害。“三日”是多日的意思。

徒:治蛊的斗争是十分艰苦复杂的,决不是一时的大嗡大轰可以奏效的,必须事先作出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并且善始善终地贯彻执行到底。否则,必然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流于形式,导致失败。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译文]《彖传》说:蛊乱,由于上下刚柔不交,柔顺而又遇阻,就形成了蛊乱。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徒:蛊卦上艮下巽,艮为阳刚在上,巽为阴柔在下。按照阳升阴降的规律看,蛊卦阳在上而更向上升,阴在下而更向下降,这是阴阳背离不交之象。

师:阴阳交济而万物生。现在阴阳背离不交,上下隔绝不通,这是生命力枯竭、造成腐败蛊乱的根源。再说,巽为逊让,艮为阻止,象征软弱退让的人而又遇到阻碍,因循苟且,姑息养奸,必然积弊而至于蛊乱。

徒:只有洞察致蛊之由,才能把握治蛊之道。

师:这里正是通过解释卦名论致蛊之由,下文则通过解释卦辞论治蛊之道。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译文]除弊治乱,至为亨通,意味着天下大治。利于涉越大河,说明治蛊要勇往直前,有所作为。在事情开始前三天内(要周密计划),在事情开始后三天内(要监督执行),说明旧的告终,才是新的开始,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提示]解释卦辞。

  

徒:这里通过解释卦辞论治蛊之道,说得很清楚。

师:需要补充的是,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加上甲日本身,共为七日。七日正是终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周期。物极必反,所以取甲日为转乱为治的象征,以七天为治蛊而得亨通的期限。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译文]《象传》说:山下吹来大风,象征整治蛊乱。君子因此振奋民众精神,培养道德风尚。

[提示]治蛊要振奋精神,培育道德。

  

徒:蛊卦上为艮、为山,下为巽、为风,正是风行山下之象。

师:大风劲吹,遇山折回,其力迅猛,势不可挡,枯枝败叶,扫荡一空。君子处于蛊乱之世,观此卦象,想到应该振起民之心,培育民之德,挽救败坏的社会风气,像劲风扫落叶一样涤荡腐败现象,以兴利除弊,弃旧图新。

徒:整治腐败、除弊治乱是“破”,而振民育德是“立”。必须树立起新风,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陋习。在专论“破”的蛊卦中,《象传》特地提出“立”的命题,这是很有深意的。“破”与“立”的统一,才是真正的辩证法。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译文]初六,整治父辈的弊病。有这样的儿子,父辈可以免除罪过了。虽有危险,最终将得吉祥。(干:矫正,整治。考:亡父,先父。)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意在继承先父之志。

[提示]子辈应该纠正父辈的弊端,这才是继承父志。

  

徒:蛊卦谈的是除弊治乱,怎么扯到父子关系上来了呢?

师:蛊害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积久而成,往往要经过一个世代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上代人造成的弊端,往往要到下一代人才能得到矫正。所以本卦谈治弊常以父子为喻,本爻则以亡父与儿子为喻。苏轼在《东坡易传》中解释说:“蛊之灾非一日之故也,必世而后见,故诸爻皆以父子为言。”再说,弊端多自上起,“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本卦论治弊以父子为喻,也有提倡子治父弊的含意。

徒:初六明明是阴爻,怎么比喻成“儿子”呢?

师:初六以柔爻处于卑位,上承九二、九三之阳,阴之承阳,犹如子之承父,在这种意义上,初六正是处于“子”的地位。

徒:既然说子应该承父,为什么又改弦易辙,变更前人旧法,甚至“干父之蛊”呢?

师:父辈的成法如果有毛病,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其弊端已经显露,子辈因而加以矫正和整治,这样的“干父之蛊”正是补父之过,使得父辈免除更多的过错,使得父辈、子辈代代相传的事业免遭更多的损失,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地继承先父之志。所以《象传》指出:“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徒:是啊!后辈人对于前辈人的事业应该在开拓进取中继承并且发展,这才无愧于时代!

师:蛊卦论治弊之道,涉及多种复杂关系。不仅有凶与吉、乱与治、破与立的关系,还有上与下、前人与后人的关系。从本卦看,中华民族并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并不一味强调“萧规曹随”、“三年无改父之道”;相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鄙弃抱残守缺,提倡革故鼎新、“干父之蛊”的精神。

徒:禹之父鲧以湮法治水失败,禹舍弃湮法,采取导法治水成功。从表面上看似乎违背了“父之道”,实际上是消除了父辈的过错,继承并完成了父辈的事业。这正是“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译文]九二,整治母辈的弊病,不可以过于固执守正。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母辈的弊病,应该掌握刚柔适中的原则。

[提示]治弊应掌握适当的策略。

  

徒:九二为阳爻在下,相应的六五为阴爻在上,这大概就是母子之象吧?

师:正是。九二“干母之蛊”,有不少困难。初九爻辞既称“父”又称“考”,而九二爻辞只称“母”不称“妣”,可见父亡而母存。六五以阴居尊失正,在这里象征仍然在位的前辈领导,其个性阴辟,难以听从正确意见。九二纠正这样的前辈领导的弊端,当然不可操之过急,不能简单地固执守正,强行扭转,以免把事情弄僵。而要委曲周旋,在可能情况下争取治弊的最佳成效。这就是“不可贞”、“得中道”的含意。

徒:九二以刚爻处于柔位,又居于巽体中位,是能够得刚柔之中的。

师:九二内刚健而外柔顺,具有“干母之蛊”的坚定魄力和灵活策略,是刚柔并济的难得之才。本爻侧重于掌握治弊的适当策略,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译文]九三,整治父辈的弊病,虽然会小有悔恨,但是不会有重大过失。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终究不会有过失的。

[提示]治弊既要防止过于刚猛,又要不失锐气。

  

徒:九三以刚爻居于阳位(第三爻),未免过于刚猛了。

师:所以,九三整治父辈的弊病,就会操之过急,必有不当之处,会遇到一些挫折,而感到小有悔恨。但是九三毕竟是得正位的(以阳居阳),“干父之蛊”是行正直之道;同时,九三居于巽体,这就意味着它在治蛊过猛而失当时,能够适度地退让,调整其策略。因此,虽然出了些偏差,有些小小之悔,归根到底是没有大过失的,不必畏缩不前,丧失锐气。

徒:位卑者以刚正不阿的精神整治位尊者的积弊,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当然需要热忱鼓励,大力提倡。有时甚至必须不顾“小悔”,犯难而行。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译文]六四,姑息宽容父辈的弊病,将来必然会出现憾事。(往:长此以往。)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译文]《象传》说:姑息宽容父辈的弊病,长此以往,必然不得治弊之道。

[提示]治弊不可宽容。

  

徒:九三治弊过急,虽然“小有悔”,但是“无大咎”;六四治弊过宽,这就更成问题了。

师:九三以刚居刚,过于刚猛,雷厉风行;六四恰恰相反,本来就是阴柔之爻,又处于阴位(第四爻,)而且居于艮止之体,柔者懦,止者怠,既懦弱又懈怠。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治弊的材料,只能够姑息宽容,敷衍了事。所谓“投鼠忌器”,不敢下手,这就叫“裕父之蛊”。“裕”就是“宽裕”的意思,采取能拖就拖、得过且过的态度。六四就是这种胆小怕事、不负责任的家伙。

徒:“蛊”并不是小灾小病,怎能拖延不治呢!长此以往,蛊将日深,这岂不是养痈遗患吗!

