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三十一)

里仁为美

本篇主要讲仁、义和利的关系。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家要住在有仁德的人的附近,才是好的。如果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够增长自己的智慧呢?”

里仁,解释成亲近有仁德的人或者与有仁德的人做邻居,这都没关系,结果一样就好了。

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固然和自身的追求有关系,但又必然受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儒家一直都挺重视这个的,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同样说的是人要重视对周围环境的选择,尤其是邻居的选择。荀子的“蒿生麻中”也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弟子》归干脆直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坏,小人近,百事坏。”

那么怎么去判断谁是仁者呢?孔子在这里教学生们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表现出仁者的安乐。真正有仁德的人是安于“仁”的本身,有大智慧才有利于成为仁者。”

孔子教的辨别方法很简单,看谁是能够长久处于贫困还不改其乐的,那这个人基本上就是仁人了。可以拿颜回去比,谁若是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赶紧地搬过去做邻居。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学生,其心三月不违仁么。所以照这个标准去找,准没错。

后面孔子又补充的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是求仁得仁,不在乎自己是贫还是富。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跟人家学到真正的“仁”啊。

这里的“知”跟上一小节的“知”是一样的。前文说想要有智慧就要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这一小节就补充说,而有智慧更有利于跟仁者学到真正的“仁”。

一个人既要有智慧辨别出周围谁是真正有仁德的人,还要能够看出人家身上真正的仁德是什么再去学。如果这两样事情都没搞清楚,焉得知?

这一段孔夫子特意告诫学生不要以为穷人就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光穷不行,还得是那种虽然家无隔夜米还保持自己精神崇高的人才值得人学。一个人贫穷还整天怨天尤人,那就穷一辈子都没希望。因为这种人,不但没钱,精神还low。

现在的一些自以为穷的社会主义巨婴症患者,因为穷,就认为自己先天具有谴责富人的权力了。整天骂骂咧咧,怨天怨地怨空气,怨完苏修怨美帝。本来吧这也没啥,富人么,因为你富你就有原罪,被穷人骂几句权当交了“富人税”了。比如我,就特希望别人骂我一句“有钱了不起啊”。但问题是,好多穷人只专骂自己看不见的富人,看得见的接触得到的富人,他们又生怕自己对人家态度不好影响社会和谐。

特么能不这么差别对待好吗?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