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聪明到颓废:论隋炀帝 -- 林风清逸

共:💬75 🌺756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商纣是因为太优秀所以亡国的吗

显然不是。历史上有人是因为太优秀而亡国的吗?貌似也没有。

“在我看来,优(秀)则亡众,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道理“。这不仅不常见,而且是谬论。一个优秀的人,身边往往会聚集一群优秀的人。古今中外,能够做成大事的人,无论个人多聪明能干,没有几个是单枪匹马完成的,必然都有一个优秀的团队。

所谓因为太优秀而不懂得团结其他人,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不优秀的人也有不会团结其他人的,优秀的人也有会团结其他人的。逻辑上来说优秀与团结其他人不存在关联性。

如果”优与不敏“的优解释为”优柔”,逻辑上就顺畅了。“优柔寡断”是个后来才有的词,是把优柔引申了一下,优柔的人一般寡断。《国语·周语下》:"布宪施舍於百姓,故谓之 嬴 乱,所以优柔容民。" 过于宽厚性子慢的人不适合带领团队,这个是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的。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这个“优”,也有自以为优而实际不优的

比如隋炀帝,年纪轻轻带领大军打过长江去统一大隋朝

当了皇帝更是意气风发,大运河啥的自信心感觉满满,老子天下第一

顺风船开开心心,突然逆风了就不会了

跟博古李德一样,从左倾冒险主义无级变速到了右倾逃跑主义,当然他是右倾鸵鸟主义,“大好头颅,何人砍之”

商纣王其实也是自信满满,主力还在跟东夷死磕呢,哪里想到周武王敢来对付自己

桶狭间的那今川(这个当然不算君主了,一个县长嘛),肯定也自我感觉良好,结果被人斩首行动了

自我感觉太好,满心的优越感,听不进正确意见,脱离人民群众瞎指挥一言堂,这方面我党干部的例子就更多了

家园 优与贤是两回事

优秀,有很多种。

我说的优,指的是鹤立鸡群、孤芳自赏、卓尔不群这种,所以我用了与“尤”这一义符更加接近的、比较现代的一个词做了解释:“出挑。”说的就是因为优秀而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人。

你所说的优秀,用古人经常说的话,叫做“贤”。

贤,固然也是一种优秀,但是和我所说的优的优秀,是两回事。

商纣王不贤,但是商纣王具备很多很优秀的素质。如果将贤与优混淆,那就会变成“商纣王不贤,但是商纣王很贤”,或者“商纣王不优秀,但是商纣王很优秀”。贤与优,有近似,但是在有的方面,覆盖了不同的范畴。

一个人优秀,身边就会聚集很多优秀的人。这的确符合人以群分的道理。但是问题在于,这个道理并不是绝对的。性格决定命运。有的人虽然很优秀,但是身边没有什么人。比如优秀的剩女。剩女,特别是优秀的剩女,之所以剩下,主要原因就是优秀的人没有遇到,不优秀的人又太多。

人群中不优秀的人是多数。在学校里,优秀的学生与不优秀的学生交往是很少的。有的学生说过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朋友很少是优秀生。反过来,优秀生与不优秀的学生交往也相对较少。

这倒不是谁歧视谁的问题,而是节拍的问题,而是双方不在一个频道的问题。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可是要是没有灵犀怎么办呢?

差距太大确实是会导致隔膜的。

当然,优秀的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就会好很多,交流时就容易无缝衔接。但是政治家要面对不优秀/只是在这个方面不优秀的人,那时候就是个麻烦。一个精通数学的物理学家和另一个精通数学的物理学家相互给了对方一些梗,双方聊得很开心,然后一个对数学一窍不通的古文字学家木然地坐在一边敲着锤子。

有好事的学者调查过什么样的女性更容易有追求者。结果他们发现,如果别人对一个姑娘的评价全都很好,那么这个姑娘可能没有追求者。但是如果有的很好有的很差,那么这个姑娘的追求者会非常多。当然,如果大家对某个姑娘的评价一致的差,那这样的姑娘也没有追求者。最优秀的那些姑娘少有追求者,这就是很明显的优则亡众的问题了。

我说优则亡众很常见,之前举了一些很显眼的例子,鹤立鸡群啊,孤芳自赏啊,高自标置啊,卓尔不群啊,这些都是古人所用的成语。如此之多的成语都在谈这些因为太出挑而脱离众人的现象,我以为已经足够说明古人对这个问题的熟悉了。

