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蚕:(4) 变态 -- 爱莲

共:💬27 🌺1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蚕:(4) 变态

    【原创】说蚕:(1)天虫

    【原创】说蚕:(2)赛里斯国

    【原创】说蚕:(3)野蚕

    人若是做了违反常规的事,便被称为“变态”。不仅人会变态,蚕也会,而且还是“完全变态”!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一篇的“说蚕(3)”说到了野蚕,野蚕与家蚕的肤色虽然不同,但体形、体态相似,生物学习性也基本相同。这有点象不同肤色的人,看上去不同,实际上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的。

    譬如,在生物学习性上,野蚕和家蚕都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完全变态”。

    既然有“完全变态”,那有没有“不完全变态”呢?

    有!蝗虫、蜻蜓、螳螂等等,一生只经过产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翅膀在幼虫期就已经出现,成虫的特征随着幼虫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完善,这种变态比蚕少了一个环节,所以叫做“不完全变态”。

    那“鸡生蛋、蛋生鸡” 也是“不完全变态”吗?

    不是,鸡不是昆虫,那不叫变态。

    那人为什么也有变态的呢?

    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是因为人本身不变态的缘故,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对于像蚕这样的“完全变态”的生命现象感到很奇怪。先人们不明白,蚕为什么会变态,为什么要变态,又是如何变态的,于是就做了许多陶质、玉质的蚕虫、蚕蛹和蚕蛾,希望后人们能够给出答案。

    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掘出雕刻在象牙上的蚕纹;在江苏吴县梅堰(公元前约3000至2500年)的黑陶中也出现过蚕纹雕刻;在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约3400至3500年)还发现了陶质蚕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些事实表明,先人们对蚕的变态现象是很感兴趣的。

    人们从最初的偶尔发现蚕能吐丝结茧,到观察到蚕从蚕卵开始变为幼虫,蚕,蚕长大之后又吐丝结茧变成蚕蛹,最后经过蜕变成为蛾,这一生四变,动与静的转变引发了古人对天与地、生与死等人生重大问题的联想与思索。

    先人们曾认为,卵是生命的源头,孵化成幼虫是生命的诞生,蚕眠与蚕起犹如生命的不同阶段,而由蚕转变成蛹则被看作是原生命的死亡,蛹的化蛾飞翔则是人们所追寻的死后灵魂的去向了。

    所以,一直到晚唐,诗人李商隱还在感叹“春蚕到死丝方尽”!

    其实,这不过是古时候人们对蚕的一种误解。这虽然是个误解,却一直被后世的人们争相传咏。更为可悲的是,这个“误解”被误传了一千多年,即使是在弄清了真相的今天,人们还执迷不悟,继续传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称赞春蚕的崇高精神。

    事实上当蚕吐完了丝之后,丝虽尽而蚕却并没有死,只是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蛹而已,蛹还要化蛾、交配、产卵,代代相传,没有穷尽。

    一粒蚕卵跟一粒芝麻的大小差不多,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小蚕宝宝”只有小蚂蚁那么大,经过22-26天的幼虫阶段,其间每条蚕吃下20-25克桑叶(又待核实),体重约增加1万倍,最后吐出1000多米的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蚕的四个变态期中,蚕(幼虫)和蚕蛾(成虫)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卵和蛹都没有活动能力。卵的代谢水平低,呼吸量小,抵御各种恶劣气候的能力却是最强的,所以蚕是以卵的形式越冬/越夏的。幼虫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蚕,从桑叶中吸收营养,是唯一的获取水分和营养的阶段。而蚕蛹看上去虽然不吃不喝不动,这一阶段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过渡期”,尽管外部形态没有任何变化,体内却经历着一系列脱胎换骨的剧变。而在成虫期,则要努力交配、产卵,繁殖更多的下一代。当成虫完成产卵的使命之后便很快死去,一个生命周期便结束了。

    蚕蛾死而无憾,因为它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后代---蚕卵。

    请看:说蚕:(5)蚕卵

    关键词(Tags): #蚕#爱莲科普通宝推:石老人,

    本帖一共被 8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帮你配些照片。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这是把最后上山的一条蚕放在盘子里看他怎么办,原想它应该在平面上吐薄薄一层,这样做帛就简单了。实际上一开始它也在平面上吐了点丝,然后就跑到边上来了。

