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一) -- 陈经

共:💬237 🌺77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再回加东

                                您的“合理范围”到底怎么才算合理?

                                虽然准确数字很难核算,但总得有个界限吧,不可能是无限的。现在就是在试这个界限。

                                今年中国社会固定投资额与GDP之比超过三分之二,历史新高,世界历史上也是未见的,中国现在就像个南极冒险家,挑战人类的未涉之地,成功了,人间奇迹,但奇迹是天天有的吗?更厉害的是你和陈经等,把这大冒险大赌博之旅,看成了理所应当没风险的坦途。

                              • 家园 当然是中国人自己以后还

                                以后的自己还现在的自己.

                                现在的自己如果“好东西”造多了,以后的自己付不起,或者是一段时间付不起,是一样不行的。况且这个“自己”是一个假设的整体概念,其中实际是分了一个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你中行能因为中石油是“自己”,就免了中石油的债吗?

                                • 家园 举例试答redapp

                                  你动用自己的存款盖了个房子,自己住着享受,以后也可以传给后人。请问,这个钱需要还吗?

                                  同样道理,中国建设铁公基,几乎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没有“还”的问题,只有建得好不好的问题。

                                  另外,国家更有着个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依仗生产能力,可以无中生有的“造钱”。比如钢铁产能5亿吨,危机中只需要4亿吨,国家放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就可以多生产1亿吨用来造铁公基和汽车。这1亿吨钢铁价值的钱,就这样造出来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存在有效需求。所谓合理范围的边界,众说纷纭,但是,在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之间建高铁,无论如何是合理的,应该没有争议,因为有充足的运输需求,不会使得运力闲置浪费。大量人员和物资的快速运送,所产生的效益足以产生正反馈。

                                  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会需要高铁。再以后,也许100万人口的也需要,但估计就快到极限了。

                                  现代金融把钱搞得复杂无比,我认为钱的本源还是满足有效需求的生产能力。中国能够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生产自己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同时有着广大的国土需要改造建设,又有着13亿人的市场,在可遇见的将来,无论世界经济如何表现,中国只要不出大乱子,经济肯定是最好的。

                                  • 家园 不是“存款”呀

                                    是举债呀。现代经济本身就是负债发展,就是一个依赖于杠杆的体系,靠自身积累投入的,那是自然经济。

                                    我也举例铁公基,投铁公基的钱中,国家一般投20%做为启动资金(国家发国债),其他的要靠地方和企业,地方和企业一部分靠地方债和企业债,更多的还是要靠银行贷款。

                                    看看这资金链条,你就明白,即使是铁公基,也要用社会的钱,如果还不上银行的,就是坏账。以社会经济规模之大,非政府财力和信用所能包揽,如果强行包揽,政府的信用早就破产了。

                                    你的观点,根本上,还是把政府看成无限能力、无限信用的,我以为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世界上怎么可能存在这样的政府?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忍不住再回一帖

                                      redapp兄大概忘记了,05年前后全国范围高校“破产”,中央是怎样解决的。当时的形势就是众高校利用扩招政策拼命举债建新校区,而银行觉得没风险猛放贷,结果最后学校投资过度还不上贷款,于是出现大量坏账。怎么办?中央的做法是这样,运用行政手段强卖老校区,拿这个钱还银行贷款。反正资产都是国家滴,出了篓子拆东墙补西墙呗。虽然草民很不满,但么办法只能从命。所以redapp兄说中石油的债怎么还,这个好办,国有资产整合这种事情老朱已经干过一次了。只要不是全局出问题,个把行业还腾挪的过来。总而言之,政府手段很多,只要不是像58年那样集体脑袋发热,出状况的风险不高。不知道陈经兄是不是基于类似的判断,觉得中国只是“栽跟头”了事?

                                      所以除非国企都疯狂滴争夺“地王”,(其实国企拿地倘若盖福利房,那又是一个“正循环”)中国经济失控的可能性不大。

                                      • 家园 高校“破产”最后不就是国家埋单了吗

                                        我一直都说,这么做,最终就是在试探政府信用的边界,试不出来,一切OK,试出来的,就是大危机。

                                        愿意这么赌,也随便(不同意的人也影响不了决策),但如果不知道是赌的这么大,就不应该了。

                                        • 家园 政府信用无非是对TG的信心问题

                                          如果打起仗来,TG要求所有党员团员几个月内不得开私家汽车上班以支撑军用油耗,我完全相信。

                                          感觉红平大大思维还没跳出西方经济学的圈子,只是感觉啊,说原因我也说不上来。

                                        • 家园 两帖一起回吧

                                          或许有些人过于乐观吧,但南飞以为,陈经自始自终都是在探索您所说的这个“信用极限”问题。国家这样搞,短中期内可不不可持续,不正是他提出的议题吗?以坛友交流来说,如今风险之大人所共知。那么,这个风险在何种条件下会落实呢?此类问题是否更有益于主题呢?不知阁下以为如何