师:作为事业继承人就应“干父之蛊”,立志整治而责无旁贷。决不能让六四这样的人主持其事。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译文]六五,整治父辈的弊病,因而受到称誉。(用:因此。)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译文]《象传》说:整治父辈的弊病而受称誉,说明六五能用道德来继承前人的事业。

[提示]治弊应该刚柔适中,才能得到成功。

  

徒:前面讲过,九二爻“干母之蛊”,是以六五为母的,六五是治蛊的对象;在本爻中,六五又成了“干父之蛊”的主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师:《易经》卦爻的取象无非是打比方,角度不同,所比的事物也就随之变化。各爻处在动态关系中,不能用静止不变的眼光去看。六五在九二爻中可以是治蛊的对象,在本爻中则是治蛊的主体,这并不奇怪。

徒:看来,六五整治父辈的弊病取得了成功,因而备受称誉。

师:整治前人的积弊并非易事,过缓则姑息养奸,过急则增加阻力。九三失于急,六四失于缓,一过一不及,都不能做到适度。六五以阴居阳位而得上体之中,以刚柔相济的中道治弊,恰到好处,因此取得成效。六五是以道德的力量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事业,而不是承袭前人之弊端,这正是最值得称誉的地方。所以《象传》说:“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译文]上九,不谋求王侯事业,把这种(功成身退的)行为看得很高尚。(事:从事,谋求。事:行为。)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译文]《象传》说:不谋求王侯事业,这种高洁的志向是值得效法的。(则:以……为则,效法。)

[提示]治弊大功告成之后,应该退出名利之争。

  

徒:这一爻没有说到治弊的主题啊。

师:治弊之事发展到了六五爻的阶段已经大功告成,因此,本卦之终的上九爻,谈的就是治弊完成之后的行为原则了。在某种事业完成的最后阶段,功劳卓著、众口交誉的人往往会经营自己的权势地位,产生称王称侯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看得很高尚的行为是功成身退,超然地退出名利之争,而保持自己志向的高洁。因为除弊治乱是为了民众的幸福,志不在建立私人的“王侯事业”。如果借此以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必然是治蛊未成,反被名利权势蛊惑,不仅身受其害,而又蛊害于社会。

徒:这样看来,整治世事之蛊者,也要防治人心之蛊啊!所以《大象传》提出要“振民育德”。

师:本爻也体现出卦辞中所说“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鉴前戒后、慎始慎终的精神。总之,蛊卦对除弊治乱之道作了完整的论述。在六爻中,初六爻谈了“子”除“父”弊的必要性,九二、九三、六五各爻专论除弊治乱的各种策略问题,六四爻指出宽容养弊的危害,上九爻归结到除弊成功以后的行为道德。全卦以精深的哲理、象征的形式揭示了惩治腐败的举措法则,是古人的政治生活的生动反映。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值得我们珍视。

家园 嗬嗬,补发两章,以飨丁兄。
家园 这个卦好象说的是宫闱之事吧? 有熟悉商史的同学给说说么?
家园 【文摘】19.临卦——论统御之术

兑下坤上

    --- ---

    --- ---  坤上

    --- ---   

    --- ---   

    ---------  兑下

    ---------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译文]临卦象征以上临下:极为亨通,利于坚持正道。到了八月将有凶险。

[提示]指出以德临人的原则。

  

师:“临”的意思是以上临下、以尊临卑、以君临民,换句话说就是统御民众。在除弊治乱完成以后,就面临着如何统御民众的问题,所以在蛊卦之后就是临卦。

徒:君临天下,为众人之长,当然是极为亨通的;但是有附加条件,也要为尊为长者坚持正道,以德临人,才为有利。所以卦辞说“元亨,利贞”,这不难理解。“至于八月有凶”,似乎是算命推吉凶的口气,这就带有迷信色彩了吧?

师:不然,这是含有象征意义的一句话,我们不要忘了《易经》里面处处都是象征。这里以时令为喻。春生、夏长、秋杀、冬藏,这是自然现象。秋七月肃杀之气已生,八月更旺,摧残生机,草木凋零。所以《礼记•月令》讲仲秋之月(八月)说:“是月也,杀气浸盛,阳气日衰。”卦辞“利贞”二字已经从正面强调“临下以正道有利”,这里又从反面指出“临下以苛虐必凶”,“八月”正是肃杀之气、苛虐之道的象征。正道而行、以德临人,这应该是统御民众的总原则。如果以威压人、以暴虐民,民众口服而心不服,非长治久安之道。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

[译文]《彖传》说:以上临下,说明此时阳刚之气逐渐增长,万物喜悦而顺从,刚健者居中而上下相应。(浸:逐渐。说:悦。)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临卦的卦象,在四个阴爻的下面生出两个阳爻,正象征着阳气已生、逐渐增长。临卦下为兑、为悦,上为坤、为顺,象征着在阳生之时,万物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顺从天时而生长。这一切都说明阳道亨通、人心和附、上下志同的局面已形成。

徒:这正是以德临人的标志,说明领导者统御有方,大见成效。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译文]由于坚持正道而获得大亨通,这是自然的法则。到了八月将有凶险,这是因为阳气消减,好运不能长久。(以:由于。)

[提示]解释卦辞。

  

徒:《彖传》对卦辞的解释很清楚明白。

师:值得深思的是,在春天阳气增长之时,已经想到秋季阳气衰减的可能。这是基于对阴阳消长规律的透彻了解的理性观照,处盛而知衰,居安而思危,正是《易经》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译文]《象传》说:水泽上有土地,象征以上临下。君子因此要教化、关心民众,永无穷尽;要包容、保持百姓,永无止境。

[提示]要以恩德教化来保民、容民。

  

徒:临卦上为坤、为地,下为兑、为泽。地高而泽卑,是以上临下之象,象征领导者统御民众。

师:君子观此卦象,应该想到,不仅要教民,还要思民,要恩德如泽,其深无穷;不仅要保民,还要容民,要度量如地,其大无疆。这才是统御之道。

徒:土象征领导者,水象征民众。土在水上,以上临下,但是土和水总是互相浸润而亲密无间的。领导者也应该以德亲民。如果处置不当,激起怒涛,就有冲垮土岸的危险了。

  

初九,咸临,贞吉。

[译文]初九,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坚持正道可得吉祥。(咸:感,感化)。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译文]《象传》说: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坚持正道可得吉祥,说明初九的思想行为端正。

[提示]在统御民众的初期要实行感化。

  

徒:“临”是指以上临下地统御民众。初九地位卑下,怎么也能起“临”的作用?

师:临卦六爻,四个阴爻在上,两个阳爻在下。在取象上,四个阴爻取以上临下之义;两个阳爻则不同,取以刚临柔之义。阳刚为主导,阴柔为附从,仍然是统御民众的象征。正如《彖传》所说,初九、九二这两个阳爻处在“刚浸而长”的主导地位,四个阴爻则处于“悦而顺”的从属地位。不过初九毕竟是在“临”之初始阶段,象征刚刚上任的领导者,更加注意以德临人。于是屈尊降下,用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群众当然会喜悦地顺从,一切都很顺利吉祥。这就是爻辞“咸临,贞吉”的含义。

徒:《易经》的取象命义确实是灵活多变的,不小心就搞糊涂了。从初九的情况看,它处在阳长之时,以阳爻阳位而得正。当然是会“志行正”而“贞吉”的。

师:初九这位初出茅庐的领导,不仅思想行为端正,而且能以感化的方法打开局面,出手不凡,初战告捷是必然的。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译文]九二,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会得到吉祥,无所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译文]《象传》说: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会得到吉祥,无所不利,因为这时民众还没有顺从命令。

[提示]在民众未顺命时要实行感化。

  

徒:九二对群众也是实行感化式的领导,当然也是“吉无不利”的。

师:九二与初六的情况有相类似之处,刚才已经谈过了。九二居于下卦之中,形成与六五阴阳感应的关系。但是这里面隐藏着不利因素,由于九二是以阳爻居阴位,六五则以阴爻居阳位,两者位皆失正,造成九二与六五相应关系中的不协调,因而产生被统御的民众“未顺命”的不利情况。这时九二必须实行感化式的领导,协调好与群众的关系。

徒:统御者不能滥用权势,应该讲究领导艺术,在感化中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师:权、势、术三者是不可分的。不讲究统御之术,最终会失去统御之权与势。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译文]六三,靠花言巧语统御民众,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已经知道忧虑而改正,就可以免除过错了。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译文]《象传》说:靠花言巧语统御民众,说明六三居位不当。知道忧虑而改正,过错就不会长久。

[提示]不可以空言欺骗,失信于民。

  

徒:以甘美的空言欺骗,口惠而实不至,这种领导作风是最要不得的!

