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131: 917和蛟龙 -- 本嘉明
917型三体救生船,其首舰“北救143”,于2012年服役于北海舰队某救生支队。
这型船是中国“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研发的第一种三体船型高速搜救艇,该船将担负“近海”海上搜救、快速救助遇险舰船和失事飞机落水人员等任务,可与医疗救护艇、直升机等配合。在后甲板的左右各载1艘新型救生小艇,由吊艇架释放。舰艉配吊臂,舰艏前配30MM口径舰炮,装光电探测系统。
随后我们看到了“东救335”,后甲板进一步改进为直升机起降坪。
但除这2艘外,917型没有更多入役,南海舰队的救助船则多以双体船面目示人,以至于有些外国媒体猜测这款三体船已经“下课”了。
(一)
917型三体舰的优势是:
一, 阻力小。三体舰由一个主舰体和两个舷侧舰体构成,主舰体是总吨位的大头,三个艇体都很细长,水线面系数较小,因此兴波阻力与摩擦阻力都小。
二,节省动力。三体舰的阻力小,使舰体在高航速时可节省功率约20%,安装的推进动力装置的功率要求就不那么苛刻,节约了采购费用。换句话说,如果动力装置不降级,那么917的速度就比同吨位的单体舰要快很多。
三,稳定性好。它由三个船体组成,三船体共享一个主甲板及上层结构。根据三体舰破损稳定性要求,舷侧舰体长度要略超主舰体长度的40%,这使得整舰稳定性较高,允许在上层建筑的桅杆顶部安装更高、更重的设备,增加了改装潜力,也适合“藏军于民”。
四,后甲板宽度大,能起降小型直升机。
五,被击伤时的安全性要好于“双体艇”(如2208),因为双体艇容易解体。
六,917的吨位约550吨,作为民用船只或军(警)用辅助船只,吨位很经济合用,也可以在沿海和我国大量内河里使用(比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部分渠段)。在“淘宝经济”的今天,客制/少批量/快速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运比起空运和陆运,绿色环保而且廉价。而且,“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实际上把大运河多数河段翻新了一下,这种500吨级商用快船南北对开,班车化运营,大有用武之地。目前全世界渐渐重视“无人船队”技术以降低物流成本,550吨级的船,正好拿来作为试验平台。
所以我的建议,是海军破除框框,不要太忌讳三体舰的舰身不是钢质的,而是以917的基本船型为平台,走得略快一点,大胆开发一批不同功能的“辅助舰艇”,力争把“917平台”下各型船的在役数量,提高到100艘以上,既有助于军工小步快走,继续研发三体舰;也为将来大批退役改为民用和海上执法用,打下基础。
那么,可以开发哪些辅助艇型呢?
首先,当然是近海海上救助舰,就是现在的“北救143,东救335”。
其次,是借鉴“丹麦飞鱼”,以现役海青级猎潜艇为基础,发展以反潜为主的多功能“917猎潜艇”,在后甲板携带一艘国产“浮空飞艇”。
目前我国已经研制的国产氦气“浮空飞艇”,长35米,气容量1600立方米(比俄国“Puma”的8600立方米要小多了),推算可以携带约350公斤重的吊舱。2012年5月中旬,日本海自公布一张054A护卫舰“舟山号”(529)在钓鱼岛附近操作无人直升机的照片,推测那是奥地利Schiebel公司的Comcopter S-100无人直升机。有消息称中国在2010年向Schiebel公司购买了18架Comcopter S-100。S-100是一种能在小型舰艇上部署操作的轻型无人直升机,机体采用轻量、高强度的碳纤复合材料制造,机腹下方能搭载约50kg,通常装置一座日/夜间光电侦搜系统,携带25kg承载时能滞空约6小时,并能以100节(185km/hr)的速率巡航。
使用“917专用浮空飞艇”的话,运营成本大大减少,可以滞空1周以上,吊舱业载350公斤,能同时搭载光电侦搜系统和小型雷达的“平衡木型天线”,便于发现敌潜艇通气孔的踪迹。917型船的后甲板尺寸约为27米(长) X 15米,并不足以供“917专用飞艇”在甲板上充气和收放,但可以在陆地充气后,系留在917上,然后出海。
第三,是为056和054A护卫舰充当“伴随舰”。与056配合,我们以前已经说过了,这里说说054A。
054A由于船用动力系统较弱,后果是吨位仅4300吨,最大航速也只有27节。由于吨位小,054A的缺点,一是照顾了防空和反潜能力后,反舰导弹只能带8枚YJ-83,其反舰能力较弱;二是舰体后半部的近防能力较弱,防护力“前重后轻”;三是防空的“海红旗-16”垂直发射筒只有32具,其中还要分出几具用于火箭助飞(反潜)鱼雷,因此054A抗“(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不足;四是由于布局紧凑,烟囱里飘出的烟很容易熏到雷达罩。
“917伴随舰”整体布局与“东救335”近似,但取消两舷的救生艇(改为在其他部位装备充气救生筏),腾出的空间,左右各装一组4联YJ-83发射筒。
上图:国内曾展示的某三体导弹艇模型,917的导弹发射架就在后甲板这两个位置。
这8枚反舰导弹,同2208导弹艇一样,通过数据链由054A导引,“917伴随舰”只负责携带和发射。此外,“917伴随舰”装备有“雾霾生成器”和“水雾生成器”,像火山一样能在短时间里喷发大量灰黑色微颗粒/水蒸汽/金属小箔条混合成的“三合土雾霾”,“917伴随舰”一面喷一面绕054A绕圈,雾霾旋转上升,裹住“917伴随舰”和身边的054A,不但使敌人的激光炮攻击和反舰导弹末端导引大打折扣,而且天上的敌侦查卫星也好,海面上的敌潜艇潜望镜也好,都只能看得一头雾水。
这种“乌贼喷墨”的打法,杀伤力是双向的,由于箔条干扰雷达,我军自己也看不清烟雾外面了,但“917伴随舰”本身是铝质舰身,攻击火力又不强,万一单独在外的时候,当然是“乌贼大法“,一边喷一边跑,靠自己的速度快,躲猫猫比较不吃亏耶。
对于054A的垂射导弹较少,中国军迷普遍的态度,是:敌对的小国,谅它也不敢触犯天朝;敌对的大国嘛,用大量反舰导弹饱和攻击一艘护卫舰?
而我觉得,恰恰是054A/056,最可能受到饱和攻击,052D或055这样的大舰,我军使用反而会比较慎重。这二款护卫舰吨位小,吃水浅,又不是主力舰,指挥员敢于令其逼近敌岸。而对于”有海无防“的弱国来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岸基反舰导弹,诱敌深入然后突袭一艘中国的护卫舰,可能会带来突出的战果。现在老式的反舰导弹才多少钱一枚?054A单价16亿人民币,054AG更贵,怎可大意?
