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 九霄环珮

共:💬172 🌺789 🌵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剥的很准确。美食节目,好吃是第一位的,有了这个,文化就有

                    了。而不是什么美食文化。其实很多做美食的节目(特别是台湾制作的)也没有非要显出很文化的样子。

                  • 家园 真心不明白,文什么化啊?

                    这片子让淘宝的零食购买高峰时段从午休时间变成了夜里10点以后,“带给人味觉嗅觉上的馋”带得还不够?

                  • 家园 片子中一口一个食材食材的,怎么听着那么别扭.
                    • 家园 我猜是因为蔡澜做顾问?

                      他的两本书就叫做《蔡澜食材字典》和《蔡澜食材字典续编》。

                      这个食材的名字好像很广式,或者港式。这个词当然没错也很恰当。但是我看完了蔡澜的两本书,他的话题基本是在香港、台湾、到日本,最多到东南亚,也有些欧美口味,但是很少深入中国内地!我想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关系,他成长和成名的时节,中国内地还没对外象今天这么开放,所以他对中国内地的美食,不免隔靴搔痒。相比之下,解放前的唐鲁孙,生于北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那才是正经吃货...

                      • 家园 是,我也是听着这种港台腔很不习惯

                        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就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来称呼这些原材料?总之听着那些读者腔就别扭.

                        铁老大一定是在鼓励原创,仅仅3天之内,我给作者送了不下10个通宝了,自己的成本还没有捞回来,羡慕嫉妒恨啊.

                        • 家园 语源好像是日语吧,听久了就习惯了

                          中文没有出现相应的词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餐其实并不太讲究原料、辅料、调味料的独一性,不像日本厨子是照着菜谱挑原料,而是看着原料编菜谱,更重视厨师“调和鼎鼐”的功力。中文也有一个词也是其他语言中无法对译的:火候。

                  • 家园 太搞笑了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呵呵,据说这话和胡兰成、张爱玲有关,他们也算是小资鼻祖了。

                    在网上交锋,把你看不惯的东西和“胡兰成”之类的联系上是一个用烂了的招式,因为胡兰成 已经臭了大街了,把你看不惯的东西和一个臭大街的人联系上,不就搞臭它了吗?所以,对这一招,很多人就有样学样。

                    《舌尖》系列最大的问题,就是拍了那么多,却不大能给人带来味觉、嗅觉上的馋,和感觉上的大波澜。因为小资的心脏是受不了大波澜的。在这个系列里,食物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表现据说是很高尚的文化的。

                    其实,这才是问题的真实所在。《舌尖》这个片子主要是“不大能给人带来味觉、嗅觉上的馋”,这成了《舌尖》的罪。“老子要尼玛个文化干啥?”,在有些人眼里,什么东西只要沾染上一点“文化”了,就象犯了罪一样。

                    一个人能指望从食品上得到怎样的“感觉上的大波澜”呢?大概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快饿死了,然后得到雪中送炭的食品,这时,一种“活命”的大波澜是可能产生的。第二种,是从食品上联想到某种情感,比如对母亲、故乡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与自然之间的谐调,这种情况大概会有一些波澜,至于大不大我没有把握。《舌尖》与第一种情况无关,和第二种情况稍有关系。

                    可是,平常来说,食物,总归是食物,能掀起多大的波澜呢?只能说,某些人是不是太饿着了?我国不是解决温饱问题了吗?对了,是解决了“饱食”的问题,没解决“美食”的问题,这不,多少人指望一个电视片解决他 的 “美食”需求,你不解决,他骂你小资,他骂你胡兰成。

                    再啰嗦一点,说说文化输出应该靠什么?

                    西方文化占优势,难道是因为它真的最文化吗?在西人眼里,日本文化被认为能代表东方,难道真的因为日本比中国有文化?

                    文化不过是战争胜负的延伸。

                    从中国食物的话题,跳跃到文化输出,再跳跃到西方和日本,再跳跃到战争。一个字,“强”!强得跟青蛙、蚱蜢似的,尼玛真能跳。

                    非洲倒是认真输出过文化,然后呢?非洲收获了猎奇!一个没有拿到军事、经济主导权的国家,是没资格讨论文化输出的,除非它能找到日本那样被豢养的位置,或者,除非它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给西方主流文化添点作料。

                    所以,没有经济、军事主导权,又不肯输出革命的中国,出来的文化作品,如《舌尖》,必然透着讨好西方的味道,所以片中的文字是那么的销魂

                    您说得可真发人深省,可是您不觉得有点过了嘛?刚才还在要吃要喝地嚷嚷要“馋”,突然一转身作忧国忧民状,真让人有点不习惯。

                    • 家园 网上说话,没必要带那么多“尼玛”。

                      不喜欢舌尖,就是“只是口口声声爱好中华文化”?我是中国人,有必要装得“爱好”中国文化么?这个就在血液里,没必要靠《舌尖》里酸倒牙的文字告诉我“原来应该这样感受”,似乎心跳不按《舌尖》的节拍,就得开除国籍了?

                      按你说的,舌尖是测试一个人是不是真爱中华文化、是不是装“人上人”的标准,那我倒想知道,这个测试剂的用语,怎么这么翻译腔?难道测试中华文化的试剂,原来是舶来品?难道中华文化就虚弱到不作就显不出自己?

