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美国的金融扫荡与中国的工业扫荡 -- 贼不走空

共:💬291 🌺1846 🌵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佩服你的知识

            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吃掉它价值也不大呀。品牌价值?太老了,估计没几个人听说过了。技术?我看也没啥了。

            如果一定要找到价值的话,我想如果要开拓罗马尼亚市场,那么可以用它的品牌。

            • 家园 吃他没技术的

              这只是罗曼厂70年代的产物,罗曼厂也不是一直不更新的。拿他出来只是在中国比较有名罢了。而且罗曼厂的这些卡车东欧一带国家也一直在跑。不过还是不能跟中国比。技术上红岩斯太尔都能秒了它。

              所以呢吃掉它,品牌价值多少有点。而且市场也多少有点。当然我没仔细研究罗曼厂,所以初步讲我认为这是个需要培育的活儿。而且就以罗马尼亚市场来说太有限了,德国二手重卡满街跑。这个角度上来看吃了其实价值是不大。我比较看好吃掉它,是因为一来比较便宜。二来他一直以来都跟德法有很深的合作关系。齐奥塞斯库在的时候这关系就有了。非常适合被改造成中国版本的阿姆托尔格。

      • 家园 东欧企业有啥值得买的啊

        你列出来那一堆企业,除了那个造导弹运输车的MAZ,还有什么值得收购的技术吗?而且就算卡车,毛子也是吃军工老本卖给中国导弹车的技术而已,民用卡车方面如今是中国向毛子出口。不少东欧企业的辉煌都是过去完成时,现在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就剩一个濒死的牌子而已,而且这牌子的名声还不太好,何况东欧的劳动力效率不高,成本不低,同样有头痛的工会问题,弄不好还有一堆转型期留下的历史问题,买它干啥啊?要买直接去西欧买咯。。。

        柳工倒是买了波兰一家曾经很NB的老牌国企,结果发现,同样的产品,波兰工人一天干的活还没有中国工人一小时干得多,按人头算销售额,中国相当于波兰那边的三四倍,而且收购时还跟工会有协议,波兰那边几年不许裁员,还必须涨工资。。。

        • 家园 今天研究了一下罗曼厂,结果大跌眼镜

          简单点说,人家不但没完蛋,还越活越滋润了。2004年纪念第75万辆卡车下线。还捞了一笔大生意。最近还开了新的部门,开始玩低地板公交车了(就是地板比较低,这样的公交车车内空间大,而且抬抬脚就能上车。这种设计对于残疾人、老人和小孩上车是很方便的)。有钱到玩球队。布拉索夫当地的足球俱乐部就是罗曼厂赞助的。

          今天去罗曼卡车厂官网做了个简单的研究。这个厂现在叫罗曼SA,是德国MAN的下家了。生产基地在罗马尼亚的布拉索夫。所以也叫布拉索夫卡车厂。

          和其他传统苏式工厂一样,这个厂有个简史。大概看了一下,跌宕起伏超级励志:1921年开始办厂。是当时罗马尼亚唯二的汽车厂之一。30年代和另一家合并,成为罗马尼亚唯一的汽车厂跟外国汽车竞争。冷战时期是高峰,开始以造Zil-151(CA-30老解放)而大发展。冷战时期跟西方联系很紧密,装备不停更新。基本上是当时西方二线技术水准。高峰是在70年代,以西方设计的布切奇和喀尔巴阡山出口火了一阵。70年代末能跟上一线水准。但是到80年代不行了。

          东欧剧变后搞私有化,搞得厂子基本崩溃。各种乌七八糟的“砖家”四处横行搞忽悠。厂史里面带着极度的怨念公开说:“某些外国专家来我们这里,宣称还是全卖掉厂子,改成公园比较好,因为罗马尼亚人不可能制造有质量的卡车。”结果当一把手的被忽悠,工人全部下岗回家。足足荒了12年。2002年工厂才恢复生产。

          转机是在2002年。因为这一年救厂的英雄Ioan Niculae接手了工厂(此君是靠农业起家的,现在是罗马尼亚第一大富豪)。在他努力下把德国MAN的发动机授权搞来了。然后依照这个生产装备MAN发动机的卡车,效果绝佳,产量迅速提升。目前该厂生产的发动机可以达到欧五标准,技术不差的。然后2004年搞了一个巨号单子 —— 美国为阿富汗新政府招标军用卡车。罗曼厂中单子了,从此钱挣得乐哈哈。滋润无比。随后皇军很满意,于是伊拉克新军队的军用卡车单子也来了。所以现在你们看新闻上那些伊拉克军的新的军用卡车,都是罗曼厂的产品,前脸写着ROMAN的。厂史里面扬眉吐气的说“我们用事实打了外国砖家的脸!”

