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四十四)—无欲才能刚

      【原文】?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大概长得高大威猛阳刚十足。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刚在这里应当是一种不被外物诱惑的坚定的态度。孔子看人的功夫炉火纯青,这不用单举例子,《论语》里到处都是。之所以这么看人这么厉害,是因为孔子深谙人性。一个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如果不能或者不愿意舍弃各种物欲,那便会去追求自己的满足。这样的人,很容易被收买。

      小人喻于利说的就是用利益可以使小人就范。有钱能使鬼推磨,盖因在人的思维里鬼也趋利。倘使鬼不爱钱,如何驱使?

      不过我等凡人,没有欲望是修炼不来的。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很好了。

      【原文】?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后文有子贡白话语的精炼版,便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面咱们再解读这句。这里说说为啥孔子说子贡你做不到。

      前面说了,孔子心下非常喜欢子贡,所以对他的态度很随意,想骂就骂。这里子贡又有学习心得了,就跟老师显摆了一下,结果又被煽回来了:“子贡啊,你也就这么说罢,其实你根本做不到”。

      孔子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子贡经商。经商是干什么呢?就是赚别人的钱。试想有谁愿意被人赚走自己的钱呢?经商哪有不夸大其词的呢?所以孔子断定子贡做不到,正所谓仁不统兵义不行贾。

      【原文】?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里的文章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在子贡看来,老师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书本知识,靠认真听讲就可以学到了,但老师讲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意义无穷,不是光靠听讲就可以学到的了,要靠实践中的内心的感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

      子贡这话也接近于真理。一个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小孩子如果不把手伸到水里,不会真正理解大人说的凉水热水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不同感受。所以,有些道理必须自己亲自去实践才能真正领会此中真意。

      我上课给学生们讲为人处事之道的时候时常会说,老师给你们讲这些,不是指望你们不犯类似的错误,只是希望你们在犯了类似错误的时候能想起老师曾经说过的话,要正确反思,吸取经验教训,以后不再犯就很好了。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四十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原文】?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这是孔子和子贡闲聊。孔子夸奖别的同学时,子贡跃跃欲试,老师,我怎么样?子贡对于其他同学是不怎么服气的。但是,子贡对于颜回的评价,那可不是一般的高。这里孔子问子贡,你不服气我夸别人吗?那你说说你跟颜回比怎么样啊?子贡这会儿服气了:“老师哦,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呀,颜回闻一知十,听到开头便能预知结果,我最多能闻一知二,听说一件事能做个类比分析就不错了。”孔子看子贡还算谦虚,才没有再挖苦他,只是肯定了他的说法:“你在学道方面是不如他呀,你这回说对了。”

      圣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还可以补上一句“人贵有知人之明”。人不自知与人不知人都是不智。智者,知人也。人,也可以包括自己。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职场人要是总纠结于上司与同事是不是理解自己,那就没功夫去学习如何“自知”与“知人”了,这样的人,成为职场失败者毫无悬念。

      如果先学会了知人,知道怎么沟通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就是了,哪里需要“患人之不己知”呢!

      【原文】?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你们就不要责备他了!”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一个人说的话便相信他能做到;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不是能做到。我跟宰予学习改变了我观察人的方法。”?

      孔子别的学生出名是文治武功,到了这个倒霉蛋,出名竟然是因为白天睡大觉。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的学生到他那里告状:“老师,你看宰予竟然大白天睡觉”通行本的翻译都说是孔子见宰予白天睡觉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结果害得中国的儒者没人敢大白天睡觉。据说曾国藩就是因为这句话不敢白天睡觉,只好在傍晚小憩一会儿。

      按我的理解,当时的风俗习惯应当是不提倡白天睡觉的,所以孔子那里才会有学生告状。那时候晚上也没电灯不能加班,有活儿还是白天抓紧干的好。等天黑了,随你怎么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习惯想不绿色节能也不行。