至于你引用国语所说的优柔容民的话,我查了一下,一般的翻译是指宽和温厚,不是犹豫。而优柔寡断,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亡征》。但是有趣的是,《韩非子·亡征》并没有优柔寡断一词,原文是这样说的:“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柔茹一词,有人认为是柔懦的意思。无论是不是,总之韩非子是没有这个优柔寡断的。而且这个优柔寡断只说是亡国之兆,没说亡众。优柔一词用来指犹豫不决,我看到的,是要到《新唐书》:“昔汉武帝行岱礼,优柔者数年。”这已经是宋朝那些敢于编造上古故事的才子时代了。不知是否还有更早的。但是不能反证管子的优是优柔的意思。

优就是优,就算将与字也吃进来,那也是优与,而不是优柔。

而且,能将与字吃进来,为什么不将则字吃进来,创造一个“优则”的词儿呢?那可是直接和亡众连在一起的。我想,原因就是前文只说了优与不敏,没有说优则不敏、优则与不敏。然而,同样的,后文只说了优则亡众,没有说优与则亡众,也没有说优与亡众,为什么一定要先补上一个与字,变成优与,又将优与两个字全都强行“通假”,解释为“犹豫”呢?这个弯弯绕,绕得太多了。这就差不多相当于算命先生测字,在纸上写个“十”字,他就说纸有四边,加个框,说这是“田”,然后说你要出去打猎。这样将原文强行增添内容,然后又强行“通假”,两个变化都是因为自己看不懂,而污蔑别人的原文有错误,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的解释,纯粹就是牵强附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解释文本的基本原则之一。类似于将优与不敏数次转换变成一个犹豫不敏的行为,这样的强行解释,我觉得是不科学的。

在古人看来,商纣王无疑是优秀的,我想这没有什么疑义;在古人看来,商纣王无疑是不贤的,这也没有什么疑义。

在唐太宗看来,隋炀帝无疑是优秀的,我想这本来也没有什么疑义;在唐太宗看来,隋炀帝无疑是不贤的,这也应该没有什么疑义。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还真的有疑义。

《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智)足以距(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有的朋友说,从史记这段话,只看出商纣王优秀,没看出优则亡众的地方。没看出优则亡众,能看出优,那也应该从商纣王的故事,理解到“优秀未必就能聚集优秀人才”的道理呀?

这已经明明白白地说商纣王虽然优秀却导致亡国了,而且也已经明明白白地说了他因为优秀而失众的原因了。比如“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就是很直白地指出商纣王众叛亲离的根源。商纣王是不是众叛亲离?众叛亲离是不是亡众?我想这是很明白的事情,不需要过多解释。结果偷懒的结果是,最后还是要来解释。

其实隋炀帝的才能优异,唐太宗是评价过的。而隋炀帝以才能优异却又不贤,这个事情也是有分析的。比如说: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这里其实也讲了优则亡众。但是人家说的是正面的话,比如:“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意思是说,优秀的人也要谦虚,这样才能得到别人效力。反过来说,就是有才而不谦虚,也就是“恃其俊才,骄矜自用”,其结果自然应该是无人效力。魏征因为是对题作文,所以对此做了省略(反正前文已经讲了“得众”,这里用不着再讲亡众),直接跳到口是行非上去了。这也是很直白地讲优则亡众的故事。

隋炀帝的经历,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优则亡众的例子。

我似乎还可以引用《项羽本纪》,只是《项羽本纪》这段“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的话,说得更加简略,在优则亡众的道理上还不如《殷本纪》。恐怕读者会更加迷惑。有功伐可以自矜,有其私智可以奋,则项羽之才,亦过凡俗远矣。以羽之才,而诸侯皆反;以纣王之才,而众叛亲离;以隋炀帝之才,而天下皆反,则优则亡众者明矣。

所谓优则亡众,换一个更加容易理解的解释,就是曲高和寡啊。宋玉说:“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我想,我大概有时候会说错话。比如,我说优则亡众是一个很常见的道理。在这个道理存在明显分歧的时候,这样说很自然地容易引起误解。一面存在争议,一面又说常见,这容易让人觉得对别的意见不尊重。然而我是没有这个意思的。只是我偶然感受到了这方面的道理,时间久了,也习惯了这样的道理,以为很常见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都会有自己觉得很常见而别人未必觉得常见的道理,在讨论时不够小心,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别人的看法,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希望能够谅解。

家园 连续3年天文赤字总理还要帮忙讨薪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连续3年天文赤字总理还要帮忙讨薪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他可以离任后不管后任怎么擦屁股下的屎

问题是董事长下一个5年怎么支撑

不抓紧小产权和宅基地转正好收房地产税,现在靠拆迁大佐们营造的一二线表面价格,土著3-5成价格抛2套房甚至唯一一套房下乡怎么办?