          罗曼厂现在下面好几个分部门,军用卡车部门的牌子称作DAC,ROMAN只是民卡和出口卡的牌子。新开了低地板公交车部门。所以罗曼厂现在滋润着呢,那里是我们想象的没人没单子没技术。

          放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罗曼厂的DAC-120-DE。这浓浓的民煮味,说这是斯太尔或者太脱拉都有人信。这个是军队的弹药搬运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罗曼厂大巴车分支生产的低地板城市公交车,采用MAN的D0836柴油机,欧五标准,6缸4冲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貌似是罗曼厂的新车,罗曼厂的新车发动机也是MAN的。牌子貌似叫“千禧年”牌

          所以兄弟,就以罗曼厂的例子来看,那里是不值得吃的呀,而是吃不着羡慕嫉妒恨呀。

          通宝推:西伊,联储主席,北纬42度,
          • 家园 我却觉得关键是他现在是德国MAN的下家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skoda,那更是励志。作为老牌汽车厂,捷克skoda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惨淡的低潮,尤其是苏东波之后。然后转机发生在其被并入大众旗下。skoda最初被大众定位为大众品牌之下的二线产品,但是共享大众的轿车平台技术(这里是否共享大众同代产品平台还是上代产品平台暂且存疑)。结果skoda一番奋斗,却凭借扎实的性价比和质量,精彩地打了翻身仗。

            可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MAN和大众的技术(可能还有资本)注入,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市场准入,ROMAN和SKODA可能还是难逃没落的命运。

            反观国产厂家赶超的步伐就缓慢得多。不过咱也的确没有ROMAN和SOKDA积累深厚。如今美国市场的别克轿车采用的是上海通用的设计,也算是个好兆头吧。

            • 家园 求老兄写写斯柯达

              老兄说的一点也没错,不是做MAN下家,就是Ioan Niculae来接手布拉索夫厂,也不太可能走出困境。但是就算做MAN下家又如何?起码欧五发动机可以玩转了,然后能活的很滋润,而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一直相信独立自主的志气是大国中某些人群的私有财产,而不是普世的价值。罗马尼亚不是大国,那么活下去就是重要的,给德国人打工又如何。这世界上多少人想给德国打工都打不来呢。

              所以既然没有没有ROMAN和SOKDA积累深厚,那么去和他们合作。通过合作来转移技术和积累的底蕴。这不是很好。我不相信底蕴这东西是绝对有机的,有机部分肯定有,但最终肯定还是要落在笔头子上。所以一定会有记录。弄进来积累的底蕴记录的话,中国人就可以少走些弯路。尽快提升自己。而且我相信就算东欧没雄心壮志,私心杂念也是可以作为合作基础的。毕竟德国也不是共产主义大家庭,多发了三五瓦,倒灌邻国电网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这可以当做是合作的基础嘛

          • 家园 美国人给这个厂家一点订货,就活了

            Zil-151(CA-30老解放)

            这个玩意还是山寨了美国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KB-7。

            所以罗曼还是一个美国老底的汽车厂,现在换上德国发动机了。

          • 家园 罗马尼亚搞的不错得

            人口素质,教育水平都很不错,现在跻身全球外包目的地之10强,

            IT业很发达,号称要作IT外包业的小印度。

            罗马尼亚的主要竞争力在于拥有经验丰富的IT服务劳动力,且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

            罗马尼亚的IT专业人才以卓越的技术和强大的工科背景而闻名,原因是罗马尼亚在技术高等教育方面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每一个技术集群都有一个顶尖的技术类高校,每年约有8000名毕业生加入到IT劳动力大军中,总计有13万4000名员工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