同样的问题,在于中国在南海填的那几个岛。费700亿或1000亿人民币填出一个机场,只有一根跑道,实际上成为小国的讹诈目标,几枚老式的地地中程导弹,就可以有效威慑你这个死目标。不要说小国不敢掀桌子,万一人家在大国的支持下,真的掀了呢?而对于移动中的航母舰队,至少老式地-地导弹是毫无威胁的。
总的说,战略上的威慑可以是单向的,战术上的威慑总是双向的:大国有能力威慑到小国,小国同时就能反向威慑到大国。中国整体上固然是海军大国,但局部到某一海域,这一艘舰倒很可能是处于危险和弱势。
第四,近海登陆舰。917的航速不逊于美国的LCS-1,体积比它更小,雷达反射信号更弱,可以静悄悄地渗透到敌海岸,接送小股特种部队,或布放水雷。
第五,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讲的:水上飞机母舰。
(二)
台湾地区军队,几乎年年进行抗登陆演习。近期的“作战想定”,比如2013年那次,伪国防部“观通系统”掌握共军船队已经跨越台海中线,逼近台湾南端屏东/恒春一带海岸,国防部电令三军实施反登陆作战。第四作战区(南部作战区)通过“三军联合指挥机制”平台,依据事先预案,在火力协调会议中完成各兵种投射火力的协调安排:
1)空军F—5E战机针对渡海共军船团进行火箭弹、汽油弹的低空轰炸。
2)海军导弹快艇(FAB)以“雄风一型”舰射导弹针对共军船队进行导弹射击。
3)岸基“雷霆2000炮兵多管火箭系统”,装配有MK45火箭,射程18—28公里,齐射后在爆炸瞬间形成20万平方米的“弹雨”。
4)在“雷霆2000”实弹射击之后,以陆军火炮为主体的“反舟波攻击”陆续展开。陆军各阵地的M109自行火炮、M110自行火炮,四二、六○、八一迫击炮和一○五、一五五牵引榴炮,集中火力对海上目标炮击。陆军“OH—58D战搜直升机”则飞临船队上空,抵近攻击。
5)M109炮在反登陆作战中,发射“铜斑蛇智能炮弹”(每枚4万美元),主要攻击高价值的“点目标”,如战车、装甲车和登陆舰艇。铜斑蛇炮弹不能主动寻找目标,必须先由观察员在前沿阵地进行目视搜索,发现目标后向目标靶发射激光,铜斑蛇炮弹在发射后会自动展开弹翼,以激光导引装置探测到目标散射的激光信号后,自动修正弹道,击中目标。
6)最后,演习陆军出动多辆“勇虎”战车,扫荡歼灭登上滩头的“敌军”。
同时,台军新购的“复仇者防空导弹”、“毒刺式防空导弹”、“猎鹰式导弹”和中山科学研究院自制的“天弓二型导弹”则在屏东中山科学研究院的九鹏基地实弹试射或进行电脑模拟射击。
以前,台湾反登陆作战,一直是国军“阻敌于彼岸、击敌于半渡”的作战构想,即“决战境外”,今天看到TG每年新舰下水数量远超美国干爸,他妈的想都不敢想了。“国军”对于共军的威胁,烂鸭子嘴硬,还号称是“制空、制海、反登陆”,其实只剩“反登陆”作战(目前它的空军还算可以,过几年也难说喽)。
美海军陆战队从80年代末期起,在其作战思想中广泛地引进了“机动战思想”以及“超地平线登陆”理论。”机动战思想”强调:破坏敌军关键部分的完整性,将高速机动的我方部队迅速集中到敌意料不到的节点(间隙、薄弱的翼侧或后方)实施猛烈打击;寻求高速流动作战,捕捉战机,以比敌更快的速度积极主动地实施打击;各级指挥官要发扬冒险精神和主动性,在作战中实施灵活的指挥-------总之,就是李云龙的打法。
“超地平线登陆”作战理论,强调登陆兵力避开主要岸防体系,从敌视距(40公里)以外,使用各种快速上陆工具,从空中和水面突然向敌发起登陆进攻,敌后垂直登陆与岸线登陆强攻密切结合,迅速夺取登陆场。
达成“超地平线登陆”,要求最起码的基础条件,就是“飞行输送”。台湾年年演习,美国顾问本着先进的“超地平线登陆”作战理论,年年给台湾打个不及格。但台军丝毫不求上进,坚持老式的反滩涂作战演练,就是吃定解放军没有足够的飞行输送能力------包括飞行器和熟练飞行员。
917-H(航母型),就是为海军尽可能多地配置飞行器和飞行员,以备不时之需。
(三)
917-H,就是在现有”东救-335”基础上,把后甲板改为坡道,向舰尾倾斜入水,可以供一架尺寸长宽为20米 X 20米左右的水上飞机,靠绞车能上下坡道。
如上图,可以是下沉式坡道。
或者如上图,是上升式坡道。
就是上图这个构思。
机身长20米,机翼宽约22米,高7米(含浮筒)的水上飞机,在二战期间属于”轻型轰炸机”,一般是满载起飞重量在12吨以下,除掉人员和燃油后,净载货量2吨以下,作战半径2000公里左右,比如纳粹德国的He-115。
二战后,由于陆基飞机在航程、航速、机舱配置等方面上有优势,很多人认为水上飞机的优点已经缩小到“消防作业时能在水面起降吸水”这一点上,其他前景并不光明。目前我国装备了少量水轰-5(最大起飞重量45吨);2004年俄罗斯的别-200喷气式水上飞机在青岛进行了飞行演示,试图向中国推销;而我国目前正在研制世界最大的水上飞机,蛟龙-600(JL-600或AG-600)。
上3图:别-200及其军用型别-300
JL-600最大起飞重量为53.5吨(一说是60吨),最大航程5100公里。可以在陆上二级机场,和长1500米、深2.5米的水域起降,昼夜执行任务,一次最多可搭载五十名伤员及相应医疗设备,主要用于灭火,撤退人员。20秒内可一次汲水12吨,水面起降抗浪高度达到2米。
目前,JL-600已完成全部设计工作,零部件制造工作全面展开,2014年12月29日,首个大部件------中机身-----在中航飞机西安分公司下架,预计2015年底实现首飞。
JL-600问世,将使中国有能力在2小时以内,把一个全副武装的特种兵排,投送到1000公里内的任何一个荒礁/岛上,从而改变南海的态势。但中国面临的东海/南海争纷,以及未来的“尽可能从本土出发,少依赖境外基地”的原则,都需要大量比水轰-5和JL-600更小,更灵活,更便宜的水上飞机,执行非战斗性任务(监察,反潜,搜救等)。
917-H的优势,就是可以把一架10吨级水上飞机,驮到南海/东海腹地,然后放飞,利用水上飞机超长的航程(长时间滞空),严密监管海疆。即便把水上飞机配属给岛礁要塞,由于不占用陆地跑道,对于紧急时根本不够用的那一根宝贝跑道,也没有干扰。
那么,既然载运水上飞机的平台也有了,我们需要怎样的一款12吨级水上飞机呢(我们暂名之为蛟龙-120)?