家园 隋炀帝的问题

隋炀帝的问题倒不光是他太聪明或太不聪明。他的根本问题其实和魏晋以来的各短命王朝差不多,即统治基础的问题。

汉末至隋,短命政权一大堆,并不止隋朝二世而亡。西晋不过51年,东晋时间长点103年,南朝一般30-50年,北魏从拓跋珪算起算是最长,也就148年,当中还不断有政变之类。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也是短命政权。隋朝38年也不算出格。

那么为何这些政权都短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政权的体制其实是门阀领主制度。皇帝高高在上,中间是一堆世袭权贵,下层是自耕农和权贵的部曲奴隶。这种情况下,皇帝必须依赖世袭权贵都支持才能有效统治。如果权贵不买账,或者权贵看着皇位眼热,政权就很容易更迭。然而上来的皇帝仍然没有压倒优势,仍然要靠其他贵族联合统治。

杨广的文治武功其实不错。问题是他本身得位不正,必须依靠对外扩张来转移矛盾。一旦遇到像征高勾丽那样的失败,先前被他赫赫武功所掩盖的各种矛盾就会爆发出来了。这个问题其实在西方古代近代也是一样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拿破仑一世和三世。这两位都以对外扩张而转移国内矛盾,最后都完蛋大吉。

那么为何杨广不能以整治内政而巩固政权?这就又回到统治结构的问题上来了。皇帝的家族没有绝对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其他门阀世家已经把各种资源瓜分完毕。皇帝如果要改革内政就必须动这些人的奶酪。而稍有不慎就要翻船。所以杨广要开科举。但在阶层固化的情况下开科举其实并不能真正选拔寒门。隋末天下大乱消灭了一大批世家。但唐朝的建立没有根本性得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被唐早期赫赫武功所掩盖。而中后期又因为军阀割据而不显眼。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这个斗争贯穿了整个唐朝和宋代早期。直到金、元进来把所有旧世家全部踩在脚底,朱元璋又是贫苦出身才算把科举制度完全固定。而中国古代统治结构才扁平化,变为皇帝通过科举录用的知识分子统治民众。虽然乡绅仍然类似小领主,但从规模上讲无法和皇权直接对抗。至此中央彻底集权。

所以,隋的问题其实在于没有彻底把门阀世家消灭。唐开始的时候门阀世家被隋末动乱削弱很多。唐朝开始大量使用印刷术,知识传播的成本降低。这使得寒门又了可以和世家对抗的机会。这才使得后来的扁平统治结构有了实现的可能。

通宝推:方平,逐水而行,八面来风,朴石,赵美成,飒勒青,gzdcl,老老狐狸,桥上,jhjdylj,迷途笨狼,孟词宗,林风清逸,火枪手,
家园 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

大拆迁就是一个政绩工程,然而钱从哪里来?

银行贷款。

说白了,就是借的。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钱是要还的。

谁还?

寅吃卯粮,卯年怎么办?

有今天没明日的,这玩法不是早晚出问题的事,是等不几年就要出问题的事。

社会主义也要有市场,但是社会主义首先要有计划,

家园 胡亥亡国就亡在没能消化俘虏上

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

然后毛泽东借鉴了这个历史教训。

太祖伐金陵之贼,打了胜仗,但损失不大;俘虏很多,但消化彻底。然后乘胜进攻,挫败大批敌人,结果使天朝立住了脚。

家园 《管子》"优而不敏"应为文本错误

[url=/article/4236404]郭十一:《管子》

原文是不僾,后来不字脱落,变成僾,最后因形近变成優。

不爱则丧众,意思是不仁爱就会失去民众。

家园 任老师高屋建瓴,但有个问题我不同意

你说杨广得位不正,所以需要对外战争来转移矛盾。我觉得很牵强。杨广早几年的统治并无问题,贵族集团并没有不接受新皇。诚如你所言,皇权被贵族政治所限制,而且杨广也的确希望通过文治武功,逐步加强皇权,削弱贵族力量。但是这不代表皇权不稳,处于危机。这位爷实在是太能折腾了,他在三征高丽中的表现,实在让人不忍直视,根本无视民力的极限,各种作。如果一征高丽后杨广停手,隋朝有可能都不会完在他手里。