      点看全图

        LP对它有点心痛,把它放到该去的地方。可惜丝不够了,茧就结成这样。

      点看全图

      • 家园 你们家的蚕生活好安逸啊

        吃的是保鲜处理的桑叶,住的是单间。

        我当年养蚕的时候数量比较大,开始的时候还是一片一片的摘桑叶味,后来蚕长大了胃口也大了,只好大枝大枝的桑叶砍回来了,一枝少说也有一米多长,晚上放到筛子上,夜里面躺倒床上就听见沙沙的进餐声,早上起来桑枝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了。

        结茧的时候用的就是蒿草,一大把束起来放上去就行了,他们自己会找地方。 其实只要给蚕两个成直角的平面就足够了,它会自己先搭个框架,然后在框架里面结茧,所以你LD好心办了坏事,那个蚕宝宝可亏了。

        缫丝你有没有玩,这最后一道工序一定要玩一下才完整,蚕茧不能长时间保存,只有把蚕丝缫出来才能留作长久纪念。把蚕茧放开水里面泡,趁热把丝头找到然后就可以拽啊拽,你会发现不论怎么拽都拽不完,我后来是现做了一个电动机驱动的小机器搞定的。最后看见一把把整齐雪白的蚕丝是最有成就感的,也算把老祖宗的核心高科技流程给走了一半。

        • 家园 把蚕茧放到开水泡,蚕不是被活活烫死?

          太残忍了吧,有没有挣扎反抗?

          对缫丝不太明白\"把丝头找到然后就可以拽啊拽\",就行了么?不会拽成死疙瘩?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团散毛线,找到一个头,抽啊抽啊,很容易就形成一个死疙瘩,要仔细去解疙瘩.

          • 家园 蚕茧丝有点类似毛线球,等于是一层层绕好的。

              不象散毛线那样乱缠在一起,只要找到头基本上能一次抽完。

              一根丝线里面有几十到上百根丝一起抽,有一些打结拉断了也没关系。

              找头也很容易,蚕茧用开水一泡丝头就散在水里,手指在水里搅一下捞出一把来就可以开抽。

          • 家园 缫丝的时蚕茧就已经是死的了

            蚕茧收下来之后就要去烘,用高温杀死蚕蛹,防止蚕蛹发育咬破蚕茧。

            之所以要用开水泡就是为了防止蚕丝打结, 蚕茧是一根丝缠起来的,不是一团乱线, 开水泡开之后可以一次抽完。

            • 家园 说对了一半

              蚕茧收下来之后就要去烘,用高温杀死蚕蛹,防止蚕蛹发育咬破蚕茧。

              对!

              之所以要用开水泡就是为了防止蚕丝打结, 蚕茧是一根丝缠起来的,不是一团乱线, 开水泡开之后可以一次抽完。

              不对!

              开水泡是为了将蚕丝外层的丝胶溶化,不然蚕丝是抽不出来的。有兴趣的话,以后再详细讲。

              • 家园 我说的确实不准确

                把丝胶溶开其实是本义, 不然很容易抽断。

                • 家园 难得,难得!

                  天下穿丝织品的人不计其数,可知道丝是怎么制出来的,却少之又少。能达到您这个水平的,实在是难能可贵。花之!

      • 家园 每格一个银元宝,

        中间还有一个金元宝。

        很有探索精神,赞一个。

        • 家园 天啊

          我小时候那么喜欢蚕宝宝,每天用蜂皇浆的空盒子装着带去学校放抽屉里面的,摸着肉乎乎的小东西爱不释手,现在看这些PP的时候,却感觉有点那啥了

      • 家园 很专业嘛!

        连方格镞都有,有多少上多少,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 家园 【文摘】那人为什么也有变态的呢?

      那是因为他们是rb人呀

    • 家园 不完全变态的“幼虫”好象叫若虫?
      • 家园 【文摘】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

        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翅未充分长成,生活史经过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蜻蜓、蟋蟀、蝼蛄等。

        这种没有形态与成虫完全不同的幼虫期和蛹期的昆虫,叫做“不完全变态”。这一类昆虫根据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方面差异的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渐变态、半变态和过渐变态等类型。

        蝗虫就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初孵的第一龄若虫翅膀很小,仅具一个翅芽,以后每蜕皮一次翅芽长大一些,若虫经过5次蜕皮,身体逐渐长大,到第5龄(最后一龄),若虫翅膀已大约有腹部的一半长度,成虫则翅膀比腹部更稍长一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