                      • 家园 你的思维一冲一冲的,模式是

                        把别人的话经过扭曲、放大,然后诉说别人的不合理。

                        不喜欢舌尖,就是“只是口口声声爱好中华文化”?

                        谁发表这个判断?没有,只有你。本人说的是“有些......”,并非“不喜欢....就是....”。我说的时候你还没现身呢,说的不是你。

                        我是中国人,有必要装得“爱好”中国文化么?

                        没人说你有必要装.....你这是无效发问。

                        似乎心跳不按《舌尖》的节拍,就得开除国籍了?

                        一会“心脏”,一会“心跳”,这只能说明你很喜欢从“心跳、心脏”这种角度遣词造句。

                        按你说的,舌尖是测试一个人是不是真爱中华文化、是不是装“人上人”的标准

                        我没这个意思。别瞎“按...”

                        怎么这么翻译腔?

                        就这个判断还有点靠谱。本人主贴的语言确实有一定的翻译腔。so what? 我还洋腔呢。

                        难道测试中华文化的试剂,原来是舶来品?难道中华文化就虚弱到不作就显不出自己?

                        看您激动地。Easy!

                        看过你报纸上的文革,当时觉得还颇有见地,但你看待事情有不少偏激之处。

                        • 家园 呵呵,你太敏感了,翻译腔说的是《舌尖》,不是你

                          你太激动了。

                          不喜欢《舌尖》的大有人在,你前面过于武断,所以引来了我的或者算武断的反驳。

                          算了,不说这个了,舌尖话题不再参与。

                          • 家园 《舌尖》不能算翻译腔,

                            我记得还有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化用,酸是酸了点,但不能算翻译腔,对不?再说现代白话文,你说这些年的语言发展受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本人写的东西倒是有一点翻译腔的,就算你说我翻译腔我也接受的。

                            不就是一电视片嘛,我虽推荐一下,也没觉得好上天,其实我主要还是最喜欢第一集。

                            • 家园 前面有得罪的话,先说声对不起

                              舌尖是个好题材,可惜做得没那么好,这是我的感觉,不寻求认同,只是表达一下。

                              另外的评价完全就是个人感受了,也可以说是挑刺——不知道为什么,舌尖观后,觉得制作者对中国食物的自信似乎有点不够,这个让我非常疑惑。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我个人过于敏感。

                              该片在介绍食物上的手法,带了点日本推介食文化的味道(个人感觉),让人以为中华食文化只有华丽的衣服,没有内容。但实际上中国的食文化是不讲究包装的,因为内在太丰富。

                              总之我的感觉是,这个片子可以拿来做国家宣传片之一(虽然我个人有暴力倾向,不喜欢这么文绉绉的宣传方式),但也只是对不了解中国食文化的人宣传,略有了解者,已经不需要这个了。

                              我是吃货,也许这影响了我对舌尖的评价。

                              再东扯西拉一会儿,确实是东扯西拉,所以也可以说是“跳”吧:

                              近几十年,中国似乎很喜欢宣传自己的文化独特——中国文化自然是独特的——之前是张艺谋,之后,虽然张艺谋被“批判”,不过这股隐形宣传已成为潮流。但我觉得不应这么宣传,这样的宣传太不自信,对中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和文化输出不会有什么帮助。

                              这个判断是建立在《舌尖》是对外宣传片上的。如果它居然真的只是拍给咱中国人看的,我倒要诧异了,那么拗口的文字、那样的语法结构,难道不是为了翻译方便?

                              • 家园 花之,有同感。您说的作者对中国食物自信似乎有些不够,

                                细细想来,

                                可能还是源于您说的那种“独特”。

                                或许也是敏感了些。虽然片中没有了宫廷菜官府菜的那种仰视,基本都是普通生活中常见的美味,但有些美味本身的独特性又 让人倾向于对它本身产生仰视。

                                个人喜欢这个纪录片,现在想来可能不全在羡慕其各种美食或者其制作甚至是环境的独特性。

                                比如我看到煲仔饭虽然没有南方人那样的流口水,但是我回想起我妈妈做的白菜馅包子。那种味道。。。片中主角每天的辛劳,那是我身边亲人一样的辛劳。这些我都会感同身受,然后就是共鸣。然后就是无论大家怎么评论,在情感上的某种隔阂就这么没有了或者没那么深了。

                              • 家园 没有什么得罪。脾气大点的我还是满欣赏的

                                挑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关键是看有没有道理。

                                对张艺谋我也不感冒,但《舌尖》和他应该是不同风格。

                                此片主要还是往“文化”上略微靠了一些,因为带给观众的不纯粹是食物的感官刺激,所以有的人觉得不过瘾,有的人觉得差劲。真讲起来不就是这么回事嘛。

                                一个片子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也不给它打100分。

                                • 家园 惭愧了,其实主要是我是个纯食客,不喜欢把吃这么俗气的事

                                  搞得太文化。

                                  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看着就能闻到味儿的,所以我喜欢的还是全面的做菜片子。喜欢粤菜和川菜这么放肆的菜系,不喜欢有故事没味道的东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