            同样,很多IT公司已经在这里建立稳固的地位,如Microsoft、甲骨文、西门子、Infineon、Alcatel、Freescale和EA Games等。这就有助于在细分领域建立专业技术、提高领先技术的熟练程度和软件技能。

            另外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与近岸团队的良好交流。罗马尼亚以拥有多语劳动力市场而著名,而这则促使甲骨文在布加勒斯特开设了一个以13种语言的运营的呼叫中心。技术人员拥有优秀的语言能力——Gartner指出,60%的IT员工能够说英语,但是就我们的经验而言,这一数据可能会更高,我们所有员工的英语都很流利。

          • 家园 所以啊

            要么是不值得吃啊,要么是吃不着羡慕嫉妒恨啊,反正现在东欧也是没啥便宜货咯

            • 家园 不对呀兄弟,吃也有吃法的讲究呀。

              同样一头猪,德国人做香肠,法国人烤,中国人就可以做东坡肉。所以就拿罗曼厂为例子。吃也不一定囫囵吞呀。改造成阿姆托尔格模式当白手套不是更好?不行把低地板公交吞了也行呀。

              我坚信东欧还是能找到便宜货的。事实上维基上就能搜到各国的有名的工业企业。而且我觉得一定有蛛丝马迹。像现在便宜货大多跟老毛子有关系。何不利用起来。比如用老毛子和西欧的争夺,去塞尔维亚吞扎斯塔瓦嘛。也不能老被老毛子耍。要么给钱,要么僵着不给。结果给钱被人骂是依赖,不给又被人骂说没了老毛子下个就是你没眼光。主动出击,去挖毛子体系乃至华约体系上的墙角去。拿出当年搬空吉尔吉斯斯坦的劲头,挖墙角!!!

        • 家园 牌子不值得买?

          你列出来那一堆企业,除了那个造导弹运输车的MAZ,还有什么值得收购的技术吗?而且就算卡车,毛子也是吃军工老本卖给中国导弹车的技术而已,民用卡车方面如今是中国向毛子出口。不少东欧企业的辉煌都是过去完成时,现在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就剩一个濒死的牌子而已,而且这牌子的名声还不太好,何况东欧的劳动力效率不高,成本不低,同样有头痛的工会问题,弄不好还有一堆转型期留下的历史问题,买它干啥啊?要买直接去西欧买咯。。。

          柳工倒是买了波兰一家曾经很NB的老牌国企,结果发现,同样的产品,波兰工人一天干的活还没有中国工人一小时干得多,按人头算销售额,中国相当于波兰那边的三四倍,而且收购时还跟工会有协议,波兰那边几年不许裁员,还必须涨工资。。。

          东欧那些企业呢,个个都搞到技术不太可能。都是德国来的,只要不禁止卖中国,玩不过中国很正常,体量在那里呢。我说去,也不是去帮扶,而是去吞。都给他扫灭了才算理想情况。也许理想情况达不到,其他种类的情况达到了也可以。但是我觉得呢,不看技术,就以东欧企业来说。我认为有几个可以利用的地方:

          一:首先就是我说的练练手。东欧哪些地方的企业,不少地方法律法规和工会什么的都是抄德法的。工会也是仿照德法的。当然仿得不到位,但是跟中国的御用工会还是两个层次。我认为如果直接去德法,就算收了,搞不好会被坑的更惨。因此先拿东欧的来练练手。柳工被坑了是个坏事,但是柳工如果直接去德法,恐怕更糟糕。东欧便宜,直接拉来练手,练熟了好进军德法。那样德法的律师想坑你也得绞尽脑汁想新招。老手段东欧我们就见过了,玩不转啦。

          当然这是对有钱的国企,可以这么玩。私企这么玩就难了。毕竟私企老板钞票是有限的。不过呢私企收购,我认为也可以买东欧的。因为呢:

          二:东欧牌子,在外面名声是一般。就像我说的,中国人都知道喀尔巴阡一坏八天呢。但是在东欧当地的名声,多少是有点。中国的私企借个壳子上去,进当地市场。总比突然来个什么海马或者江淮汽车强,你把那东欧人舌头切圆了他也发不出“江淮”这个词来。他怎么去买车?再者东欧的那些牌子,在海外多年也是有关系的。当年东欧跟着老毛子援外,打下了不少关系。这些关系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中国不是最擅长关系嘛。要发挥出来呀。