家园 或者主动被动换一下,优越感、不合群、不考虑别人
家园 敏若是智力、能力因素,优和敏太相近了
家园 秦朝要不亡,得秦始皇活到一百五十岁才行

汉朝能稳定,主要是秦末战争又把六国贵族割了一遍韭菜(血雨腥风,而且最后接班的不是秦人)。

邓的功劳,就是和平过渡(所谓赎买),但今天还有隐患(或者说是机遇)。

家园 要是主贴里用了霸王的例子,说不定讨论就短多了
家园 如果按照你的完美的理想的不软也不硬,现在中国就没困难了

不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也看不见鸿鹄看见的

批评毛主席的人们没人看看别人在干什么,比如美国,再比如苏联,“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批评毛主席的人们没人看看以往的失败,更不管未来是什么,比如今天西方的工人权利,这可不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资本主义,“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毛主席有一句话(大意)叫“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前人的知识基本上没用,包括西方,因为我们正在做他们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所以,只有按照以往的理论判断是错误的方法才有成功的希望,按照以往的理论判断是正确的方法没有成功的希望

看看以往的失败,康有为不硬,李鸿章也不硬,常揩身还不硬,必须承认他们都是精英,他们的方法都是按照以往的理论判断是正确的方法,可是,“逝者如斯夫”

对个人来说,时间是相对的,对民族来说,时间是绝对的

因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具体地说就是西方在前进

光绪不硬,失去的是他个人的时间,也是民族的时间,因为他是领袖,加上西方在前进,慈禧不硬,失去的是他个人的时间,也是民族的时间,因为她是领袖,加上西方在前进,常揩身还不硬,失去的是他个人的时间,也是民族的时间,因为他也是领袖,加上西方在前进

毛主席的个人时间就那么几十年,他需要补上民族失去的时间,具体地说就是,康有为失去的时间+李鸿章失去的时间+常揩身失去的时间,因为他是领袖,康有为、李鸿章跟常揩身等等失去的时间都是毛主席的责任,因为他是领袖

“逝者如斯夫”,西方在“不舍昼夜”的前进,具体地说就是西方早就从机械时代进入喷气航空、无线电和电子计算机跟原子时代了

你能明白毛主席不能再如法炮制康有为、李鸿章和常揩身了吗?

恰恰因为按照以往的理论判断,毛主席的方法是错误的方法,中国的工业化才成功了,对比一下印度,必须承认尼赫鲁和甘地等等都是精英,他们还懂西方,他们的方法都是按照以往的理论判断是正确的方法,尤其是按照西方科学和理性跟民主还有经济理论的判断是正确的方法,可是,“逝者如斯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康有为的时候还是机械时代、李鸿章的时候航空时代已经开始了、常揩身的时候航空时代已经全球铺开了、还有无线电通讯也已经全球铺开了、电子计算机已经开始了、如果毛主席的时候不实现工业化,马上就是信息时代,天地就会以中华民族为刍狗,当然了,天地不会杀亲手中国人,天地会借别人的手,可以是匈奴、蒙古人、满人、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印度人,等等等等,只要一着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因为工业化的杀人效率大大提高了

有一个说法叫日本打断了两次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或三次,如果毛主席是康有为第二、李鸿章第二或常揩身第二的话,打断下一次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的国家大有人在,比如美国和苏联,甚至印度,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知识分子反对抗美援朝和中印反击战看出,他们也反对中苏决裂,当然更反对抗美援越,美军驻军鸭绿江和友谊关多安全啊,东北和两广都能大力发展经济,还不用给美国交保护费

家园 所以嘛,评隋炀帝要看到隋炀帝看到的“时”

“时”,从民族国家角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历史机遇”

然后再看隋炀帝看到的“历史机遇”是不是总是存在,是不是稍纵即逝

当然了,评毛主席也要看到毛主席看到的“时”

否则,评他们就是评“力”或“智”,而恰恰忽略了应该评的“时”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