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语言学小知识(4)汉语比英语更优秀吗? -- 江城孤舟

共:💬118 🌺45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先天聋哑者无思考?

如果

我们的感性很难设想:思维能不靠语言进行

先天聋哑者怎样思考?

家园 期待

真想看看汉字的缺陷是什么?能不能提前说一两个缺陷?

大众耳熟能详的缺陷就是,无法输入计算机,书写复杂,难读。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四个

家园 脱离了文化,历史,来谈语言太空洞了。

首先语言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表达的工具,所要表达就是现实社会各种有形的无形的东西。所以说是先有了实物,才有了与之相应的语言。是先有了电脑,才有了“IT”这个词,而不是反之。社会需要什么样子的语言,就会有什么语言。社会需要“dark meat”或是“人比黄花瘦”,就会有出现的词。而所谓的精确度,也完全是应社会需要而生。比方说中国古代以孝制天下,所以家族成员的称谓很多,也很清楚,要不得半点马虎。

其次,语言是有生命的。语言像生命一样是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被使用的越久,换句话说有历史而且一直在使用的语言必然很完善。语言和其他任何工具一样,必然是越用越精。大部分人感觉科技文的表达是英文比中文好,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现代科技对于中文来说本来就是进口货,人家的东西当然用人家的语言来描述最准确。先辈们也都是通过人家的语言来学习人家的科技。现在中文科技语言的历史还是太短了,或者说我们的科技创新与发展还是不如人家。

就语言谈语言,是无本之木,无缘之水。

通宝推:何求,
家园 我想说的似乎和你最后想说的不一样

我想说的这个话语权就是说,我这个种了一万亩土豆的,用惯了简化字,我乐意、我就要接着用下去。至于村子那头加在一起种了两亩半土豆的那几户,爱用繁体字、还是简化字,我是不管的。再有呢,别的村子种大豆的、种蓖麻的、还有得过农科站奖状的,他们用啥字,我也是不管的。总而言之,就是既不讲别人村子的理性,也不要自家村子里的人性。

我觉得你好象是说,因为村子那头加在一起种了两亩半土豆的那几户爱用繁体字,所以我们也不能自顾自地用简化字。在我看来,这好象应该算做讲人性、讲理性的被话语权。

家园 我这是歪楼了

你说的是自家这一万亩土豆要统一思想认识,这样打广告的时候可以团结起来,抢占土豆市场。我说的是再多统一几亩地,多一些力量。

我是把这个比喻扩大化了。

你要是一直不管另外的几亩土豆种植户,他们看来看去跟你说不到一起去,说不定就会改种大豆什么的了。

当然,你要是孔武有力,可以挥着锄头强迫他们也种土豆,也跟你一样的思想认识是最好的。

送花
家园 以阿拉伯文字为例

这是一种辅音音素文字,你会读就绝对会写,你能听懂也绝对会写。

以汉字为例,有些繁难字则是你只见其字则不能读其音,不能明其意;只听音则不能准确写出,比如说下面这个笑话。

《清稗类钞》收录《錫茶壺》云:

张文襄督两湖,起居无节,号令不时,其待遇属员,往往有使人难堪者。一日,有候补知府某禀见,文襄阅履历,知为监生出身,乃命左右取纸笔至,书“鍚荼壸”三字示之。曰:“做官必须识字,汝认得此三字否?”某曰:“此锡茶壶也。”文襄大笑送客。次日,即将某咨回原籍。

家园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文字是依附于语音而产生意义的。人类没有文字,也照常交流了成千上万年。文字的诞生是为了长久保存语音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单独表达意义。

人类的语言思维方式是思维——语言——文字。虽然在文字使用者长期熟练以后,看似建立起了思维——文字的关系,但文字实际上依然是第二性的。

如果说文字可以单独承载语义的话,那么文书和票据把二写成贰,八写成捌,难道它们就失去了表达数字的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民族都曾经放弃一种文字而改用另一种文字,未曾见这些语言因此丧失自己的语义。

家园 好问题

之所以说是“我们的感性很难设想:思维能不靠语言进行”,是因为我们不是先天聋哑者,我们的感性甚至很难理解他们是否有与我们完全相似的思维。

我们的记忆也不能完全追溯到婴儿学语时期,也就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语言能力与成熟思维是如何形成的。

语言和思维究竟是何种关系?这正是语言学家们一直在讨论的重点问题。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说:“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的精神就是它的语言,语言与民族精神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

萨皮尔、沃尔夫提出了著名的语言决定论,也就是说: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

然而这种假说不能解释的问题也很多。华生等语言学家则提出了语言与思维统一论,认为“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的思维”,“思维的行为是内在的言语运动。思维是无声的说话,言语是出声的思维”。按这种说法,我们在思维时,内心中存在一种无声的,只用于思考的“内部语言”。内部语言可以转化为外部语言。

按照这种假说,先天聋哑者虽然没有外部语言的能力,但只要他们思维正常,就有内部语言的能力。如果条件适当,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与他人交流。

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则提出了思维决定论。他通过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的研究,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故而给出了一系列影响深刻的结论。