师:以言辞之甘,骗取民众的支持,这叫做“甘临”。屡次自食其言,必然丧失威信,招来怨恨,当然百无一利。六三阴居阳位,不中不正,上无正应,下乘二阳,《象传》说它“位不当也”,故其心术不正。六三又在“兑”之上,为悦之极,故一味以甘言欺骗的手段取悦民众。

徒:骗术不可能长久生效,必有技穷之时。

师:如果六三能知危而忧,改弦易辙,还是可以挽回影响的。所以爻辞提醒说:“既忧之,无咎。”

  

六四,至临,无咎。

[译文]六四,亲临现场统御民众,没有过错。(至:亲临现场)。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译文]《象传》说:亲临现场统御民众,没有过错,说明六四居位正当。

[提示]统御民众要亲临现场,接近下层。

  

徒:六四能亲临现场指挥,领导作风踏实深入,一定会受到欢迎的。六三“既忧”才能无咎,六四无须忧就可以无咎,看来关键在于前者“位不当也”,后者“位当也”,对吧?

师:你看得很准确。六四居于上卦之下,切近下体,正是“地”与“泽”的接触之处,故能亲近于所临之民。再说,六四以阴居阴而得正,象征领导者温和虚心地亲近群众。这些都是六四“位当”之处,它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这些都值得细心地领会。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译文]六五,以智慧统御民众,伟大的君主应该如此,吉祥。(知:智。宜:适宜,应当。)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译文]《象传》说:伟大的君主应该如此,是说六五应该实行中道。

[提示]统御民众要选贤任能。

  

师:六四指出统御民众要亲临现场,叫做“至临”,可以“无咎”而已。而真正聪明睿智的大君的统御之术是“知(智)临”,这才是可以得“吉”的“大君之宜”。领导者如果事事亲临,难免分身乏术,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这样也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众人的积极性。领导者应该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善取下级之智慧以临天下,这才是以智慧临下的“智临”。既不是事必躬亲,又并不脱离民众,这才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道”。

徒:汉代开国君主刘邦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可以说是善取臣下之智以临众的“大君”了。不过,何以见得六五能行“知临”之术呢?

师:六五以柔居尊,而又得中,下与九二阴阳取应,可见它能够中道而行,善于虚心任用刚健能为的大臣,辅助自己君临天下,这正是“大君”的明智之处。

  

上六,敦临,吉,无咎。

[译文]上六,用厚道统御民众,吉祥,没有过错。(敦:敦厚,厚道)。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译文]《象传》说:用厚道统御民众是吉祥的,因为用意敦厚存在内心。

[提示]统御民众要心存厚道。

  

师:居于极位者,获得了绝对的权势,易于刚愎自用,得暴政以虐民,其恶果是祸不旋踵的。所以本爻强调位居最上者必须心存厚道以临民,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卦辞所警告的“至于八月有凶”。值得注意的是,“敦临”与“甘临”有本质上的不同。“甘临”是口头上虚伪的花言巧语,那是骗不了民众的;“敦临”是内心中真诚的敦厚仁惠,是“志在内也。”

徒:上六的素质能够实行“敦临”之政吗?

师:上六以阴柔之质处上,是能够以敦厚临下的。再说,上六处于本卦上体坤之极,天高地厚,上六恰好具有君子敦厚之象。

徒:临卦的核心思想是为临人、治人者着想,实质上是统御之术。然而,给人的感觉又不仅仅是权术的研究,而与伦理思想融合在一起,处处显示出内心的真诚仁厚、心灵的沟通感应。

师:这种精神正是《易经》的精髓。《易经》虽然是人类生存竞争策略的集大成之作,却处处体现出儒家伦理哲学的“诚”的精神、“正心诚意”的原则。所以《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只有至诚之人,才能“尽人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从临卦论统御之术的六爻看,初九、九二实行感化(咸临),六四亲临下层(至临),六五知人善任(知临),上六敦厚待人(敦临),皆获“吉”而“无咎”;只有六三以虚假的甘言诳众(甘临),因而“无攸利”。在统御方略中贯穿着“正心诚意”的精神,这也就是《易经》中反复强调的“利贞”(利于坚持正道)二字的实质。据我看,《易经》是人生策略为其表、人生伦理为其里的。伦理道德是其内在实质,方略对策只是其外部表现。

关键词(Tags): #易经#临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搬个石块在课室窗外探个脑袋看看老闲兄回来了没.
家园 注意安全哦

脑袋伸出窗外,被打到了可不好。

家园 【文摘】20.观卦——论观察事物

坤下巽上

    ---------    

    ---------  巽上

    --- ---    

    --- ---    

    --- ---  坤下

    --- ---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译文]观卦象征观察:把手洗干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已经可以看出充满诚敬的样子。(盥:音guan,祭祀前洗手。荐:供献祭品。孚:诚信。颙:音yong,肃敬。若:语气词。)

[提示]提出观察事物的基本原则。

  

师:观卦专谈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观卦在临卦之后,构成一组,卦形也恰好是临卦的颠倒。《序卦传》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居高临下的东西一定很大,成为众人观望的对象,所以临卦后面是观卦。

徒:观卦论述对事物的观察,怎样从祭祀的仪式说起呢?

师:祭祀的基本精神是心中诚敬,而不在于祭品是否丰盛。所以孔子说:“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就是说,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灵就在你面前。卦辞说,看见祭者洗手时虔诚肃穆的样子,即使还没有摆出祭品,已经可以判断祭祀是庄重诚敬的。因为已经看到了祭祀的本质——心诚,至于祭品,那只是现象,是无关紧要的。

徒:就是说,观察事物要看其实质,而不是只看表象。后者只是肤浅的观察,前者才是深刻的观察。

师:现象当然也要看,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卦辞通过祭祀的比喻,所揭示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也正是观卦中所蕴含的“观”之道的基本精神。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译文]《彖传》说:站在高处,眼界阔大,纵观一切。要温顺而谦逊,以持中守正的观念去观察万事万物。(巽:逊)。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彖传》指出,观察事物立足点要高,眼界要阔大,才能纵览一切,这才称得上是“大观”。要有毛泽东所说的“极目楚天舒”的气魄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而不是目光如豆,坐井观天。

徒:登高望远胸自宽,此种境界确实是令人神往的。

师:这还不够,要想看得真、看得全、看得深入透彻,还必须有虚心求教的精神,因为个人所见毕竟是有限的;又要有持中守正的观念,因为个人的偏见和私心往往妨碍观察的由表及里和去伪存真。

徒:既有阔大的眼界,又有科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观”,才是“观天下”的“大观”,才算穷尽了“观”之道。