(三)
对于中国来说,研制水上飞机有几个优势:
1)我们长期在用水轰-5,又在研制JL-600。JL-120也是单船身,某种程度上看,是JL-600的缩小型,原先替JL-600准备下的技术储备多,研制JL-120的难度较低。
2)德国的“道尼尔公司”坚持不懈地研究水上飞机数十年,到今天还是世界牛耳,有很多经验可以学习。如何制造水上飞机,这不是敏感军事技术,商业交流很正常。
3)舰艇搭载水上飞机的话,基本不需要机库,因为固定翼飞机的精密部件都包在机身内,比较好维护。与直升机相比,除了不能悬停(但可以降落水面),水上飞机在非战斗任务领域,性能丝毫不落下风。
4)凡能够搭载JL-120的平台,都可以搭载“信天翁-5/6”型地效飞翼艇。地效飞翼艇往往飞不高,但载货量大,对发动机的要求低,中国可以大量国产,是“空中输送”登陆的好帮手。
5)水上飞机安全(随时可以在陆地和水面迫降),又不要在茫茫海上寻找混凝土长跑道,在中国的直升机技术(尤其是涡轴发动机)还是短板的时候,能有效地弥补/过渡,先解决一个“有无”的问题。
6)即便考虑战斗任务,由于现代空战技术的推进,很多战斗在视距外进行,水上飞机虽然外形笨重,敏捷性差,不适合“狗斗”,也怕敌方的防空导弹,但远在40公里以外投放智能炸弹,或者扔扔反潜鱼雷/深弹,或者在确保制空权的前提下充当火力艇,那肯定还是胜任的。
“道尼尔公司”的一款名品,是二战中德国大批使用的Do-24。
在战后,“道尼尔公司”执拗地继续完善这一设计,于1982年开发出Do-24 ATT,苦于没有买主,现在只有一架样机。
上图:可以通过公路运输
Do-24 ATT使用3台加拿大普惠的涡桨发动机PT6A-45,单台功率1070 eshp(1020 shp)。
我们中国没有这个级别的国产涡桨,但有涡桨-9,涡桨-9是以涡轴-8A涡轮轴发动机为原型机,改型设计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用以满足运-12飞机的要求,更换从加拿大进口的PT6A-27发动机,1995年初取得民航型号合格证并开始交付运-12飞机使用。加拿大的PT6A-27发动机功率为715 eshp(680 shp),我们的替换产品,性能可能要打点折扣,但指标肯定相去不远。如果用4台涡桨-9,那基本也“堪用”了。
所以,我心目中的JL-120,就是比Do-24 ATT(长22米,机翼面积100平方米,空重10.7吨,全重14吨)略小的外形尺寸,略轻的总重,机身大量用复合材料(减重),动力用4台涡桨-9,机身布局借鉴JL-600,最大速度超过300公里/小时,作战半径超过2000公里,净外挂载弹量不低于2.5吨。
这就是JL-120
当然,再配上一架水上攻击机,携带2枚近距格斗导弹,为JL-120护航,那必是极好的。
居然带中距弹,不知机载雷达装哪?
设想不错,不过个人认为,水上飞机母舰可能不会再有了。以前战舰要带飞机校正弹道,现在舰载直升机的作用主要反潜兼顾其它。
JL600明年总装,值得期待。
目前还有意发展大型(45吨左右)军用水上飞机的,只有中日。德俄都已经知难而退了。
上图:日本的US-2,JL-600即便问世,初期的性能肯定还不如它。
日本水上飞机的性能,确实比较高,但使用费也高昂。
中国的水轰-5,定型较早,目前看已经非常简陋,海军勉强维持着一个4机机队。蛟龙-600的吨位按53吨算的话,比水轰-5大17%,可以说两者的定位基本一致,研制JL-600的目的,就是替代水轰-5。
新项目在任务定位上,抛弃了水轰-5不切实际的轰炸/攻击用途,而是着重于紧急救援、水面滑行汲水并空投灭火。毕竟中国沿海领土包括有6000个与大陆隔绝的岛屿,东北大片森林也需要灭火飞机保障,45吨级别的水上飞机,还是需要的,但我看卖不掉几架,30—50架顶天了。
水上飞机有个优点,就是隐蔽,也可以说“不娇气”,跟老百姓同吃同睡。军方预定在某岛屿配置水上飞机的话,可以完全不动声色,岛上的地貌毫无变化,到时候水上飞机“女王驾到”,保障车油罐车突然冒出来就行了,真是“悄悄地进村”;同样,在海上悄悄由COSCO油轮一对暗号,接头加油,一点不麻烦。所以我们不妨设想: 能否开发较小,较便宜,较“军民兼用”的,12吨级的水上飞机?