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两种形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前者具有自然的、直接的形式,后者具有社会的、间接的形式。区别人与动物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工具和符号。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而语言就是一种符号,就是我们高级心理机能用于与社会交流的工具。

家园 马克思主义好像认为语言是物质

谁马哲学得好的来确认一下,我最初不能理解,现在想想觉得还是有道理的。

家园 这个是阿拉伯语的优点

但不是所有表音文字都这样,大家都熟知的英语显然不是,否则在英美国家就不会有那么多拼写大赛;法语的情况则更糟,大量存在的不发音字母除了硬记没有别的办法。

我觉得您举的例子多少有些极端,特殊的汉字难读难写难认,特殊的英语恐怕也是一样,我看过一个用英文写的伊朗人的名字,左看右看也愣是不知道 该怎么发音,最后还是请教了这个伊朗人才读出来。

家园 语言并不等同为说话或者发声

语言包括文字,动作等等。

先天聋哑者显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的语言来学习和他的语言并建立他们的思维。

反之,如果一个健全的人被放置与孤立的环境而无法学习,即便他是健全的,也无法获得语言和思维能力。

家园 语言的物质性指的是语言的物质表现本身,

比如发出的声音,写下的字,这些都是物质的。

“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1页)。

语言的内在含义则是人类的思维意识,所以说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家园 那是因为英语的历史演变

在8世纪末,斯堪的那维亚人攻占英国。 战争持续了将近200年。在这个时期,很多拉丁语、丹麦和古斯堪的那维亚的单词融入英语。象炊具和杯子与生活息息相关一样,拉丁语给了英语很多单词。 从丹麦语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中,英国人借鉴过来了皮肤、腿、以及各种词格的代词“他们”、“他们的”。 来自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很多同义词统一到英语中,例如,愤怒(英语的wrath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anger);生病(英语的sick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ill),都在英语中进行了统一。

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 法语成为富人的语言和强有力的象征,但穷人主要讲英语。在14世纪末,英语再次成为第一语言。到这时,英国人使用的很多词汇来自法语或者拉丁语,并且许多早期的词汇已经不复存在。

到了16和17世纪,人们对古典作品感兴趣。在这个时期,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汇被归入英语。许多词汇或者单词的组成部分,从那些语言被用现代英语引进使用。今天,英语则有着来自大多数世界性语言的泊来单词。

阿拉伯语则是因为一千年来字母发音与规则没有改变,才使得其文字成为了一种比较纯粹的辅音音素文字。

而人工设计的世界语和大同语,都是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每个字母的音值始终不变,没有不发音的字母,语音和书写完全一致。这才是标准的音素文字。

家园 汉语中书面体与口语之间的关系与其他语言有本质的不同

采用表音文字的语言中,书面语从属于口语,实际上是口语的记录。而汉语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书面语看成一门独立的语言,它不是语音的记录,而是和语音一样直接指向事物本身,拿IT术语说,就是它与汉语的口语是低耦合的,这样当然有学的时候相对困难的问题,但也有两个优势,一是相对稳定,不需要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这对于维系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系众多的大国之间的联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从信息的角度来说,汉字是二维的,类似于图像,而拼音文字是一维的,人对于图像的反应速度远快于对文字。甚至在日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并不采用汉字的读音,比如忙しい,读音是一索嘎系,跟忙没关系,但也借用了忙这个汉字,利用的也是汉字的直观形象性。

家园 判断语言优势的标准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所以比较两个语言的优劣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应该是它们所承载的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反映在知识活动/学术活动(intellectual activities)的水平上。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判断英语对汉语的确实具有优势,其优势基于西方文明近五百年来的飞越式发展;而汉语的复兴,也只能基于中华文明的反超。

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英语,那个语言更优秀?处于不同时代的西方学者(intellectual)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中世纪以降至文艺复兴,经典文献大多为希腊语和拉丁语,所以虽然这两个语言是死语言,但没有人会质疑他们优于各国的俗语(vernacular languages)。路易十四的文治武功,和随后的启蒙运动,使法语成为西方学者的共同语言。拿破仑战争是英法两国国势的转折点,也遥遥奠定了英语对法语的优势。德国在十九世纪快速崛起,德语也一度成为西方学者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语言。而当今英语的强势,更是和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全面霸权分不开的。

汉语在历史上毫无疑议是东亚的优势语言,是古代日本,朝鲜,越南学者的语言。东亚文明接受西方语言的强势,是一个痛苦而且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翻译运动,我们可以说正处于其尾声。这一轮百年翻译不仅影响到了我们的知识结构,而且影响到了语言本身。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拼音化。这一点在汉语中反映在五四之后一轮轮的拼音化运动。更进一步,日文专有名词翻译,由早期的汉字意译转为假名音译,而朝鲜文和越南文,则彻底拼音化。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个人认为,汉语在这方面的惰性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是一个文化要求对另外一个文化充分的吸收和整合。事实上,对专有名词的谨慎翻译,凝聚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学者的心血,其功莫大焉。

关键词(Tags): #语言通宝推:煮酒正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