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聊世界经济 -- MRandson

共:💬309 🌺5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农村的土地并非国有

          关于国内土地的所有制,城镇与农村的还是有区别,所谓国有土地一般指城镇范围的土地,农村的土地非国有,而是集体所有制,理论上说,一个村的土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

        • 家园 恩,回花,谈谈个人看法。

          这个数据,是从网上搜来的,未必准确。这两年,不接触具体数据了,许多东西拿不出具体数据来,有些数据未必准确。既然有异议,我就把具体数值去掉了。

          说到经验,我也有一些经验。两年半以前,某城市为了解决采煤沉陷的问题,给当地住在沉陷区的职工建新房。买给那些职工,多少钱一平米?几百块钱,印象之中是五百一平米,不到一千,具体多少记不清楚了。几万块钱,买一个单元,很便宜。当地人多数都下岗了,贵了也买不起。当地政府免除了地价,省一级,中央也都有补贴。这几百块钱是纯建筑成本加一些基本的配套设施的费用。东北的小城市,几万块钱,买一套相当不错单元——这还包含地价。建材全国流通,民工全国流动,北京、上海的房子的建筑成本能高到哪里去?房价中扣除建筑成本的部分,剩下的部分,究竟流到哪里去了呢?个人理解,当地政府,金融资本,开发商三家都分了一杯羹。

          从农民手里征土地是按亩收的,转给开发商是按米卖的。手头没有具体数据,但是两个之间的差价是非常惊人的。

          卖地是地方政府弥补财政不足的主要预算外收入。而且,多数情况下,这些收入中的大部分,并没有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而是弥补财政窟窿了。至于土地出让带来的收入究竟占上海财政的多少,这之中又有多少转给了基础设施建设,我说不清楚。我估计能说清楚的,包括上海市长、分管财政的副市长、财政局长等等在内,不超过十个人。

          可以讲,在房价上涨之中,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苦衷,许多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个人理解,地方政府决不是无辜的。

          这篇文章没有攻击上海的意思。事实上,全国的地方政府都在这么玩。玩的大,玩的小而已。提到北京上海,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是全国最大的两个城市。

          • 家园 兄客气,偶也只是谈点偶自以为所知的地方

            “卖地是地方政府弥补财政不足的主要预算外收入。”

            ——这是自然的,至少是上海这样的城市。

            但“而且,多数情况下,这些收入中的大部分,并没有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而是弥补财政窟窿了。至于土地出让带来的收入究竟占上海财政的多少,这之中又有多少转给了基础设施建设,我说不清楚。”

            ——倒也不一定,举个例子,上海浦东某个功能区(新式的、还未定型的行政区域,高于乡镇、街道,低于区)——请允许俺就不指明了——规定,土地转让金扣除补偿金之外,至少70%必须投入该地块的基础建设中。当然,如果是市中心区域的地块,比例可能没有那么高,但相应的,动迁补偿金也要高得多。

            • 家园 也不是绝对的

              本地政府通过兴建某个城市广场总结的经验,将资金投入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房地产升值,然后政府再卖,卖地的钱继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又进一步刺激周边地产升值,形成良性循环,后来被上头表扬,很穷的地方可能要去补窟窿,那是挖肉补疮,而这样,城市建设摆在那里,有政绩,而过去不值钱的地由于基础设施的加强而升值,这快差价基本上落入政府手里,而政府把地批出去,房地产商又大捞一票,一大帮人合起来捞钱,大家高兴。当然,和政府有关系的人才能捞得到。

            • 家园 谈点个人意见

              昨天看CCTV9介绍上海三产的一个节目,介绍各种专卖店。其中提到在上海开商店,最大的困难是租金。

              房价高涨,对经济总发展形势不利,必须把房价压下来。

              个人并不反对政府出卖土地弥补财政困难,不论是否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事实上,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只要大家比较务实,不站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现状,道理就都能理解。

              但是,个人理解,今天土地的开发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一平方米的住宅价格,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建筑成本以外,政府、金融、开发商各分一杯羹。

              事实上,政府获得的那杯羹最少,投入最高,代价也最大。因为所有的社会矛盾,最后都需要政府买单。个人理解,政府的这杯羹不但是不应该剥夺的,而且是应该保留的。

              我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把这个经济现象解剖一下。分析问题,才好解决问题嘛。

              下一篇里,我准备对平抑房价,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当然,没搞过房地产开发,个人说法可能很外行。老兄是内行,别笑话就可以了。

              • 家园 上海地产占GDO比例负面因素起作用了

                去年上海地产占GDP40%,今年很可能上海要进入改革以来第一个GDP个位数字增长年了.