这个吨位的水上飞机,最好有能力携带一枚2.5吨重的“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能汲水灭火,能反潜搜救,能救灾撤侨,能海上执法,甚至能在飞行中做台急救手术------十八般武艺,虽说件件稀松,但横直拿得起来。而且这个飞机啊,航程大,加满油飞18个小时没问题,因为毕竟“轻轰”嘛,机身尺寸说小也不小了,有条件配个厕所,这对于机组人员,是老大的福音了,现在啥都讲“以人为本”嘛。
既然“超级巨嘴鸟”能使螺旋桨攻击机”死而复生”,那么让“(水上)轻轰炸/运输机”活回来,也是可以的嘛。中国在南海那几个“人工岛”,基本都有内湖,或者带防波堤的港湾,那里的水面平静,很适合进驻水上飞机机群,但水上飞机同样需要淡水冲洗维护、大修等保障,45吨的大飞机还是娇气了点。
水上飞机的特性(长航程,慢速度),类似于目前的“长航程军用无人机”,比如“捕食者”。这类无人机,由于速度慢,想要迅速响应突发事件,只有两个办法:一,机场贴近热点区域;二,不间断地保持无人机在空中“待机”。917-H或其他平台驮了JL-120,疏而不漏地在海上分点布守,轮流值班,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哪怕JL-120到达热点区域(如民航机失联海域)的航程不够,紧急时也敢于先飞过去,把现场图像传送给总部,等巡查任务完成后在回程中降落在公海海面,等支援机送柴油来就是了。
所以我看,如果有JL-120的话,中国军民用需求量肯定在300架以上。尤其是目前美国的“无人潜艇”技术渐渐到了突破阶段,小型(10吨以下)无人潜艇快实用化了,这类潜艇体积小,非常适合在水浅的东海大陆架海域活动,但由于使用常规动力,很可能跟柴油潜艇一样,要定时上浮换气,这就需要中国对200海里经济区海域看得死死的。如果单靠猎潜艇,效率太低;靠卡-28反潜直升机和固定翼反潜机(高新6号)找这些个侏儒,那又太浪费。由JL-120携带1到2吨重的猴版反潜设备空中巡守,再配合“浮空气球雷达”,综合反潜能力比直-9强,比卡-28次点,就比较实惠了。
当然,也可以靠引进“双水獭(水上)型”,就像越南那样。
但双水獭太小,不如把我们自己的运-12改个水上款。不过就算改得出来(等于重新设计),运-12F(运-12里最新款,用进口发动机)的业载才3吨,加装浮筒强化机体结构,适合军标,要用去这3吨的一半多,剩下的载荷,离JL-120的功能,还是差得太远。
特别是在南海用,航程遥远,风大浪高。
这样就可以了:
用2台涡桨-9,机身全部用碳纤维,最大起飞重量5吨以下。
不过我觉得能达到歼-12当年的设计,翼尖带俩近距弹就够土豪了。歼-12,用的是涡喷(耗油量远大于涡桨),带2弹2航炮(30MM,23MM各一),最大起飞重量也只有4.5吨。
长17.3米,翼展22.3米,作战半径2100公里(单程应该超5000公里),空重5.3吨,最大起飞重量10.4吨,最大航速330公里/小时,可以携带2挺7.92MM机枪,1300公斤炸弹,或一枚920公斤鱼雷。
JL-122用4台涡桨-9,总功率比He-115大,起飞重量加到12吨还是可以的,外挂相应可以增加1吨左右。这个性能,已经远胜直-19了。
(一)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是马背上的帝国;大英帝国,是甲板上的帝国;美国,是车轮上的帝国;那么轮到中国,就应该是翅膀上的国家了。
既然要成为“航空大国”,那么在航空领域的各个门类,中国都应该涉及,都应该有所擅长。水上飞机,也不能例外。
水上飞机的资格,要比喷气式飞机老很多。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辽阔的水面上使用,安全性好,对地面辅助设施要求低,飞机吨位不受限制(而且能够造得很大);主要缺点是受“船体”特点限制,不适于高速高空飞行,机身结构重量大,抗浪性要求高,维修不便,制造成本高。
在1930年代,水上民航机大量应用,因为在美国沿岸和很多“远亲殖民地”(比如英国治下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宗主国落后但受到特殊照顾的殖民地),有民航需求而欠缺陆地机场设施,水上民航机就很实用。
但飞机使用水面当跑道,实际是把部分陆地机场的功能,飞机随身携带了,这就给飞机的设计/建造带来很多额外的难度。
其次,水上飞机普遍用螺旋桨推进,极少用喷气推进。螺旋桨推进的功率不够大,夹带了浮筒的飞机又太重,基本无法飞到高空平流层。而现代的远程喷气民航机,都是走平流层,既安全又省油。
所以二战以后,随着陆地机场的增加,喷气民航机的普及,大型水上民航机就“灭绝”了。
接下来说说水上飞机和“WIG(地效应飞行器)”的差别。
1) 水上飞机在执行任务的领域主要为水域周边的上空,水域仅是其停泊的主要场所;地效飞行器执行任务的领域基本局限于水面。
2)水上飞机可做高空飞行,速度也远大于地效飞行器。但水上飞机的高度与速度性能不如普通陆基飞机;地效飞行器一般在水面上低空飞行(一般在距离水面 1~6米的高度),速度小于水上飞机。
由于WIG赖以前进的介质,既不是单纯的空气,也不是单纯的水体,所以其飞行原理上比水上飞机要复杂。
我们以曾经提到的韩国WSH-500为例,韩国自1995年由俄罗斯引进技术,开始雄心勃勃的研发各型WIG。
WSH-500由2台涡桨发动机驱动(每台1400HP),排水量17吨(其中燃料1吨),2名驾驶员+50名乘客(占4.3吨),有双体船船体和反向三角翼,巡航速度180公里/小时(燃料可供3小时),标准版每艘报价800万美元。
它的速度能高于它的商业竞争对手------水翼喷射船,有赖于独特的三角翼设计,这是由亚历山大利佩什和汉诺菲舍尔在1960年代首创,目前利佩什已经去世,菲舍尔正担任该公司的顾问之一。三角翼的设计强化了近地效应,能使该飞行器在海平面5米的高度航行。所以WSH-500由于海浪巨大而无法出港的可能性减小了------起飞阶段始终是WIG设计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这已经算是WIG在今天一个很好的产品了。
而在中国,我们已知在成熟使用的,是“信天翁-4/5”型,以民用的4型为例,排水量6吨,可载14—20人。
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则展示了模型“海雕H680”,设计排水量200吨。
WIG只能在平坦的水面(地面)飞行,要上岸,最多选择平缓的滩涂地。但在反登陆作战的防守一方,所有适合登陆的滩涂都被严密看住了,所以这个产品虽然有“运力大,高度低”等优点,由于是铝质船身,加上不能随意选择上岸点,所以在登陆作战中的作用不太大。
综合以上,我们仍然把焦点集中在国产的“20吨以下,通用航空用途”水上飞机,看起来这个的军民用前景比较大。
(二)
在2014珠海航展上,还出现了小型水上客机的模型。这是赛斯纳加长型大篷车208EX水陆两栖飞机,由在华合资企业组装供应。
这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3.3吨,长11.5米,翼展15.9米,装一台加拿大产PT6A-114涡桨发动机,448KW(600SHP)。总之,这款毫无惊喜可言。
大篷车208EX的体量,还不如二战中著名的德国“容克大婶”Ju52/3M g7e。“容克大婶”用3台BMW的活塞发动机(每台830HP),空重6.5吨,最大起飞重量11吨,机组3人+乘客17人,飞机长19米,翼展29.25米。