          三:我个人认为东欧还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弄进来,改变中国在这一方面的落后状态。因为工业的世界里,不是每个都更新的那么快的。比如某些东欧国营老厂,里面的各种机器,比起国内的手工操作,还是强上一些的。这个完全可以拆了拉进来嘛。再者,东欧也不是样样都不如中国,你让捷克布尔诺厂来给你设计步枪,不是比自己闭门造车弄的那个破95强得多?

          四:东欧办工业,也不是一两年了。有些名企业,像扎斯塔瓦,一战前就有了。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和受条件限制尚不能实行的创意是很丰富的。正好趁着便宜,两毛钱买进来编成书。能让人少绕多少弯路?弗戈工业杂志最近进中国了,他们起家的时候不也是靠这个想法嘛

          所以东欧企业,和以东欧企业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的工业残余还是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值得动手去收拾,或曰去扫荡。不过你也提到历史问题严重了。这个很正确,所以我觉得消灭它们的过程应该从软件开始,先讲明白历史问题有哪些再去。而不是立马动手砸钱进去就强买它们。但是这跟说他们全无价值那是两码事。现在东欧老企业走势我看是给德国做下家,你把他们灭了,不就是把德国的下家抢到手了。这怎么看,也是个成绩。

          • 家园 西欧企业有技术,谁用谁知道

            中联收购荷兰一个企业,起降机速度立马可以提升一倍,不管这核心技术学没学到手,但反正马上可以做成产品拿出来卖,立马见效。

            收购东欧企业,就一个牌子,技术基本没有,市场需要重新培育,都是要花时间的,而且很可能要亏不少钱,别说私企了,国企都够呛有这耐心。如果那么看中牌子的话,还不如等企业破产捡便宜货呢。。。

            通宝推:金口玉言,
            • 家园 这个不矛盾呀

              中联收购荷兰一个企业,起降机速度立马可以提升一倍,不管这核心技术学没学到手,但反正马上可以做成产品拿出来卖,立马见效。

              收购东欧企业,就一个牌子,技术基本没有,市场需要重新培育,都是要花时间的,而且很可能要亏不少钱,别说私企了,国企都够呛有这耐心。。。

              仅仅以东欧为例吧。

              既然有牌子,可以收购牌子。技术就不用了。我其实没看好。市场需要培育,那么你新的牌子进到里面去不一样培育。东欧怎么也是个市场,不能放弃吧。那么进去新牌子,还不如就收了老牌子,把商誉和市场关系留下了。而且东欧你收个牌子,作掩护改成阿姆托尔格那样的不是很好。通过东欧做跳板和掩护,从西欧搞技术转移,不比你直接收购,树大招风来得好?因为东欧早就在转移技术了,人们习以为常。欧盟东扩更是支持。所以我真心想不出为什么不做。更别提还有经验教训可以吸取呢(当然这个可以押后了,因为中国的社会共识这一点还是很低,先要培育这个)

              中联收一些欧洲企业,立马见效,这个是好事。但是中联吃没吃苦头,转没转移成功核心技术。你我都承认这是说不准。既然如此,我说还不如去东欧先练练手,把能遭的,必须遭的罪都遭一边。交学费了之后再去差不太多的西欧。起码遭罪少点。反正是要遭罪,东欧比西欧便宜。为什么不少花点钱呢?

              • 家园 收购西欧企业也多花不了多少钱的

                西欧中小型企业,技术NB,但是企业小,一旦碰到经济不好经营就很困难,所以经常有收购的机会,而且目标小,收购没啥阻力。在遭罪上面,东欧不见得好,比如收个西欧小企业,员工少就算裁员啥的也容易搞定,同样价钱收购个东欧大国企,麻烦得多,人家员工多,很可能工会就好几家,你都不知道该跟谁谈。而且人家西欧企业一直私有,产权清晰,东欧那些国企,就只能呵呵了。其实啊,不怕花钱,最怕花钱都搞不定的事情,国企很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