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一) 苏东坡的聪明 -- 淡淡微风

共:💬103 🌺16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花下
家园 。我呢不想说你是猪。。只想看自己是不是猪
家园 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Flower!
家园 难得的好文!

如果我们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忘了鲜花下的泥土和根茎,忘了微笑里的筋骨和肌肉,以为世界上只有鲜花,只有微笑,而不必为鲜花和微笑付出艰辛的努力,那就是“误”而不是“悟”了。

这种解释太妙了,有机会借用借用。

家园 今天真是有缘,能开到大师的文章

看到他那一眼,就是顿悟。

  实现那一眼的过程,就是渐修。

家园 这个禅分开讲比较好,有如来禅有祖师禅,还有秘密禅

分开讲脉络会清楚些。感觉你把禅定和禅混到一起讲了。

ps。

挑个小错,止息是四禅,可不是小事。初禅是有觉有观,有寻伺,但是仍然有呼吸,只是变得很细。继续观察呼吸可以进入二禅的近分定,这样一直观察,呼吸也越来越细微,禅定也越来越深入,最后达到四禅止息。这些在南传清净道论里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欲界定,近分定才是最初步的定。建议微风看看定慧之路这本书。相信会解决不少问题。

外链出处

家园 呵呵多谢,不过如果那样讲,就不知道要讲多少了:)

更没人看。

似乎我们说岔了,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家园 继续乱说:我觉得入世才是真修行

我没有能力告诉大家什么是“禅”,我只能尽力让大家明白什么不是“禅”

——您这话让我想起了围棋,超一流棋手也经常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下法,但是他们一定知道什么是不正确的下法。禅也许就象棋道一样,是一种终极智慧吧,至少对绝大多数凡人来说这么代换我觉得还不至于太离谱。

所以我觉得:除非是天赋异秉之辈,才能在出世的清修中成就大智慧。而绝大多数凡人一旦出世则必然因为刺激的减少导致大脑皮层趋于光滑。清心寡欲延年益寿尚可,得大智慧恐怕就纯属自己哄自己了。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原本胜木鱼多矣。

家园 花你下。。
家园 坛经所载离真相恐怕有一段距离……

今本就更是有问题了。就以慧能的佛偈而论,本是两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后来才合二为一……

家园 注释……

关于那两位大师和弟子的故事:

(药山惟俨)首造石头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师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也。”师禀命恭敬马祖,仍申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之后药山在两处继续进修:

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

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师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师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师乃辞祖返石头。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曰:“一物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従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后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头曰:“我这里针衷不入。”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华。”头然之。

家园 【原创】莫效书生乱解禅(十一)身体力行的心性之修

  禅宗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看起来很简单,然而,什么是“心”,什么又是“性”?拿什么“指”,又怎么才能“见”?

  “心”和“性”这两样东西,真的就是靠脑子琢磨,就能琢磨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

  佛早就说过了:“止,止,我法妙难思。”,又说,“不可思议”。

  这些东西,靠语言和思想,是说不清楚的。

  那么,靠什么?

  ——且慢,换一个思路:为什么要说清楚?我们想听别人说清楚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听清楚?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清楚?说清楚有什么用,能比的上看清楚,悟到、证到吗?

  为什么不能把被动变成主动?  

  所以,重点,不是去猜“心、性”是什么、什么样,而是怎么样“见”到,“证”到它们的方法。

  “不可思议”,换种说法就是,至少要先把语言和思想放在一边,然后才能接近“本来面目”。

  而以为“我思故我在”,以为思想就是人的“本来面目”的我们,怎么去理解“没有了思想”的人呢?

  “没有了思想”就对了吗?

  

  “六祖坛经”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一个修行人,觉得自己已经悟道了,和苏东坡一样,他也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悟境。当然,他和苏东坡不同的是,他是真做到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想象。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在他的想法里,你管住自己的思想,让它动它就动,让它停它就停,然后还能“对境心不起”,已经“心如墙壁”,他觉得自己已经“菩提日日长”,解决问题了。

  从原理上说,这应该已经比神秀的境界高了,至少也是佛祖求道时“无想定”的境界了,但按照“楞严经”的说法,这差不多算是“坚固妄想”的一种。

  我们看看六祖惠能怎么回应:

  “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凭什长。”

  还是一看就知道谁高明,但是如果你做不到前面的,后面的高明一样谈不上,没有静定的功夫和真修实证的经验,高明在哪里,一样说不清楚。

  和佛祖一样,你还是要先做到这一步,然后“知非即舍”,继续前进。

  当然,修行次序,虽然差不多,但也并不是千篇一律,不是每一步固定不变的。其中的变化,也是“随缘应化”的,不能“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禅,不是想象出来的一个幻象,而是实实在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做到的实实在在结果。悟与证,都是实在的,各有其征象,而不是“想象为身”,只在想象里完成的东西。至于你做到以后,是“执”还是“不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真下手之时,从内在的角度看,就是“身口意”三方面。

  简单的说,就是:身体健康,没病没痛,不找你的麻烦;口不乱说,不造作因果;意不乱想,不起妄念。

  进一步,身体要解决“四大皆空”的问题,就是身体的“地火水风”四大,骨肉、能量、内分泌、呼吸几大部分所能引起的麻烦,都已经解决;口不但不出恶言,而且要宣说善法,持咒等等,度化众生;思想澄净,内守幽闲,防意如城,非空非有。

  做到这所有的一切,离目标也还远着呢,“前途尚有十八滩”。再往后,就是几本大经说的那些,本人也没有证到,也就说不清楚,所以就不说了。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楞严经”一读,看看当您读到“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那句时,会不会望洋兴叹: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诸佛智慧,实在不是我这等愚钝凡人所能猜度。这辈子还是老老实实做功夫,一点一点塌实努力,走一步算一步,别去指望什么悟道了。

  从外在的角度看,就是“见修行”三方面。

  看你的见解,是否契合经论,与佛说不同,自然就有问题;修行方面,是否切实下功夫,修身与行愿并重,“六度万行,不舍一法”;行愿方面,重点是你为众生做了什么,仅仅是关起门来忙活自己,是没有用的。

  具体的修行方法,那就是太多太多,“罄竹难书”了,针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修法,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设计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然,大致上,也可以进行分类,如大乘小乘,密宗显宗各派等;也可以按照神识等其他分类,加以区别。但是,所有的分类,都跳不出身心两方面的入处。

  有机会的时候,我会写一个大体的思路,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给自己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把不同的方法一路试过来,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说实话,写到这里,有些踌躇,不知道该多说些还是少说些,“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所传匪人,因果也很麻烦。比如李大师的那些师父们,我就不知道他们何以自处。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可不慎哉!

家园 区区都想知道。找找合适自己的,从浅的开始。也懂微风兄的顾虑,随缘
家园 身体健康,没病没痛;口不乱说,不造作因果;意不乱想,不起妄念。

献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