现在JL-600的设计已经结束,设计团队应该有余力考虑一个20吨级或15吨级的水上运输机方案了吧?如果这样做的话,我建议把原JL-600的设计队伍打散,由年轻人们自由组合成新的小团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自由投标。各队电脑模拟并制作出效果图后,由专家组投票筛选出前三名,国家拨款各试制2架样机,最后终选。终选不一定是一家胜出,可以是多家并列。
真要这样,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以下3个发展路径:
首先,最方便的,是把JL-600缩小,改用4台涡桨-9发动机(这个方案,我们可以叫“蛟龙-121”方案)。
但这样有几个问题,第一是缩小中的工程难点;其次,螺旋桨推进的水上飞机,为防止海浪打坏螺旋桨桨叶,要求桨叶离水面1.4米以上,JL-600的体量巨大得相当于A320,当然容易做到,但缩小后的JL-121就未必了。当然,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华晨宇式的“火星大法”来解决,不过谨慎的中航集团领导们敢不敢接受就另说了。
上3图:火星大法,浮筒是可移动的!起飞后收拢。
第二个方案,就是我在上节里介绍的,借鉴日本在二战中的川西H6K“97”式大艇,4台涡桨-9发动机装在用支柱撑高的主翼上,就避免了水花对桨叶的影响(即“蛟龙-120”方案)。
“97”式大艇最高飞行速度385公里/小时,可携带2枚鱼雷进行5000公里以上的来回攻击任务,细节是:
机长: 25.6米
翼展: 40米
机高: 6.27米
翼面积: 170平方米
空重: 11,707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17,000公斤
发动机: 4部三菱金星五三发动机(1,300匹马力)
因为会遇到对方的航母战斗机,97大艇的速度仍嫌太慢,随后日本又开发了著名的“二式大艇”(当时水上飞机英文叫Flying Boat,日本就翻译为“飞行艇”,所以“二式大艇”不是指齐柏林飞艇那样的Airship,是指水上飞机),使用4台1380KW(1850HP)的发动机,速度达到惊人的465公里/小时。
但是我个人并不太满意上述两个方案,因为船身式水上飞机是后勤运输飞机,机腹下不能挂任何大型外挂(别-300在船身里内置2枚小型导弹,97大艇也可以携带2条鱼雷。但这2设计不可能在飞机的船身里内置一枚大型导弹,因为船身里前后用水密舱壁隔断的)。
当然这样驮着无人机,也可以
所以我看好的设计,仍然是德国He-115:
机长: 17.3米
翼展: 22.28米
机高: 6.6米
翼面积: 87.5平方米
空重: 529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10400公斤
发动机: 2台活塞发动机(每台706KW/950HP)
最大速度:327公里/小时
最大外挂:1300公斤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预研“蛟龙-122”。
(三)
“蛟龙-122”,是把德国He-115略微放大,每边主翼上,前后串联2台涡桨-9,前面一台的螺旋桨正转,拉动飞机;后面一台的倒转,推动飞机。
这样共有4台涡桨-9,总功率507KW X 4 =2028KW,比德国He-115的总功率706KW X 2 = 1412KW,要大40%。
“蛟龙-122”在最大平飞速度上并不讲究,毕竟在现代空战环境里,时速300公里还是400公里,差别不大。“蛟龙-122”的设计出发点,就是能一次外挂一枚“长剑-20”导弹(2.5吨,8.3米长),
这条做到了,剩下的顺其自然,飞机能飞多快就飞多快,能飞多远就飞多远。
[IMGA]https://m02xdw.bn1303.livefilestore.com/y2pOPBsQFRxzVqMu_rdHFbcJB0H7hp-_aSWdNcrihvSnc3t3xDUmyq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样一来,“蛟龙-122”的大致数据是:
机长: 20.5米
翼展: 27.5米
机高: 7米
翼面积: 115平方米
空重: 690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13800公斤
发动机: 4台涡桨-9发动机(每台507KW)
最大速度:超过300公里/小时
最大外挂:2500公斤(此时由于减油,续航力下降)
机组:2人,机鼻上方座位为火控官(第二飞行官);机背乘员舱第一位置,为“第一飞行官”。第一飞行官后面,可以串列坐7名乘客。
“蛟龙-122”客货混运,用途比较多样,既可以在机腹外挂多种导弹/反潜轻型鱼雷/声呐浮标/炸弹/电子吊舱/机炮荚舱/水雷/微型无人潜艇,充当侦察/巡逻机:
也可以外挂“第二乘客舱”,多带步兵,用于登陆作战或岛礁驻军急救(后撤伤员);还可以外挂“货舱”。
长剑-20巡航导弹(长剑-10的空射型号),既是战术导弹,也是准战略导弹。JL-122定位为侦查/运输为主的中型多功能水上飞机,常规外挂1.8吨左右,对地攻击的战斗力略超“超级巨嘴鸟”和武直-19。想要携带一枚长剑-20时,必须减少燃油------毕竟这种扛大弹的特殊情况也不常发生,如果要长途包抄,只要在海上多次降落加油就是了。JL-122折叠机翼后,宽度减少到14米左右,可以系留在很多民用海工船的甲板上,需要时用吊车放入水中起飞。如果批量生产,这款飞机的造价大致在5000万人民币以下,只要50亿元,就可以装备100架,就多了100个战略导弹的发射载具,对于周边的国家还是有威慑力的。
不知为何
台海之战,可能不会发生,也可能在2020后发生,也可能在2016台湾大选后发生。恰恰是大陆做足了登陆作战的准备,两岸近期再动刀兵的可能性就更小。
(一)
渡海登陆作战,一般分6个阶段:
组织准备阶段:这就没有底了,可以说准备了几十年了。
开进阶段:多数重装部队不能驻扎在中国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不易训练和保密),一旦令下,内陆驻军以加强旅为单位,往往是万人千车,通过铁路/公路,向远在1000公里以外的沿海出发阵地机动,各部队平均应该要20小时左右到达。
装载阶段:部队以“码头装载/泛水装载”方式登船,由于要考虑防空/隐蔽/码头占用/渡船来回等因素,需时5-8个小时。
航渡阶段:这段海上距离,平均在100余海里(或更多)。如果是选择海况较恶劣(比如涌浪高2-3米)时期,出动后船队要保持队形,编队行进速度更慢;实战中还会遭受敌战斗机/岸舰导弹/导弹快艇/岸炮的袭击,这一段可能要走8小时以上,而且大编队无密可保,又要全程作战护航,全世界都知道了。
泛水编波阶段:付出一定代价,突破层层阻击后,登陆舰编队在距登陆海岸20—40公里左右的海面,开始依次组织换乘/编波展开(大舰停得远,小舰继续深入,但深入得也有限,最后都要停下换乘。基本上都会在距岸线40公里外,以躲开岸炮射程),因为登陆舰装载部队多,吨位大吃水深,如果没有夺取港口,大船必须及时停下,让部队换乘吃水浅的平底登陆艇和小冲锋舟,向岸上冲击。
此时登陆部队主要依靠在海上浮渡的水陆坦克和空对地火力掩护(考虑到情况复杂和电子对抗,呼叫后方远程炮火支援可能不太可靠)。
台军的岸炮射程极限为40公里,在炮火浓烟的海面上,各种突发险情不断,预案毫无作用,这一阶段需要多久,能否完成,都比较难定量判断。
突击登陆阶段:泛水突击,大约需要2小时以上才能抵达岸边。
扩大/巩固登陆场阶段:这个阶段,严重依赖重装甲部队,因为台军准备数十年的岸炮群,对登上滩涂的裸露轻步兵有毁灭性的杀伤能力,需要装甲部队冲到纵深去消灭守军。
我军空军和火箭炮部队能打击敌炮阵地,但不能替登陆部队巩固我方滩头阵地。
那么,能不能简化环节,节约时间呢?