      但这段话并不是为了骂宰予的。这段话是孔子劝告状的学生:白天睡觉是不好,但凡事都有例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是举例子说宰予身体不好,所以不像你们一样抗造,你们就不要责备宰予了(让他白天睡一会儿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于予与何诛!(?)”这句话不论是感叹句还是疑问句,都有替人开脱的语意:“你们还说他干啥!”或“你们为何要责备他呢?”而孔子替宰予说情所举的例子,是把宰予比喻成木头。他休息好了多睡一会儿就不会变成朽木了,才有雕刻的价值。

      这个解读我是从南怀瑾老先生的书里看来的,深以为是。因为这样后面孔子的解释才说得通。孔子替宰予开脱之后又对告状的学生补充说:“宰予这个人啊,也是不错的,老师我就是跟他学会了判断一个人的正确的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四十二)—是自己人就好!

      【原文】?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漆雕开是人名,孔子的学生。? ?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自信心(怕自己说了也做不到)。”孔子听了很高兴。?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跟现在提倡的“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是一个意思。 孔子让学生漆雕开去做官,没想到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自认自己能力还不够给推辞了。这让孔子很高兴。

      孔子高兴的是自己教的学生能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漆雕开表现的正是学道应有的态度。

      【原文】?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这天下论乱无道,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人,肯定会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孔子虽然奔走各国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也这也不妨碍他老人家偶尔想想“去他妈的,等哪天老子不耐烦了,我也离国出走,再也不管这些滥事儿了”。于是话赶话,可能就有人问他:老师你要往哪里走啊,走的时候会带着谁呀?。于是孔子说,别人不敢说,肯定要带子路的么。子路一听,哈,老师可算知道我的好处了,咧嘴笑了,结果孔子看子路一眼,挖苦他:“子路那家伙,有一股子瞎闯的劲头,也没啥别的能耐,带走了么也就带走了,没人会觉得可惜。”

      整个《论语》看下来,孔子私情上对子路和子贡最好,骂着方便,全无顾忌。这一点颜回甚至他的儿子可能都比不上。我猜孔子都不敢对颜回这样,因为这不符合君子的处人之道,他怕颜回笑话他!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淡如水么,公事还罢了,私下也都这样,也真没什么滋味儿。就好比夫妻若真是相敬如宾,那还不如一别两宽了。

      【原文】?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前面出场问过孝,这回来找孔子挖人。?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理解是个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他不轻易许人。一个人事务能力很强,强到可以做国防部长、内阁总理、外交部长,但是他的内在修养不一定达到了“仁”的境界。孔子这里的“不知其仁也”,可以理解为不知道是不是做到了“仁”,也可以理解为不知道他们的“仁”的境界有多高。

      这一小节,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推荐,抛开了“仁”的德行标准,只说他们的个人能力。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德行到了“仁”的境界固然最好,可是选人还要看另一个能力指标,能用就好了,别太挑剔。

      职场也一样。能招到德才兼备的人那谁也没话说,就是好么。但是哪有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呢,即便有,还要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这样的人大家都抢,出不出的起价钱呢?所以一个公司要搞好还是要依靠我党的群众路线。

      最基层的工作从来都是肯干活儿的小人们集体完成的,所以对下属不要求全责备,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这时给三个得意门生做的职业推荐广告

        这时给三个得意门生做的职业推荐广告,一方面说明特长,说不定已经知道对方需求,另一方面说明对老大构不成威胁,放心大胆用

        他老人家能力太强,势力太大,因此只能当高级摆设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四十一)有钱了不起?

      【原文】?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孔子的学生。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的君子之道呢?”?

