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语言学小知识(4)汉语比英语更优秀吗? -- 江城孤舟
你这是在说表音文字???不知道这是哪个专家下的定义,似乎,偏颇了。
表意文字的地位在哪里?
这些东西,对懂汉语的人来说的确很容易,但是,如果是一个从头学语言的小孩子呢?
我觉得,只学习汉语拼音,只用汉语拼音来表意,那么,和韩语也差不多了。
韩语好学吗?韩语完美吗?
这是翻译,可算是例外情况。能找到一个土生土长的纯表音的汉语词吗?
汉语确切的说,应该算是意音文字,有表音的部分,有表意的部分,但显然表意为主。独体字是什么地位?
关于方言。
中国方言众多,我私下认为,那些方言是可以看做一门独立的语言的——如果不看文字只看读音。实际上,众多方言中,语法也有极大不同。
但是,中国有两个大法宝,一个是书同文,一个文言文。
前者消除了写法和读音的差异,后者消除了词汇和语法的差异。
这应该是中国大一统的最重要因素了。
所以,如果用方言写文章,其他方言区的人自然看不懂。但可惜,古人是用文言文写文章的。
而且,如果是同一个方言区的人,他们之间互相用方言写文章,难道也不算“易解其意”?
关于有音无字的情况。
这是没办法的,语音太多,造字的速度赶不上发出一个新“音”的速度。
说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陕西的一种面食,叫biang biang 面,这个东西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看看是怎么写的。这是一个为方言造字的事例。另一个就是“猹”了,这可是鲁迅创造的。
说实话,创造一个新的汉字并不难,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微软有一个小程序,就是用于在字库中增加一些不常见的汉字,谁要有兴趣,可以自己造几个新字加到字库中。
但反过来问一下,造这样的新字有必要吗?如果有必要,想必古人早就造出来了,如果没必要,现在造出来有什么用?有必要新造而没有造出来的汉字,应该极少极少。
再反问一下,nga,很好读,但是,几个人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如果你在nga所在方言区里,也许还能猜测一下(但也应该不能肯定就是那个意思);如果不在那个方言区,就更是只能依靠注释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了。
===================
改一下,那个,拟声词是明确的纯表音的词。连绵词是不是?
【转】唯有汉语可以做到这个境界
1、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苦命的人儿,这些年你都经历了什么?)
2、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此意境,只有汉语做得到)
3、夜深忽梦少年事,惟梦闲人不梦君。(跟此人有仇啊?)
4、借问酒家何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不许瞎说!)
5、洛阳亲友如相问,轻舟已过万重山。(欠人钱了?跑得够快的啊!)
6、爷娘闻女来,举身赴清池;阿姊闻妹来,自挂东南枝。小弟闻姊来,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位姑娘,你人品真差)
7、在天愿作比翼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你俩真配……)
8、美人卷珠帘,万径人踪灭。两岸猿声啼不住,惊起蛙声一片。(这还是美人吗?!)
9、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么绝情?)
10、一朝被蛇咬,处处闻啼鸟。(这个很内涵)
11、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使我不得开心颜!(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你)
12、垂死病中惊坐起,笑问客从何处来(装病?回光返照?)
13、车辚辚,马萧萧,二月春风似剪刀。(贾府组织春游?)
14、满堂花醉三千客,更无一人是知音。(天才都是孤独的)
15、垂死病中惊坐起,夜深还过女嫱来。(死性不改)
16、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该庆幸还是郁闷?)
17、问君能有几多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究竟是不是原配啊?)
18、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跳崖了?)
19、醒时同交欢,儿女忽成行。(因果关系)
20、路漫漫其修远兮,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工整啊)
21、江州司马青衫湿,宣城太守知不知。(有JQ)
22、后宫佳丽三千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写实派)
23、天苍苍,野茫茫,一树梨花压海棠。(春光乍泄……)
24、问世间情为何物,两岸猿声啼不住。(悲情的猿)
25、床前明月光,对影成三人。(只可意会不可以言传)
26、春宵一刻值千金,绝知此事要躬行。(经验之谈)
27、天子呼来不上船,芙蓉帐暖度春宵。(好大的胆子)
28、桃花潭水深千尺,温泉水滑洗凝脂。(姑娘小心溺水)
29、人生得意须尽欢,从此君王不早朝。(你个昏君!)