解放军的两栖坦克分两种,旧款63A型装甲强但航渡速度慢,新款航渡速度快但装甲较弱。
无论哪一种,长途航渡100海里都是不可能的,第一是燃料消耗大,上岸后支持作战时间就短了,第二是颠簸太厉害乘员吃不消,第三是由于两栖战车等于是平底小船,受船型限制,速度肯定快不了。05型高速两栖步兵战车是个例外,水上速度25公里/小时,但装甲较弱,从福建下海独立泅渡,也需要5小时才能登上美丽的宝岛。
我的建议,是研制一种V型船底的“高速渡海驳船”,我们就称为“草船”吧。
“草船”用钢材/玻璃钢/水泥等材料建造,有舵有小功率推进器,每艘可以承载一辆外挂主动装甲的两栖坦克,或2辆两栖步兵战车。
上2图:也可以做成这样的双体型,水阻力更小。
同时,我们在917三体船的基础上,研发一款800吨级“高速炮艇”------“917-拖”,特别强调“正面防弹装甲,近距防空,拉烟能力和超大马力柴油发动机”,舰艏一座630密集阵,舰体各处只要有条件的,大量配置高射机枪和近程防空导弹预留阵位。舰尾平甲板长度为15米多,在战时临时加装两门155毫米牵引式重炮,尾部喷水推进器增加为3台。
917型三体救生船,现在有一艘(北救143)列装于北海舰队的防险救生支队,另一艘列装于东海舰队。917型船速快,稳性好,声学特征好,适合反潜;但吨位小(550吨),因此主要功能是在近海救生,以救人为主,救船为辅(因为本身功率较小,拖带/扶正/打捞事故船的能力不够)。北救143曾进入“辽宁号”的母港,显然被考虑作为编队的一分子。辽宁号目前主要在近海试航/训练,北救143用于模拟救捞落水人员(尤其是飞行员),仍然是适用的,但一旦航母编队远洋化,就必须有适合无限海域的,更大的救生船。
而这样的救生船,很快会问世,就是917的放大版。
放大版大约800吨,喷水推进器由917的2台增加到3台,目前以“未来海警船的模型”这个方式外泄。
中国仔细追踪了美国LCS-2项目的进展,认为濒海舰(不论是单船体的LCS-1,还是三船体的LCS-2)目前不如056轻护来得实惠,但三体船/双体船作为未来海军的重要组成,是毫无疑问的了。
面向未来,我们自己的试水项目917的缺点也很明显:第一,主船体太纤细,不能容纳功能更强的舰炮和动力系统。
第二,铝合金船体,战场生存力低下。
第三,船体太小,无法布置直升机机库。
第四,制造工艺比056的单体船身要复杂得多。说到底,主要问题还是吨位太小。
即便如此,“917放大版”仍然是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上述的缺点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后甲板更大了(至少250平方米),也有可能会配置机库。作为未来海警船(白色编队)的主力,是胜任的。而一旦装备了数百艘“917放大版”,“统一之战”里就可以摇身一变,作为“917-拖”参加战斗。
后甲板大了,就放得下2门野战炮了:
上2图:中国外销的155毫米自动推进牵引榴弹炮系统(APGH。Auto—Propulsion Gun Howitzer),作战效果跟自走型PLZ-45相同,但便宜了很多。
登陆作战时,重型两栖车辆从船尾开上草船后,草船关上尾门。
坦克兵既可以留在坦克里,也可以在草船上走动休息。草船上原配属的水兵小组负责控制草船的舵,小发动机和一些信号/防空火力。“草船”本身仅有微弱动力,此时每艘“917-拖”用钢缆拖带1-2艘草船,开始航渡。
大约300艘“917-拖”编队出发,可以承载一个两栖坦克师的兵力。
庞大的编队以团营编制,分为几路,按北斗/无线电/信号灯/旗语等多种联通方式指挥,沿着肉眼看不见的“海上高速公路”,分车道行进,每“车道”边上还有“应急航道”,供出故障或被空袭损坏的船只靠边抛锚,不影响后续编队。
这种登陆方式,直接省略了“泛水编波(换乘)”环节,又比05式两栖车更快,乘员更舒适。编队到达离岸40公里的预定海域,指挥部在这里预先划出“停车场”,即一大片浅水海域。到达“停车场”,每一组3艘“高速炮艇”(每组6门尾炮,正好一个炮连)在统一指挥下,一起解开钢缆,“917-拖”高速转弯,为两栖坦克让出前方航路。失去牵引力的“草船”减速停稳后,船员解开坦克固定缆绳,用爆破螺栓打开船底多处水门,使草船迅速下沉。船员则登上船尾的救生艇,参加步兵冲锋舟的登陆作战。草船的船舷上安装6枚助推火箭点火,不过是向下助推,帮助草船沉得更快。草船下沉后,坦克摆脱束缚漂起,开动发动机,向岸突击。
所有的草船都有一根长桅杆,顶端设有警车信号灯,由于“停车场”水域的水深已经相当浅(917“高速炮艇”已经无法再前进),草船沉到海底后,桅杆顶还露出水面,以灯信号提醒后来的梯队注意避让。等战争结束,再把这数以千计的草船空壳打捞起来,改为民用。
这种登陆方法相当于伞兵空降:高速炮艇等于是运输机,两栖战车是伞兵,草船就是降落伞------日常训练中,降落伞用完要收回;战时伞兵一落地,丢下降落伞就投入战斗去了。
这样登陆的特点是:
1)装载阶段:省时,征用各小型渔船码头,数百艘“草船”可以同时装载,高速炮艇则系泊在附近待命。
而且草船尺寸小,可以在船棚里隐蔽装载,装完了蒙上帆布才拉出来。
2)航渡阶段:需要比大型登陆舰广大得多的航渡海面,但到达登陆点前方海域时可以把“放飞”的坦克编为几路,向心攻击,越近岸兵力密度越大,达到密集冲击的效果。在大部队排开航渡时,所有“鸡蛋”都分散在几百个“小篮子”里,面对敌岸舰导弹/直升机/战斗机攻击,损失概率大大降低,尤其是敌“熊风导弹”,面临无大目标可打的窘境,敌岸炮群也只能面对迎面而来的“散兵线”干瞪眼。
由于草船是V型船底,适合海上飙高速,“高速炮艇”在拖带一艘满载草船的情况下,航速仍然可以达到16节甚至更高,快于大吨位的072坦克登陆舰,也快于05型两栖战车的25公里时速。而且如果敌岸炮群被摧毁的话,高速炮艇吃水浅,可以飙到近岸处再释放坦克。坦克兵在行进中可以对空射击。
3)泛水编波阶段:这个阶段,两栖坦克就像寄居蟹换个壳一样,“蹦出”草船的怀抱,开始“自由裸奔”。由于高速快艇3艘一组,编队开进,所以同时释放的3辆两栖坦克,也已经编队完成,可以立刻直线前进,不必另行“走位”。比起从传统的登陆舰上“下海”,复杂的换乘环节都免了,大大节省换乘设备成本和换乘时间。