      孔子在这里夸子贱为君子。不过这句话后半部分画风变了,大概有被谁给气着了:“谁说鲁国没有君子了?我不还在这呢吗?我的学生大多不都是君子吗?”想来这句话的前提是有人发表意见说“哎呀,现在鲁国还哪有君子了呀!” 。

      【原文】?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老师老是夸别人这么好那么好,子贡按耐不住问老师:你说说我咋样呗?孔子瞄了子贡一眼:你呀,离做君子还差那么一点点啦,现在也就像一个器具一样(职业人)。子贡耐不住再问:“那老师把我比做什么器具呢?” 这回孔子认真看看了子贡说,比做瑚琏差不多。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是肯定子贡有赚钱的本事。但是,这个赚钱么,哪里是君子之道。君子求富贵要以其道,这里的求富贵之道就是货与帝王家。古话说“义不行贾”做生意赚钱是被鄙视的,所以孔子对子贡大多时候是“看不起其赚钱,羡慕其有钱” 。跟子贡说这话是告诉子贡你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像瑚琏,即便是看起来很美很贵,但其实那不是你应当追求的目标。—孔子就差翻白眼:“有钱了不起啊”。。。这里是骂子贡子呢,反正子贡骂着方便嘛。

      因为当年搞财务工作,所以见过很多所谓的有钱人起起落落。

      后来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了钱打算做一番事业的人有更加成功的,有保本的,也有失败的。但是有钱以后单纯想要再赚更多钱的人,几乎都投资或炒股失败了。可见没有做事业的心,没有为社会服务的信仰,有钱还真就没啥了不起的。即使某个时段赚了很多钱,最后也都以各种方式消散了。

      【原文】?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

      雍就是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后文还有,孔子对他的评价极高“可使南面”?。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花言巧语说服别人听命于己,经常会招致别人的怨憎,不知道这样的人的仁德在哪里(君子就应当以德服人)。(有仁德的人)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这回不是孔子直接说了,是有人说。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花言巧语只会遭恨。 别说别人,孔子自己就恨:“是故恶夫佞者”。

      孔子认为能言善辩是用诡辩的语言来掩饰自己德行的不足,或是用来煽动不明真相群众,这样的人就没打算做个有仁德的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德行不足这没什么,学就是了。但是本来德行不足偏要加以掩盖,甚至强词夺理,那怕就是没救了。

      办公室里也一样。要是看一个人本来能力就不咋样还找各种理由为自己不上进辩解,那离一定要这样的人远点。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四十)—肯嫁女儿是男人对男人的最大肯定

      假期之中——发文无保证

      【原文】?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孔子的弟子,传说会鸟语。 我小时候听老人讲“瞎话儿”就有公冶长遭鸟报复被抓进牢房的故事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应当承担的罪责”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某人,如果不是交易,那说明其对某人的评价一定很高。比如孔子说公冶长人不错,虽然没有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但评价可妻也之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了过去,说明公冶长至少是一个仁人君子。

      听其言观其行,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孔夫子言行一致。

      古时候女孩子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陌生人,靠不靠谱就看爹妈有没有正事儿了。因为让十几岁的小姑娘自己去找情投意合的男朋友,恐怕更不靠谱。那时候又没有同学习共劳动的机会,看男人好不好还真不如让父母给把关了。

      孔子选公冶长做女婿肯定不是图虚名,从这一点看孔夫子还是一个好爸爸,很是为闺女打算。我曾写过一篇文叫做《我也是嫌贫爱富的妈》,里面的推论便是古代那些嫌贫爱富的父母多半还是爱女儿的,不嫌贫爱富的才是为了虚名把女儿往火坑里推!

      【原文】?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做官;国家政治混乱时,他也可以(保全自己)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嫁侄女给他,这同样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春秋模式下,作为孔子的学生,出来当官想来是不难的,但能够保全自己便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了。后面还有几处也说明了乱世自我保全的不容易。孔子选他做侄女婿,想是也看中了这一点。

      从这里引申一下男人该找个什么样的老婆。近日看了一篇文章说《豪门最爱心机女》,看后觉得人家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男人找老婆,需要自己呵护的清纯淑女是可以满足男人的某些偏好,但是如果一旦遇到了生活中的挫折,淑女,咱假定就是琼瑶范儿的淑女们,除了哭着找亲戚朋友帮忙,自己是一点用不顶的。倘使这时候周围的人包括亲人再虎视眈眈,那淑女不但管不了出事儿的老公,怕是连家都挺不起来了,也就是有束手待毙的份儿。

