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一) -- 陈经
就因为取消农业税之后,化肥涨价了,你就能证明化肥涨价是因为农业税取消了?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前,北京4环房价不到1万,结果农业税取消3年多,北京房价从1W涨到了2W多,那按照你的意思,是不是北京房价上涨也是因为取消了农业税呢?
经济形势变结论不变,看论据72变
和“共产主义总有一天要实现”差不多,看看中国目前的基建状况,三五十年之内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就是土地的大头应该是集体性质的农业地吧,理论上说这些应该不是国有的而是归农民的。也就是说要按政委的推演过程,目前的土地征用过程应该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政府以各种名义从农民手里征地,把土地性质改成国有,但这个过程是不是有点掠夺农民的嫌疑呢。另外能不能得出一个推论,就是农地私有化进而自由流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消费品不通胀,企业利润来源也可以提升。可以走量,把更多人拉进消费圈子里。可以创新,开发出新的消费品,新的消费概念不能算通胀,汽车不能算比自行车通胀几百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前用铜贵,现在用便宜的铝性能更好。没有压力,上量、创新、提高效率、降成本,这些事企业会主动去做?要相信市场经济,结果确实大大化解了通胀疑虑。真的办法不太多的是输入性通胀,说来话长。
先花一个“投资正循环”的论证,非常精彩。不过我这里继续提反面意见(不是否定,只是提意见)。上面这一段政委说的已经不是投资拉动,而是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这才是治本之道,如果真的那么轻松能实现产业升级,当然一切都没有问题,搞不搞投资拉动都会有一个良性发展,类似于美国从70年代的滞胀和80年代的衰退中走出,归根结底是靠了IT技术革命,这是新诞生的一大块市场,且提高了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
问题就在于你这个投资正循环,对产业升级是有利还是有害呢?你自己的答案其实已经有了: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头过冷一头过热现象。由于投资所需要的资源,带来不能再生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至少是不随着制成品价格等比例下降),以及你这个“正循环”需要的金融资源,从需求侧抽钱,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比方说你举的卖土地还高铁的债的例子,买单的是城镇消费者,削减他们的存款总量。这样,企业成本上升,消费的总量却会下降,如果产能不变,必然引起供需曲线的移动,制成品价格下降,这样企业利润越来越薄,能投入技改和开发新产品的资金当然也就更少,未来的利润更没戏。企业没有利润了,给员工发不起钱,高铁谁坐,房子(土地)谁买?土地的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他上面商业企业能够产生的收益。消费侧要是出现了向下负循环,投资侧的正循环也就转不下去了。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日本,持续多年的资产价格下降。
今天的形势,和2007年已经不同,那时候核心问题是通胀,弱美元引起外资流入,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到民生,因此决策层坚决搞紧缩,把通胀预期打下去。而现在呢?我看今年这个“适度宽松”下去,真要能把通胀拉起来还好,那政委这个“投资正循环”就可以成立。怕就怕这百分之二十几的M2增量投下去,明年制成品价格仍然起不来,那就要出大问题了。一个中国家庭,多少年买一辆汽车?外资投行招人烦,咱这里引段首席红色经济学家的观点——林毅夫:全球可能陷入通缩漩涡。
总结一下:政府直接投资搞项目,会加剧消费端企业出现资产负债表式衰退的危险,因为一头抗住了原材料价格,一头损害消费能力,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政府更合理的干预措施,是降低税赋,减轻企业负担,增加社会保障,让大家放心大胆地花钱,调整经济结构,真正拉动内需 (呵呵,怎么跟念文件似的)
P.S.以上是说财政政策的,下面说说货币政策。我以前有个非常不中听的观点,说所有人都可以埋怨美国的注水政策,中国却不能。因为中国市场上这些年旺盛的流动性,有多少来源于海外资金的流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一目了然。美联储注水,使中国得以在2008年已经有可能陷入资产负债表式衰退的局面下,外部资金得以持续流入,并且保证了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空间。你看看美元经济圈里另一个小弟韩国,去年和今年是怎样一个冰火两重天。当然这是中美两国背后商量好的,共进退,没有什么雷锋行为。目前美元压力已经很大,美联储对弱美元的容忍到头之后,开始加息和退出量化宽松,中国若不随之提高基准利率,则海外投资流出就会替你紧缩,而且在资产价格仍高的时候退出,让你买单。无论加息还是海外投资流出,结果都会影响资本定价。温总理所谓的“信心”,岂止是针对国内的平头百姓的?那讲的是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对中国财政的信心,这才能撑住“正循环”不让它变成“负循环”。玩的是全球化,岂有个管你鸟投行说啥跟我无关的道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个难道还,有人能世世代代私有土地???土地本来就是百分之百国有嘛。除了港澳台
“企业成本上升,消费的总量却会下降,如果产能不变,必然引起供需曲线的移动,制成品价格下降,这样企业利润越来越薄,能投入技改和开发新产品的资金当然也 就更少,未来的利润更没戏。企业没有利润了,给员工发不起钱,高铁谁坐,房子(土地)谁买?土地的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他上面商业企业能够产生的收益。消费 侧要是出现了向下负循环,投资侧的正循环也就转不下去了。”
你这相当于说消费总量下降的恶果,不是说投资的恶果。消费下降,当然非常不好。但这发生了没有?国内需求一直是上升的。
你如果要消除疑虑,必须注意一点:中国由于还没有发达,民众也还没有过得很好,潜在需求一直是非常巨大的。投资是什么意思?一方面是建起了东西,另一方面,也就是把贷款散到社会上去,建高铁的员工、提供配套的厂家、得到拆迁补偿的人,都得到了钱。这些钱存起一部分,大部分还是会去消费。
为什么你认为投资会导致消费下降?可能你以为投资是先从民众那里把钱捞过来,再搞项目。那是民营企业家原始积累的方式,不是政府投资的玩法。政府投资能够带动消费,因为钱是从信贷那里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理解不正确。中国人即使在90年代,存款都不多,到现在25万亿存款,哪来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政府投资发下来的。以后这个存款数都会一直上升,因为投资会不断进行。而不是你想象的,政府把居民存款捞过来再搞基建。
为什么要通过卖地或者税收回笼货币?因为不回收一些,就没法做账了。回收一些,就可以把账做成正反馈了。回收的不用比发下去的多就够了,因为有更多新的贷款可用。
都是这个思路理解问题呢?我没给出具体的数据,目的是表达一个观点: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地比以前收入多了还是少了?政府取消农业税不就是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实际上效果如何?