4)突击登陆阶段:草船上有防弹油箱和弹药箱。从航渡阶段开始,坦克兵就可以不断地用高射机枪和车载对空导弹/烟雾弹,参加防空战斗,此时也要开动发动机用于发电,所以也消耗燃油。到了放弃草船前,可以从草船上最后补充一次油弹,等坦克登上滩头时,坦克兵精神饱满,坦克油足弹足,打个两天两夜没问题。而“高速炮艇”在解开拖缆后,可以像战列舰群一样,打横排队,首尾相连,用尾甲板上的155MM炮压制敌岸炮(155MM炮射程略超40公里),为两栖坦克开路,同时施放烟雾,掩护后续炮艇群。
第一排炮艇几轮急促射把155MM炮弹打完,立刻后撤,第二排“高速炮艇”开上来继续打。撤回的“高速炮艇”回对岸,装上下个登陆师再次“摆渡”。
这种战法的劣势,在于917是铝制舰体,万一被大口径炮弹击中后的生存力较低,因此只能靠大编队密集出动克服战损率,外加大力度拉烟迷惑敌军,同时在编队两侧跟随一批没有拖带艇的备用炮艇,前方有“炮艇民工”中弹退出序列,立刻赶上去把草船接过来继续拉纤。这种战法即便不能成功,能逼得台军出动阿帕奇直升机到海上“境外拒止”试图打乱我“炮艇大阵”,从而当了伸头乌龟,直升机们成为我军S-300导弹的活靶子,那也算很有效果了。
至于无法泅渡的坦克,则由国产726气垫船(一次可运一辆96坦克)和欧洲野牛(一次可运3辆99改)驮运上岸,但一定要在登陆战后期,已经没有敌火力抵抗,才来赶庙会。
(二)
所以,这里说的“917放大版”(917-拖)就是一款“轻武装远洋拖轮”,开发式的后甲板则可以增加其他搜索功能。
“917放大版”的动力系统总功率可以在4000到5000马力,系柱拖带能力为40吨;其他功能类似于“简化版加拿大京斯顿级海巡舰”,就是我们在“茗谈(106):800吨海巡舰”里提到的那款。
“917-拖”由于是三体船,后甲板比其他单体快艇要宽大,但这个船的主要功能是拖轮,后甲板配置有大量的拖缆设备(绞盘,定向门架等),
所以没有空间再起降直升机。只有不拖带“草船”时把钢缆都收起,后甲板才有空地可以展开155MM炮的驻锄,对岸轰击;或者像京斯顿级那样,在空地上加装“功能方舱”,分别用于反潜/防空/搜救/潜艇救助等任务。等统一祖国的大业完成了,才能拆除拖缆设备,后甲板恢复为直升机起降坪,整条船退役变成南海的海警船。
目前民用拖船(TUGBOAT),总功率在5000马力的,基本可以达到16节左右的最高速度,系柱拖带能力达180吨左右。
“917-拖”功率够大,铝船体自重小,三体设计前进的水阻也小,在母船后面的拖带上限仅为40吨(一艘草船+船上货物),那么在有拖带的情况下跑到15节以上,还是可能的。以功率5000马力而论,可拖带重量远远不止40吨,但普通拖轮拖带时,船速都比较慢,比如10节以下。现在我们要求“917-拖”几乎不间断地以15节以上高速,拖带一艘驳船10个小时,还要面对水雷/鱼雷/空袭等敌情而剧烈机动规避,这是相当危险和高技术性的任务;况且一个坦克师有350台坦克,大编队拖带而不混乱也是个难点。所以每艘“917-拖”能拖带40吨(一辆63A坦克20吨,“草船”10吨左右,其他若干吨),算是非常好了。
标准配置下,每艘“草船”可携带1辆坦克或2辆两栖步战车。如果携带一辆坦克,那么船舱里剩余空间则携带多艘无人(遥控)小船,船上装满弹药/油料/药品/淡水等,待草船沉没后随同坦克漂起,冲上海滩供登陆部队随时取用。
一艘传统单船体的民用远洋拖轮,新船造价3000万元人民币上下。
上2图:一艘配置良好的日本造15年旧船,仍叫价400万美元。
上2图:中国产4000马力拖轮。
以传统单船体的民用远洋拖轮制造能力而言,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上述功率拖轮的生产能力。
例一,2013年12月17日,日照港轮驳公司6800马力(即5000KW)全回转拖轮“日港拖27”轮顺利试航。该拖轮由日照港达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全长37.6米,型宽11米,型深5.3米,最大拖力80吨。该拖轮主要用于满足第七代集装箱船、大型油轮、大型散货船的靠离泊作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机动性。
例二,海洋救助拖船“德中”轮是东海船舶修造厂为交通部广州海上救助打捞局建造的,具有供应船功能的多用途海洋救助拖船(南方I型)。它是在母型船3200kw(北方型)“德强”轮基础上改进设计建成的,总共4600马力。
该船主尺度和动力装置配置情况为:
总长Loa63.6m
垂线间长:Lpp57.20m
型宽B13.20m
型深D6.20m
设计吃水(拖曳)Tt4.80m(供应)Ts5.00m
总吨位GT1288.2t
主机、齿轮箱轴系和螺旋桨由“WARTSILA”配套,主机为VASA4R32×2台,最大持续功率(MCR)2×1640kW,转速750r/min,
螺旋桨为固定导管四叶可调螺旋桨(CPP),2只。
“917-拖”同“京斯顿级海巡舰”一样,大量使用民船标准,只在关键的动力等舱室改用军标建造。三体船建造流程比单体船复杂,但批量建造的话,越造越熟,成本可以持续下降。“917-拖”只配备密集阵近防炮,不需要昂贵的(远程)炮瞄雷达,所以每艘总价可以控制在8000万元左右。如果拥有500艘“917-拖”和1200艘“草船”,那么在统一之战的第一天,就有条件把2个63A坦克师送上宝岛。而以中国海军现有的11艘072III坦克登陆舰,满打满算也只能一次送110辆63A和2500名步兵上岸,而且每艘随时要面对两位数的台湾雄风导弹“欢迎”。
63A和05战车固然可以独立泅渡,但泅渡太耗燃料,这造成两个结果:一,台湾能预测渡海路线和日期,因为路程只能走最近路线,当天海浪也不能太大。二,即便63A和05战车上岸,也无多余燃料作战。