师:《彖传》为“观”的阐释和发挥,是从卦象中推演出来的。观卦的两个阳刚之爻雄踞于上,这是“大观在上”之象。观卦下体为坤、为顺,上体为巽、为逊,这是“顺而巽”的象征。九五爻居于上体之中,又以阳爻居阳位(第五位)得正,既中且正。“中正以观天下”便是指九五而言。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译文]观看祭祀,祭者把手洗净,还没有供献祭品,已经表现出充满诚敬的样子,在下面观礼的人就会受到感化。观看天然的神奇规律,四时交替毫无差错;圣人借用这种神奇规律来施行教化,就能使天下人顺服(忒:音te,差错。)

[提示]解释发挥卦辞。

  

师:《彖传》又进一步指出,祭祀时的诚敬,是为了使观礼者受到感化。就是说,诚敬的祭祀本身,实质上是一种教化的形式。

徒:这就更深一层地透过诚敬祭祀的形式,观察其实行教化的根本实质。下文更明确地说,对神灵的祭祀,正如同观察神奇的自然规律,借以施行教化而使百姓信服一样,其实质可以说是“神道设教”的一种手段。

师:《彖传》对祭祀的实质所作的观察和提示,可以说是极为深刻和精辟的。在两三千年前,已经能这样明快地道出“神道设教”的奥秘,极为难得。这正是观察和分析的一个范例,是对卦辞所提出的观察事物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发挥,是“观”之道的生动体现。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译文]《象传》说:风流行于地上,象征观察。先代君王因此巡视四方,观察民情,实行教化。(省:察看。)

[提示]实行教化之前要广泛地观察民情。

  

徒:观卦上为巽、为风,下为坤、为地,是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之象,象征广泛、全面地观察。先王受此启发,于是像风行地上一样巡视天下,考察民情,以便于普遍地实施教化。《象传》的寓意是很清楚明白的。

师:《象传》往往在伦理道德和政治教化上作引申。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译文]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对于小人来说没有过错,君子必然会有遗憾。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译文]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这是小人的浅见之道。

[提示]观察事物不能目光短浅。

  

徒:“童观”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儿浅见”,这比喻很生动。儿童蒙昧无知,视力稚弱,认识肤浅,没有辨别真伪、分清是非的能力。初六以阴居阳,其位不正,又处在“观”之初期,离开九五、上九的“大观”境界很远,当然谈不上远见卓识。为什么说“童观”对于小人是“无咎”的呢?

师:因为小人卑下,鼠目寸光,并不足怪;况且小人胸无大志,偷生苟活,浑浑噩噩,也无需苛责。而君子肩负重任,欲有作为,理应高瞻远瞩,却局限于小人的短视浅见之道,当然是令人憾惜的事。所以同样是“童观”,对于小人来说无咎,君子则可吝。

徒:这种比较式的判断是发人深省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常常处在小人童观的境界里,而没有君子远瞩的见地。

  

六二,闚观,利女贞。

[译文]六二,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闚:音kui,窥。)

《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

[译文]《象传》说: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对男子来说是可羞丑的。

[提示]观察事物不能目光狭隘。

  

师:“童观”是说观察的幼稚性,像个小儿;“闚规”是说观察的狭隘性,像个女子。所谓“小儿之见”、“妇人之见”,都是古人认为不可取的。

师:六二虽与上面的九五相应,但是阴柔暗弱,见识不广,并不能见到大观之境。像个足不出户的人,从门缝里向外窥看,只能见到一星半点。这对于不出闺房、自守贞洁的女子来说,还算正常;至于要外出办大事的男子,这样就可羞丑了。

徒:六二居于下体之中,又以阴爻处阴位得正,确实是静居闺中、自守贞洁的象征。男子汉应该眼界开阔,纵览全局,要像宋词里所写的那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见者广,所蓄者大,不计较一时之成败得失,这才是做大事业的胸襟气度。怎能效小女子行径,“个人痴小,乍窥门户”,目光狭小,只见眼前,岂不令英雄齿冷!

  

六三,观我生,进退。

[译文]六三,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生:生活中的行为举措)。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说明六三没有失去观察的正道。

[提示]自我省察以调整自己的行为。

  

师:初六、六二讲的是向外观察,六三“观我生”讲的是向内观察,反身自省。人们往往注意观察客观环境,而不注意省察主观行为。在认知客观环境以后,必须据此调整主观行为,以求适应环境,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观本身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以决定是继续坚持而进取呢,还是加以舍弃而退守呢?作出调整和修正,这才不失为“观”之正道。

徒: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客观,但是永远不要责怪客观,而要求之于主观,以主观去适应客观、改造客观。

师:为了不断地改造客观,首先要不断地改造主观,这就是“观我生进退”的工夫。从六三来说,以阴柔之质居于阳刚之位。又处于上下二体之间,很容易搞得进退失据。这就更需要在观察自己的处境的同时,省察自己的行为,以决定自己用舍行藏,时可进则进,时不可进则退。根据客观态势的发展,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像活水中的蛟龙一样腾挪变化,进退自如。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译文]六四,观察国家政绩的光辉,利于在王朝从政。(宾:作宾,仕进。)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国家的政绩光辉,说明六四有志于从政。(尚:志尚。)

[提示]考察国家政治情况以决定是否从政。

  

徒:六四“观国之光”,观的范围更大了。

师:这是有志于从政的人的观察。六四以柔居阴位得正,能够观察到九五中正之君的治国德政,这就是“观国之光”。六四与九五形成阴阳亲比的关系,上承九五,有君子宾于君王之象。所谓“宾于王”,就是为王之宾,指的是在王朝作官,为王朝效力。决定是否从政之前,当然先要观察国家的政治情况。

徒:古人反对盲目从政。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师:目前六四遇九五之明君,观见国家的政绩光辉,当然要出来从政,为国家和民众效力。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译文]九五,观察自我行为,君子这样做一定没有过错。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译文]《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首先要观察民风民情。

[提示]当政者观己要与观民相结合。

  

徒:六四是从政之臣,九五是执政之君。九五应该怎样行“观”之道呢?

师:执政之君坐在令人眩目的权位顶峰,颂歌盈耳,威势逼人,最不容易看到自己的毛病,也最需要作清醒的自我审察。所以九五爻辞提出“观我生,君子无咎”是十分明智的。独踞权势之巅者,如果没有反躬自省的精神,是绝对无法免除过错的。

徒:《象传》又提出“观民”的问题,这与“观我生”有什么关系呢?

师:《象传》进一步指出九五“观己”的途径,要通过“观民”来“观己”,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作为一个君王,能向他直言相谏的人极其罕见,而人们又总是难得有自知之明,很难看到自己的真相,很难实现客观的自我评估。所以九五虽然认识到了自我审察的必要,但是实现自我审察极其困难。而民风之美恶、民情之好恶、民生的优劣,正是检验为君者的政绩如何、是否合乎民意的尺度,正是自我审察的极好的明鉴。所以三国时青年易学家王弼在《周易注》中说:“欲察己道,当观民也。”欲观“我”的行为、德政如何,是否应当坚持、更改、调整,只要观民风、民情以及民生状况如何就清楚了。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观民风”,这与今天我们经常强调的深入群众、了解下情,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

徒:九五阳刚而中正,居于群阴之上,所以能够统观全局,省察民情,作为反观本身作为的借鉴,算得上是有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的明君。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译文]上九,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这样的君子一定没有过错。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译文]《象传》说:人们都观察他的行为,上九的心志才不致于安逸松懈。(平:安宁)。

[提示]居上位者要置于民众的监视之下。

  