      我就搞不清琼瑶片里的一些女主有啥可爱的。以爱呀爱呀的名义,完全没有理智,平日以折腾男主和周围的人为生活目标,整天计较的就是谁哪里对不起她。一旦遭遇什么挫折,小事儿折腾大了,大事儿折腾得收拾不了了,最后非得死人了才会消停。我只能说那些男主脑残。

      于是又想起来当年一位老革命者说的最朴素的择偶观:至少得找一个能给自己送牢饭的吧。

      通宝推:万年看客,广宽,旧时月色,林风清逸,jent,李寒秋,迷途笨狼,mezhan,huky,
    • 家园 感觉论语还好了,诗经的注释才是让人无语

      诸如关雎,蒹葭,子衿等等好好的优美的诗,非得往治国平天下上解释。。。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三十九)—得宠忧移失宠愁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这句话与前文呼应。开篇说里仁为美,这里说德不孤,必有邻。有德行的人不会被人群孤立,一定会有与之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孔子教导学生:“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还可以接触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君子。”正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这句话给里仁篇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职场里,如果觉得自己周围的人都不咋样的话,要不然反省自己,要不然用脚投票。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侍奉君主过从甚密,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过从甚密,就会被疏远了。”

      子游不知被谁虐了,所以整出这么两句话。这两句话实在是为人处世的箴言。首先就不要与上位者交朋友,否则那就是自取其辱。再有就是交朋友就要君子之交淡如水,过从甚密,绝不是什么好事!距离产生美么!

      那与上位者的要怎么搞好关系呢?首先是“忠”。无论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还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总而言之,要全心全意为上位者服务。这就是臣事君以忠。但是,忠而已矣,还要以礼节之。与君王过从甚密,肯定于礼不合,那么违背礼的动因,很可能就是利益驱动,想要获得额外的利益。纯粹的忠,不会顾及自己的个人私利,所以侍奉君主不要想太多了也不要要求太多了。君子不忧不惧,没必要做失礼的事情,小人才会“得宠忧移失宠愁”。

      再有,与臣下过从甚密,也不是“君使臣以礼”。关系亲密的时候能够违背礼,等关系交恶的时候更会不顾礼的约束,那作为臣下,岂不是自己作死?

      魏征活着的时候固然没怎么样,但是尽职尽责超过了他应该做的,死后儿子还不是被唐太宗悔婚打脸?

      跟朋友相交更是如此。关系太过亲密,亲密到某一方感觉窒息的时候,亲密的关系也就到该结束的时候了。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三十八)—放弃是对自己失信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以下这几小节,说的是与仁人相处要学习的各方面,至少要学会谨言慎行。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凡出言,信为先。如果掂量着自己做不到,那就不要说。这个信,既包括自己对别人的承诺,也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比如自贡后面说要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孔子说你做不到的,这个做不到也是失信。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或践行自己的话而感到耻辱。

      这里我们还要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对自己的承诺也是承诺。如果自己对自己的承诺不能兑现,同样也是失信。只不过这个失信不失信只有自己知道罢了。虽然不担心外人的谴责,但是自己对自己也应当有羞耻心,也应当以自己没有做到对自己的承诺为耻。知耻近乎勇!

      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意自己对自己是否失信,离大智大信大勇大毅不远矣!

      一个人有毅力去坚持做某事,不就是不愿自己对自己失信么!

      放弃就是自己对自己失信!

