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一) -- 陈经
政府投资消费一年年在增长,我感觉是比较容易分析的,一个正反馈系统,每年不猛增那才活见鬼了。但这种系统过于强大,容易招到批评。根据“以人为本”的精神,社会投资消费才应该是更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社会投资消费的麻烦在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情况千差万别,不是一个简单系统,不易描述。
为什么社会消费不象政府投资消费这样相对简单?因为中国政府放弃了对社会消费行为进行系统控制,交给市场经济了。这方面西方经济学研究得比较多。对于政府投资消费,中国政府其实一直是在搞工程控制论。工程这样的东西就是按步就班来,相当好预测,无非是控制进度,年年8%就相当于安排工程进度。
所以宏观调控就是两块,一个是政府精确控制的系统,一个是受市场经济原理支配的系统。发改委和央行是两个主要机构,两种系统的活都干。发改委审批项目,也会控制物价。央行调控利率准备金率,也有贷款额度控制。总的来说,发改委偏工程控制论,央行偏市场经济调控。种种调控手法,有时就会打混仗一样思路混乱,相关数据也会混乱,难于合理预测,来来回回折腾个没完。因为两个系统混一起调控,夹缠不清。回想这几年来对一些具体宏调问题的争论,加不加息,紧缩还是放松,经济学家们其实大多数是在讲片面的道理,种种言论互相冲突,看着总不对劲,不知道该信谁。我认为,不是具体问题水平谁高谁低,而是整个混和调控体系还没有被学界与官员们很好的掌握。
工程控制论这一块,相对容易掌握,现在政府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安排具体事务。市场经济这一块,西方经济学有一些从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经济增长、利率、通胀、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弄得挺专业很复杂的样子。中国也在用这些宏调理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成功值得大吹的应用实例,政府承认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前瞻性”。倒是工程控制论这一块,可以说取得了独步天下的成就,可吹的东西越来越多。我认为已经超过了前苏联的建设成就,正在向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顶峰发展。网上那个“超级大工程”的统计贴,就是很好的成就说明。
但是市场经济这一块,对于经济发展,绝对比“工程控制论”还要重要。它只是调控理论不清楚,运行起来却真的非常管用。很多工程控制论无从下手的事,靠市场经济轻松解决。提高效率这种关键任务,工程控制没法规划,要靠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如果市场经济失败了,它也是决定性的。市场经济由社会需求驱动,由人类的心理决定。心理这个东西很奇怪,一夜之间就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预测与控制都不容易。
所以,现在中国的格局就是这样,工程控制干得好,但它的成功又得依靠规律不太清楚的市场经济。表现出来,就是中国政府干基建很厉害,但是这些基建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需要市场经济检验。建成一条高铁线路修一个大机场,有没有人坐,能不能帮助经济繁荣?这也不是可以拍胸脯的,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上节说的“坏账原理”,关键环节就是要经济繁荣,投入要能带来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升值,坏账就能做平了。目前这一点还是有普遍的怀疑,这是可以理解的情绪。对于政府的宏大的基建计划,群众已经信服了,没有人说完成不了,在几年前就服了。但是政府的投资能不能产生好的结果,能不能带来经济繁荣、收入上升、产业升级?会不会反而是通货膨胀、贫富分化、社会动荡、产业结构畸形?这是目前一个重大疑虑。
其实从经济表现来说,这些年来经济繁荣、收入上升、产业升级的迹象是有的,不然房价凭什么涨上去还下不来、汽车销量凭什么上千万?只是道理说不太清楚,也不容易预测。年初车厂还怕销量完蛋准备过苦日子,也没多少人知道今年炒房能大挣。市场出来了,就是这个结果。后面会如何,还是说不清。
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可以说这里到了关键之处。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我们已经找到了,出口不行了,我们有政府投资消费这个可信强大动力源,前几节有论述。这个动力源,作用到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实体经济网络上,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当然,我们希望是好结果,只是却本能的害怕,不知道会出啥事。但我们这个研究还是有意义的,到这我们至少把问题描述清楚了。
其实,这也是我对中央宏观调控的期望:不要管各种西方经济学调控理论了,通胀加息紧缩,扯不清的,好好想想这个关键问题吧。套句俗话: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要做的是:把政府强大的投资消费能力,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具体运行结合起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投资消费不用犹豫了,也没有障碍了,正在不可阻挡地推进。但是,以市场经济检验为最高原则,要仔细研究,怎么让政府投资消费对实体经济网络产生良性影响。我写过一个文章分析“企业生产投资循环圈”(圈里圈外:解读上半年天量信贷数据),说明为什么信贷扩张对中国经济如此重要,就是这样一个尝试。
我也不是说一定能成功,如果政府瞎投资、胡乱消费,天知道会出啥事,也有一些不好的实例。但绝不能搞自由主义,把中国的这个巨大优势斥为邪路无理打压,自废武功。我要论证的是,在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框架里,让政府投资消费与市场经济运行良性互补、互相促进,做成一个大的正反馈系统,理论与现实意义上都是可行的。
(待续)
沙发?