徒:上九爻辞与九五爻辞基本相同,只有一字之差。

师:变动这一个字,大有讲究。“观我生”是自我审察,“观其生”是被人审察。就是说,居上位者置于民众的监视之下,这样才可以避免过错。在众目睽睽之下,才会警惕戒惧,不致于心志安逸,放纵自己为非作歹。清代易学家李光地在《周易折中》里解释说:“志未平,言心未敢自安也。”可见接受群众监督是必要的。

徒:这样看来,《易经》中还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这是很值得珍视的启示。

师:上九居于本卦最上位,正是天下人仰观的对象,应该时时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皆为万民所注目,要格外地自我检点,垂范于众人才是。这当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很可宝贵的遗训。总的说来,观卦论述如何观察事物,涉及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提出不少有关人生策略和政治道德的精辟见解。观卦六爻,初六“童观”、六二“闚观”,从反面指出目光短浅和眼界狭窄的弊病。六三“观我生”,揭示反身自省以决定进退的原则,这是重要的人生修养。六四“观国之光”,则是出仕从政的重要前提,反映出古人对用舍行藏的审慎。九五和上九两个阳爻高踞于四个阴爻之上,一则“观我生”,一则“观其生”,特别强调居于上位的执政柄者不仅要以观察民情为鉴作自我省察,还要主动地置于民众的审察之下,如此方为坦荡“君子”,方可“无咎”,否则是难以免除过错、改正过错的。这正如《论语·子张》中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徒:这真是“观其生,君子无咎”的绝妙写照啊。把“观”之道发挥到这样的境地,真能使人产生回味无穷的乐趣。

关键词(Tags): #易经#观卦
家园 【文摘】21.噬嗑卦——论执法断狱

震下离上

    ---------    

    --- --- 离上

    ---------    

    --- ---    

    --- ---  震下

    ---------    

  

噬嗑:亨,利用狱。

[译文]噬嗑卦象征咬合:亨通,利于执法断狱。(噬嗑:音 shi he,咬合。狱:讼案)。

[提示]指出执法惩恶的必要。

  

师:噬嗑卦论执法断狱。这不仅是司法人员的事,每一个人都必需具备法制观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尤其应该如此。《易经》不仅重视德治,也很讲究法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徒:“噬嗑”的卦名很奇怪,这与法制有什么联系呢?

师:“噬”为咬,“嗑”为合,噬嗑就是用牙齿咬合,这是本卦卦形的象征。本卦上下是阳爻,中间三个阴爻,其中又夹着一个阳爻。这形状很像一张嘴,满口牙齿,牙中梗塞着一个东西,必须把它咬断,嘴才能合上。推演到治国之道上,这就象征有强暴梗阻,必须用刑法除去,社会才能安宁。

徒:只有惩恶才能扶善,断然地以刑法除奸惩恶,是势在必行的,在任何社会都必须这样做。非如此,便无“亨”无“利”可言。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译文]《彖传》说:嘴里有东西,咬断了才能合上嘴。(颐:音yi,面颊,口腔。)

[提示]以卦象解释卦名。

  

师:嘴里塞了件东西,必须咬断才能吐出。罪恶行为妨害社会,也必须除去这种祸害。

徒:这个比喻很生动,把道理表述得直截了当,又十分透彻。可见执行刑法是不得不如此。

  

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译文]噬嗑卦的亨通,由于包含刚柔分明的两个因素,能够迅速行动而又明察秋毫,像雷和电一样互相配合,从这里显示出卦理。(章:显示,显明。)

[提示]解释卦辞“噬嗑而亨”。

  

师:从卦象看,噬嗑卦由下震上离组成,震的象征意义为刚、为动、为雷,离的象征意义为柔、为明、为电。这就意味着本卦由刚柔各异的两种因素构成,就是说,既要迅速行动,如疾雷之奋威,又要明察秋毫,如电光之照耀,这道理是很明白的。这就是《彖传》所说的“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的含义。

徒:执法断狱,正需要“动而明,雷电合”的精神素质,才能确保贯彻法制的亨通。

  

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译文]柔爻居中,并且在上体,虽然不当位,利于执法断狱。(上行:柔爻居上体称为“上行”。)

[提示]解释卦辞“利用狱”。

  

徒:前面由卦象推演,这里看来转为由爻象进行推演了。“柔得中而上行”是指哪一爻呢?

师:是指主爻六五而言。六五以阴柔之爻,居于上体之中的尊位。虽然以阴爻处于阳位,在爻象上称为“不当位”,但是这种性质和品格是有利于执法断狱的。治狱之道,过刚则伤于严暴,过柔则失于宽纵。六五以柔居刚且得中,意味着内怀温柔仁厚之心,外示刚毅果决之行,刚柔相济,宽严兼施,行于中道,用来执法断狱是最为适宜的。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译文]《象传》说:雷电交加,象征咬合。先代君王因此严明刑罚,公布法令。(敕:音chi,公布命令。)

[提示]执法要将威与明相结合。

  

师:噬嗑卦下为震、为雷,上为离、为电,正是雷闪交加之象。君子观察此种天象,应该受到启发,效法雷的声威与电的光明,既有威严又能明察,用这样的精神搞好法治,首先要“明罚敕法”。

徒:什么叫“明罚敕法”呢?

师:“明罚”就是严明刑罚,将什么罪定什么刑罚作明确规定;“敕法”就是公布法令,普遍告知民众。这样,严行告诫,广泛宣传,使得民众有所畏惧,有所躲避,不致触犯刑罚。所以,“明罚敕法”也是一种法制教育。孔子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

徒:儒家的治国方略,是以德教为主,辅之以法治。在刑罚问题上,着眼于事前的防范,不是事后的惩治。这是与法家在根本精神上有所不同,法家在刑罚问题上偏重于惩治主义。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译文]初九,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没有害处。(屦:音ju,在脚上穿套。校:木制刑具。)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译文]《象传》说: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初九就不能继续行走。

[提示]小惩大诫,防其再犯。

  

师:“屦校”,就是把木制刑具像穿鞋一样套在犯人脚上,刑具仅仅遮没了脚趾,这并不能造成什么创伤,只是约束他不得自由行走罢了。

徒:这真是小惩而大诫了。限制他的自由,使他不至于在犯罪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对他当然是没有害处的。

师:初九是第一爻,象征初触刑法,其过尚微,所以不必严惩。初九又是以阳爻居阳位,刚暴好动,能力很大,所以又必须加以惩罚。量刑的结果,是加以较轻的足刑,以警诫后来,防止他继续发展,犯更大的罪行。这样做,看来是惩治,实际上是挽救。在《系辞传》引用了孔子对这一爻的解释,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译文]六二,咬松软的嫩肉,连鼻子也掩没进去,没有过错。(肤:松软的嫩肉。)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译文]《象传》说:咬松软的嫩肉,连鼻子也掩没进去。说明六二应该乘凌于刚强者之上。

[提示]柔顺中正者要注意执法深严。

  

师:噬嗑六爻的象喻意义值得注意。初、上两爻以刑具为喻,从执法对象的角度谈量刑断狱;二、三、四、五各爻则以食肉为喻,从执法主体的角度谈审讯治狱。

徒:就是说,初九、上九是指罪犯而言,六二、六三、九四、六五是指执法者而言?