      【原文】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时刻想着用礼来约束自己的人,就很少会有过失了。”

      约,约之以礼。时刻想着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事,基本上就不会犯什么错误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孔子教学生怎么做仁人君子的。倘使碰到了某些事不知道怎么做,按照里“礼”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过失。反过来,越礼行事,拿礼不当回事儿,犯错误只是早晚的事儿。

      在单位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自觉有里子有面子,拿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当一回事儿,不管是多大的领导,甚至是企业的最高统治者,最后都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最严重的后果甚至是锒铛入狱或者以死谢罪。我在教企业内部控制的时候看到的案例,无一例外都是企业的领导人或者某个部门的负责人违反企业既定规章制度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上溯到历史各朝各代,任何政权的更迭都是内部统治秩序崩坏导致的。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这话也是上两句话的总结。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君子说话要慢而行动要快。或者也可以解释成君子说话要谨慎考虑后再说,但是说过了就要马上行动去践行。

      总之反过来是不成的。在办公室里嘴比脑快,说话不走脑子,该干活儿却又拖拖拉拉,或者自己说过的事情不去抓紧办,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也还罢了,还会耽误事儿,拖累人。

      自己不上进没关系,拖累别人就不该了。

      一个人固然有选择做个没出息的人的自由,那么其他人也有选择不与这种人合作的自由。

      通宝推:明心灵竹,mezhan,
    •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三十七)—亲恶我,孝方贤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做事有不对的地方要时时劝说他们(不要那么做)。如果父母坚决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为人子事奉父母是应该的,那么如果父母做事有不对(不符合仁义道德)的地方要怎么办呢?当然要时时劝谏。不劝便是陷亲不义。那父母要是不听怎么办?不听也没法子,找机会儿再劝。我觉得这里的“几”字固然可以理解为怡吾色柔吾声,也可以理解为“谏不入悦复谏”。因为繁体的幾本来也就有机会的意思。

      再不听怎么办?凉拌。该咋办咋办。也就是对父母的态度不能变,该恭敬恭敬,该干活儿干活儿。我认为这里深层次表达的是“父母有错不是子女不孝敬父母的理由。”

      不是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是说父母即便错了子女也不能违背孝的大原则。这里父母的过错和儿女的不孝不能构成心安理得的因果关系。

      现代社会子女作为独立的社会经济个体不同于那个时候的家庭经济依附关系,但是,我觉得孝顺父母还是应当大力提倡的一种社会公序良俗。李敖说得好,一个外人,让你在家里住了十几年,管你吃管你穿,他有需求你总要满足一些吧?礼尚往来也不能不闻不问啊。

      当然,有些极特殊的家庭会因父母的一些行为让儿女很受伤,但是我觉得,最低线也是“人养我小,我养你老”。可以不爱,但要敬养,至少要保证温饱无忧。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能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非要离开家乡,一定要和父母说清楚去到哪里去干什么以(取得父母的同意)。”

      “父母在,不远游”是儒家“孝”的具体内容之一。当年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更不用提,出去就可能回不来了。因此除非活不下去,人们尽可能不出远门。一旦出门,父母便开始忧心,直到游子归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便是古人出门前父母亲的心理写照。

      游必有方的方,通常解释为方向,方法。我觉得这些都可以有,此外还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意思便是“原则,理由”,意思便是远游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以说服父母同意。如果父母不同意便出门,那和离家出走差不多了。不听父母的话离家出走,就是不孝么。

      这句话反推,前面的“父母在不远游”也未必是不能远游的意思,更可能是不征得父母的同意不能远游。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在《学而》里解释很多了,此处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这句话也是孝的具体内容之一。于是怎么表现做子女的知道父母之年呢?自然就是给父母做寿了。于是从50大寿开始就要一直做下去。

      写到这里又想起一笑话来:百岁老人就没有一个是建国之后出生的,可见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治下民不聊生了。

      可是照现在这个人口基数营养状况和全民养生热潮来推断,怕是2050年以后百岁老人满街走了,想想也挺恐怖!

      通宝推:mezhan,
      • 家园 关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最好结合这句话教育对象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关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最好结合这句话教育对象

        一个年纪轻轻可能即将或已经继承家业的贵族子弟,先“不折腾”是最好的兴家手段

        即使是大乡愿曾参所作《孝经》,贵族和平民孝的要求也不一样

        贵族是保住富贵,平民是混好,而多数中下层处事方式就是成功的反坐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