30、朕与先生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腐!)
31、后宫佳丽三千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出柜力作)
等有时间细读。第一次挖坑。
这篇文章竟然上过热门榜的第一名,有点意思。
我的翻译贴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071758
也许只在欧洲这样的地方才有效吧
表音文字确实好读,这本来就是表音文字的目的,但其长处也就止于此耳,会读不等于能懂,也不等于会听,也不等于会写。
大伙儿到网上来,一般就是来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江城兄让人敬佩。
大家在这儿学术讨论,我说句烟火气重的,现在学术上和西方交流,国家应该鼓励、组织一批有能力的人,并拨出足够的资源,让他们能安心地做这项工作:把各学科的学术词汇做一个好的、标准的翻译,书同文以后,才能在话语权上和别人竞争。
很久以前在《读书》上看到一位德国学者说,英语是世界上所有知识分子的母语。当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和背后的客观现实会给汉语带来的危机。这几年身在国外,越来越深地感觉就世界范围来说,知识和信息将不可避免地以英语为载体进行传播和交流。汉语,如果不能更多地承担起向外输出知识、文化的载体的作用的话,很难说会不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走向消亡。而做到这一点,第一需要南寒兄说到的在国内层面的努力;第二,需要我们更深地把中国放到全球视野中去审视我们将来的命运和我们对人类文明应当负起的责任。
居然在数千年前就知道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
其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陆独自简化汉字不是个好的策略。
哪儿都有好歌。相对来说,法语歌好多都是说着唱,听多了,也就无趣了。
如果你对背景一无所知,你除了大概能猜出来samurai可能是个日本词,你根本不可能从中得到任何信息。而在一个没有任何日本背景知识的中国人眼里,“武士”得到的信息则不同,“恃武为士”,其职业特点,等级高低一目了然,加上“日本”作为限定,那么自然更为精确。
感觉国人学英语阅读比听力提高快,固然有语言环境的原因,也有注重拼写使得视觉比听觉敏感的原因。
相反老外学中文,常常一两年就可以说得很流利了,但还是不能看书读报。
文字承载的精神产品才是决定文字命运的因素.
文字再难学,只要你承载的东西有价值,代表先进生产力,就不会没人学.
语言的力量就是其背后的族群的力量,族群强大,特别是,以这种语言进行的文化产品生产的能力强,语言就强大。
歌德曾经说过,想看世界上所有的书,学会德语就行了,一句简单的话背后,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德国人学习外来知识的劲头大到了什么地步,而这种劲头也赋予了当时的德语极为强大的力量。
可惜,德语族群毕竟还是势单力薄了一些,今天的德语已经不复当年的水平。甚至有人说英语已经成为新标准德语。
中文还远远称不上强大,因为我们的文化生产能力还很弱,流行文化这块靠着三千万左右基数的港台在支撑,学术上在无尽的内耗中消耗。但中文有自己的潜力,那就是人口基数,中文的使用者人数世界第一,如果能解决内耗,决不会坐视英文横行天下。
这是其一
打造中文的nature science,一开始可以以牛人写的综述为主,文章必须达到一定的语言水平。
其实结论要比这个强得多。
从进化的观点来说,当代的语言肯定比古代更先进,这一点大概是每
个民族都可以同意的。
而不同的民族可以处于不同的语言发展阶段,所以。。。
更重要的是,即使两种语言没有高下之分,它们对应的文字却可能差距较大——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谈。
引发你此帖的那篇东西,谈的是文字,又分不清文字和语言的关系,跟帖的犯这个错误的就更多了,所以谈得很乱。
真正的大师如吕叔湘,俞敏等人,都看得到汉字的缺陷而忧心如焚地主张文字改革,反而是普通爱好者看不到而大谈科学性,这实在是件
古怪的事情。
倒不是说要让大师代替我们思考,而是说,大师认识到并提出来的问题,总要认真面对之后,再来谈什么科学性吧。
那篇文章本身的问题很多,但最大的问题是标准的缺失。
两种文字的比较,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有哪些,各个标准的权重如何,通通不考虑,而是以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选取一些没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代替论证。
我这段时间有点忙,如果顺利,可能下周会就此写一篇东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