师:对了。六二以阴爻处阴位,又居于下体之中,象征柔顺中正的执法者。这样的人审讯治狱,不能一味用柔,要防止优柔寡断,要注意执法的深严,要像咬松软的嫩肉一样,一下子就深深地咬进去,甚至连鼻子也陷进肉里。总之,像六二这样个性的人,执法深严一些是没有害处的,这就是爻辞所说的“噬肤灭鼻,无咎”。

徒:六二作为执法人员,要扬长避短,在耐心细致的同时,必要时要抓住时机,像“快刀切奶油”一样坚决果断,才能办好案子。对罪犯一味地用柔是不行的,必须压住他的气焰,乘凌于强硬的罪犯之上,执法深严,宽猛相济,才能制服罪犯,进而达到改造、挽救他的目的。

师:这就是《象传》指出的“乘刚”的含义,这也是从六二居于初九之上、以柔乘刚的爻象中得出的启示。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译文]六三,咬于硬的腊肉,中了毒,会小有不适,没有过失。(腊:将肉晾干。)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中了毒,因为六三居位不当。

[提示]阴居阳位者执法,会遇到麻烦。

  

徒:咬腊肉要比咬嫩肉困难多了。

师:咬嚼风干的腊肉,很难咬断,还可能中毒。比喻六三在办案时,罪犯不服,甚至反诬执法人员。

徒:六三怎么会遇上这块咬不动的硬肉呢?

师:这原因要在六三自己身上找。由于六三居位不当,阴居阳位,而又不居中,以柔弱之质,居于执法者的刚强之位,犯人也会欺软怕硬,因此而顽抗,所以难免会遇到些小麻烦。不过六三毕竟上承于九四,得到刚强的上司的支持,这块硬肉终究会咬下来,中点毒也不过是小有不适,无伤大体,尽管放胆执法好了。所以爻辞说它“小吝,无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译文]九四,咬带骨头的干肉,得到铜箭头。利于在艰难中守正,吉祥。(乾:干。胏:音zi,带骨头的肉。金矢:铜箭头。古代称铜为金。)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译文]《象传》说:虽然利于在艰难中守正,可获吉祥,但是执法治狱之道尚未发扬光大。(光:动词,发扬光大。)

[提示]刚直者执法,利于在艰难中守正。

  

徒:咬带骨头的干肉,咬出一只铜箭头,一定是打猎时射进动物体内的箭头。这又是什么兆头呢?

师:带骨头的干肉比腊肉更难啃,这意味着案子更加难办;居然啃出一只铜箭头,这就暗示办案人员要像金属那样刚硬。要像箭头那样正直。由于九四以阳居阴,失位而又不中,在主客观因素上有这样弱点,所以在执法治狱时遇到重重困难,十分艰苦。不过九四的优点也很明显,它秉性阳刚,正直不阿,有此品格,就能够在艰难中坚持守正,所以爻辞断为“利艰贞,吉”。六爻中只有这一爻吉祥,可见执法人员刚直的品格十分可贵。

徒:《象传》为什么又评判为“未光”呢?

师:九四虽然刚直守正,难能可贵,但是从儒家的理想政治的高度来看,还没有达到治狱之道充分实现的光辉境地。有两点还不够理想,一是客观上阳居阴位是“失位”,没有足够的职权;二是主观上不居中位(属第四爻)是“失中”,不能掌握中道的分寸。尤其是中道哲学:德治与政治、奖与惩、宽与严、急与缓、擒与纵等等问题的处理,都有个“中”的度量,这是儒家的大学问,九四还没有达到这一层次。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译文]六五,咬干肉,得到一粒黄铜。守持正道以防危险,可以免除过错。(黄金:黄铜)。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译文]《象传》说:守正防危,可以免过,说明六五的行为得当。

[提示]位尊性柔者执法,要发扬刚中之德,守正防危。

  

徒:咬干肉,咬出一粒黄铜,看来是猎人射进动物体内的弹丸。这又有什么寓意呢?

师:六五虽然高居尊位,但是它性格柔弱,以阴居阳,以柔乘刚,在审理上报到国君面前的大案要案之时,显得魄力不足,正像咬嚼干肉一样困难。六五咬干肉时,无意中咬出一粒黄铜,这似乎是神灵的启示,使得处于治狱困境中的六五有所领悟。“黄”在五色之中是中央之色,暗示六五居于中位,要注意发扬中道;“铜”为刚坚的金属,暗示六五以柔居刚,要注意刚决果断。总之,黄铜是刚中之德的象征,要求六五以“刚”来克服阴爻性格的“柔弱”,以“中”来克服以阴居阳的“不正。”

徒:六五以这样的精神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够守正防危以免过,这就是“贞厉无咎”了。

师:可见,六五原本是可能“有咎”的,由于行为“得当”,也就转为“无咎”了。

  

上九,何校灭耳,凶。

[译文]上九,肩上负着大枷,遮住了耳朵,有凶险。(何:音he,负荷。校:木制刑具。)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译文]《象传》说:肩上负着大枷,遮住了耳朵,说明上九听觉失灵。(聪:听觉。)

[提示]不听告诫,积恶不改,必有凶险。

  

徒:初九、上九是指罪犯而言。初九脚上套着刑具,遮住了脚趾,“无咎”,罪行较轻;上九肩上扛着大枷,遮住了耳朵,“凶”。看来罪行加重了。

师:初、上两爻是始与终的关系。初九是初犯,故给以薄惩,使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上九却是最后一爻,这意味着罪行已经发展到了极点,必须严办,处以重刑,以儆效尤。所以上九被钉上了遮住耳朵的死囚大枷,这当然是极为凶险的象征。

徒:初犯之时,实行小惩而大诫,但是上九怙恶不悛,对于改恶从善的告诫充耳不闻,所以《象传》说它“聪不明也。”

师:综观噬嗑卦六爻,初九、上九两爻指罪犯而言,以刑具为喻谈量刑断狱;六二、六三、九四、六五各爻指执法者而言,以食肉为喻谈审讯治狱。合在一起,就是古代的一部刑法学大纲。这里面所体现的法治思想,涉及主体和对象两个方面,自有其鲜明的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法治思想包融着德治的精神。不仅对于罪犯以惩诫作为教化的手段,对于各种性格类型的执法者也特别重视各种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咎”、“吝”、“艰”、“厉”的情况下顺利地执法治狱。噬嗑卦中所表述的这些原理,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Tags): #周易#噬嗑卦
家园 大有启发,谢谢。另有几个错别字可能影响阅读

因为初爻位卑势危 势微

即八卦与六十卦所象征的事物 六十四

《老师》卦象征“用兵”之时的事理 《师》

家园 谢谢指正。

2,3条已经更正。

不过对1条,持不同意见。

位卑势危是和后面的位极势危对比的。两种都是势危,但是因为位的不同,应对的方法就不一样。如果改成衰微的微,意思就全变了。

家园 【文摘】22.贲卦——论文饰美化

离下艮上

    ---------    

    --- ---  艮上

    --- ---    

    ---------    

    --- ---  离下

    ---------    

  

贲:亨,小利有攸往。

[译文]贲卦象征文饰:亨通,对于事业发展有小利。(贲:音bi,文饰。)

[提示]指出文饰的作用。

  

师:“贲”是文饰美化的意思。看问题当然首先要看实质,不能只看外表。像某些包装华美的商品,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到底是骗不了人的。但是,质优价廉的产品,如果包装粗劣,同样地打不进国际市场。可见外表的文饰美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优秀,如果再加上外在的仪表高雅,秀外而慧中,那就更显示一种人格的魅力了。

徒: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外在的文饰和内在的品质,正是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双兼,就有彬彬之美了。

师:贲卦专谈文饰美化的道理,涉及《易经》的美学思想。适当的文饰,有助于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文饰要恰如其分,不可太过。因为文饰只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助因,而不是主因,只起辅助作用,不起决定作用。决定因素仍然是内在的实质。如果文饰太过,超过限度,不符其实,那就适得其反。文过盛,实必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贲卦的卦辞对于文饰的作用作了辩证的说明:“贲:亨,小利有攸往。”

徒:卦辞首先肯定适当的文饰可致亨通;接着指出文饰的作用是有限的,所利者小。这话确实说得很辩证。贲卦排列在噬嗑卦后面,其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师:《易经》重视卦象的社会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噬嗑”象征刑狱一类的法治手段,“贲”象征礼仪一类的教化手段,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两卦的内在联系。两卦的卦象也是互相颠倒的,构成一组。

徒:礼仪也是一种“文饰”吗?