政府整合作医疗?目的是什么?农民得到了多大实惠?我看到的是一部分人天天在医院住着,医院套保,有一些人为了3万块放弃治病。
如果需要我可以把一个小县城的住院药费单据扫描上来,看看单据上的费用,很多在合作医疗前,费用根本没有这么高,合作医疗来了,涨价涨了好几成,对病人来说,报销的钱基本上抵销了涨价的钱。政府花这么大力气,谁得到了实惠?
上面的建筑那是减值的.那又何必这么复杂,直接给所有土地定价增加十倍,土地还是那个土地,社会资产就增加了十倍,跟吃牛粪那个故事有得一比.
稍为复杂点的就是现在的国企从银行搬钱高价买国土局的地,左手倒右手,地价和资产就是几倍的升呀,用不着造高铁来升的.
正常的人的认识,不动产是用产出来衡量的,房产的价值那是用房租来衡量,工厂的价值那是用利润来衡量的.房租是炒不起来的,租房人那是可以用脚投票的.
我和政委进行讨论的,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中国政府的实际财务状况如何?
政委的观点:
我的观点:隐形债务不少,起码不是30%,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的差别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小(链接)。地方财政实际上比较困难,他们的投入可能以损害地方经济活力为代价(链接)
第二,政府投资拉动的极限在哪里,有哪些约束条件?
政委认为主要是资源限制和技术限制,资金上的限制暂时看不到(链接)
我的观点:宏观上和微观上的约束条件都有:(链接)
1、投资带来的货币超量发行,在二次分配之后,有可能产生局部过热,影响民生,或是影响金融安全。
2、中国现在玩的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这个信用经济说白了就是信心。财政负担加重如果影响到境内外投资者信心,则会通过外汇、债券、股票市场反向影响流动性,造成客观上的紧缩,而高速投资之后遇到紧缩,后果就是坏账和烂尾。
3、人民币国际化,拓展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要求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好看。美国搞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如果财政是现在这个鸟样,谁会跟他玩?
第三、当下,政府大力投资搞项目拉动经济合理还是不合理?
政委认为合理。我认为宏观上不算合理(链接),当然不排除有一些项目会拉动消费。因为现在全球经济是一个紧缩期,你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有持续的外部增量,那么从总量上看,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的投资和占用的资源必然会挤压民间开支,进一步压缩企业盈利能力。
政委说,你这不符合事实,今年实际上国内消费大增长。我的答案是这太正常了,今年前9个月,M0增加1.55万亿,M2增加11万亿,这么多钱放出来,除了投资之外,当然要外溢到消费上去。问题在于明年你这个货币扩张的速度如果不能维持怎么办。
政委说投资和消费不矛盾,投高铁的钱会最终会发到项目相关的人手中。不错,但前提是这笔钱先要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民间收上来,而收上来之后,再散发到民间的就不是100%,起码你要买资源吧。物质守恒,账目也守恒,有进就有出,如果钱变多了,无非是通过货币扩张。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宏观,那么宏观上货币是中性的(名义量和实际量的关系)。政委接着说到居民户存款增长,到今年9月份是差一点26万亿,那么这个数字,难道要归功于政府投资而不是2000-2007的经济总量大发展?我以前一个帖子写过(链接),如果以2007年1月末为基准,截止今年9月末,居民户贷款增长87.8%,同期居民户存款增长57.8%,M2增长66.5%。结论是什么?居民存款增速低于M2增速,M2增速又低于贷款增速。家庭负债率在上升,存款扩张落后于货币扩张。
第四、2007年的紧缩性宏观调控对不对
政委持负面观点(链接),我持正面观点(链接)。因为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核心矛盾就是通胀,而且已经形成了预期与现实正反馈的态势,这个要是不打下去,不但有民生问题,而且对企业损害也很大(通胀对企业的影响,工业经济学里面讲的很清楚)。至于后来美国会搞到如此地步,没有人能够预计。
这里要提醒一下方法论,市场经济是个动态系统,长期能解决问题不代表短期不会出问题,很多的大麻烦,就来源于一时周转不灵,带来非理性的群体性恐慌。例如说物资有保证就不会通胀,这在历史上说的通吗?就算说中国是特例,88年通胀和93年通胀的根子难道是粮食不够?再比如说政府能够无限卖地给企业和银行注资,所以金融安全没问题,那么如果在你的地卖回钱来之前,银行或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了,存户会去挤兑,债权人会要求清算,这样的时候,你卖地谁去买,那么一个体系建立起来殊为不易,垮了之后你再建需要的不仅是时间。俄罗斯“休克”了那么一下子,很多工业就此垮了,厂子一倒,人一走,再想恢复可就难了,现在卖石油钱是有了,可核导弹屡射屡败,这就是体系休克的后果。