      • 家园 有意思

        最近我也正在做类似的研究,主要是财政、转移支付,你上面所谈的税、费的活动机理很是有意思。可以多谈一点。

      • 家园 兄台言之有理,献花,有两个疑问

        第一,地方政府如上海之类庇护房地产以便收取高额地价主要是因为税收满足不了必要支出呢,还是想借此发家致富?不才感觉缺钱的地方房地产市场比较温和,反倒是富裕的地区房价涨得厉害。

        第二,地方政府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短期内固然有利可图,可他们不知道泡沫会有破裂的时候么?他们是否应该预期到一旦泡沫破裂损失更大?

        • 家园 恩,说点个人看法

          关于你提的第一个问题,确实很有代表性。

          全国房价最贵的地方,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浙江温州。这个的解释,在下认为应该按照投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民间资本不能顺利进入二产制造业,而投入房地产造成的。闲聊之十二里面对这个有解释。

          关于税收不足以满足财政收入,也确实是一个问题。在下在东北某城市(这个城市不是很大,但是城市的发达程度可以说是东北第一)的时候,曾经和一个派出所所长聊天。这个所长就讲过,财政每年按一个民警三万元经费拨款。全所十几个民警,大概几十万。一个民警一个月两千块工资以外,基本没什么活钱。但是有些经费是必须的。比如,夏天发一些防暑降温的东西,秋天发一些苹果,春节发一些奖金(这是大头),派出所的修缮,唯一一辆警车的汽油和维修,晚上蹲点的加班费,伤亡干警的慰问,这些都是没有来源的。所以,必须和管片内的企业搞好关系,拉一些赞助。那个城市是东北最发达的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可想而知。反过来讲,我们经常听说某些地方公检法,甚至政府,给某些无法无天的企业充当保护伞的原因,也在于此——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

          在原有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许多地方是恶性竞争。上级领导来视察,看的是市容,看的是新上马的项目,听的是报告,是数字,接触的群众都是笑脸(能见到省领导、国家领导,三生有幸啊,个别想上访的也被拦在外面),有几个真正有时间仔细翻开细帐,看看财政收入结构,详细分析经济走势的来龙去脉和潜在的问题?上级领导来了,看到城市一年一个样子,当然高兴;看到一个城市破破烂烂,脸就阴下来了。报告会上,书记市长就准备挨数落吧,更不要提组织部门考察了。

          这种加快建设是没有上限的,财政对收费的口子也是没有上限的。以基础设施为例,北京是中国地铁在建规模最大的地方,但是与伦敦相比,只能算刚刚起步。伦敦的地铁是有一百来年的历史了,北京才多久?其他的基础设施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快,世界感到惊讶。反过来,另一方面,也说明投入之高。如果打个比方的话,中国现在正是飞机起飞,汽车起步,需要加大油门的时候。

          此外,兄弟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也加剧了增加财政开支的压力:北京上轻轨了,天津上不上?大连搞交通改造了,沈阳搞不搞?再比如,上海的公务员推行三五八十了,北京的公务员就坐不住了;浙江首先免除农业税了,苏南的农民就有想法了。

          至于你提到的,富裕地区房价高。现在还有一种经济现象,房地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拉动部分富裕地区的经济。如果单纯从商品物资流动上讲,这些是入超的。比如,北京就很典型。长期输入外地商品,回馈外地什么呢?房子。从浙江输入价值100万的日用百货,反馈浙江某富翁一套北京的住房,就收支平衡了。同样的回馈,在沈阳,可能就需要同样面积两套甚至更多的住房。换句话说,出让一套房子,就可以换取价值100万的商品,这个地区经济能不发达吗?房地产价格高对拉动本地经济,很有效。可以说,不是富裕的地区房价高,而是房价高的地区一般富裕:只要有办法让房价高起来,别跌下去。当然从全国大范围来看,这种发展方式,是兄弟睨墙的,不利于全国宏观经济的。