师:礼仪正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文饰,可以优化社会环境,起有移风易俗、教育感化的作用。从这种意义看,贲卦象征德治的一种形式,与噬嗑卦所象征的法治是相辅相成的。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译文]《彖传》说:文饰,亨通。阴柔前来文饰阳刚,所以亨通。分出阳刚居上,文饰阴柔,所以对于事业发展有小利。

[提示]解释卦辞。

  

徒:这一段《彖传》不好懂。“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柔”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以卦象的变化说明两种文饰的含义。贲卦的下体为“离”,“离”本是“乾”刚之体,由于“坤”的一个阴柔之爻来交于“乾”的第二爻而成“离”,这就是“柔来而文刚”。由此可见,“离”以二刚爻为质,一柔爻为文,其象征意义是本质刚强,却以举止的温和作为文饰。以刚为本,刚柔双兼,这是理想的人格类型,可以导致事业的亨通。正如三国时名将关羽,既有刚毅的个性,又有儒雅的风度,所以获得“儒将”的美名。

徒:这确实是东方型的理想人格。

师: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分刚上而文柔”应该由贲卦的上体“艮”来推演。“艮”本是“坤”柔之体,由于“乾”分出一个阳刚之爻来交于“坤”的最上爻而成“艮”,这就是“分刚上而文柔。”由此可见,“艮”以二柔爻为质,一刚爻为文,其象征意义是本质柔弱,仅仅以外表的刚强作为文饰。这样的人格类型并不能有大的作为,充其量不过是“小利有攸往”罢了。

徒:这样的人格类型,使我想起唐诗里描写的男装宫女:“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王建《宫词》)虽然学男子式的跪拜,不过是博得君王一粲的新颖姿态罢了,并无男儿气质。由于这一“逆向文饰”,反而更显女子内在的妩媚来。

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作《姽婳词》,写美女习武,更是以刚文柔、尤显其柔的绝妙写照,竟成了男子玩赏的对象。记得有这样的句子:“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可见仅以“刚”的文饰是无法改变“柔”的气质的。所以贲卦承认适当文饰可以致“亨”的作用,但其作用有限。《易经》的美学思想更为重本色、重气质,文饰应与实质相得益彰。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阳刚与阴柔互相交错,这是大自然的文饰。文明礼仪而有一定的限度,这是人类的文饰。观察大自然的文饰,可以了解四时变迁的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饰,可以教化天下。

[提示]进一步阐释卦理。

  

徒:日月运行,这是大自然刚柔交错的文饰,这是所谓“天文”,比较容易理解。“文明以止”的“人文”应该怎样理解呢?

师:贲卦下为离、为火,象征光明、文明;上为艮、为山,象征静止、止限。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文饰,但是要恰到好处,要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彖传》所说的“文明以止”。过分讲究文明礼仪,就会导致浮华虚伪之风盛行,反而掩盖了质朴真诚的本色之美。要倡导文明,使之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译文]《象传》说:山下有火光,象征文饰。君子因此要通晓各种政事,但不敢依此判决案件。(明:弄明白,通晓。折狱:判决案件。)

[提示]文饰可用于一般政事,不可用于执法断狱。

  

徒:贲卦上为艮、为山,下为离、为火,是山下有火之象。这里面又有什么微言大义呢?

师:山下有火,山间草木被火光映照,流光焕彩,这是文饰的象征。《象传》告诫“君子”,文饰可以运用于一般政事,礼仪制度等都是社会政治的文饰;但文饰不能运用于执法断狱。执法断狱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如果以文饰之辞为依据判决案件,只能造成冤假错案。可见文饰的运用是有一定范围的。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译文]初九,文饰双脚,不乘车徒步行走。(趾:脚趾,代指脚。舍:弃。)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译文]《象传》说:不乘车徒步行走,因为初九在道义上不屑乘车。

[提示]最简陋的文饰表现出质朴之美。

  

徒:“文饰双脚”是怎么一回事呢?

师:初九处于“贲”的初始阶段,所以文饰程度最轻。把脚包扎一下,这是为徒步远行作准备的最基本、最初步的文饰,简直可以说是朴素无文,表现出的是一种质朴之美。

徒:为什么初九弃车不乘,徒步行走呢?

师:初九是最下面的一爻,是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寒士。假如他愿意像战国时的冯谖那样,弹铗于贵族之门,他也可以有鱼吃、有车乘,也可以混得满不错的。然而初九却颇有些骨气,像诗人李白所说的那样,有一种“曳裾王侯不称情”的人格的自尊。他宁肯徒步,也不愿向人乞求,在道义上不屑于乘坐乞来之车。所以他“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徒:初九以布衣草鞋的最粗陋质朴的文饰,在人生旅途上仆仆于风尘之中的形象,自有其动人之处啊!

师:初九以阳爻居于阳位,地位虽然低下,其精神并不卑下。虽然没有高车大马,那种一往无前的刚毅精神就足以壮其行色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需包扎好一双硬脚板,就可安步当车,风雨兼程,一路行歌,坦然前进。

  

六二,贲其须。

[译文]六二,文饰胡须。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译文]《象传》说:文饰胡须,说明六二是随着上面的九三而动的。(兴:兴起,活动。)

[提示]文不能脱离质而独立存在。

  

徒:文饰胡须,大概是指对胡须加以修剪、美化。“须眉”是男子的象征,古人对胡须的美化很重视,三国时的关羽长须飘拂,有“美髯公”之称。从《易经》本卦“贲其须”的爻辞看,美化胡须的习俗很古老了。

师:胡须一定要附着在脸面上,才能装饰人的仪表。如果没有脸面,胡须也就不能存在。胡须与脸面的关系正如文与质的关系,胡须是一种文饰,脸面才是实质,文不能脱离质而独立存在。

徒:本爻的爻象可以说明这种关系吗?

师:从爻象看,六二与九三两爻,各得其位(六二以柔爻居柔位,九三以刚爻居刚位),皆无应爻,二者亲比依附,正像胡须和颜面的关系。六二为纯柔、为胡须,是文饰的象征;九三为纯刚、为颜面,是实质的象征。正像胡须依附于颜面、要随着颜面而动一样,文也是依附于质的,是由于质的存在而发挥作用。所以《象传》说六二“与上兴也。”

徒:《易经》最善于把抽象哲理表述得十分明快晓畅,这正是以卦象、物象为工具的唯象思维方式独特的长处。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译文]九三,又文饰,又润色,永守正道才能得到吉祥。(如:语气词。濡:音ru,润色,使事物有光泽。)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译文]《象传》说:永守正道能获吉祥,说明终究不可使文凌驾于质之上。(陵:凌,凌驾。)

[提示]应该避免文饰过分造成文胜灭质。

  

师:九三爻处在两个阴爻之间,下比于六二,上比于六四。一个刚爻同时受到两个柔爻的文饰,可以说是上下文饰,锦上添花,到处是鼓掌声和赞美辞,这就叫“贲如濡如。”

徒:这样恐怕过于浮华了吧?