无论M0M1M2,如果稳定对应这个生产能力,币值就稳定。
中国很多产品的产能过剩了,但同时存在巨量的潜在有效需求,比如基础设施和内需。危机来临,TG以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执行能力,迫使部分潜在有效需求成为目前的有效需求,使得过剩的生产能力不再过剩。换句话说,“钱”的根基大了,钱就自然多了。
没有生产能力却货币扩张,那就是老蒋和津巴布韦。没有有效需求却乱生产,那是浪费。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有效需求。中国可以生产一万亿某歌星的CD,但那是对应生产能力的浪费,因为没有人需要那么多CD。而中国的铁公基,在今后几十年都是有效需求,给低收入人群发钱给医保教育投资也是一样。
鄙视用数字抢沙发者
但需求不等于支付能力,不等同于实际消费能力。
按您的说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有经济危机了。我们中学都学过,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的相对过剩,以美国29年的生产能力与2007年相比,当然小得多,但当时人民的支付能力不够,无法消化生产能力,所以经济危机。
现在搞了这么多项目,可以分期付款,但终归是要有人埋单的吧,如果消费者付不起,那最后只能是国家买。
在我这个回帖中说了,
社会零售总额(相当于实际消费)比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投资)小很多,更重要的是增速越差越多,投资无非是用未来的消费支付,请问,您能看出未来的消费能收回投资的趋势吗?
国内的不行,用投资改善出口成本来促进出口,让外国人支付投资成本的办法,我看也不行,现在的出口已经很大了,再大几倍,就真得让外国鬼子多失业上亿了。
“钱”是啥东西,解释很多。有效需求的生产能力,肯定不行,起码也要说出是支付能力。
工程干完了,经济总量增加了,税收增加了,营业额增加了,一切ok,土地自然升值。
如果没增加,单靠土地升值,那就真成泡沫了。
总的来说,虽然上海之类的土地升值过快,全国范围内,土地升值的速度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tg的正反馈还是可以继续维持的。
就是你造出的东西要有人买,这样才行。
投资这东西,可以假设看成一个可以分期付款的商铺,开发商投资100万建起来,你分期付款,假设零首付,20年间还清,每年还5万(现实中房贷这么搞,购房人赚多了,这里不管,但要明白这是底线了),你可以利用这个商铺赚钱,这类比了因为什么减轻社会、能源、物流等等的成本,而多产生出的经济效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投资是有成本的,没有经济效益的无效投资自然不行,经济效益不能达到初始投资的也不行,经济效益发挥较晚或间断,也可能不行(比如那个商铺前10年一分没赚,那开发商的资金流早就断掉了)。
比如,我“需要”一个航空母舰当玩具,这个需求就不有效。而中国需要航母就是有效需求,但这个帐就很难算清了。比如,中国如果花1000亿人民币建了几艘航母,这个收益就很难算。我觉得大家都是在凭感觉。
铁公基的建设也差不多,京沪高铁到底能给沿线带来多少钱的收益?谁能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数字?但是,大家都觉得这事该做,觉得不会亏。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便捷的交通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肯定有巨大的但是根本无法算清的效益。既然很可能是赚的,现在又有钱又危机,那就干起来,只要不是给每个村子修机场那样明显不靠谱的事。
咬牙给后来者奠定了基础。
小孩的前3岁呀。
一生的根基。
比如京沪高铁,产生效益时间跨度很长,利及的方面也很多,单纯算京沪高铁的帐,就发现变量太多,无法完成。
但是从国家宏观的帐是可以看清的。首先要明确投资是要干什么。投资是为了我们全体国民未来生活的更好更富裕更有竞争力,更富裕的标志首先是先还上现在投资的钱,如果做不到,就是假富裕。
我前面的帖列出来了,国家现在总的投资远大于总消费,且增速差巨大,并且还在不断地扩大。这就要求未来我们的支付能力仅仅增加是不够的,而且增速比现在还要快,快到能大致赶上现在投资的增速。
这种模式,就如同一辆高速火车越跑越快,如果达到了,自然是皆大欢喜,奇迹诞生,但如果翻了,那……
美国只会走路,苏联只会撞墙,只有中国撞了30年的墙,又走了30年的路。现在又是开始一个30年吗?还是更加灵活呢?
计划经济消费与产出对口,货币的功能大幅削弱,甚至大宗领域不再使用货币而使用别的等价物。理论上讲,这样的经济是最经济节约的经济形态,可是显然却低估了科技更新的速度。老马千算万算也死活想不到,人类的科技发展有一天会突破到如此之境。新科技的频繁出现使得大规模计划几乎成为笑柄。不过风水轮流转,当世人越来越钟情于金融,而科技也越来越被控制更新后,一种新的契机也就展现在了计划经济面前。
国家存在的哪门子坏账。
什么时候老百姓吃不饱了穿不暖了睡大街了,那个时候再讨论坏账不迟。什么叫坏账,政府要完蛋了才叫坏账。讨论坏账就是讨论政府的信用,和讨论通货膨胀一样。帝国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不择手段的动摇我天朝政府的信用。
西方总想把什么事情全都量化,试图把经济活动也用钞票用数字量化出来,这是个技术问题,也不能说错,但是拿这个手段说事就不对了。立场不坚定的话,很容易就被人家的“高科技”绕进去了。
经济活动的本质不是金融也不是数字,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与其去讨论什么坏账不坏账的,你欠我多少我欠你多少,不如去实地多调研一下老百姓的菜篮子。
数字家具代表了科技新方向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