                                          在下以为嘛,单从感觉上“唱反调”,最起码也要像马克思一样落到“人性”这样的实处,才称得上有价值吧。

                                          • 家园 “信用极限”谁也不会知道,包括当朝者

                                            因为很难量化,得靠现实验证出来。只有发生大问题时,才会知道。

                                            以陈经的一贯观点来看,他是绝对乐观派。

                                            我的意思就是提醒,应该有所畏惧。

                                    • 家园 要明确一个问题

                                      财富不是货币带来的,是劳动、资源和技术带来的,货币的作用在于把劳动、资源和技术组织起来。只要起到了这个作用,货币发再多也不怕——自己给自己放债,有什么可怕的。

                                      • 家园 片面地利用货币拉动经济是不可取的

                                        把劳动、资源和技术组织起来是商品交换,而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总得来说:

                                        流通货币应该与社会的商品和服务(总数量乘平均价格)大致平衡。

                                        社会的商品和服务应该与社会的总购买力大致平衡。

                                        社会的总购买力,虽然短时间政府可以替代托一把,但终归还是要落在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上。

                                        投资过度,不仅对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不利,而且对居民的贫富结构不利(富人的实际消费是有限的,富人的消费是与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基本不相关),也就是说在挤压未来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潜力。这样只会使结构更失衡,导致未来还不起钱。

                                        “自己给自己放债”问题,请再看

                                        不是“存款”呀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522972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524959

                                        • 家园 再讨论下“还债”问题

                                          如今的投资仅仅从货币账面上来看,确实可以说是政府“超前消费”,是过度投资。但在下以为,radapp兄始终没有细算过这本投资帐:到底政府拿什么本钱做的投资抵押?这些本钱是什么时候流进政府手中的?假如政府需要把这些本金抵押掉,会怎样?按陈经的算法,政府拿的主要是硬通货。在下之所以举高校破产这个例子,也是想说明,政府手中有巨额的“硬通货”可以充当投资抵押。所以,即便以现有的投资热度,在两年之内,政府都远远不会面临“资不抵债”的破产问题。

                                          所以,我认为“总有一天”这样的提法,就如同经济学里面那个著名笑话“在空中”一样。虽然可以称得上一定正确,但没有实际意义。以此反对别人挖掘真实,应该说有得有失吧

                                          • 家园 你说的“硬通货”是卖地吧

                                            卖地也要有人愿意买不是。

                                            当土地价格处于上升预期时,人们才会有意愿主动买,从而继续推升,如果下降了,一切都要反过来。

                                            如果泡沫破裂,土地价格下降,政府拿出越多的土地进入市场,其结果是对价格的压制更大,对金融市场的去杠杆程度越高,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现在认为理所应当供不应求的东西,将会没人愿意要。

                                            国企也大同小异。

                                            “总有一天”好像是很无聊,但日本经历了,美国现在也在洗澡,为什么中国例外?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请不要再抱怨。

                                            • 家园 当然不仅仅是卖地,国企的产业链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国内投资者只是散兵游勇,完全受市场或者国家宏观“计划”操作,那么在下也赞成“去杠杆风险”很高。但是,这个假设前提真的站得住脚吗?国内的实力派投资者具体可以分为哪些群体,他们对当前经济的影响程度如何,这本身恐怕就是个问题,您觉得呢?个人以为,这些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牵连的资本家们,恐怕不是单纯的市场或者政策可以完全左右的:他们一方面了解政府的运作手腕并一直在积极利用,另一方面同时也在市场竞争的前线拼搏。

                                              因此偶认为,国家手中这些原本水泼不进“硬本钱”一旦打开,对于希望自主创业的投资者,会有多强的吸引力。90年代的俄罗斯与印度改革,乃至英国的撒切尔旋风,可以说在三种程度的市场条件之下“国退民进”差异很大,然而梯度存在是显然的。一般意义上(或者说自由市场的前提下),市场大动荡首先在信息把握上将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导致阁下所说的去杠杆危机;但是,对于熟悉内幕的冒险家来说,危机之前他们所掌握的信息相比于同类竞争者,不仅全面而且时效领先,反而危机恰恰验证了他们对已有信息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出击基本是必然的。所以南飞以为,假如出现危机,当前经济中国家与这些未来投资者的实力对比,对经济走势的影响更为重要。当然,说到创业这个涉及的东西就多了,上游市场垄断,生存竞争,政策人脉等等都出来了,一言难尽。在下也只是耳闻,没有自己搞过,不敢做过多臆测。

                                              言及于此,南飞以为,如果真的会出现危机(或者跟头),那么在这期间将崛起哪些人物,或许比危机本身更值得关注。在下也同意,不出大问题不知道危机会达到何种程度;而一旦出了问题,哪些人将要粉墨登场,是不是更能预示未来的形势呢?考虑了这个问题,再回过头来看目前的巨大投资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下的思路如此。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