师: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过分了就会适得其反,这就成了“文胜灭质”。九三处在这样情况下,尤其要头脑清醒,要坚持求实精神,不要被“假、大、空”的表面浮华迷惑。“求实”才是正道,坚持永守正道,才能获吉,这就叫“永贞吉。”

徒:“文”应该从属于“质”,为“质”服务。文饰过分,文胜于质,那就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了。

师:文饰自然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文饰过分了很可能是鲜花掩盖的陷井。所以必须对文饰加以限制,终不可使“文”凌驾于“质”之上。“终莫之陵”,才是“永贞之吉。”

徒:“永”字后面又下一个“终”字,强调的语气很重。可见要永远坚持、始终留意,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把“文”抬高到“质”之上,否则真的要吃苦头的。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译文]六四,文饰得全身素白,白马翩翩像羽毛在飞。不是强寇,而是求婚者。(皤:音po,白色。翰:羽毛。匪:非。)

《象》曰:六四当位,疑出。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译文]《象传》说:六四所处的位置,是疑惧之地。不是强寇,而是求婚者,终于没有什么可怨尤的。

[提示]素洁之美适应于刚实之质。

  

师:贲卦发展到九三,是象征文明的“离”体的最后一爻。已经出现文胜于质的倾向。发展到六四,已经进入象征停止的“艮”体,文饰应该到此为止,到了贲极返素的时候了,便由文饰转为质朴,尚质而不尚文。所以六四素装白马,不加文采,以朴素为贲。

徒:爻辞中突然接上一句“匪寇,婚媾”,又是什么意思呢?这种突如其来的跳接,往往叫人摸不着头脑。

师:我们看到“婚媾”二字,就应该想到与本爻阴阳相应的另一爻,在这里当然是指与六四阴阳相应的初九。初九虽然以刚质处阳位,气质刚强,又舍车徒步,风尘仆仆,但他并不是打家劫舍的鄙夫,而是不慕浮华的志士。它与洁身自好、素朴为美的六四阴阳相应,同气相求,实在是理想的配偶。

徒:初九已徒步而来,六四理应飞马相迎啊。

师:由于六四处于下体之上、上体之下,是上下相交的疑惧之地,“当位疑也”,所以开始时对初九有些误解;后来经过观察了解,“匪寇,婚媾”,并非强寇,是可以联姻的爱侣,六四终于毅然与之结合,“终无尤也。”六四与初九联姻,这也是“柔来而文刚”的象征。以六四之“柔”文初九之“刚”,以六四“素洁”之美文初九“刚实”之质。一为“白马”尚素,一为“舍车”弃华,志趣相投,珠联璧合。如果以古人作比,初九是亲自劳作的高士梁鸿,六四就是举案齐眉的贤女孟光了。糟糠夫妻,相敬如宾。双方有共同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就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这是必然的。

徒:前面学过的屯卦六二爻,爻辞与本爻十分相似,都是迎亲,但是前者艰难缓行,后者则飞马速往,倒是相映成趣。

师:前者是以下应上,不可太急,太急就是逢迎了;后者是以上应下,不可太缓,太缓就是倨傲了。由此可见,要视具体情况恰当掌握行为的分寸,否则就有失风度了。在这些地方,反映出《易经》行为规范的微妙之处。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译文]六五,文饰山丘中的庭园,只花费一束微薄的丝帛,虽然显得吝啬,终将吉祥。(戋戋:音jian jian,微薄,极少。)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译文]《象传》说:六五的吉祥,说明必有喜庆。

[提示]国君应提倡简朴之风。

  

师:六五以柔居尊位,象征仁厚之君。他并不兴建壮丽的宫殿,只花费一束之帛,戋戋之数,修饰一下山丘中的庭园。看起来吝啬得很,没有国君的排场和气派,但是这种崇尚简朴无华的清廉举措,对政风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吉祥喜庆的征兆。

徒:传说的上古时代贤君尧、舜,提倡俭朴,带头住在茅屋里,墙上连白灰也不涂,与百姓同甘共苦,受到万民拥戴。

师:其实,茅草覆顶的房屋,连同生活在其中的非凡的人,正有一种朴素之美的特殊魅力,这往往是沉浮在花花世界中的庸夫俗子们所不能理解的。

  

上九,白贲,无咎。

[译文]上九,以纯白为文饰,没有过错。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译文]《象传》说:以纯白为文饰,没有过错,因为这完全符合上九崇本尚质的心志。

[提示]以白为饰,饰极反素。

  

徒:纯白无色,怎么能够作为文饰呢?

师:上九处于贲卦之极,文饰至极,则反归于素,由追求文饰转为崇实尚质。“白贲”是以白为饰,以无色为文采,以质素为贲。“贲”至于极点,饰极反素,无饰就是最好的饰。任其质素,不劳文饰,才见其自然真趣,才是自然的美、朴素的美、本色的美,才是纯美、真美的象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加以文饰反而是亵渎,反而泯灭其真趣。真美是本质的美,是不用再美化的。真正的“天生丽质”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的,是“却嫌胭脂污颜色”的。所以“白贲”由绚丽归于纯白,以白为饰,以无色为美,进入返朴归真的美的最高境界。

徒:无怪乎中国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淡水墨画,古典诗文也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漫不经心,随意涂抹,而有无穷韵味。淡到了看不见“诗”,却又蕴含着隽永之趣,令人玩索不尽。

师:这正是超脱了外表的美、附加的美,而表现了内在的美、本色的美,这也正是“白贲”的境界。归结到伦理教化上来说,提倡“白贲”则敦本尚实,华靡之习不足以累之,又何咎之有?所以爻辞说“白贲无咎。”

徒:这样看来,贲卦虽然专论文饰,但是并不是无条件地赞成文饰。在文质关系上,主张文从属于质,崇尚质朴自然的伦理规范和美学境界。这些见解无疑是很精辟的。

师:从贲卦六爻表述文质的辩证关系看,下三爻属“离”体,“离”为文明,故侧重于从“文”的角度谈文从属于质的道理。初九“贲其趾”,谈文饰应表现质朴;六二“贲其须”,谈文不能脱离质;九三“贲如濡如”,谈应避免文胜灭质。上三爻属“艮”体,“艮”为止,主于笃实,故侧重于从“质”的角度谈文反归于质的道理。六四“贲如皤如”,谈素洁之美;六五“贲于丘园”,谈简朴之风;上九“白贲”,谈饰极反素。全卦以文与质为命题,通过卦象和爻象的剖析全面表述了现象与本质、外在仪表与内在精神的辩证关系。从下离上艮的卦象中,从中抽出文明而有所止的原则,这正是贲卦的精髓。外表的华美固然表现了一定的文明,但是无限度地追求文饰和浮华,会愈来愈远离自然质朴之美,奢靡腐败的恶劣风气就会泛滥成灾,甚至由于物质文明繁荣和精神文明堕落的巨大反差而危害人类。这在现代人生活中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不能不加以重视。

关键词(Tags): #易经#贲卦
家园 初爻不可能势危

因为初爻位卑势危,阴阳处之皆当深藏勿进;而上爻位极势危,刚柔居之都应谨防衰危。

按,初爻当是事物萌芽微弱之时。微,小也;危,高也。

下文“皆当深藏勿进”,则卑微之态可想见,若位卑势危,如快刀斩草,断无存活之理,深藏勿进又何用焉?

若上爻位极,则有谨防之力,虽势危可预而防之。

以职位来看,初爻若小民,上爻如高官,若有匪寇不测(危),则小民虽深藏不得免;而高官以有预而能防。

若小民卑微而又能藏,则祸福不侵,“微”宜也。

家园 多谢指教,花

原文中我已经更正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