          至于地方政府领导人对未来的考量,可以讲,多数是短视的。“我死以后,那怕洪水滔天。”何况现在任期也就四五年,只要在我的任期以内,一片欣欣向荣就可以了。以后会怎么样,自有后来人。其实这也是任何民主政治都存在的问题。

          说点题外的,中国的地方领导人,多数是不懂经济的。一方面,外行领导内行是现代管理下基本原则,一个领导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现在的地方领导人多数出生在50、60年代,他们的知识结构决定他们不可能对经济了解太多;此外,中国的官僚体制之中,技术官僚发展空间有限。有些虽然是技术官僚,但是所学的专业与经济完全没有关系,对经济的理解完全靠专家的意见和上级领导的意思。

          而中国的经济专家,许多人已经变质了。温总理主持国务院之后,裁汰了一大批高收入的专家。原因很简单:年收入百万以上的专家,必然代表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不能再公正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建议了。这样的专家,在下也见过很多,完全是某些利益集团的附庸。他们提出的经济建议,有多少值得参考的价值,很值得商榷。

          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巨大的内耗。前面提到了兄弟地区之间的竞争,个人感觉,兄弟地区之间往往是竞争的恶性搏弈。而且,越是富裕的地区之间,竞争越激烈。因为,贫穷的地区只要纵比有点起色,就可以向上级交代了;富裕的地区,必须争当一、二、三。地区之间与邻为壑,甚至损人利己。有的省份,为了争取全国GDP总量第一,不惜拔苗助长,甚至做假帐——反正我升到中央了,进政治局了,谁敢查我的过去?

          改变现状,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新一任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要从粗放向集约转化,不再把速度作为唯一考量因素,要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一大进步。个人感觉这是对前一任政府的发展观的修正。是进步,也必须的。但是,如何在转变思想观念,保证经济质量的同时,又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度上完善。比如提高官员的经济素质,改变考核官员的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上的调控能力等等。

          个人认为,改变现状,说起来很简单,操作起来很难:观念转变简单,规则制订难;规则制订简单,培养人才难;培养人才简单,培育经济基础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恩,该花,再来一些讨论

            说点题外的,中国的地方领导人,多数是不懂经济的。

            对这句话不才很是赞同,而且不才还觉得不仅地方领导人,还有教科文卫等部门的领导人也不大懂经济,这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说到北京通过高价房地产来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不才有些不同看法。兄台所说的这种交换应该是存在的,但分量到底有多重不好说,而且不才以为北京甚至上海等地区购买外地商品更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总部效应”。这个北京最典型,全国性大公司以及外资公司的总部太多了,还有中央政府各部委,他们或者吃分公司、字公司,或者吃全国的税收,反正是接受外地的“进贡”,再用这些“贡银”去购买商品。这种效应也可以推动房地产价格稳步上升,因为只要中国整体经济发展较好,各大公司的总体规模就会扩大,就会出现更多的大公司并到北京设立总部,而北京的面积就那么大,平均房地产价格自然会稳步上升。

            上海也与北京类似,虽然没有中央各部委,但却是比北京更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其房地产价格也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上升。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先是上海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彪升,压制一段时间之后又反弹,而且北京的房价也加速上升,长三角的问题扩散了。这种现象是否可以用地方政府因财政收入不足而推升房地产来解释呢?还是有更重要的原因?如果没有房地产加速上升带来的收入,地方政府就“返贫”了?还是只不过没有原来“富裕”了,或者说没有“油水”了?

            • 家园 恩,个人看法

              关于北京的经济,上海的经济究竟有多少靠房地产拉动,没有具体数据,我真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房地产对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起了重大的作用。

              个人理解近期的剧烈反弹,主要上是因为金融投机资本的流动造成的。买涨不买跌嘛。相比之下,财政对房地产的推动,是相对一个长期平缓的过程。

              关于去掉土地出让金之后的财政状况,个人理解,两个字:破产。

          • 家园 花顶!

            想冒昧地问一下,MRandson是学什么专业的?

            • 家园 呵呵

              呵呵,在下的本科是理论物理,硕士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不大。

              宏观经济学部分是自修的。

          • 家园 通宝一枚。 管好中国这个家实在不容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