由拖轮拖带的方式,不一定能显著缩短航渡时间,但可以大大增加两栖战车的泅渡航程,坦克兵也不易疲劳,坦克也不会在长途泅渡中由于发动机过劳而故障减员。而部队机动能力的成倍增长,使得敌人预先配置的防线,变得不堪一击。
但如果没有“草船”,单纯拖带坦克“裸机”,由于坦克是平底,水阻力大,不易掌控,等到加上一个“草船”船壳,等于坦克穿了一双滑水板,航速可显著加快。一旦解放军有2个63A坦克师的水上航程成倍增长,那么台湾就不可守了。因为台湾岛西岸(面向海峡一侧)固然被经营得像“小号马奇诺防线”,但你只要绕过防线的“端点”,从基隆港以东海岸登陆,台军防御就薄弱得多了。
坦克师上岸后,利用高机动力和强冲击力,直扑台北市的后背,一旦红旗出现在台北市东郊,大局就底定了。“统一之战”,本质上就是“台北之战”。
上图:一个坦克师从西岸八里乡登陆,溯淡水河攻入台北和林口台地(红色箭头);一个师从大里登陆,经基隆夹击台北(蓝色箭头),台北无险可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2017年2月19日,第十三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开幕,在某中国企业展台上,出现了一艘酷似美国独立号三体濒海舰的护卫舰模型。
按舰桥窗口的比例来看,此模型的长度,目测接近于现役的054A护卫舰,实体舰大约会是140 米左右,火力系统基本与054A一致。
我在主贴里提到,054A由于吨位小,有一些缺点。而这款三体舰,有些054A的缺点并未改善,比如:
1)只有4X8的防空导弹垂发阵。
2)只有2X4共8枚鹰击-83反舰导弹。
明显改善了的,是这几点:
1)航速可以加快。
2)直升机机库明显加大。
3)近防火力(前重后轻)的缺点,可以彻底改善。
4)舰内空间大,可以布置更多任务模块。
5)三体船的各个船体细长,对螺旋桨水流干扰影响较小,降低了螺旋桨的噪声。
6)取消054A的主烟囱,排气道布置在主船体和侧船体之间,废气能从三个船体之间排出,明显降低船上的红外辐射信号。
7)隐身性能大大增强。
8)提高了抗风浪能力,较长时间出海的话,有利于官兵保持士气和作战能力。
由于此三体船中间的主船体比054A的船体要窄得多(我们假设此三体船主要用钢材制造,满载排水量与054A类似),所以在前甲板和舯部,所有装备和武备,能力保054A的作战性能基本不缩水,已经很不容易。而在后甲板面积,向后的近防火力密度,和机库容积来说,则是“鸟枪换炮”,大大改善了。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舰体用钢还是用铝(美国独立号用的是铝)?我推测是用钢材,这样牺牲了船速,但换来了战场生存能力。
三体舰制造的复杂度,大大高于单体舰;因为多了两个副体,进港靠泊时对舰员操舰能力的要求比单体舰要高;在特定海况下,三体船颠簸得比单体船更严重。中国在550吨的917型之后,一下子跳到4500吨级的三体结构,这个跨度比较大了。
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中国的“三体护卫舰”未必很成熟,之所以参加防务展,就是希望外军感兴趣投点钱,可以按JF-17模式,再开发下去。假如没有人订购,我看近期仍然只是个模型,如果中国海军嫌054A不够分量了,可以把054A稍稍放大,按美国F/A-18E/F的模式,再搞一个“054A大改款”,可能更稳妥。
总之,我觉得917吨位太小而且不是一线战舰,可惜了。真想挖三体舰的潜力,能搞成2000吨左右的钢质船,已经很不错了。一下子跳到4000多吨,恐怕悬。
根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2月20日的报道,我们把三体护卫舰与054A做个比较。
在防务展上,中方工作人员对简氏披露,中国海军已经订购一艘,在建。
我们可以这样合理推测:
1)此款“三体护卫舰”是在917型的基础上,借鉴美国LCS-2,发展而来。
2)此舰比054A稍长,而吨位大致是054A的一半,很可能船身用的是网格化钢梁+铝板蒙皮。
动力系统可能照搬了054A的4台柴油机。
3)既然用了铝船壳,考虑到战场生存能力(不太扛打),那么它的主要定位,很可能是反潜,兼顾“高速驱赶”。“高速驱赶”其实不是作战能力,而是城管能力,适用于在东海和南海不开火地耍流氓,伴随/挤压某国濒海舰的“公海自由行”。
4)由于日本宣布要在4年里造8艘“日本版濒海舰(3000吨级)”,
再考虑到南海的需求+外销,如果此型舰的首舰海军用下来满意,估计会造12艘以上,而056可能会适当削减造舰数量。此舰的吨位,比054A小了太多,虽说表面看起来火力不输给054A太多,但电子装备和作战持久力,跟054A还是不能比,只能压056一头,在场上多跑位少对抗。
5)如果垂发管里还是打算装HQ-16的话,那么32管是不可能的,顶到天16管。
接受邀请去菲律宾清剿海盗还是很好用的。
LCS-2是“高速武装运输船”,没有反舰导弹,本质上是二线辅助船。中国军工敢于用三体结构+铝船壳,打造一线战斗舰,我是相当震撼的,可见中国军工敢想,中国海军敢干,形成合力,在独创中增长战斗力,这是一大喜讯。
美国的两种LCS要主动窜犯南海,而中国的三体护卫舰只需要捍卫自己的海疆,战术运用不同,中国三体舰能有35节航速,足够堵截对手。追求更高速度,代价太大。
目前披露的这个设计,是“056做加法”,“054A做减法”,同时试验一些新功能(高速,隐形,全电推进,2000吨级泵喷推动),这舰虽然是铝壳,但如果随同航母编队行动,倒也不怕挨揍(中国周边有俄,美,日,韩四大海军强国,中国部分航母就近巡逻,在陆基DF-26打击范围内活动,是很正常的,此时三体舰可以加入编队反潜/扫雷,或利用浅吃水运送特种部队渗透)。
但这个设计里,垂发阵占地明显偏小。我建议中国军工考虑一下这个方案,把反舰导弹/反潜鱼雷/防空导弹,都整合在垂发阵里,一前两后,共三处垂发阵。
不管怎么说,敢于迎难而上,冲中国海军和中国军工的这份活力,要给他们点个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